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详细内容

是谁颠覆了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

http://www.CRNTT.com 2007-12-07 09:31:39  赏书 海怡
  图书出版三审制是新闻出版行业多年来号召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它不但决定作者的命运和图书的品质,决定该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影响作者的发展前途。三审制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准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全书的优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对书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评估。由三个层次的不同专家、学者或编辑、编审、总编辑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并分别写出中肯的审读意见。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统一的、严谨有序的图书市场秩序还没有确立。各种品质参差不齐的图书竞相出版,造成图书出版界近年来的空前“繁荣”,每年出版总量约22万种,平均每天出版600余种。可是仔细回顾一下,如果没有占图书销售总量70%以上的教材教辅类图书支撑图书出版业的大局,如果各出版社不是依靠教材的丰厚利润维持出版社的运作,单靠畅销书、一般图书和竞争近乎残酷、发行成本接近底限的教辅图书,那么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势必一败涂地。随着社会情绪的浮躁心态和精神文化速食化现象的加剧,导致大量书稿品质低劣的出版物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店的大雅之堂,让许多编辑扪心自问和认真反思,到底谁颠覆了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
  
  一、 一哄而起的“事业部制”的理念,淡化了编辑的精品策划意识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部分出版社不根据自己的社情出发,一哄而起,极力推行“事业部制”的理念,开始奉行畅销书政策,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出版畅销书意味着出版流程周期的大幅度缩短,书稿的审读流程缩水,复审、终审没有相对充裕的审稿时间从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书稿的品质。没有经过严格审读把关的图书,很难说是品质较高的出版物。当前的畅销书基本上是对当代精神文化需求速食化现象的迎合,事实上加剧了社会情况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当前赶时效的教辅图书相当数量是重复复制、互相抄袭的产物,一把剪刀,一瓶浆糊,稍稍更改形式,同时为几家出版单位供“货”。由于出书的时间紧迫,更因为赶上行销的档期永远是第一位的,书稿的品质往往被忽视,书稿的审阅也只不过变成了编辑例行的加工和挖空心思的形式设计,复审、终审的签字也只是履行一个发稿手续而已。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出版社的编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而是需要具体参与编辑、出版、印制、行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2000年开始,一些出版社为寻求商机,企图在制度上进行更新,一时间“事业部制”式的构建一哄而起,几十个人的出版社都成立了8个—10个事业部,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其实就是编、印、发一条龙。表面上看是为每个事业部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事业部什么书都可以出版,似乎很公平。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忽视了人的知识结构,忽视了专业分工,忽视了个性发展、专业发展。事实上,每个事业部2人—3人成了出版社分社,这个事业部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编辑需要面对巨大的库存、大面积退货、拖欠货款、出版社主发图书的分销模式所带来的全部风险、工资收入与图书的效益直接挂钩的巨大压力。如此一来,这些编辑人员无暇分身以选题策划、图书品质、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建设为主要目标,编辑的精品意识越发淡薄。他们经常是采取与地域教育行政部门联手,以越来越快的出版节奏、多而不精的选题、大规模重复的专案、大而不当的印数、发货误差、普遍的发行效率把出版业搞得更糟。部分编辑也逐步沦落为商业化、市侩的出版“经纪人”,出版社内“市场经济”的探路人。在这种快节奏的重复出版过程中,似乎编辑增加了市场意识,实则是权力寻租的“帮凶”,即使专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出版社而言也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好处却流入腐败官员和书商的口袋。相反,出版社原有的品牌品种被一个个小的利益集团分割,编辑的精品意识和策划意识已被逐步淡化。如果编辑的思想观念松懈了,那么书稿的审读和流程也只不过是为这种短、平、快的出版方式服务,终复审书稿也只是形式而已。
  
  二、 合作出版和变相买卖书号,削弱了出版社对书稿编辑过程的管理
  
  曾几何时,全国一夜之间冒出几千个工作室,风风火火的工作室红极一时,找资讯,搞选题,买书号,编书稿,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工作室很少讲求出版物的品质,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统统被置于脑后,相当一部分工作室找那些迎合某些读者不良趣味的东西或者屡屡重复出版的应试教育训练类选题来出书。更有甚者,一些编辑利欲熏心,以低价格从作者中购得书稿,然后以作者名义以高价位元再和出版社签订协议,套取稿费,逃避选题四阶段论证,美其名曰“事业部负责制”,给出版社造成很大亏损。
  
