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外来工精神文化建设 应予高度关注



  ——东莞、宝安、中山外来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教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阶层日趋分化,价值与利益取向日益多元,社会矛盾也呈现出多发和尖鋭化的特征,党中央依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的社会状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符合时代的需要。广东作为一个外来工集中的大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珠三角城市外来工的生存状态和合法权益,已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些外来工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较低的学历和较低的素质,使他们大多数人在珠三角只能从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劳动。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应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不可等闲视之。有同志认为: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外来工尚能忍受对他们的不公、不正,第三代外来工则可能成为社会的某种隐患。本组在调查中发现在个别镇,已有无牌律师群体组织,专门为外来工打官司提供服务,这也是借着外来工的有关问题而滋事的一股潜势力。

  为此,由省政府参事室余庆安副主任领队,黄树森、李钟声、王守昌、高凌飙等参事及参事业务处刘凤英处长、邓小群副处长参加的省政府参事室文教组,自3月中旬至4月下旬,分三次到东莞市及其下属的石龙镇、长安镇、常平镇,深圳宝安区及其下属的观澜、沙井街道,中山市及其下属的三乡镇、小榄镇等地,作专题调研。共召开了10多场座谈会,每个座谈会都有三十名外来工代表参加。调研组同市、镇、街道分管领导以及劳动、文化、社保、教育、工会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并重点听取了大量外来工的意见。察看了许多企业的图书室、文化室、娱乐活动场地和文化设施等。与此同时,调查组还对外来工及外来管理人员发出了410多份问卷,对他们的基本生存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分30个专题作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借华南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对问卷调查作了统计分析。另外,调查活动启动前,还专请了对珠三角外来工有深入研究的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刘林平教授专题介绍外来工的基本情况,为调研活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外来工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一)在东莞、宝安、中山这些外来工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市政府到乡镇政府和街道,对外来工文化生活在认识、设施和管理上,普遍都比较重视

  在所调研的三个市、区,都基本做到了对外来工文化生活组织上有人管,资金上有投入,硬件上有保证。但在外来工方面来说,文化生活的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

  1. 文化设施能基本满足外来工文化生活的需求

  外来工对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各地党委政府对外来工的关注也由最初的纯粹管理转向管理和服务并重,对外来工的工作生活给予现行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便利。中山市副市长冯煜荣向我们概括了管理外来工的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自己在镇里当领导,见外来工多且上下班集中,他们下班后,晚上、周日没地方去,许多人坐在公路边看汽车、吃瓜子,殻到处丢。那时,我们就开始建设文化广场了。如今,我们中山市首先在政治上重视外来工,经常吸收他们参政议政,听取他们的意见。每年都表彰其中的优秀者,使他们逐步树立荣誉感。二是制定政策,对有特殊技能和特别贡献的外来工给予入户等各种奬励。三是重视安排好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们看到,东莞、宝安和中山,市、乡镇和街道几级政府专门为外来工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这几年发展较快,投入较大。如有22万外来工的中山市三乡镇,这几年已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为瞭解决外来工晚上看电影的问题,仅广场上的60平方米的电子屏幕,就投入了300多万元,建成后每晚准时放映两部电影,成了外来工最喜欢的去处。据东莞市劳动部门统计,该市外来工已签劳动合同的约有370多万人(据说公安部门估计外来工总数达600万人)。该市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齐备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市级文化设施如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中心广场等,与国内各地同类设施相比处于前列。该市的镇、村文化设施总投入资金40亿元,各镇(街)共有特级文化站24个,一级文化站4个,二级文化站4个,镇、村级文化广场439座,图书馆470个,藏书286万册。

  2. 文化生活的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

  本次调研,我们向外来工人员随机发放了4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0份,其中男性208人,女性202人,年龄主要在20-50岁之间。统计数据表明,第27题“现工作所在地社区为外来工组织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情况”中,有43.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分别有23.9%的被访者选择“逢重大节日”和“每年1-2次”;第28题“对单位或社区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程度”中,分别有31.5%和17.8%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第29题“参加单位或地方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分别有47.6%和25.1%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和“偶尔参加”;第30题“所在地方为外来工修建的文化设施情况”分别有43.4%和27.1%选择了“没有”和“不多”。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外来工精神文化生活本身是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倾向的,并非单纯的“唱唱跳跳”一类的“集体娱乐活动”,各地主管部门对外来工文化生活的重视,远不是几场场面热闹的文艺娱乐活动所能涵盖的。此外,对文化设施建设认为“不满意”、“不多”的超过被访者的六成以上,说明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外来工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地方主管部门对文化设施的设想与实施应多征求和吸纳外来工的意见;外来工文化需求的对口研究和策划,需要更加细化和讲求实效。

