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系列弊案对台湾影响有多大



  近台湾岛内弊案迭爆,从“股市秃鹰案”、“高铁延宕案”、“高捷泰劳案”到“林文渊分红案”、“中华电信释股案”、“联勤军购案”以及“二次金丑剧”、南县市“三大弊案”……这么多弊案在民进党执政期内就先后曝光,是史无前例的。一个个“正人君子”的营私舞弊及中饱私囊嘴脸先后公诸于众,这些打着“改革”与“反黑金”旗帜的民进党权贵们纷纷从宝座上跌落,弄得民进党灰头土脸,阵脚大乱,上台时的趾高气扬、傲慢善辩、盛气凌人之势已不再,陈水扁不得不忙于救火,不断地道歉与发誓,也不得不祭出党纪来割袍自救。这是“3·19”枪击案后更大一场“信任危机”与“执政危机”。五成四民众不相信陈水扁对陈哲男的作为“不知情”,六成民众对于民进党中央执政能力失去了信心,人们对陈水扁满意度下降至二成八,对陈水扁不满意度上升至五成六。(台湾《联合报》民调,2005年10月30日。)这场风暴与危机,引起海峡两岸民众高度关注,有人甚至于问“台湾会不会爆发革命?”人们不约而同关注事态的发展是很自然的,但这系列弊案对台湾影响究竟有多大?会造成民变,酿成风暴,促成动荡,使民进党崩盘,让国亲上台,造就再次轮替吗?还是仅仅是一场风波,民进党在难堪一时后,伤点元气,一切又重归于旧呢?民进党又会采取什么方式加以反制呢?这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加以客观评估的。本文将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众。

  一、系列弊案会对台湾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系列弊案接连曝光,对民进党执政的基础,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冲击,无论如何都是巨大的,它的影响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台湾中远期的影响要大于近期影响

  李登辉、陈水扁是“去中国化”的“教父”,但也是“去台独化”的“教父”。台湾民众从“去中国化”到“去台独化”要有一个过程,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台湾民众认识这些问题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是有一个自我认识过程的,而李登辉和陈水扁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只有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李登辉并不是“民主之父”,他带来的只是民粹,而民粹则会亡台。台湾民众也只有认识到陈不是“台湾之子”,他的花言巧语——“爱台卖台论”,只是为了骗取选票,他不过是台湾的一只硕鼠。只有台湾民众认识到李登辉与陈水扁不代表台湾之福的这一日,台湾才能走出“去中国化”误区。当今台湾系列弊案,让台湾民众蒙受耻痛,这是台湾民众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他们也教育了台湾民众,他们是促使民众觉醒的最好“老师”。因此,系列弊案对台湾中远期影响将胜于近期,近期还不到终结乱象之日。

  (二)“非道德化”将是“去中国化”的清醒剂

  陈水扁上台仅五年,贪渎滥权,寡廉鲜耻,“民进党政府在一年里,把2000多亿预算以补助和协助的名义用来支持与它相同颜色的团体”,“丑闻弊案,贪腐漫权,其金额都庞大无比,已非几亿百亿,而是以千亿或万亿为计”,(《政治流感正在台湾发烧》,香港《亚洲周刊》2005年11月6日。)人们将这称为“集体共犯结构”。人们已不是单纯憎恶陈哲男、林文渊这些陈水扁的“家将”,而是认识到这是民进党 “政商关系”的结果,矛头开始直指陈水扁,指出他们都是“共犯”。这种“非道德化”对民进党执政基础的伤害,远大于五年内任何时期。

  陈水扁上台后为了巩固执政地位,大搞族群、统独的意识形态斗争,重政治轻经济,执政成绩一路滑坡,让台湾民众“口袋扁扁”,但很多台湾人“仍要阿扁”,人们原谅“新手上路”,仍呵护这“台湾之子”,因为他们是“改革”与“反黑金”的希望。但今天他们贪婪无耻面貌大暴露,丑态远胜当年的国民党,这种“非道德”的自毁作用,使他们驾驭选民魅力迅速褪色,这对他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他们的“去中国化”能力也将随之减弱,甚至会带来“去台独化”的后果。

  (三)促进了中间选民的转变

  近年来蓝緑两大阵营基本盘相对固定,而中间选民成了台湾的关键。这些中间选民同情緑营为多,“高文化”者为多,他们以追求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为己任,他们憎恶“戒严时代”的“威权统治”,对民进党理念有很大寄望,但“没有料到民进党执政五年多来,圆了他们的不是梦,而是梦魇”,(陈君山:《知识分子郁闷》,台湾《联合报》2005年10月29日。)于是他们从沉默开始转变为公开抗议。陈水扁的“恩公”李远哲公开表示失望,并指责民进党应该检讨,中研院七位院士公开发表《两岸和平论述》宣言,台湾中间选民倾向开始发生失衡。这对台湾日后政情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年底选情将受到冲击

  丑闻连连,使民进党年底“三合一”选举选情受到了一定影响,例如台北县,原是苏贞昌地盘,这次是“新民进党运动”推动人罗文嘉参选,他的对手是从亲民党返回国民党的周锡玮,罗的民调原在22%左右,而周的民调只有19%左右,而如今周的民调冲到了50%左右,而罗的民调降至20%以下,这都是大环境使然。由此可一叶见秋,但要由此断言,2008年民进党将风光不再,还为时尚早。

