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启蒙时代》:暗香浮动的青春气息

http://www.CRNTT.com 2007-08-23 05:48:59
  每个人都偏爱自己的时代,在自己的时代里,最不济的还有青春。青春是个永恒的主题。它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像王蒙的《青春万岁》、杨沫的《青春之歌》一样,为我们展现了革命年代里的青春和思考。

  在那个变幻的时代。王安忆没有多写社会的动荡与人生的变故。只以淡雅秀丽、理性绵密的文字,描绘那些青年人的生活与精神成长路,一如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本令人感动的美丽小说。就算隔着40多年的历史,书里暗香浮动的青春气息,也毫无阻隔地袭来。

  两种青春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和平年代的青春,如乘坐风平浪静时的轮船,没有起伏,平淡得要命;革命战争年代的青春,虽说要抛头颅洒热血,但却令人激扬。书中那个时代,其实特别适合青春的胃口。就算有着过多的激情,就算多到有些盲目。革命、背叛、交友、空谈、读书、思想、尝试、痛苦、虚无,这些青春的性格,都值得品味。书中的主人公们,只要打着革命的旗号,就可以凭学生证和学校证明,从一个城市自由地游玩到另一个城市,不用愁吃住,还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王安忆温婉的笔触下,展现了两种青春。

  一种是从革命——书本和实践中开出花来,以陈卓然等人为代表,明朗的、积极的、躁动的青春。他们生活在开放的世界里,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革命热潮。另一种是从吞噬体内营养的菌种———结核菌中长出的草,以“小老大”海鸥为代表,病弱的、消极的、平静的青春。他们生活在墙隅的角落里,展示的是社会的另一面。他们展示出的却是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有思想,都在探求着发展,虽然彼此的思想各不相同。

  当风风火火的革命运动,落到那些尚未走进社会生活的学生中间,早已抽象成一场思想的革命。它是空洞和盲目的,但又相当纯粹,几乎是一场感情的悸动,甚至带着审美的倾向。

  这些年轻人,大多迷恋马克思的著作和革命理论,甚至可以大段地背诵《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华丽词句。他们燃烧激情,理想膨胀。

  每一场辩论,必由一个政治观点发起,然后迅速过渡到辞藻的交锋,变成美文的竞赛。不管是在家庭、学校、朋友家的沙龙,还是与女孩子们在一起,所感兴趣的话题大都是自己现世生活以外的时空。如第三次世界大战、马克思的著作、政治人物的传闻、花鸟虫鱼等。与朋友之间的亲疏,不论男女,都是以思辨的力量而非感情的牵扯划线。正是这样从辩论台、沙龙聚会到房间等无处不在的空谈,友谊建立并巩固。

  青春的年代,需要有一个生活在身边而又为自己崇拜的人,这可以有效地消除成长中的孤寂。南昌与陈卓然、阿明、海鸥之间的纯洁友谊,像是孩童的结交,带着天真的感怀。他们互相欣赏、互相需要、共同探讨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共同享受成长的欢乐,激动不已。他们共同在磨难中成长,在真实的世界里逐步去发现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从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

  那纯真的友谊,令人想起人生路上的第一批同道:温暖、美好。

  三点哲思

  书中的南昌,是一个有独特思想、孤傲而又坚强的人。

  作者通过三次矛盾冲突,探讨了三个哲学问题,从南昌身上折射出那一代青年的思想成长轨迹。

  第一次,是他宣告与父亲和家庭的决裂。父与子的冲突,几乎是每一场革命必然发生的情节。它表面上是背叛,但实质上是一种继承。譬如,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蒋经国在莫斯科公开发表声明,谴责他的父亲蒋介石是他的敌人,宣布与父亲决裂。但后来,他还是乖乖地回到父亲的身边,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了蒋介石的接班人。

  因为这次决裂,南昌问了他的“思想指路人”小老大一个问题:“为什么龟背的每一片叶子只能从前一片叶子的根部发出来?”“这就是代和代的关系,无法僭越的继承关系。”而革命是破坏这种平衡的武器。南昌逐渐悟到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之后,他革命的触觉,逐渐变得柔和,全面展开。

  第二次,在偷吃禁果后,他陪怀孕的嘉宝去打胎。受到高医生的严厉训斥,接受到“light、true”也即“光和真理”的教育。同时目睹了嘉宝的痛苦,开始思考“痛苦”和“思想”的关系。痛苦是肉体的还是灵魂的?因为人会思想,所以会痛苦。南昌还想到,他们这年龄是倒楣的年龄,老有老的理,小有小的理,就他们没理。这是个什么时代啊!

  他们恰好是这时代里的受启蒙者。

  第三次,是父亲的隔离解除,回家养病。南昌不得不回到父亲身边,结果爱恨难分,互相厌憎。南昌决定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生养父亲的家乡江西去。由此,父子之间形成了一次激烈的争执,引出了对信仰和真理的探讨。他父亲说,没有受过教育、无知的人,他对生活、人生,是无条件服从,由此产生信仰,信仰他所遭逢的一切,善男信女就是此类人;而一个对世间万物有彻底认知的哲人,因为瞭解,他也会有信仰,信仰他的真理;但,知识份子,虽然渴望相信它,却又会怀疑,所以会摇摆。

  在经历了2年多的心灵探求后,南昌的思想开始健康茁壮地成长。这个时候,仿佛前面有光在指引着他,前途好象也有了确定的目标。小说最后这样写着“是在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六九年的相交之际,梧桐树落了叶,裸出粗壮的枝,树身上的图案。直射的阳光炫了他的眼睛。……他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刚刚有些尊重它,却要离开了。他觉得眼眶湿润,视线模糊。”这与开头正好首尾呼应了。不同的光影映射出不同的思想境界、透露出理性的光辉。

   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感动万分。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它或许就是王安忆笔下的青春。也许是每一个人心中对真、善、美的不息追求。(来源:新京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