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南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种类蠡测



  冯孟钦(冯孟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与许多其他民族一样,采集在岭南先民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岭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资料比较丰富,3~6月是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时期,但也会出现季节性匮乏,就是每年的冬季;由于可食野生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先民的营养状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Abstract:The main points of this article are as following: similar to many other nationalities, colle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ancestors in Linnan; The ancestors in Linnan collected many kinds of wild plants in the most abundant period from March to June, while there was a seasonal scarcity in the winter;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ancestors may be better than what we thought, because the edible wild plants have a high nutritional value.

  

  一、前 言

  人类在其约3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299万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可见,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岭南先民在农业出现之前,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得依靠采集、狩猎(或渔猎、渔捞)为生。但由于各民族生存的环境、气候不同,其采集、狩猎的对象就不一样,采集、狩猎的地位也不相同。民族志提供的关于其他民族的采集、狩猎对象的资料只能作为瞭解我们先民生活的参考,各地先民的真实生活只能从当地的资料中获知。

  岭南约位于北纬25度以南,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其中海南属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长夏无冬,青山緑野,生机盎然,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岭南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主要探讨岭南先民采集可食植物的情况,大致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考古遗址包含的可食植物遗存;二、现代岭南民族志有关采集野生可食植物的资料;三、饥荒岁月岭南人采食的野生植物种类;四、植物学提供的岭南可食野生植物资源库数据。众所周知,虽然从考古遗存得来的关于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的清单最可靠,但由于植物易于腐朽,难于保存,考古遗址中是不易找到植物遗存的,因此,要瞭解岭南古代先民对野生植物的利用,不得不通过民族志、植物学和救荒植物品种的资料来进行瞭解,从而大致的划出岭南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的范围来。

  有一点需要清楚,岭南地域广阔,同是岭南,但各地先民的植物食谱却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本文提供的食用植物种类名单,只是一个大范围,一个资源库,一个“公分母”。

  二、岭南可食野生植物

  早在明代,1406年朱橚就着有《救荒本草》4卷,载野生植物可供食用者414种,画有图形,记述其出产和苗、叶、花、子的性味、食法。但他所收集的,只是豫北晋南地区的资料。鲍山的《野菜博録》收録了安徽黄山附近野生可食植物435种。

  前人对岭南的救荒植物鲜有记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环保成了全球共识,返朴归真成了时尚,野菜的采集、加工与食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出版了一批有关野菜的书籍,如《中国野生植物开发与加工利用》〔2〕、《野菜采集与加工》〔3〕、《中国野菜开发与利用》〔4〕、《非常野菜》〔5〕等。

  对野菜的分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采用《野菜采集与加工》的分类法,将野菜分为全菜类、叶菜类、花-果菜类、根茎菜类。全菜是指全株或整个地上幼苗部分为食用的野菜,多属于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菜类是指以叶为食用的野菜。花、果菜类是指以花、果为食用的野菜。根茎菜类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为食用的野菜。

  《野菜采集与加工》收録全菜类110种,叶菜类32种,花、果菜类12种,根茎菜类7种。最为齐全,仍以中原为主,但可喜的是涉及了岭南的野菜。

  我们可以从这些记载中筛选出岭南可食野生植物的种类,再加上未被记録的饥荒岁月的救荒植物、村童采集的野果等,便得到一个岭南地区可食野生植物名録。

  (一)淀粉类植物

  块根植物是古代的主要的淀粉植物资源。淀粉是植物体内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各种植物含淀粉部位均不同,主要分布在果实、种子及块根、鳞茎或根中。岭南先民主要从块根类植物中获取淀粉来源。

  1.土茯苓(S.glabra  Roxb;茯苓 Poria cocos )。在我老家后山上生长着松树林,松树周围经常可见到土茯苓。孩提时代,村里的小朋友们在后山放牛时,常挖来生吃或烧烤熟吃。土茯苓一般是扁的,较硬,但淀粉丰富。土茯苓与松树具有共生关系,在有松树的山头,多有土茯苓。故俗称松薯、松苓。

