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陈水扁再次以“二阶段宪改”向我们挑战




  2005年对我们来讲是成功的一年。但陈水扁并没有“跛脚”,他在调整了阵容后,2006年伊始,向我们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一、我们面临陈水扁的新一波攻势

  (一)陈水扁的第一波攻势以失败而告终

  2004年陈水扁继掌政权后,主动向我出击,进一步推动 “台独时间表”,把2008年前完成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作为他的战略目标。他企图以“宪改”来掌控两岸关系的主控权,一时间构成了对我极大压力。

  我们则以《反分裂国家法》、邀请国、亲、新三党领导人来访问、主动释放一系列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措施、加强做台湾民众工作来回应。我们对台湾的压力减轻了,台湾民众对我压力也减轻了,对台湾当局的压力却增大了,台湾当局内部压力也开始上升了,互揭弊案,相互倾轧,以致在“三合一”选举中惨败。

  这一回合的较量,明显地我们措施得当,反而控制了两岸主动权,挫败了陈水扁“法理台独”的阴谋,以他的失败而告终。

  (二)陈水扁开始对我发动第二波攻势

  “三合一”选举大败后,陈水扁没有如很多人期望的“吸取教训”,放弃“激独”而向中间靠拢,他沉默良久后,发表了元旦文告和春节讲话,变本加厉地以“激独”姿态向我发起新一波攻势。

  这新一波攻势包括:紧缩两岸经贸、将两岸关系从“合作交流”转向“新宪公投”,公然毁弃“四不一没有”,准备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要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企图以“激独”策略来夺回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公然向我叫板,摆出政治无赖腔调,引诱我们作出强烈反应,使得极其孤独的他重获政治斗争舞台,迫使岛内一致对外,这是他一贯的“置中国于死地而后扁生”策略。倘若我们不理他,他的“台独”主张又可以大大推进,能赢得“台独之父”声誉。倘若我们作出强烈反应,正好落入他设的圈套。

  这是新一轮较量,与第一波攻势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虽然核心内容仍是“二阶段宪改”,但推动的形式、使用的手段、突破口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点,本文对这些问题将作一些深入分析。

  二、新一轮“宪改”具有三大特点

  (一)以体制上的一些弊病作为“宪改”的突破口,使“宪改”更具正当性

  为化解外界疑虑与压力,降低修宪阻力,陈水扁不再全面出击,而侧重于外界不很敏感的、民众意见较大的、朝野较有共识的、现行体制上弊病较明显的宪政问题,作为“宪改”的突破口。

  台湾现行宪政体制既非总统制,亦非内阁制,同时也不是典型的“双首长制”。“总统”得不经“立法院”同意而自行任命“行政院长”,但“行政院长”又要对“立法院”负责;“总统”对“立法院”通过的法案却没有否决权,幷且只有在“立法院”倒阁之后,“总统”纔可以解散“立法院”。这样的制度设计实际操作中确有其缺陷,当“总统”与“立法院”多数分属于不同的政党并相互对立,就会出现“朝小野大”,政府就面临宪政危机,也给台湾政治稳定和政府效能带来负面影响。

  陈水扁牢牢抓住这一点,他反复宣传说,“整个宪政体制的残缺不全,不但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与障碍,更是造成今日政党恶斗、朝野对抗、政府空转、效能不彰等种种宪政乱象的根源”。与当局关系密切的“台湾智库”在2005年8月至10月,就“第二阶段宪改的可能性及优先议题”在各地连续召开了六次研讨会,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也集中在宪政体制改革方面。不仅“緑营”如此,甚至“蓝营”也有主张应该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如亲民党籍立委吕学樟就公开表示,“未来宪改也是亲民党一个可以发挥的很好议题,为了台湾的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亲民党应推动内阁制”。(《亲民党、台联推动内阁制》,台湾《联合报》2006年2月6日。)在“行政院研考会”2005年10月24日“民众对宪政改革议题的看法”民调显示,53.6%的民众赞同“为了厘清国家正常的体制,避免政党恶斗,应该推动宪政改革”,而只有13.5%表示“不赞成”。

