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和”



  文/洪三泰

  《广东通志》说:“自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岭南),子孙往往家焉。”到岭南来的北方民族都安家立业了,民族矛盾便逐步得到化解。无论是北方人还是本地人,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都已融为一体,渐而去掉陋习趋向先进和文明。

  《文献通考·与地考·南越》条中说:“自岭以南,当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百越之中有一支民族称南越(粤),主要分布在广东境内。“南越”一词始见于秦汉史籍。《史记》中称“南越”,《汉书》则称为“南粤”,“越”和“粤”是相通的。百越作为我国南方多民族的统称,其实于西周时期便己形成,西周之后的典籍文献中所说的“仓吾”、“南蛮”、“南瓯”、“南海”等等,是指聚居在广东、广西境内的越人。广东省南江流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自然也是古百越地之一。在南江流域和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聚居的越人,其世世代代孕育和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且把它们称为南江文化。南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一个“和”字。也就是说,南越(粤)族人所具备的“和”由来己久。这应当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一、地理特征显示“和”的意象

  

  对于南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司徒尚纪先生和谭惠忠先生都有准确生动的描述。他们认为,小范围的南江流域是指南江(罗定江)的集水面积,即信宜、罗定和郁南等地。大范围可包括由北西向南东,直接流入南海的鉴江和漠阳江等。这样,云浮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湛江市都属广义的南江流域。由信宜鸡笼顶北去的溪流为南江主要源头,向东南流的则汇入漠阳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潭水河,最后在吴川入海。几处水源之间的距离只有数百米,高程也相差无几。据考察,这一带是海陆丝绸之路的相接通道。更有趣的是:鸡笼顶的三面界碑分别标明信宜、高州、阳春在此交界,素有“鸡鸣三市”的说法;南江源头溪水出有横水河、直水河,横直相交汇处有合水镇。谭惠忠先生说:“在横水河和直水河汇合之处,有供奉明末清初将军杨国威先祖的‘杨氏大宗祠’,祠内有一副写了两百多年的对联:‘合水渊源承乳水,北江支派配南江’。”这说明自信宜鸣笼山来的江,几百年前已叫南江。同出鸡笼顶的溪流相邀北去南下,有些相互近在咫尺,有些纵横交汇,形成了相互呼应、相互汇合、相互照应的和睦安祥的意象;“鸡鸣三市”、“合水”等现象更是浑然天成,道出南江独有的和谐相处的特征。

  考古证实,四五千年前就有先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交叉居住,有了奴隶制土邦。罗定一带属岭南瑶族的大本营。先人在美丽的山水间生活繁衍,创造着各种独特的文化。南江流域的建筑文化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和谐相处;泷水民歌、禾楼古舞、盘古、天后的崇拜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无不说明古越族先人的团结和睦,人们的心态平和,对安定、丰收、美满、歌舞升平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二、铜鼓文化的“和”韵犹存

  

  据出土文物考证,2000多年前南江流域一带便有铜鼓。在最初的农耕和狩猎中,铜鼓常被当作越人聚集共进同庆的激越信号。这古老威严的铜鼓声,震撼着平野和山谷。“击铜鼓歌舞”、“节会则鸣铜鼓”。越人虽然“跨据山洞”、刀耕火种,但有一种安身和谐的追求。妇人在家劳作,唱咏“织妇转纺锤,耕夫负 回……”茂名境内有一首古老民歌是这样描述其和谐景像的:

  依洞积木,衡板张窠;

  茅而不泥,居而锄畲;

  猪牛下喧,孺幼上歌;

  猎山浴溪,乐土藏和;

  山僻吏远,向彼奈何!

  —《茂名历代诗文选》

  当然,铜鼓的作用也会为相互争斗、防卫聚众的信号。在不同的的地点、范围,这也是一种团结与“和”。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中原战火不断,已有北方少数民族流徙到南方来,以求避乱安身,南越族逐渐接受了他们,并不断杂化,和睦相处。铜鼓也为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南江、鉴江、南渡河一带都出土不少铜鼓。因此,百越族人以铜鼓声韵作为团结和谐之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汉越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建立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现在广东境域大部分属南海郡。北来的民族越来越多。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经验被大量地带到岭南。文明感化了野蛮,先进带动了落后,聪慧消除了愚味。史载赵佗提倡汉越通婚,汉越合作,发展贸易。公元前206年,汉朝统一了岭南,把南越地重新划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南江流域的文化继续得到发展。汉朝封的赵佗,主张并带头“入乡随俗”,与越族人同化。民族矛盾自秦汉起就出现了。但南越先人和北下的汉人总的看还是渴望国家统一,生活安宁的。和平相处、安家立业是主流。《广东通志》说:“自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岭南),子孙往往家焉。”到岭南来的北方民族都安家立业了,民族矛盾便逐步得到化解。无论是北方人还是本地人,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都已融为一体,渐而去掉陋习趋向先进和文明。