  2.野葛〔 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豆科。块根肥厚,含淀粉20%以上,制取的葛粉质地洁白细嫩,除富含淀粉外,还含有少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高级淀粉。同属植物中,块根可制取淀粉的还有食用葛藤(P.edulis  Pamp.)、越南葛藤〔 P.montana(Lour.) Merr〕和甘葛藤(P.thomsonii  Beth.)。

  3.野芋。岭南地区最初的农业,应是园圃式农业,即在住所周围种植块根、块茎植物如薯蓣、芋头等行为;谷物农业的出现应晚于园圃式农业。芋头的发展,是由单倍体发展为多倍体的。据调查,在我国南方至今还存在单倍体的芋头。芋头喜欢湿热环境,在岭南,于乡下很容易发现重返野生状态的芋头。芋头与番薯不同,前者应是本地起源的,而后者乃由东南亚传入。

  4.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称荷。《诗经·郑风》即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句。《尔雅·释草》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实莲,其根藕……”。《本草纲目》解释了藕的字义:“花叶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或云藕善耕泥,故字从耦,耦者耕也”。1973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莲花粉,同年在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房基出土了两枚莲子,这两枚莲子与一罐炭化粮食一起放在灶台上,距今约5000年,证明莲很早就被人类利用,从而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岭南考古发现中尚未发现莲的踪影,但可以相信,岭南人也在很早以前就食用莲了。睡莲科中的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的根茎、莲的根茎均富含淀粉。

  5.茨实(Euryale ferox  Salisb)。睡莲科。又名鸡头米,种子含淀粉75·39%,可供食用与酿酒。

  6.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凤尾蕨科。蕨根状茎含淀粉20~46%,俗称蕨粉。淀粉可制粉皮、粉丝。

  7.菱(Trapa bispinosa  Roxb)。菱科。果实含淀粉68·46%,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既可作果蔬,又可作代用粮食,或用于酿酒。同属的细果野菱(T.maximowiczii )果实也富含淀粉。

  8.百合(Lilium brownie  F.E.Brown.var.viridulum Baker)。百合科。鳞茎呈球形,含淀粉70·78%,是一种名贵淀粉。

  同属植物中鳞茎富含淀粉的还有野百合(L.brownii  F.E.Brown ex Miellez.)等。

  (二)野菜

  1.全菜类

  (1)蕨菜(Pteridicumaquilinum (L.)Kuhn.var. latiuscuhum (Desv.)Underw.ex Heller)。中文名蕨,俗名拳菜。食用部分为(下略)幼嫩叶柄与拳卷幼叶。

  (2)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紫萁,俗名薇菜、贯众、水骨菜。幼嫩叶柄及未伸展幼叶。

  (3)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中文名蕺菜,俗名鱼腥草、狗腥草、鱼心草。幼嫩苗叶。

  (4)苎麻头(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文名苎麻,俗名野苎麻、野古麻、野线麻。刚发出幼苗,称苎麻头。

  (5)猪牙菜(Polygonum aviculare  L.)。中文名扁蓄,俗名猪牙草、扁竹。幼苗。全草入药有利尿、消炎、止泻、驱虫功效。每100 g嫩茎叶鲜品含胡萝卜素9·34 mg,维生素B2 0·5 mg,维生素C 157 mg。全草含鞣质、香精油、糖苷等。本种是救荒食菜,生长普遍,效益较好。

  (6)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中文名两栖蓼,俗名兔儿酸、水菠菜。叶及幼苗。

  (7)灰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中文名藜,俗名灰菜、灰条菜、白藜。幼苗及幼嫩茎叶。

  (8)緑苋菜(Amaranthus  viridis   L.)。中文名緑苋,俗名野苋、人字苋。幼苗及嫩茎叶。

  (9)银丁菜(Amaranthus ascendens  Lios.)。中文名凹头菜,俗名野苋菜。幼苗及嫩茎叶。

  (10)青葙(Celosia argentea  L.)。中文名青葙,俗名野鸡冠花。10厘米高幼苗及嫩茎叶。

  (11)马齿苋(Portulaca aleracea  L.)。中文名马齿苋,俗名马食菜、马蜂菜、晒不死。幼苗及嫩茎叶。

  (12)星星菜(Arenaria serpyllifolia  L.)。中文名蚤缀,俗名捞饭块、捞饭蛋、小米乾饭、小虫卧单。幼苗。

  (13)抽筋菜(Malachium aquaticum  (L.)Fries)。中文名牛繁缕,俗名繁缕。幼苗。

  (14)鸡头子菜(Eurvale ferox  Salisb.)。中文名茨实,俗名鸡头米、鸡头菱。嫩叶柄、花茎、果皮、种子。春、夏摘叶柄;夏采花茎;秋采种子。

  (15)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Medic)。中文名荠,俗名麦地菜、荠荠菜、护生草。幼苗。

