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章太炎与他的篆书墨迹



  先祖父太炎先生谢世整整六十年了,甲子瞬逝,恍又一世,然而,还有许多人纪念着他,他的业绩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仍被视为一份精神遗产,为后人重视,他的《章太炎篆书墨迹》,在海峡彼岸适时印行,就是对他絶好的纪念。尽管小学今已近乎絶学,而这册用先秦文字书写的《诗经》、古诗、唐诗、佛经、周易等篆书集,文体篆风与他惯写的小篆迥异,取法款识,也许过于曲高,未必有多少和者,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他高大的人格与博大的学问。

  先祖父被公认为近代“小学大师”、“国学大泰斗”。他毕生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振兴民族精神为己任,视“小学”(今称语言文字学)为语言文字之根和立国保种之本,对于“小学”颇有建树,在近世救亡图存运动中始终高扬小学旗帜。他的弟子周氏兄弟对他评价相左,鲁迅先生以为他留在革命史上的业绩要比学术上大得多,而周作人认为他主要业绩在学术,尤以小学成就为大,乃观问题角度不同然,但对其语文文字学贡献认识无异。一个世纪来,人们对语言文字学作了种种研究、改革、创新,如今重睹先祖父当年关于语言文字学立论,惊讶发现他的见解具有如此丰富内涵和惊人价值,有些研究甚至回到了他当年的论说,的确,即便在电脑时代,汉字不仅不可弃而且大可发展。先祖父治小学,不欲滞于形体,强调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他精研《说文》七十余过,卓然见造字之秘,他的书法则是得益于他深厚的小学功底,尤其作篆,不是单纯追求字形笔趣,而是注重文体符合六法,他反对任意拼凑,力求字字有本源,个个合六书,这是他书法上的独到之处,也是历代书法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厘正文字,这也是一般书家无法望其项背的。

  作为古文经学家的先祖父,他平素除了写楷书外,一般作篆只写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与赵高受命统一的文字,许氏《说文》所録是矣,皆取史籀大篆,这是秦对中国一大贡献,小篆也便成了法定文字,所以他一般只写小篆,于是人们误以为他排斥大篆、钟鼎、甲骨,成了他“保守”罪名之一,其实并非如此。

  诚如先祖父所说,“求文字之根本真先于古文”,而“谬误亦莫甚于古文”,作为一个古文经学家,他不得不遵守家法,以《说文》为准,对外只能书写小篆,以维护小篆的严肃性,而作为一个学者,他私下临集古于大篆的古文,作为研究,亦无可厚非,表面上,他非礼莫视,近于顽固保守,私底下,他并不排斥异说,实在是学风严慎。尽管如此,他还是要求“汰读此册”,“殆欲自付焚掷”,怕自乱家法,但作为研究,他又感到“是册在世亦聊胜于覆瓿也”,可见他人格之严肃,因此这册篆文在他生前一直没有流传于世,直至他去世一甲子后得以问世,也许不违他的心愿。

  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也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我出版了他小篆千字文一册,字字合小篆家法,运笔檏茂,受到学界重视;1987年我欲出版先祖父此册篆古文体墨迹,以便世人得窥他篆书全貌,获很多前辈和朋友们支持。首先是得到学耆顾廷龙先生支持,他花了很多力气,将篆文内容一一译出,并加注篇名。同时用他着称于世的楷文将全文一一録清,费时年余。

  有了这些出典与释文,天书可读,使我们可以顺利览阅这些古代文献的精义,可一窥先祖父文学取舍之口味,同时可以欣赏先祖父篆文笔趣和顾老楷书的韵味。当时顾老已年逾古稀,尚有许多公务缠身,仍不辞辛劳完成释文,顾老其一丝不苟精神跃于满纸,令我感激莫名。《前言》我恭请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书就。我携先祖父原稿拜访他时,他读之再三不忍释手,连连说:“何不早日拿出来,何不早日拿出来”,锺爱之情溢于言表,迄今犹历历在目。耄耋之年的沙老用他苍劲老辣的“沙体”(自成一家之行书),一气挥就洋洋前言,文高字美,是沙老书法作品中精品之精品。沙老认为清代篆书大兴,可分为四派,即钱玷、洪亮吉、孙星衍的经小学派;王澍、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的书家派;吴大澄、罗振玉为古器物派,先祖父则是古文字学别派,自成一家,是“篆学园苑中一朵斗大的鲜花,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沙老的前言,顾老的释文,先祖父的篆书,篆、行、楷兼备,是书法中极品,荟萃于一册,使这册《墨迹》更添生命力,使我心怀感激。而沙老竟先书而逝,顾老也时时催询此书命运,令我难以应告,适有台湾联经出版社愿精印此册,并很快印出了这册不赚钱的书,使我如释大负,可遥告先人矣:你们播下的文明种子,将赢得更多知音,中华文化的香火将不絶于海峡两岸!


  (发表于上海《文汇报》1996年5月2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