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著名专家学者点评《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

http://www.CRNTT.com 2006-10-25 10:35:17

《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书影


  中评社广州讯/前不久,“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论坛暨《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  (编委会主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文史研究馆馆长、党组书记周义,主编: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首发式在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会议厅隆重举行。全套书十册,共300余万字。这十本书是《珠江文化系论》  (黄伟宗)、  《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  (朱崇山)、  《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周义)、《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司徒尚纪)、《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  (黄启臣)、《粤语与珠江文化》  (罗康宁)、《岭南文化珠江来》  (张镇洪)、  《珠江诗雨》  (洪三泰)、  《珠江远眺》  (谭元亨)、  《珠江流韵》(戴胜德)。来自省市文化界、学术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70多人与会。著名学者张磊、管林、曾昭璇、陈忠烈、容观琼、叶春生等在论坛上热烈发言,对这套丛书和整个珠江文化工程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运用新方式,开拓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初创新体系,为建设文化大省打出新品牌,树立了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形象。本文收集了部分专家学者对《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进行评论的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周义(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党组书记):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组织参事、馆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对全省各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景观、文化遗址进行系统的调研,从多学科的角度聚焦珠江文化,从而启动了“珠江文化工程”,并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论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珠江文化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而是从现实需要去追溯历史,从实际情况去探究理论,不仅将多个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学术与艺术、研究与开发、文化与经济、著述与规划结合起来。作为省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他们充分发挥“智力库”的作用,以“直通车”的方式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了大量建议,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是珠江文化工程的最新成果,是“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的结晶,其特色有以下三点:一是《十家文谭》体现了全新的学术研究方法。该丛书从文化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十个学科的视角、方法,聚焦珠江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材料丰富,立论正确,论证充分,自成体系,相得益彰。二是《十家文谭》着眼点在于“文化”与“产业”的紧密关联。该从书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系统读物。剖析珠江文化的成分和结构,确立珠江文化的历史和定位,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描绘泛珠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提升地方文化品味,谈论文化转变为生产力的真知灼见,是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佳作。三是《十家文谭》具有把珠江文化推向世界的宏伟气魄。该丛书以弘扬珠江文化为宗旨,视野开阔,关注面广,将珠江文化与世界水域文化相联系。这十本著作,既以不同的视角和途径拓宽研究的空间,又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将研究对象透视和表现得更深刻、更丰富;既在学术上有新的观点、新的发现,又在写作方式上有新的创意、新的创造;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总体上的一致性。既体现了珠江文化研究会一贯坚持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又体现了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作为党和政府“人才库”、“智力库”的优势。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为珠江文化丛书的问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号召,我们首创整合政府参事和文史馆馆员的力量,集中优势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在文化大省的建设中,我们要采用“文化扶贫”的措施,  “文化扶贫”的核心就是“扶人”、“扶智”、  “扶风尚”。解决贫困文化人们的自卑感、无助感和宿命感,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感召人、教育人、提高人的认识和觉悟。珠江文化研究会正是适应水流地域文化研究的时代需要,以研究弘扬珠江文化为宗旨,在新形势下,配合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的文化建设工作,调查研究,著书立说。珠江文化丛书的出版单位——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出版社,她立意弘扬珠江文化,独具慧眼,积极配合《十家文谭》的编辑出版,以高效、优质的工作,向大家推出这套丛书,做得非常出色。

  张磊(原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相融合,符合时代潮流,颂扬了历史上交流、和平、发展的主旋律。该丛书体现出多学科共同攻关、联合研究的精神,呈现了全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特色。

  曾昭璇(全国地貌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包括了十个学科的老专家、亲自成书,立“珠江文化工程”研究之伟业,集名家之力,共建“珠江文化工程”一项。计凡十家,此五六年来研究结晶。殊足为文坛歌颂也。《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是我国近年少见“文化学”专著,本书可观作者的成功道路,是一本创新型的书,殊可颂也。  《粤语与珠江文化》一书,可解余之心结,因王、岑两师之嘱,得获解决者焉。  (语言学者王力、岑祺祥曾大谈广州话的研究价值,并言粤人习此,实最佳人选。)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古港》的作者黄启臣,几十年精研,且亦已作周游世界之旅,博览古今中外名著,是亦创新之书,故须颂之。《岭南文化珠江来》乃张镇洪之力作。他的“中石器研究”、  “东海走廊”及他主办之刊物及主持考古研究中心皆国内外知名之事也。《珠江流韵》对岭南文化,地景风光,风俗习惯,岭南亚派无不有精彩的记述。  《珠江远眺》,南越风情,神州访古,国外风光,文化感受,诚佳作也。  《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更广述学者评介,对珠江文化的评述亦很有深度,是十家之言皆经典之作焉。