  (16)风花菜(Rorippa palustris  (Leyss.)Bess.)。中文名风花菜,俗名黄花荠菜、野油菜。幼苗。

  (17)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中文名蔊菜,俗名野油菜。幼苗。

  (18)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 japonica  (Miq.) Nakai)。中文名龙牙草,俗名猴头草、老牛筋。幼苗及嫩茎叶。

  (19)鸡眼菜(Kummerowia striata  (Thunb.) Schindler)。中文名鸡眼草,俗名掐不齐。嫩茎叶。

  (20)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中文名酢浆草。俗名酸味草、酸不浆、山酸黄瓜。幼苗。

  (21)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中文名铁苋菜,俗名血布袋棵、河蚌含珠。幼苗。

  (22)水芹菜(Oenamthe javanica  (Bl.) DC.)中文名水芹,俗名野芹菜。幼苗及嫩茎叶。曾在茂名餐馆食用过,感觉比芹菜还香。

  (23)变豆菜(Sanicula chinese  Bunge)。中文名变豆菜,俗名山芹、紫花菜、鸭掌芹。幼苗。

  (24)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中文名鸭儿芹,俗名鸭脚板。幼苗及嫩茎叶。

  (25)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中文名珍珠菜,俗名红四毛、红根菜。幼苗及嫩茎叶。

  (26)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Kuntzel)。中文名荇菜,俗名莲叶荇菜、水荷叶、野荷花、杏叶菜。幼苗及嫩茎叶。

  (27)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ich ex Roxb)。中文名打碗花,俗名大碗花、小旋花、狗狗秧。幼苗及嫩茎叶。

  (28)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中文名附地菜,俗名鸡场草、老婆脚趾甲、羊蹄棵、黄瓜香。幼苗。

  (29)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中文名夏枯草,俗名牛扺头。幼苗及嫩茎叶。

  (30)藿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O.Kuntze〕。俗名野苏子,野藿香。嫩茎叶。

  (31)连线草(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中文名活血丹,俗名金钱草。幼苗及嫩茎叶。

  (32)龙葵(Solanum nigrum  L.)。中文名龙葵,俗名野海椒、天地棵、天地豆。幼苗及嫩茎叶。

  (33)车前(Plantageo asiatica  L.)。中文名车前,俗名车轮菜、车轱辘菜、车前草、猪耳朵棵、牛舌头棵。幼苗。

  (34)大车前(Plantago major  L.)。中文名大车田,俗名大车轮菜、大猪耳朵棵。幼苗。

  (35)黄龙牙(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中文名黄花败酱,俗名败酱、野芹、野黄花。幼苗。

  (36)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中文名桔梗,俗名明叶菜、直脖菜。嫩茎叶及根。

  (37)四叶参(Codonopsis lanceolata  (Sieb.et Zuce.) Benth.et Hook.f.)。中文名羊乳,俗名轮叶党参、羊奶参。幼苗及根。

  (38)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中文名南沙参,俗名四叶沙参。嫩茎叶与根。

  (39)马兰头(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中文名马兰头,俗名泥鳅菜、路边菊。嫩苗及茎叶。

  (40)东风菜(Doellingeria scabra  (T hunb.) Nees.)。中文名东风菜,俗名山蛤芦。10厘米高的幼苗及嫩茎叶。

  (41)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旋覆花,俗名金福花、金钱花、野菊花。幼嫩的茎叶。

  (42)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nl.)。中文名野菊花,俗名野黄菊、菊。幼嫩叶和幼嫩茎芽。

