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纪念光复日的启示



  六十年前的10月25日,是台湾的光复日,当时举岛民众倾家而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舞龙舞狮,举杯痛饮,焚香祭祖,喜极而泣,一连数日数月狂欢,庆祝自己重新成为了中国的国民。这一幕,稍年长者稍有历史知识者无不记忆犹新。谁说台湾地位未定,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光复日清楚地告诉了我们——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台湾人民高兴地回归了祖国怀抱。

  不可否认,台湾与台湾同胞有过一段屈辱而苦难的历史,“甲午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使台湾成为“弃婴”,饱受丧国之痛,被日本占据了五十年之久。但台湾民众反抗了五十年,先后牺牲了65万人之众。在日本高压统治下,连语言、文字、教育、生活皆日本化,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皇民化”教育,但一旦光复,台湾民众皆载歌载舞以回归祖国和作中国人为荣,这是多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但是回归后的台湾,看到接管台湾的“游兵散将”,看到贪污腐败的“接受大员”,让他们满腔热情熄灭了。接着是“二·二八”的残暴镇压,让无数无辜非命于祖国亲人的枪口之下,这一切让台湾民众心冷了。1949年后,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将台湾作为反共复国基地,在台湾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有时一天杀戮无辜达数千人,又一次让台湾与祖国隔絶,台湾同胞再次沦为“二等公民“,连讲台湾话教台湾史权力也被剥夺。国民党统治台湾的40多年,对台湾民众灌输了40多年的反共教育,祖国大陆完全被污名化了。而李登辉主政12年加上陈水扁主政5年,成功地将反共教育变成反中教育,疯狂地“去中国化”,又将台湾作为一个新的国家与民族加以塑造,使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形成了“四百年的疏离,一百年的隔絶,五十年的对抗”的两岸关系。

  这种特殊的经历,造成的最大后遗症是形成了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的混乱。在日据时代之前的所谓“化外时期”,千辛万苦来到台湾的同胞,穿着“唐衫”,他们拜马祖关公,自认是“唐山”人的后代。日据时代,他们中不少人参加到祖国的抗战行列之中,这些人就是人们所称的“半山”。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却要台湾同胞憎恶“唐山”与“半山”,因为这是“清国奴”是“落后的支那”。残酷的统治形成了台湾民众强烈的“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的“台湾意识”。1945年光复,让台湾民众欣喜若狂,但热情很快被熄灭了,随着是国民党几十年的“戒严时代”,也就是“威权统治”,使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再度混乱,祖国成了“匪酋”、“落后”、“专制”、“苦难”的代名词。台湾同胞的“台湾意识”则上升为要“出头天”,要台湾人“当家作主”的意识。李登辉上台后更是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制造一个所谓“民主的台湾”与“专制的中国”的对立,宣扬台湾主体意识,鼓吹台湾是一个事实独立的不隶属于中国的台湾。这一切让台湾同胞在认同“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台湾国”,在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甚至是“加入美国第五十一州”或“回到日本去”之间,陷入了迷惘与混乱。

  这一切应该说都是历史造成的,是过去腐朽的政权与制度造成的,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的,是苦难的中国历程中最屈辱的一页,责不在两岸同胞。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与振兴,我们正在抚平这段创伤,正在缔造一个两岸走“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共同繁荣、共缔一中”的道路,两岸正在慢慢融合,正在共创新的共同记忆,再造六十年前的光复日,必将成为新的现实。

  纪念光复六十周年纪念日,总结历史,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它至少给了我们九点启发——1.时间割不断两岸的认同;2.台湾同胞的认同是在变化中的;3.对一个中国的最终认同是必然趋势;4.做好自己一切事情是改变认同的关键;5.中国任意被人欺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6.“台独”是没有任何出路的;7.统一是两岸相互融合的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8.谁也阻挡不住两岸走向最终统一的大趋势;9.台湾问题决不是中国崛起的阻力,而是我们必须接受并可以化为动力的助力。

  (写于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24日香港中联办《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座谈会》发言稿,发表于2005年10月24日香港《大公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