  (二)凡是生产条件较好、运作较正规的现代大企业,对外来工的文化生活都比较重视,但小企业的外来工文化生活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一些上规模的外资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外来工文化生活方面做得较好较完备,外来工也较满意。如东莞石龙的日资美能达公司石龙事务机工厂、长安镇美资美泰玩具工厂、长安镇港资时力电子厂、香港王氏上市公司下属的常平港建电子公司、宝安区观澜街道的韩资企业天惠有机硅(深圳)有限公司、宝安沙井日资三洋微马达厂、中山三乡的宝元鞋厂等。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资金投入大,硬件设施好。全部都建有图书室、娱乐室、电视室、篮球场、健身房,有的还有网吧、足球场等。二是把职工的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将业务培训、岗位素质要求和团体意识等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之中,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宝安区观澜韩资企业天惠有机硅(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国人)信奉基督教,他在员工中提倡“信(信仰)、和(和谐)、旺(兴旺)、爱(人本)”的办厂宗旨,强调“安全(生产)、愉快(工作)、幸福(赚钱)”的理念,从要求员工每天安排半小时清洁内部环境起步,逐步改变一些来自农村的员工的生活习惯,又同当地村委会联合开展“一条街不丢垃圾”活动。他们认为,生活习惯就是一种文化,要经过多年不断培养,一步步往前走,社会才有未来。但一些小企业的外来工文化生活令人堪忧,生活单调,设备简陋,管理松散,调查显示,不正常的性生活占四成以上,因为“无合适场所”、“无时间”、“工作太累”,有些外来工随地而“性”,草草收场,十分苦闷。

  (三)外来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第一,外来工的文化生活逐渐从娱乐型、休闲型在向学习型和提高素质型转变。

  下班后打牌、看电影、广场娱乐等初级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外来工中的较高层次人群的要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已从求乐转到求知的方向发展。为此,东莞市和镇一级从2005年起就举办了“公益学堂”和“打工学堂”,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近200期,还针对该市外资企业多的情况,开设日、英语等培训。东莞长安镇每年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有2000多人,多数是外来工。而有近430万外来工的宝安区,针对技工缺口严重的问题,十分重视对外来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合作”和“社区教育”等模式,全面实施“造就百万技能人才工程”,每年仅职业成人学校到企业办班培训即达万人以上。另外,该区由政府统筹、行业推进、企业与民间力量参与,完成外来工的技能培训年均达9万人以上。这些虽然只是庞大数量外来工中极小的一部分,因为根据问卷调查,经常参加业余文化进修班或技术培训班的人数还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成,但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倡导下,情况正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二,许多外来工对文化活动,已从被动旁观型向积极参与型转变。

  他们虽然文化偏低(中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大部分),但年轻(18岁至35岁占絶大部分),充满表现欲和活力。如中山三乡的外来工在镇政府和工厂、妇联和共青团的帮助下,组织起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50人的演出队伍全部是打工者,来自12个省市。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编成生动的小品、短剧、快板和歌舞,5年来为社区演出200多场,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主力军。广东卫视、湖南卫视、中山电视台及许多报纸都作过专题报导。

  在东莞的石龙、长安镇,当地文化活动的主力基本上都是外来工。办得很有特色的《长安文学》和每周两期的《长安报》主要采编成员均是外来工。该镇有10个文体协会,会长都是外来人员。