  (43)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中文名茵陈蒿,俗名白蒿、绵茵陈。幼苗、嫩叶。

  (44)牛蒡(Arctium lappa  L.)。中文名牛蒡,俗名大力子、牛蒡子。嫩茎叶及根。

  (45)飞廉(Carduus crispus  L.)。中文名飞廉,俗名山蓟、针刺菜。幼苗及嫩茎叶。

  (46)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中文名小蓟,俗名枪头菜、刺脚芽。幼嫩茎叶。

  (47)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中文名泥胡菜,俗名迷糊菜。幼嫩苗叶。

  (48)大刺儿菜(Cirsium japonicum  DC.)。中文名大蓟,俗名刺蓟菜。幼嫩苗叶。

  (49)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  D.Don)。中文名鼠粷草,俗名佛耳草、瓜老鼠。嫩茎叶。

  (50)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中文名加拿大飞蓬,俗名飞蓬、小飞蓬、驴尾巴蒿。幼嫩茎叶。

  (51)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中文名苦苣菜,俗名苦菜、小鸡子菜、小鹅菜。嫩苗或嫩茎叶。

  (52)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中文名曲买菜,俗名曲曲菜、苦菜、苦卖菜。幼苗及嫩茎叶。

  (53)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中文名山莴苣,俗名苦马菜、驴乾粮、苦苣。幼苗、嫩叶。

  (54)黄鹤菜(Youngia japonica  (L.)DC.)。中文名黄鹤菜,俗名大叶毛妮菜。幼嫩苗叶。

  (55)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牡蒿,俗名平顶蒿、馍馍蒿、齐头蒿。幼嫩茎叶。

  (56)小根算(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中文名薤白,俗名小蒜、野蒜、山蒜、泽蒜。嫩茎叶和鳞茎。

  (57)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中文名牛尾菜,俗名草菝葜。嫩茎叶。

  (58)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中文名菹草,俗名扎草、虾藻、晒草。嫩茎叶。

  2.叶菜类

  (59)防己叶(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et Wils.)。中文名防己,俗名青桐条、山木通。

  (60)山槐(Albizzia kalkora  Prain)。中文名山槐,俗名山合欢、夜合。叶未伸展开的幼芽。

  (61)皂荚叶(Gledit sia sinensis  Lam.)。中文名皂荚,俗名皂角、皂角刺。

  (62)槐叶(Sophora japonica  L.)。中文名国槐,俗名槐树、槐。叶及花蕾。2~4月采集叶轴能折断的幼叶;7~8月采花蕾。

  (63)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中文名黄檀,俗名不知春、白檀、山槐。

  (64)青条菜(Sabia campanulata  Wall. Ex Roxb. Subsp.ritchieae(Rehd et Wils.)Y.F.WU)。中文名鄂西清风藤,俗名清风藤。

  (65)爬山虎叶(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e.)Planch.)。中文名爬山虎,俗名爬墙虎。

  (66)羊桃叶(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中文名中华猕猴桃,俗名猕猴桃。

  (67)叶长花(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中文名青荚叶,俗名叶上花、叶掌花。

  (68)高兰叶(Symplocos paniculata  Miq.)。中文名白檀,俗名灰木、播瓜叶、断河清。

  (69)黄荆叶(Vite negundo  L.)。中文名黄荆,俗名荆条、荆条叶。

  (70)甜菜芽(Lycium chinensis  Mill.)。中文名枸杞,俗名枸牙刺、甜甜芽、枸杞菜、地骨皮。幼芽及嫩叶。

  (71)芝麻叶(Sesamum indicum  L.)。中文名芝麻,俗名胡麻、脂麻。原产亚洲热带。

  3.花果菜类

  (72)构絮(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it. Ex Vent.)。中文名构树,俗名楮、楮桃、谷桃。雄花序及嫩幼叶。

  (73)葛花(Wisteria sinensis  Sweet)。中文名紫藤,俗名葛藤。花及花序。

  (74)木槿花(Hibiscus syriacus  L.)。中文名木槿,俗名木棉、木棉花。花和嫩叶。通常认为白花好吃。

  (75)菱角(Trapa bispinosa  Roxb.)。中文名菱,俗名家菱。果实和嫩茎叶。秋季采果,春季采嫩茎叶。

  (76)柿花(Diospyros kaki  L.f.)。中文名柿,俗名柿树、柿子树。花。

  (77)霸王花(学名待查)。

  (78)木棉花(英雄花,学名待查)。

  4.根茎菜类

  (79)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  (Lindl.) Druce.)。中文名绵枣儿,俗名地枣。鲜茎。

