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只需懂愁——走近郭敬明



  初二(5)班  梁彩虹

  是谁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银/我的烟火/还有我长满鸢尾的黑色山坡/热闹的风寂寞的人/灼灼光华的清澈灵魂/你们是我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

  ——《爱与痛的边缘》

  不久前,有那么一个女孩对我说:“我觉得你好悲观!”(因为那时我正在唱着Jay的夜曲,因为那时我正在唱着夜曲的凄婉,因为那时我正在唱着自己的忧愁。)我用一个笑,诠释了一切(我喜欢忧愁),尽管她不懂……

  或许正是这样,我才会在偶然的瞬间,巧合地遇见了郭敬明......的文字,再刻意地爱上了它(他)!爱上他的文字,忧伤却没有安妮宝贝的颓废,斥责却少了那份大仲马的凌厉;爱上他的文字,在灰暗中却也动人,排斥时却也温柔.给我的feeling,仿若一个受尽了生活苦难的弱小灵魂,害怕蜷缩在阴冷的墙角,轻轻啜泣,却依然执着着他一直执着的……

  郭敬明的那本《爱与痛的边缘》,我只是略翻、略览、略读,不会去计较字与句,书中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愁绪,让我觉得,如果还去计较那些,我真的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了。题记的那首诗歌,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首,读完后,诗中零碎的字句依依不饶地萦绕着我,不得已之下,便将它一字一句的拼凑起来,记下了整首诗(哎,情迷诗中,身不由己)。

  于此,我并不想如何去介绍郭敬明是什么80年代写作代表什么之类的,只是,《爱与痛的边缘》中让我所感到的小孩子般特有的稚气,令我疑惑他的真实年龄,而书中让我感觉到的大哥哥般特有的温柔,又令我疑惑他的稚气,呵,好矛盾。

  可是,郭敬明为什么又会让我矛盾呢?对于他的书,我都是四个字:似懂非懂,可我并不会去刻意弄懂,就像有一首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从花懒再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几句我背了下来,可我并不懂它的意思,只是觉得十分忧愁,只是觉得我应该记住,只是觉得有一天我随口说出来时,我便懂了。而《爱与痛的边缘》即是如此,忧愁即是如此,郭敬明也即是如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背了《一剪梅》,理所当然,这一句也刻在了我的脑中,起初亦是不明白,读了郭敬明的书后,惊觉李清照所谓之“闲愁”与郭敬明之“忧愁”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便笑了笑:“只需懂愁。”

  简评:俗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而读罢作者一文却有“文逢知音千行短”之感!本文虽为读后感,但作者却是用心去感受、感悟,并用生花之妙笔告诉读者,她与郭敬明的共鸣,让读者不仅初品郭敬明的忧愁,也瞭解了作者的闲愁,更体会了文学的魅力。

  (指道老师:黄晓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