  和谐文化中,六祖文化是人们共同崇尚的。六祖俗名姓卢,其祖是河北范阳人,唐初其父谪官至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六祖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三岁丧父,从小以打柴为生。听僧人念《金刚经》显悟性,北上寻师,到过曹溪、乐昌西石窟。高宗咸亨三年到梅东禅寺拜五祖弘忍为师而成六祖。六祖慧能在汉越中间成为文化融洽的光辉典范。《六祖坛经》记録了六祖的佛学思想,是禅宗最重要的典籍。六祖主张心性本净,本来是佛,识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拂尘除垢、为善报恩,倘人人如此,社会则祥和安宁。在多元的南江文化中,六祖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冼夫人文化在南江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族人民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生于南朝、陈至隋朝的南方俚人首领冼夫人(522—602)对于南江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隋书》记曰: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1937年撰《粤东初民考》一文中强调指出:“冼氏为俚族第一伟人,佐其夫及子若孙三代,历事梁、陈、隋三朝,先后讨平李迁仕、欧阳纥、王仲宣诸乱,梁、陈易代之际,皆能保境安民,一方为之晏然。”冼夫人以国为根,以民为本,她求统一,讲和谐,爱民众,倡文明等等,是她点亮了南江文化。冼夫人活动的中心地是今电白、化州、高州、阳江、阳西、阳春、海南,其势力范围达粤中、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冼夫人文化不但是南江文化的灵魂,而且是粤桂琼三省的共同精神财富。冼夫人是各民族和谐的典范。典型事例多见历史文献典籍,这里不赘述。

  从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来看,冼夫人是功勋卓著的。她使南江文化的“和”更光辉耀眼。概括起来,冼夫人文化在如下方面给南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灵魂:

  (一)既有俚人文化基础,又积极提倡汉文化。

  她和冯宝结婚,是汉俚和亲的杰出代表。中州文化溶入南越后,冼夫人利用这大好时机创造文化。“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激,称为大文化”。境内先民奉行皇朝科举制度,接受中州的灿烂文化,接受了儒、佛、道的影响。《隋书·地理志》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先古所谓百越是也。”当时汉人把岭南的俚人称为“俚贼”,把僚族称为獠,把延称为蜒等。冼夫人并不因这些带有卑视之称而远隔汉人,而是谦逊地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使汉俚文化融合在一起。

  (二)维护国家统一,崇尚广泛的和谐。

  冼夫人一辈子都在做维护国家统一的工作。洗夫人迎接隋师入岭南是历史事实,被人传颂;569年,她带兵击败广州刺史欧阳纥发动的兵变,岭南各地收复归陈朝;590年驻兵进广州,稳定岭南,维护国家统一,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次年亲自率兵平定王仲宣叛乱,使岭南得以长治久安,彼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向梁朝廷“请置崖州”,把东汉以来弃置580年之久的海南重新归入国家郡县制的怀抱。这些都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播和发展。南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吸收各方先进文化以丰富自已。

  (三)改陋习,提高发展民俗文化。

  冼夫人推行朝廷政令,实行“免奴为良”,解放奴婢。“以礼仪威信镇于俗,吸引文华,士相与诗歌,蛮中化之”。使野蛮愚味的社含出现了“蕉荔之圩,弦诵日闻”冼夫人还在岭南推行中州先进的生产方式,“尽力农事”,

  使农耕得以发展,“乐樵苏而不罹锋镝”。冼夫人利用既是越族首领,又是汉人“郡守夫人”的特殊身份,深入反复教化民众,学习汉人礼义习俗。她常教子嘱孙“我事三代主,唯一用好心”。冼夫人以其爱国爱民的精神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四)冼夫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南江文化范围,影响到海内外。对她的祭祀活动,世代不忘;冼太夫人庙遍全国各地,甚至流布海外;关于冼夫人的各种故事、民间传说、歌謡等,也是南江流域文化的珍宝和品牌。

  以上史实说明,冼夫人文化影响是何等的广泛和深远,她永远留给南江文化的精神,其实质也是一个“和”字。

  (作者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