  (80)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中文名多花黄精,俗名多花玉竹。根茎及幼苗。

  (81)野百合(L.brownii  F.E.Brown ex Miellez.)。中文名野百合,俗名山百合、喇叭花。鳞茎及嫩茎叶。

  (82)野山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中文名野山药,俗名山药、日本薯蓣。块茎。

  (83)马蹄(学名待查)。岭南分布较普遍。

  (84)塘蒿(学名待查)。一种野菜,已有栽培。

  (85)勒沟(土名,学名待查)。化州土名,一种野菜。

  (86)竹笋。

  此外还有野生的瓜、豆等。

  (三)野果

  1. 姑秥。粤语土名,学名待查。化州话叫秥子。儿时所见最多也是最喜爱的野果。每年7月成熟(和水稻成熟期同)。未熟时果坚、色青、味涩;熟时果软、色红或黑,味甜。7、8月间,广州农贸市场偶见有售。

  2. 酸针子。粤西土名,学名待查。未熟时青黄色,味酸;熟时变红、黑,味酸甜或甜。叶微酸,也可食。岭南分布较普遍。儿时每年都采集不少这种野果。

  3. 盐盅子。粤西土名,学名待查。客家话“盐酸白”。树多长于山坡坎壁,果实成串,粒细如米,成熟时其表面有一层盐霜。农历七月早稻收成时成熟。酸咸可口,牧童竞相摘取。

  4. 水榕子。客家话土名。榕树的一种。其果实为浆果,成熟时为深红色。儿时曾摘来吃。

  5.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大戟科。我乡下叫“油甘子”或“杨甘子”。果实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据分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等。其果肉坚脆而多汁,食之初具苦酸涩味,回味甜而可口。其叶可作枕头充填料。成熟季节岭南墟市多有售,鲜货或经腌制。

  6.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蔷薇科。原产中国,原野生种果实较小,虽然可以鲜食,因肉薄、子大,鲜食价值不大。但山楂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成分,可作保健食品原料。广东信宜大成、白石和前排等镇区盛产。

  7. 野蕉。比种植的香蕉要小细,有小颗粒耔核,味美。台山上、下川岛内尚可见到,成熟时村民将之采摘售予游人。

  8. 野榄。广西桂平市西山宾馆内,建宾馆时便有意保留了几棵高大的野榄树。2006年两广考古交流会期间,笔者目睹了这几棵野榄树。

  9. 酸梅子。粤西土名。在清明节期间成熟。2006年4月间,我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做“粤电油页岩发电项目”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在扬美冲村西低岗上灌木丛中生长着多棵酸梅子,并拍了照。酸梅子属灌木,树不高,一般不会高过人头,树枝细硬,多主杆。对枝对叶,叶如指尖大,叶边如锯齿。浆果,比黄荳略小。未成熟为青色,成熟为深红色或黑色。清甜。南路地区多见。

  10. 刺梨(Rosa roxburgii  Tratt)。蔷薇科。又名缫丝花,果实含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P含量较高。广东韶关等地区有产,当地人以之泡酒,味道酸甜可口,据说有壮阳功效。

  此外还有桑椹(Morus alba  L.)、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山奶果(Elaeagnus conferta  Roxb)、野柿子、粘牙桔(客家)、枚子(象白果,客家)、野椰子、野石榴等。 
(四)野生食用菌

  食用菌是一种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在山林、草原、路旁、旷野等处的立木、腐倒木、腐烂的枝叶、草丛、地上或粪土上自然生长。食用菌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几乎比各种蔬菜都高,并含有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岭南先民也应从实践中学会了食用各种菌类。生长于岭南的菌种有:

  1. 多汁乳菇。乳菇属。在夏、秋季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据报导,子实体内含七元醇 [C7H9(OH)7] ,可合成橡胶,并认为幼小子实体含橡胶物质更多,其含量占溢出乳汁的10%。分布于我国部分省区,两广、海南有分布。