  (五)民进党内部矛盾激化,将促使其转型

  民进党本是一个派系共存的政党,陈水扁又独揽大权,压制不同声音,亲疏不公,危机暗伏,在处理这次危机时,手法过滥,引起党内矛盾激化,各派系在暗中较劲,明争暗斗开始公开化,将促使新老更替加快,也将促使民进党转型。

  (六)“台独”对大陆的毒性将暂时有所下降

  陈水扁连任后并没有放弃“台湾时间表”,尤其不遗余力地推动“二阶段宪改”,将以此为主轴来主导两岸关系,对我们的威胁依然严峻,但系列弊案曝光毕竟牵制了他许多精力,使他方寸大乱,使其台独的毒性暂时有所下降,而且台独的正当性也受到了广泛质疑,这对我们稳定两岸关系是有利的。

  总之,系列弊案使台湾民众认清了陈水扁一伙决不是“改革”的希望,也不是“反黑金”的旗手,他们的台独理论只是谋取选票的伎俩,他们是一批自私的政客,是一个狭隘的政党,这一切让台湾民众高度失望,这种心理的影响,恐大于现实政治上的影响,对中长期的影响恐比眼下的影响更巨大。

  二、系列弊案对台湾负面效应依然有限

  系列弊案让台湾民众愤怒与失望,但对台湾负面影响目前可能依然有限,不可能酿成“革命”或“民变”。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囿于以下原因——

  (一)台湾的宪政体制决定了权力更替须由选票决定

  今日台湾的“政党政治”与“民选结构”,决定了政党轮替须用选票来决定,而不是使用“革命”、“暴动”、“民变”等方式。人民的不满意可以用选票来表达,这个游戏规则已被多数台湾民众接受。即便要革命,也需要“破坏性知识分子”的出现,而台湾最激进的不满现实者,这些年纷纷移居海外,不肯回台湾直接对抗威权体制。而蓝緑的基本支持者各在30%左右的基本结构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况且台湾经济形势总体趋好,失业率也在下降,人民的痛苦指数不算很高,出现“民变”概率恐怕不会太高。

  (二)民进党尚掌握着众多执政资源和游戏规则

  我们不能不看到民进党毕竟还掌握着众多执政资源,而且还掌握着整个游戏规则。这规则就是李登辉执政十二年及陈水扁执政五年期间,建立的“爱台卖台论”、台湾“主体意识论”及台湾新的“国族观”,这就使岛内的“台独”意识形态得以践行,如近日台湾网民在网上对政府支持辩解者竟多于批评者,由此可见一斑。而谁掌握了游戏规则谁就掌握了言语权,台湾只要这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就不会有我们期望的“奇迹”。另外,只要台湾民众的认同混乱不得到根本改变,认同台湾人与中国人,认同台湾还是大陆,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三)在野党尚未脱胎换骨依然处于分裂状态

  严格来说,台湾不具备再次轮替条件,最关键一点是在野党没有经历脱胎换骨,尚未被人民原谅和接受,他们未能浴火重生,并建立起有别于民进党的“新台湾本土论述”,便无法掌握言语权。当然,连宋来访大陆意义深远,给了台湾民众一个新的愿景,即两岸可以走“和平双赢”之路,这种影响正在逐步发酵,但尚未根本改变局面。不久前国亲还在与民进党比烂比独,今天国亲也没有一条不合的理由,但他们依然分而不合,这一切让人民失望。由于民进党的太烂太无耻太无能,让“政治不沾锅”马英九的人气大旺,人们有了换个正派人做做的念头,但并不是说泛蓝已具夺回天下的能力与实力。正如施明德所言,台湾民众面对的民进党及台联与国民党及亲民党,犹如两只烂苹果,人民的选择很无奈,这是今日台湾的政治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并接受台湾乱象还可能继续的现实。

  (四)美日对台的支持是陈水扁的定海神针

  美日始终将台湾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作为美国的“托管地”,并作为对付中国大陆的一枚棋子,近又加强了美日台的军事同盟关系,举办了“美日台三边战略对话”,不断扩大售武,美日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对台湾的介入与控制越来越深,而陈水扁对美日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虽有这些丑闻,还不至于像吴庭艳式人物那样遭到抛弃。

  (五)不可低估民进党的反制能力

  去年“3·19”事件告诉我们,不可低估民进党的反制能力,当前民进党决不可能束手待擒,他们必会找到反制措施,甚至会加大“台独”步伐,制造“台独”事端,把水搅浑,甚至会把祸水引向大陆。

  近日民进党正在试探方向,“台独”喉舌《自由时报》开始有计划地攻击纪念光复六十周年活动,称《庆祝台湾光复是一场闹剧》,(台湾《自由时报》社论,2005年10月27日。)又攻击TVBS电台百分之百是中资,攻击今年十二月台北的国共论坛,攻击连战的俸禄,攻击军公教18%的退休金,攻击“和促法”……幷发表了《不容联共制台的连续剧再三演出》(台湾《自由时报》社论,2005年10月29日。)、《国共玩在一起》,《从TVBS到国共论坛》等文章,我们对民进党的反制与转移矛盾实在不可以掉以轻心。

  总之,台湾系列弊案对台湾政坛影响是巨大的,但它不可能产生有些人期望的革命,当前我们对台工作处于最主动最有效的时期,复杂曲折的两岸关系,还有待我们扎扎实实的工作,有待我们持之以恒地改变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待我们改变国际格局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讲,统一决没有近路。

  

  (写于2005年11月,发表于香港《经济导报》第48期,2005年12月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