  管林(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珠江文化系论》由总论到分论,由古至今,由抽象到具体,形成本书独特的系统。纵的方面论述了珠江文化发展的五个时期:汉、唐宋、明、清末民初、改革开放以来,横的方面论述了西江文化、北江文化、东江文化、南江文化,加强了理论性并填补丁某些空白,是一本有特色的珠江文化研究的系统论著。其特色有3点:第一,参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贯穿古为今用,以文促经的思想脉络。第三,从具体内容出发,采取多种写作方法。综观全书,是一部研究珠江文化的力作。但书中有关容闳的定位、黄遵宪的生平事迹,以及赵佗治理南越国的时间问题等仍值得商榷。

  叶春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论述珠江文化,得出较精确实用的结论,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书中作者,汇集了我省一批优秀的作家、理论家,涵盖文学、语言、历史、地理、考古、人类、建筑等学科,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从各个侧面对珠江文化进行了描述,集中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该文集反映了珠江文化工程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发展历程,缩影了十多年来这班多学科专家努力的成果,体现了组织者海纳百川的肚量,也是水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这些成果对推动和实现广东文化大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彰显。

  容观琼(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岭南文化珠江来》收録了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为着力解决岭南文化的起源、中石器时代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起源等三大问题做出了贡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摆脱传统考古学中单纯类型和地层学的束缚,主动引进年代学、地质学、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地貌学、数学、统计学、文化人类学等科学的知识,深入认识人类文化生产与发展以及人种分化、农业起源和家畜饲养起源等问题,取得可喜成果。该书是把岭南文化之源与珠江这条母亲河之密切关系告诉大家最为直接的一本书。

  何楚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读了《珠江流韵》一书,有四个感觉:第一,大气厚重。自然融入特定的历史层面,融入作者对所叙事物人文层面的思考。第二,情感真挚感人,联想丰富,诗意昂然。特别是第四辑中的许多篇章更是情怀浓烈。作品中不仅融入大量诗词,而且叙述中直接以诗词直抒情怀,这在散文中是少见的。第三,纵横捭阖,藴涵的知识量相当丰厚。第四,文学语言的与众不同。大量娴熟地使用“四言”“五言”句式,使人有一种汉赋的韵味。该书语句短促,节奏明快,语感很爽,是情漫诗心,知渊笔底,粤味浓郁的中华民族整体高度探寻珠江文化的独物品格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文章厚重,文采檏实中显现深厚的文化学修养。

  邓国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汇集了近十年来珠江文化研究会对广东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对汉代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的考察和论证、  “南海1号”宋代沉船的考察和挖掘等,让读者对这些成果得到一览无遗之便,认识和瞭解到研究珠江文化的意义。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到重新认识广东历史文化的机会,广东是海洋大省,有“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这是对只从中原的视觉来认识广东的一个有力补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也无疑是一个拓展。其研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特点,也将有利于更准确地描述广东的特殊历史文化形态,理解广东形成的个性特质和文化品格。对于研究广东文化精神,发展广东经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大有帮助。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副编审,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珠江文化系论》以多学科立体交叉综合研究的方式,分别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展开分析、研究、推断、论证、归纳和总结,充分运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的有效方法,做到研究、开放融为一体,学术、经济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合作研究方式的优越,开拓了珠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对珠江文化研究的发现都有精要的反映,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现过程有生动的记録,提出不少新理论,有的在文化界、理论界都是首创的,珠江文化的理论建树已走向系统,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创建了新品牌。

  陈忠烈(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古港》集合了作者许多学术精华而成。该书致力于探讨汉唐以来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珠江全流域以及广东徐闻等出海港口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动态过程中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论述在珠江地域文化涵育下的广东商人的文化特质和群体性格,指出他们取得功业的内在文化基因;突出展示广东在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取得贸易全球化中心地位,探讨广东古港二千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海上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不但是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