  2. 緑菇。红菇属。在夏、秋季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味鲜美。据云南防疫站报导,每100g含蛋白质2·48 mg,硫胺素0·043 mg,磷7·8 mg,钙135 mg,铁4·3 mg。岭南之广西有分布。

  3. 香菇。斗菇属。于冬、春季生于阔叶树的倒木上,现已大量栽培。香菇不但味美,而且据实验证明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岭南之两广及海南都有分布。

  4. 密环菌。密环菌属。于夏、秋季在针叶或阔叶树等多种树种的树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丛生。菌丝体或菌丝索能在暗处发荧光。在我国东北通称棒蘑,产量大。广西有分布。

  5. 冬菇。金钱菌属。于早春和晚秋至初冬季节,在阔叶树腐木桩上或根部丛生。冬菇肉质细、软滑,味道鲜美。

  6. 草菇。草菇属。于秋季在草堆上群生。肉质脆嫩,味鲜美,是著名的栽培食用菌之一。据报导草菇含有10多种氨基酸以及磷、钙、铁、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

  7. 黄伞。环锈伞属。于秋季剩于杨树、柳树及桦树等的树干上,有时也生于针叶树干上,单生或丛生,味道较好。广西有分布。

  8. 木耳。木耳属。生于栎树、榆树、杨树、榕树、洋槐树等阔叶树上或腐木及针叶树冷杉上,密集成丛生长。可食用,并已人工栽培。同属的毛木耳(A.polytricha )及皱木耳(A.delicata )均可食用。

  9. 银耳。银耳属。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可食用,入药有滋阴补肾、健脑强身之功效。广西有分布。

  10. 猴头。猴头属。生于栎树、胡桃树及其它阔叶树立木或腐木上。因子实体呈头形,表面长有很多刺,象猴子的头而得名。广西有分布。

  11. 竹荪。常见的食用竹荪有4个种。

  (五)野生稻

  根据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小组的调查,岭南三省是我国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6〕。因此,可以相信,野生稻谷也是岭南先民采集的对象之一。开始时,很可能是以稻谷煮粥的,到后来才过渡到用稻米煮粥。据研究,稻米煮粥是最古老的食物加工方法之一。

  三、农业发生前岭南先民采集生活推测

  在自然界,植物比动物更不易灭絶,我们相信,岭南先民曾经利用过的植物资源,仍存在于自然界,其基本种类还存在或絶大部分仍存在,那么,岭南现存可供采食的野生植物,其实也就可视为岭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从上述情况看,岭南地区可采集的野菜接近一百种(多于86种),淀粉类植物约10种,野果约20种,菇类约10种。此外还有野生稻以及可食树叶的采集等。岭南先民的可食野生植物,只有更多,不会更少。

  1.  岭南可食野生植物在一年中各月份的采集量是不同的

  野生植物的生长也和农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最丰盛的是在3~6月,即春夏时节,1、2月和7~12月是植物资源较欠缺的月份。一年中植物资源丰富程度按月份的排序是4月—5月—6月—3月—7月—8月—9月—10月—2月—1月—12月—11月。作为与采集相配套的谋生手段,狩猎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植物资源欠缺的季节,狩猎的作用显得更重要。在11月至2月即大致在冬季,可能是岭南先民生活比较艰难的时段。

  2. 野生可食植物的营养价值

  正如神农尝百草,先民首先区分出植物的可食与不可食,再在可食食物中区分可口与不可口。先民对可食食物的选择可能首先在味道,其次在产量,即在可口的前提下能够裹腹,至于营养如何,知之甚少。现代科学检测手段业已证明,野菜的营养成分比栽培蔬菜来得丰富,野果的维生素也比栽培水果要多。因此,采集—狩猎生活虽不如农耕生活更有保障,但野生动植物的营养价值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这种“不保障”生活的营养需要。