  国家规定不能买卖书号,但市面上的“垃圾”书和书商经营的图书却总是有正规书号,还美其名曰“合作出版”“项目合作”,这是出版界公开的秘密,也是出版业管理者的尴尬。合作出版背后的实质就是书号资源的变相买卖,但是这种方式比书号的赤裸裸买卖显然更隐蔽些,这些书稿的组稿和书稿内容往往是由出版社“合作”的书商一方组织,书稿的编辑、发稿手续均在出版社,但是出版、印制、发行均由书商进行控制,最后仅仅给出版社分享一份微薄的利润,其主要的控制权和收益均在书商的手中。至于图书的实际印数多寡,实际发行销售多少,这其中的数字游戏,全凭书商的良心和诚信,出版社是无法监控的。对于此类型书稿,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是苍白无力的,连退稿与否的权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所坚持按品质审读书稿。相对而言,这种合作出书给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时间是极为短暂的,一般都是随到随发,很难说责任编辑能够详细审读书稿的内容,审读书稿的过程就是编辑标注体例的过程,复审和终审也只不过是签名而已。
  
  三、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使编辑审读过程只注重形式而不强调内容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是目前中国出版业的一大弊端,是中国图书业的常规动作和最大特色,每一本畅销书都是一辆公共汽车,大家一起往上挤。形式上的跟风无可厚非,内容品质的急就章严重影响了图书出版物的品质和出版界的信誉。“经典”“宝典”“隐私”“乳酪”教辅类等图书的跟风克隆,一个几十个人的出版社竟然出版2大套—3大套教辅书,系统发行的、市场发行的、黑白的、双色的等等形式不一,但内容基本相似。一个简笔划在出版社内部就有6个—7个不同的版本,幼稚园、学前班3个—4个版本,使图书出版在表面上看来是何其繁荣,实则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跟风克隆的过程中,图书的编辑策划人员大多怀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赶上此类图书的销售热潮期和发行档期,在书稿的审读环节,往往是朝“前”和“钱”看,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尽量加快出版流程,从实际上忽略了编辑审稿的具体过程。此类图书的编辑和审读,犹如是在与时间赛跑,书稿本身品质就不高,再加上初审品质的难以保证,复审、终审迫于流程、走走形式,一部部克隆图书竞相上市,好不热闹,但真正的出版效益有多少?
  
  四、 松散的编辑管理制度,使编辑的审稿意识淡薄
  
  一般而言,出版社都应该有严格的编辑管理条例,对编辑审稿制度给予明确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书稿指定专人进行审读,并且要有一定的制度严格监督规定的实施与否。
  
  随着出版产业调整期和所谓市场经济的到来,在图书市场还不规范混乱时期,时下出版单位的运作方式亦开始步“改革”的后尘,逐步“个体化”,有一部分编辑“脱颖而出”,通过与一些工作室“勾结”,成为出版社内的“包工头”和“项目责任人”,出版社对其实行特殊的编辑管理政策。虽然书稿的生产源源不断、规模浩大,但书稿的品质和图书的市场反响却不令人乐观。此类书稿基本上是为了部分人员的利益而列选的内容重复的选题,此类书稿的审稿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执行审稿规定。书稿的出版与否,责任编辑无权下结论和建议,书稿的发稿日期和出书日期的间隔越来越短,责任编辑拿到书稿后根本没有仔细审阅书稿的内容品质的意识和审稿时间,仅仅是进行体例标注和形式加工,终审、复审也是在发稿的责任编辑的紧急催促下草草签字,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审阅书稿。有的甚至是随便找人签字,如此审稿,势必会逐步淡化编辑的审稿意识,逐步使审稿流程趋于形式化。
  
  目前,出版社管理系统资讯化的滞后,也直接影响到编辑管理流程的资讯化管理,使编辑管理过程中不时掺杂人情因素和个人意志,有时候碍于情面,出版社的管理者对不符合审稿规定的书稿开绿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条例和制度的严格实施。笔者认为,加快管理系统的资讯化建设,可以打破无视制度的“权威”,也可以严格管理编辑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具体的环节,而不是针对某某具体的人员,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公平实施,有助于使编辑审稿制度的内容落到实处。
  
  五、 对审稿资质标准的认定不够严格,不利于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编辑出版的从业人员需要获得资格准入证书,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也有一定的标准规定。一般而言,出版社领导应该制定不同类型书稿的审稿人员名单,委托其行使终复审书稿的权力。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审稿人员也应对书稿的品质把关,审稿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准,熟悉编辑业务,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因此复审、终审人员的选择应该对其资质仔细认定。
  
  编辑出版从业人员有一个经验积累和出版专业知识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具备一定职称和专业职务的人才具有终、复审书稿的资质,但是如今一些出版社无视《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一部书稿互相找几个人签签字就发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根本不可能有效地审读书稿,这是对出版社管理制度的亵渎,直接关系到书稿的编辑品质和影响到新从业编辑人员的审稿意识。审稿流程的形式化,对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及其不利的,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审稿制度严肃的内涵。
  
  总之,三审制是图书编辑管理的基本审稿制度,尽管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图书出版三审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其基本的核心内容还是值得在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和认真执行的。在图书出版的新形势下,将三审制度落实到实处是关系到图书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将三审制落到实处也关系到出版社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而出版社的编辑队伍管理和建设则是出版社的未来,应该值得出版社管理者的重视。

  来源 :《今传媒》杂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