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罢扁”与“保扁”的意义与前景



  一场“揭弊案”迅速演变“罢免案”,陈水扁成了公审的被告,连民进党人也忙着与陈水扁作“切割”,陈水扁大有被丢之势,但这场“罢扁”运动却又迅速演变为“保扁”运动,甚至成了蓝緑对决,成了“本土政权”的保卫战,陈水扁又活了过来。台湾政坛变化常常出人意料之外,显得吊诡异常。

  怎么看待“罢扁”与“保扁”,它究竟产生了什么正面影响,又有多少局限性,人们无不关心事态发展,希望有个科学的分析与预判,我姑且试之。

  一、“揭弊”与“罢扁”的意义

  不管“罢免”能否成功,“揭弊”与“罢扁”有着许多重大意义。

  (一)陈水扁实际上是被人民公审了,他的政治生命客观上终结了。  这个不可一世肆虐于两岸并极具攻击性的政客,操弄了台湾政坛六年之久,终于被人民抛弃了,55%以上民众一致认为他应该下台,66%民众相信他在说谎,他的人格已经死亡,在野党给他定了十大罪状,尽管他伶牙俐齿作了自辩,但已没有多少人信任他了,不管他厚颜无耻地还会赖多久,客观上他的政治生命已结束了,人民已开始公审他了,已落得万人唾弃的下场。

  (二)陈水扁拖累了民进党。  一个以“廉能”、“正义”、“革新”、“进步”、“民主”为核心价值的民进党,建立起的“緑色王国”,竟成了“炒股中心”、“贪渎中心”、“说谎中心”,使这个党的正当性与威信皆扫地,鋭气大减,令民进党处于风暴中心,步伐凌乱,陈水扁拖累了民进党,从而影响了去年的“三合一选举”及今年的“北高两市选举”。

  (三)“台独时间表”被打乱,“台独”步骤受挫。  从2003年始,台湾当局打出了一个咄咄逼人的“台独时间表”,已完成了催生“公投法”与“公投”入宪,现进入“修宪”与“公投制宪”阶段,将台湾朝着危险的“法理台独”推进。然而“揭弊”与“罢扁”风暴,大大打乱了“台独”步骤。

  (四)民进党内部权力完成初步交割。  从去年开始,岛内的混乱,无不与民进党内“四大天王”内斗有关,这一切又与民进党内权力交割纷争有关,陈水扁始终不愿交权,但“揭弊”与“罢免”风暴,使陈水扁不得不交权,形成了“行政院”院长苏贞昌、民进党主席游锡堃、“立法院”党团书记长柯建铭为核心的新权力结构,民进党的内乱有望暂时结束。

  (五)美国利用危机重新控制台湾, 并迫使台湾维持现状。  在危机中,美国摒弃与陈水扁前嫌,表达了“挺扁”态度,让陈水扁找到了救命稻草,从而进一步依附美国,向美国保证必须依赖美国,必须恪守“四不”承诺,必须按程序规定“修宪”,使美国重新控制了台湾,并迫使台湾必须维持现状,不能擅自打乱美国战略部署与利益。

  (六)客观地缓和了两岸的紧张,也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改善。  “揭弊”与“罢扁”风暴毕竟让陈水扁自顾不暇,让台湾政局陷于混乱,“台独”计划被打乱了,客观地有助于缓和两岸紧张的态势,也使台湾当局必须正视民意去改善一下两岸关系,尤其苏贞昌主政后,他欲取得政绩,也只有从两岸关系着手,节日的包机直航顺利通过,以及可能开放旅游等,都客观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改善。

  (七)促进了台湾民主化进一步的成熟。  李登辉主政后推动了台湾的“本土化与民主化”,使台湾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受到台湾民众欢迎,但他又把“本土化”变为“去中国化”,把“民主化”变为“民粹化”,造成了两岸紧张与岛内动荡不安,弊案丛生也与岛内民主不成熟有关,然而经“揭弊”与“罢免”洗礼,台湾民主有望进一步成熟起来。

  二、“揭弊”与“罢免”前景

  “揭弊案”与“罢免”虽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它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一)欲要结束民进党统治单靠“揭弊”运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陈水扁与民进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但这不是因为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造成民怨,而酿成民变,却是道德问题,靠的是几个“揭弊英雄”不断爆料,而缺乏政党、中间选民、学生、社会的广泛响应,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构成的政权,靠几个“揭弊英雄”的“揭弊”运动,是奈何不了它的。

  (二)“罢免”决定粗糙,缺乏相应法理,难以奏效。  台湾宪政体制是“有缺陷的双首长制”,即“总统”与“行政院长”幷存,若“总统”不称职可以“罢免”,但是“总统”是人民直选的,罢免权就交给了“立法院”,要有2/3“立委”支持方可奏效;若“行政院”不称职,可以“倒阁”,要有1/2“立委”支持方可奏效。“国亲”在人民义愤与少数政治人物刻意操作之下,决定了“罢免”,但国亲并没有2/3之实力,结果难免声势浩大,不了了之。即使“罢免”成功,吕秀莲登位,这难道是泛蓝的奋斗目标吗?若“罢免”不成就“倒阁”,结果是解散“立院”,60天内重选,泛緑将万众一心拼死一搏,泛蓝能否同心协力共赴艰难,最终国亲能否掌握“立院”2/3之席位,以及重选中出现的各种波折,一切也难以预料。总之,“罢免”决策粗糙,意气成份多,理智策略成份少。