  四、 采集在岭南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生产性的农业之前,人们的生计属于采集和狩猎(近海地区则为渔猎)。但是,由于植物遗存难于保存下来,而动物骨头或化石却常在考古工作者眼前出现,因此,我们毫不怀疑狩猎的重要性,而对采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恩格斯说过“象书籍中描写的纯粹的打猎民族,是从来没有过的;靠打猎来维持生活是极其靠不住的” 〔7〕。该话的意思也只是将采集作为狩猎的补充。世界范围这么大,在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情况或许正如此,但大多数情况下,恐怕采集的重要性要高过狩猎。以前解释母权出现的经济基础时就是持此观点:采集是妇女的工作,且采集能够得到稳定的收获,而狩猎者时要空手而归,因而妇女的经济地位高过男子。现在已有充分证据证明,最早人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在取得肉食方面,食腐(即拣取已被杀死或自然死亡动物尸体)比狩猎更为重要。在后来的发展中狩猎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岭南地区的原始农业形态应有两种,一种是以种植块根、块茎植物为特色的园艺农业或园圃式农业,它在岭南地区出现于距今约七千年前〔8〕,另一种农业即谷物农业,在岭南就是稻作。广东稻作农业的历史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的前石峡文化时期。农业考古的成果告诉我们,中国稻作农业不是最先出现于具有最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的岭南地区,而是最先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当年丁颖先生提出的中国稻作起源华南说,已经被长江中游说所代替。稻作农业起源越晚,先民主要依靠野生动植物为生的时间也越长。从上面我们看到,岭南地区可食野生植物不下于一百种,而对这些植物的采集,也是分季节进行的。大约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岭南先民就开始了对动植物的“广谱利用”,即尽量对各种环境资源进行同时利用;对各种可食用动植物的利用程度或有差异,但范围非常广泛。这种广谱利用,我国古代文献叫做“神农尝百草”,这是人类史上对动植物特别是植物可否食用的一场持久实验运动。实验的结果使人类的采集有了一个资源库,可以有选择的进行采集,哪些植物是优先采集的,哪些植物属于救荒植物,心中都有数。

  民族志资料告诉我们,据统计,欧亚非大陆和南美的24个狩猎-采集部落中,以采集为主的16个,占66·7  %,以狩猎为主的3个,占 12·5 %,以渔猎为主的5个,占 20·8 %。而在北美的34个部落中,以采集为主的13个,占38·2%,以渔猎为主的13个,占38·2%,以狩猎为主的8个,占23·5%。而且,从全球的狩猎—采集部落来考察,狩猎部落大多分布在北纬40度以上的地区。现今地球上北纬60度以北的地区,没有一个采集部落,而在北纬39度以南的地区,只存在一个以狩猎为生的部落〔9〕。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我国西南地区的怒族、景颇族、独龙族等社会发展阶段相当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民族仍以大量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据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7年对瑞丽县雷弄寨的调查,当地作为采集对象的野果、野菜(包括部分块根)达百种之多。〔10〕

  岭南地区位于北纬25度以南,石器时代的生计当以采集为主,狩猎为次;只在海边河口地带,渔猎的重要性纔可与采集相媲美。

  五、 结  论

  过去我们只是笼统的知道或理所当然的推测岭南可食野生资源十分丰富,这种“富源”甚至有可能成为农业发生的惰性因素〔11〕,但至于究竟“富”成何样,却未曾探究。现在我们至少获得了如下认识:

  1. 正如许多其他民族一样,采集在岭南先民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同样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2. 岭南先民采食的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可采集的野菜接近一百种(多于87种),淀粉类植物约10种,野果约20种,菇类约10种,3~6月是野生植物资源最丰盛的时期,但也会出现季节性匮乏,这就是每年的冬季,那是先民生活最艰难的时段;

  3. 由于可食野生动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先民的营养状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注释:

  〔1〕〔9〕孔令平:《世界现存的狩猎和采集部落及其生产活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2〕高愿君主编:《中国野生植物开发与加工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年8月版。

  〔3〕王遂义等主编:《野菜采集与加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4〕朱立新主编:《中国野菜开发与利用》,金盾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张北、马坤、永杰编着:《非常野菜》,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小组:《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普查与考察》,《中国农业科学》1984年第6期。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页。

  〔8〕〔11〕冯孟钦、邱立诚:《试论广东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七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李富强:《试论华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90年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