  从陈水扁推动的“二阶段宪改”议题来看,他就从这些议题着手推动“宪改”,使他的“宪政”更有正当性。

  (二)采取民间包围政党、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使“宪改”更具危险性

  在新一轮“宪改”中,陈水扁抛弃了“政党协商”的途径,而试图利用基层群众的力量向国民党和“立法院”施压,来突破“修宪高门槛”。在他看来,“只要民间的力量够大,就足以突破政党的门槛”。去年八月份台湾第七次修宪就是最好的例证。“单一选区两票制”及“国会席次减半”这些原本颇具争议的“宪改”议题,在社会强大压力下,未经充分讨论,很快就通过了。这次陈水扁在元旦文告中明确宣布,“宪改”的推动模式“必然是由下而上,由外而内,先民间后政党”,先推出民间版“新宪”。

  目前一些民间团体和政党已陆续提出各种“民间版本”或一部分章节,如“21世纪宪改联盟”提出了它的第一版“人权清单”,引入了西方国家第二代、第三代人权观念;“宪法原住民族政策制宪推动小组”推出了“台湾新宪中的原住民族专章”;“民进党立院党团宪改小组”召集人之一尤清按“总统制”提出了台湾宪政体制的制度框架;台联党为了本党的生存,也将提出按“内阁制”设计的宪政框架。

  这些版本涉及的议题多元,也未形成共识,但这正是当局所希望看到的。民间提出版本越多,就越能引起广泛争论,民众对“宪改”的关注也越大,用“总统府宪改办”主任李俊俋的话说,对于各种版本,“宪改办公室都予以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期待更多民间团体发声,促成公民讨论风气”。(《民间吁政府体制修宪,总统府:人民最后决定》,台湾《东森新闻报》网站,2005年12月24日。)游锡堃也表示,民进党一定会提出新宪版本。但要晚些提出,“因为执政党版本提出得太早,会影响民间推动宪改的意愿”。(《3月起下乡》,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2月12日。)

  陈水扁仍是利用民间力量,追求一个“宪改”的过程,构成“去中国化”和追求“事实独立”的过程,这是十分危险与应引起重视的。

  (三)抬出“台湾主体意识论”,使“宪改”更具威胁性

  李登辉、陈水扁主政17年,其在“台独”道路上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台湾主体意识”,他们给了台湾民众一个全新的“国族观”。“台湾主体意识”几乎成为台湾朝野各界的最大公约数,这比“台独”意识更有凝聚力,连在野党都缺乏反制能力。陈水扁这次又抬出“台湾主体意识”,把它作为“二阶段宪改”的核心内容。

  1.在“宪改”定位上凸显“台湾主体意识”。新近出台的“总统府宪改说帖”公开写道,“宪改”的缘由就是要“让国民意志得以透过宪法而彰显,让人民的期待得以经由宪法而满足”,这份“说帖”还把陈水扁原先所讲的“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进一步明确为“合时、合身、合用、属于台湾人民自己的宪法”(《宪改说帖》,台湾《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

  2.在“新宪”版本上体现“台湾主体意识”。“21宪改联盟”在讨论“宪法与国家定位”,许多学者都主张“宪盟版新宪”要体现出“台湾独立的现实”。“民进党立院党团宪改小组”召集人之一陈金德,在提交给民进党立院党团的新宪版本中,区分了“主权现状变更”、“法律案及重大公共政策”、“修宪”三种公投类型,降低“公投”门槛,扩大公投的作用范围,(《总统应成为虚位元首?陈金德:内阁制有助稳定政局》,台湾《东森新闻报》网站,2006年1月1日。)企图借此彰显“台湾的国家主权属于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台湾的前途只有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 台联党的版本甚至将出现激进的“正名”主张。

  3.在“宪改”过程中进一步实践“台湾主体意识”。陈水扁把“宪改”过程看得与“宪改”结果同样重要,他要通过“全民参与新宪”来实践和提升“台湾主体意识”。在元旦文告中,陈水扁宣布要“以全民共同的智慧与力量”,按照“由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模式来推动。“总统府宪改说帖”进一步将这次“宪改”明确为“审议民主的宪改”,意思就是要让普通民众主动参与,“亲自担任新宪法的催生者,亲手绘制国家前进的蓝图”。并说“第二阶段宪改议题在尚未达到普遍的民间共识之前,絶不可能过关,所以同时是个凝聚共识的社会运动龢民主学习过程”。