  (三)“罢免案”形成蓝緑对决,使台湾社会进一步被撕裂,意识形态更加对立。  “罢免案”火力原应集中陈水扁核心团队身上,但最后形成“蓝緑对决”与“本土政权保卫战”,陈水扁反而解脱了,蓝緑群众却对立起来了,社会会付出更大成本,使中间选民更怯步,这在经历十七年“台独”教育的台湾,“蓝緑对决”是最应避免发生的,但却发生了,蓝緑的意识形态对立更尖鋭,这对今日的台湾和今后两岸关系理性化,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四)马英九形象受到重创。  陈水扁的好斗与贪渎,与马英九的温谦与守法,形成了巨大反差,使广大民众从“拥扁”到“离扁”,形成了“马英九热”。然而马英九半推半就地登上“罢扁”领袖地位,从宋楚瑜手上夺过了“反扁”权,强装出“欲扣枪机”的“凶狠样”,也从此失去了他原有优势。马英九没有扬长避短,也没有避实就虚,却去从事他根本无法适应的政坛恶斗,去跟民进党比烂,使他形象大受损伤。他原可抓住“揭弊”造成的社会影响,去建立有别于民进党的新的台湾论述,去教育人民认清“台独”领袖与“台独”主张是多么虚伪,领导台湾同胞去寻找真正属于台湾人民的利益,同时寻找也符合两岸利益的新路线,促使台湾民众觉醒。但马英九没有这样做,反激起本土民众“保扁”,也使人民对他的期望大打折扣。

  (五)民进党进一步失去原有核心价值,加速演变为一个利益党。  一个政党有否生命力,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是否代表民意,以及有否反省能力,用这标准看民进党,可以说它正在加快沉沦。他们“保扁”是为了保自己,已完全没有反省能力,已完全不分是非,离人民愈走愈远。从近期看,他们这样做是能摆脱危机,从长期来看,是自我堕落,加速由盛而衰,会失去人民的支持。

  (六)“罢免”不成,在野党反会陷入危机。  “罢免”通过可能性很小,除非检调部门能抓住陈水扁下台的关键证物,如果“罢免”不成,陈水扁有可能脱困,民进党有可能出招反制,在野党反会陷入危机。

  三、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因素

  “揭弊”与“罢免”,“罢扁”与“保扁”,前景不容过于乐观,主要原因如下——

  (一)“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及民进党的“台湾论述”迄今控制了台湾多数人的意识。  人们虽然憎恶“第一家庭”一伙贪渎腐败,但人们尚未抛弃“台湾主体意识”,本土势力与不理性的緑色选民势力仍占了优势,一旦“罢扁”运动被引向“蓝緑对决”,成功可能性就不高。

  (二)深緑群众仍有相当数量,为陈水扁提供了一把緑色保护伞。  在今日台湾,蓝緑支持者各据半数,但泛蓝支持者中深蓝为20%,而泛緑支持者中深緑占30%,目前蓝緑支持者并没有因为“弊案”频发而改变立场,在这样蓝緑政治结构和社会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情况下,政局变化的奇迹难以出现。

  (三)在野党并没有扮演“揭弊”与“罢免”的真正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角色,因此斗争显得没有策略、目标和手段。  在野二大党——国民党和亲民党,迄今貌合神离,马英九面对民粹社会缺乏草根性,加上宋楚瑜一味搅局以图扩大影响,马英九基本上是被宋楚瑜牵着走,因此无法形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也无法制订周密的从“揭弊”到“罢免”的战略,不能集中火力,也不能分化瓦解,坐失了一个良机。更没有抓住机会推出新的台湾论述。

  (四)中间选民与青年学生的沉默。  大凡一个社会运动成功与否,与中间选民及青年学生参与有关,这种“第三势力”是极重要的政治势力,而“揭弊”与“罢免”并没有让中间选民与青年学生走到运动第一线,去扮演社会的良心与希望,“第三势力”声音非常微弱,从而让这场运动变成了两个政党间的“政治恶斗”。这种冷漠与“台独”的“緑化教育”及泛蓝缺乏正面论述有关,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

  (五)美国及时表述了“保扁”立场,为这场政争定下了基调。  美国从五月份的不允许陈水扁过境美国本土,到六月份的“保扁”,平衡了台湾政坛两股政治势力,也牢牢控制了陈水扁,又防止台海失衡,也维持了现状,最大程度符合了美国战略利益,美国真是老谋深算。美国的介入,为这场政争定下了基调。

  (六)大陆善意的对台政策还没有完全改变台湾民众的认同,本土势力与“台湾主体意识”还有很大空间。  长期以来,“台独”需要理由与敌人,他们一直制造事端引诱大陆出手,从而制造紧张与悲情,每每得手。而近年来,大陆不随扁起舞,始终奉行善意政策,开始从改变台湾民众认同着手,“台独”开始失去“敌人”,于是内斗加剧,使封闭的“台湾主体意识”受到了冲击,但大陆新政策还没有完全改变台湾民众的认同,这种改变台湾民众认同,促使内因觉醒与变化,还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正在从事一场持久战,不会也不应该期待力量对比一朝一夕发生逆转。

  总之,由“揭弊”引发的“罢免”,从“罢扁”引发的“保扁”,也许不会有一个我们期望的圆满结局,台湾从此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

  

  (写于2006年6月25日,发表于《东亚专报》第33期,2006年6月2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