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北高选举”结果看台湾政局走向



  刚刚落幕的“北高两市选举”结果,让人惊讶地发现——一个弊案缠身的民进党,一个贪渎的政权,一个无耻的“第一家庭”,一个支持率仅在18%的执政党与“总统”,竟然在台北仍能赢得41%选票,在高雄仍能赢得近50%选票。这场选举结果让民进党稳住了阵脚,让陈水扁絶路逢生。于是人们又不安了,认为国民党太无用了,民进党恐会“万年执政”了,责备与奚落马英九之声不絶。一个“不要脸的”打败了一个“不怕死的”,“反贪、清廉、道德、公平、正义”敌不过“认同本土势力”……这一切恰恰反应了今日台湾的政治现实!

  这一切反映了今日台湾几个基本发展趋势:

  一、“本土第一,清廉第二”的认同秩序依然没变

  本土路线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台湾主体意识论”越来越被凝聚起来,“台独”诉求越来越公开化,相当多人认本土不认是非,认政党不认人。未来连国民党也会越来越加剧本土化,这种混沌的政治僵局还将僵持下去。对这种基本政治现实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二、选民基本结构和蓝緑基本块没有大变

  蓝营板块仍略大于緑营,但蓝营缺乏政治明星和太不善于选举。马英九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领导。“马英九神话”变得越来越苍白了,这不是马英九的错,他本来就不适合做政党领袖,而我们对他莫名地许以太高期望,因此今天我们也不应奚落他。緑营板块略小于蓝营,但他们有悲情、有激情,加上陈水扁之流精于选举。緑营民众并非全是愚民,并非香臭不分,并非是喜好拥抱腐朽(陈水扁),而是眷恋好不容易得来的政权和当家作主的权力。他们对国民党始终无法释怀,他们感受不到大陆的亲合力,于是不得不将票投给民进党。这些人平时不好意思公开挺扁(毕竟有羞愧心),成了“隐性选民”。因此,选前民调蓝营总高于緑营,而实际投票时他们仍投给了緑营。今日台湾,两大政党政治格局基本成形,中间选民和“第三势力”空间已越来越小。

  三、选举依然是“台湾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主题

  “北高两市选举”只是未来一系列选举的序幕,台湾政治将随着今后2007年“立委”选举、2008年“总统”选举而演变。政治恶斗将越来越激烈。争取赢得选票,争取当选,仍是政治人物心目中最大最迫切的大事,至于公共议题、社会政策、两岸关系……都等而下之。而最好的选举动员,依然是族群、统独议题,本土路线仍最具票房价值。因此,未来打“本土”牌、“制宪”牌、“第二共和”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首选。陈水扁是选举高手,民进党则是精于选举的选举机器。今日台湾“只要掌握选举热情与技巧,平常再糟再烂,都无妨无伤,掌握选举就掌握选票,也就能继续掌握政权”,这也是今日台湾政治现实。这从短期来看,这是“多么悲哀,多么无奈”,但从长远来看,民进党已经输掉了前途与未来,这一切可能是民进党进入暴风雨前的宁静!

  四、两岸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认同混乱

  台湾的主流民意应该是拥护“台湾主体性”,是对“本土化与民主化”的认同,只是蓝緑在“本土第一”还是“清廉第一”上认同有所不同。台湾与大陆的主要矛盾是认同台湾还是认同中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是在主权与身份的认同上发生了混乱。要解决这种认同危机靠高压与训斥是无用的。我们要更多展现祖国与大陆制度柔性魅力这一面,用更大的包容性去积极主动地改变他们的认同混乱。我们既要团结泛蓝,也不能孤立泛緑,如果做不好泛緑工作,即便泛蓝执政,也是乱局。

  五、台湾问题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性依然未变

  过去认为我们强大了,台湾问题迎刃而解了;或者我们与美国有更多共同利益,台湾问题就好解决了。今天看来这种看法未必正确。台湾问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特殊规律,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一靠台湾自身觉醒,二靠我们做台湾民众工作的结果,舍此不会有什么奇迹,知此也就毋急毋躁。

  六、台湾依然处于“战国时代”

  今日台湾蓝緑各有一本难念的经。泛蓝分裂难愈,泛緑内部同样心怀鬼胎。两党的恶斗,党内的恶斗,还将继续下去,究竟谁是明日之星,似乎并不重要。两岸关系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善的空间,不管谁入主2008,下届台湾政府比今天会更不稳定,蓝緑对抗会更尖鋭。台湾民众在这种折磨之下,会渐渐清醒,而我们将赢得更长的时间去规划和健全统一的理论与法律,去从容地发展自己。

  

  (写于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于《东亚专报》第66期,2006年12月13日,收録于2006年上海东亚研究所的《持之以恒》一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