  第三,外来工的身份认同。这是外来工普遍关切的问题,是最触动他们情感的一个焦点。东莞市政府通过广泛的听取意见,最后确定:对在东莞的原住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从2006年起,一律统称为“新莞人”,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有了归属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努力建设自己的新家乡的信心和力量。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建议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外来工的对口管理。要提高认识,将外来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提高外来工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省是外来工大省,特别是深圳、东莞外来人员已超过原住人口的10倍。东莞市政府为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已设立了专门机构。建议省政府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协调解决外来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使他们上诉有门。在外来工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按照外来工人数比例相应设置管理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应有一位领导专门负责外来工工作,统筹协调劳动、社保、教育、文化等部门,解决外来工的一揽子问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 建议建立“外来工”权益“问责制”,每年发布“红黑榜”,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要把提升外来工的精神文化与保障他们的经济权益紧密结合起来。经济是基础,人要先有生活,才会有精神娱乐。因此,要解决外来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他们的经济公益保障。调查中我们看到,这几个市(区),除极少数运作不正规的小企业外,拖欠外来工工资现象已经少见。但工资标准偏低(有的没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偏长(周加班工时超36小时),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我们认为,外来工的这些基本生存权益问题不解决,精神文化生活便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利,建议建立“外来工”权益“问责制”,加强社会监督。特别是“外来工”管理机构以及新闻媒体每年定期表彰贯彻执行《劳动法》比较好的单位,并公布通报批评名单,建立“红黒榜”,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3. 建议制定提高外来工全面素质的总体规划。不能把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只看作是让他们“唱唱跳跳”,“下班后不要去干坏事”的层次,搞好外来工文化生活应以提高外来工素质和从根本上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的。外来工文化生活应不断提高档次,应同外来工的业余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相结合。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应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乡镇、企业应有计划去选拔培养其中的优秀者。这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来工自身的命运。这就需要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 建议各地市要建立足够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外来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我们看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东莞、宝安和中山及其下属乡镇、街道,对文化都较重视投入。一些外资厂、特别是实力较强的大厂,对文化投入做得也较好。但我们认为,这种投入不应看作是企业对外来工的恩赐和照顾,而是外来工应有的待遇和权益。这种机制也是对预防外来工重大事件的一种应急保障。宝安区工会同志认为,企业在支付工作报酬的同时,就应该按比例划拨企业文化活动基金和职工教育资金,并希望能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5. 建议举办“珠三角外来工文化建设研讨会”。围遶外来工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关系,开展研讨。表彰先进乡镇街道、探讨外来工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等。交流经验,形成共识。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转型期中国所要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调研组成员:

  领 队:余庆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副主任(副馆长)、省政协委员

  成 员:黄树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李钟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南方传媒集团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守昌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高凌飙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凤英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处长

  邓小群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副处长

  执笔人:李钟声

  

  附:《外来工文化生活调查问卷情况汇总》样本分析和调查问卷

  我们把调查中收回的无记名调查问卷共410份,作了情况汇总,并归纳结论如下——

  1. 外来工年龄大多为20至35岁,约占样本总数八成以上。

  他们的原籍最多为湖南、江西,第二是湖北、河南,第三是四川、重庆。他们外出务工时间3至10年的人数最多,其次是1至3年。两者合计占七成以上。

  2. 他们的业余时间偏少,多数为2至4小时。

  他们的周阅读时间较少,平均约为1至3小时。多数人阅读的是生活休闲类书报。占阅读总人数的四成以上。

  3. 他们中能经常参加业余进修的人数较少,约不到一成。

  4. 他们业余休闲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从未参加”和“偶尔参加”者占了七成以上。

  “从未参加”或“偶尔参加”唱歌跳舞的也占七成以上。

  5. 他们的业余休闲时间多数人主要是看电视。每天看电视1至3小时的人占五成以上。

  6. 问卷调查中对“谈恋爱情况”一栏作了填写的六成人中,“正在谈”和“想谈”的约占5/6。关心他们的婚恋问题应提上当地领导的议事日程。

  7. 在已婚外来工中,因两地分居或“无合适场所”、“无时间”、“工作太累”等原因,性生活不正常的约占四成以上。

  8. 外来工中看黄色书刊、光碟或热衷于赌博、赌马的比例较低。前者在调查样本中约占5%,后者约占10%。从中可看出絶大多数外来工虽然文化偏低,但品质较为单纯。对他们关键是要做好引导。

  9. 逢重大节日,外来工参加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娱乐活动较多。参加过的人数约达四成左右。从中显现出青年人喜欢娱乐的性格。

  10. 问卷中对单位或社区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满意的占三成以上。对文化设施建设认为“不多”或“不满意的”超过六成。从中看出,以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应多征求外来工的意见。

  

  (2007年8月2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