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改进我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建议



  汪新生

  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和建设文化大省决策中,我省的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的新景象。由于大学扩招,从2004年起,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非常可观。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这次浪潮的前锋于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两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22%;同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22%。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19.9%。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逐年增加和社会需求增长缓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0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27万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此外,每年外省南下广东找工作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加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今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高校毕业生高达42万人。

  由于近年来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2007年迎来两年制研究生毕业涌向就业市场的第一次高峰。据瞭解,仅中山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达到5180人,超过了本科生(5104人)。而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这两所综合性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07届毕业生人数也不会减少。据统计,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研究生预计达到3万人。在谈到2007年的就业形势时,中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用了四个字来概括,“依然严峻”。他认为,广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外地的毕业生没有设置任何准入门槛,这是广东吸引为数众多毕业生前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与中山大学等部属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还要严峻得多。得益于多年来我省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2006届的大学生就业率虽高达96.18%,但灵活就业者和暂缓就业者占了就业率的62%,这是就业中的不稳定因素。在高就业率下,大学生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另外,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许多用人单位规定的招聘条件过高等情况也值得注意。

  2006年我省大学生各专业就业率情况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78.38%。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水平分别为58%和55%。医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最低,仅为31%;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也仅为33%。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为37.85%,低于人们的预期。被视为冷门的哲学和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分别为40.35%和51.85%。

  2007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的7场行业分类招聘会涵盖营销、管理、技术、银行、邮政及电力等人才需求较大的几个领域。共计865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9268个岗位,56500个大学生进场应聘。在这种行业分类明确的招聘会上岗位需求数和进场求职学生人数匹配得较好,效果也更理想。但在其他一些招聘会中,因为求职的学生太多,一些学生甚至无法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接触,从而使招聘者与应聘者的盲目性增加,成功率下降。

  今年师范生的就业就显得相当困难。今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共计2.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4000人。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师资已相对饱和,加上如今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影响了一些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和积极性。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承办的技术师范师资和职业技术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虽然进场招聘的广东各地教育单位和企业共有160多家,单位和专业多过往年,但相对于万名求职的毕业生来说,就业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出现了过百名硕士生争一个辅导员岗位的激烈竞争状况。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来自省内外140多家单位累计提供的近3000个就业岗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医药卫生类院校的1.2万名应届毕业生。但是,几乎所有医院都写明要“硕士以上”毕业生,只有个别“医院办公室”的职位要求本科以上。普遍偏高的学历要求让许多只持有本科文凭的毕业生们进退两难。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没有就业机会又导致求职者进一步缺乏工作经验,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求职过程中。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央已陆续出台多项就业鼓励政策,包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龢民营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督促高校做好就业服务,以及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技能培训认证工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于今年年初通过。国务院办公厅也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先后颁发和制定了《广东省“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意见》、《关于2007年广东省接收高校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并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专门实施了“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 计划挂牌设立1000个见习基地,每年组织1万名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启动瞭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计划,连续5年每年将组织不少于6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镇(乡)及以下基层,从事为期2至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将办理失业登记且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全省“三年30万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对象,为其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实现“一对一”全程动态跟踪服务。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随后召开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为实现广东省今年“确保就业率水平保持稳定,确保实现就业人数稳步增长”的工作目标,特别强调今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年,要加大力度,做好毕业生就业各项服务工作。要为有求职困难的毕业生提供重点帮扶服务,为家庭困难、未落实就业岗位以及失业时间较长的高校毕业生重点给予援助、排忧解难,提供政策谘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见习及岗前技能培训、人事代理服务等就业服务和更多的供需信息。

  目前,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尚有待完成,2008届毕业生也已经进入招聘的初期阶段。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和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和政策措施,改进今后几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建立省政府属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专门研究机构,重点对今后几年我省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研和预测评估,提出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和意见,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提供更为科学和具体的指导。

  二、针对部分用人单位招聘的专业要求过分狭窄,实践经验要求过高,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由政府和高校组织人力对一些不为社会和用人单位瞭解的专业,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新开设的专业进行重点推介。使招聘单位能根据用人的实际需要全面考虑和考察应聘学生的条件,适当拓宽招聘的视野和专业的选择。

  三、针对每年大量省外大学毕业生进入我省就业市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寻求就业,不断加大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情况,考虑在这些应聘者相对集中的地区适当提高接收省外毕业生的门槛或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流。如制定指导性计划,划分接收省内外毕业生的比例;优先考虑接收本省高校相对欠缺专业的毕业生;错开省内外毕业生招聘的时间和招聘会场次。

  四、引导有人才需求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省内相关高校建立相对固定的招聘和就业合作关系,优先向省内高校发布招聘信息,鼓励用人单位直接进入这些高校选拔人才。

  五、除根据行业、专业分类在每年春、夏季集中举办对口全省和地市招聘会外,针对因各种原因在毕业当年无法落实就业岗位或暂缓就业、以及失业时间较长的高校毕业生,在秋、冬季举办专项招聘会,重点解决年度毕业生就业安排工作结束后的遗留问题。

  六、进一步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人才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等网络资源,联合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加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实现各地、各部门就业信息共享,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主渠道的同时,注意在这些网页上设立针对不同专业供需信息的分类版块,减少[BFQB]毕业生应聘和投档的盲目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还可以考虑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印发就业指导专刊或手册,讲解相关政策,介绍就业渠道和信息,解答疑难问题。

  七、针对毕业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同台竞争,未能合理分流的情况,除了为研究生举办专场的就业招聘会之外,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为省内毕业研究生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库,幷且开设为毕业研究生服务的专门网页。考虑到相当多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提前进入就业招聘市场会影响其在校的学习,政府和高校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办法适当延长研究生毕业后在本地继续求职或进入实习基地的时间。

  

  (2007年10月3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