  三、新一轮“宪改”的形式和手段

  为了“二阶段宪改”能够获得突破,实现其“新宪公投”的时间表,陈水扁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

  (一)府、院、党全部出动,分工合作

  陈水扁亲自挂帅推动“宪改”。“总统府”专门成立了“宪改办公室”,由李鸿禧的儿子李俊俋担任主任,陈水扁几乎每个星期都亲自去“宪改办”与李俊俋交谈,并要求他每周交出一份推动进度报告,有时还会询问,“有哪个民间团体还有又去接触?”,今年以来更是“一个礼拜好几次”地找李俊俋,关注“宪改”进程。(《陈水扁闭门苦读美制宪史,为“修宪”作参照》,凤凰网,2006年1月17日。)据报导,今年陈水扁不排除亲自下乡推动“宪改”。

  “行政院”负责全力配合“宪改”。要求各机关成立“宪法公民教育小组”,并对各部会进行了责任分工。如“内政部”负责“辅导各社区发展协会推动宪改讲座;推动各县(市)成立宪改联盟,办理‘宪改到村里’活动;办理警校之宪改演讲或讨论”。“教育部”负责“各县(市)社教馆、社教站宪改议题之推动工作;办理全国159所大专院校、473所高中职校园巡逥演讲”。新闻局负责“宪改”文宣工作,印制文宣品、拍摄短片、组织重要媒体举办“宪改”座谈等。此外,国防、法务、经济、交通、财政、人事、青辅会、劳委会等分别负责所属单位宪政讲座。而研考会则“每月统筹汇总各机关配合宪改工作的进度”。

  民进党负责整合民间版本,提出民进党的版本。民进党立院党团成立了“宪政改造小组”,先在内部凝聚共识,该小组已开过6次会,目前将进入实质讨论版本阶段, 6月份以后会正式提出民进党版本。游锡堃在接受“中央社”的采访对外表示,“民进党一定会提新宪版本”,但要等到民间版本出炉后,执政党再参考提出党版。

  (二)举行万场座谈会,鼓动民众参与“宪改”

  陈水扁把公民宣传教育作为“宪改”的首要任务,并制定了到2007年底举行一万场“宪改座谈会”的目标,做到“资讯到户,宣传到里”。

  “总统府宪改办”重点负责“落实宪法公民教育,促进全民参与”。去年8月份成立后,“宪改办”与各民间团体接触合作,共同举办宪改座谈会,目前已举办了300多场。春节以后,“宪改办”计划开始第二轮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是“积极下乡,鼓吹全民对宪法有更多讨论,盼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3月起下乡》,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2月12日。)

  一些民间团体也自发性举办宪改座谈会。“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辅导各地社区大学开展“宪政论坛”系列课程。仅去年10—12月,全台的社区大学就举办了六、七十场“全国公民宪政谘询论坛系列”。由澄社、青商会联合50多个民间团体成立的“21世纪宪改联盟”计划在2006年采取“学者论坛、宪改俱乐部、巡逥演讲、种籽教师、宪普书籍的出版、电子报、网站建置等等方式”同普通民众对话,凝聚全民共识。(21宪改联盟网站http://www.21cra.org.tw)

  (三)以各种形式加强宣传,争取普通民众接受“宪改”

  为了让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宪改”,让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觉得“宪法攸关每个人权益,絶非纯粹政治议题”,“宪改办”计划与民间团体合作,推出广播剧、DVD,并将推出“宪改形象代言人”。宜兰县民间宪改联盟针对“宪改座谈”计划,采用了传统的说唱艺术“答嘴鼓”,由两个演员你一言、我一语,把人权、基本国策等严肃的议题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北投社区大学在当地的湿地保护区举办“由湿地保育、原生物种复育谈环保权”宪改教育活动,让普通居民直接感受环保权入宪的重要性;永和社区大学还专程前往马祖的北杆岛,在过去的战场上,向民众宣传“和平权入宪”的重要性。(蔡佳容:《民间宪改论坛在各地展开,千村万户争相七嘴八舌》,台湾《新新闻》周报第984期。)

  面对陈水扁“来者不善”的攻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等着我们去回应!

  (发表于《东亚专报》第8期,2006年2月16日。收録于2006年上海东亚研究所《持之以恒》一书,本文是与李秘合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