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沿海水下遗存的发现与保护



  崔勇 邱立诚(崔勇、邱立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文摘要】广东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份,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前人为广东留下了大量的水下遗存,对这些遗存的调查、发掘和保护,已经成为广东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Abstract:Guangdong is a province with the longest coastlin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on the sea and a necessary place for foreign trade in China. The ancestors left in Guangdong a great amount of underwater relics. The investigation,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se relics have becom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archeologis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背倚五岭,其东、南、西三面临海,气候和自然环境极利于航海。广东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份,基于广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前人为广东留下了大量的水下遗存,对这些遗存的调查、发掘和保护,已经成为广东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珠江口0.5—4.5海里的诸多岛屿上均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应为传说中的“涉游刺舟”“舟楫为食”之先人。

  秦汉时期广州为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自古便有“番禺始作舟”之说,广州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东南沿海海上的贸易中心。由于当时航海能力的局限,形成了番禺-徐闻-合浦-交趾这一近岸航线。沿途保留了多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存,在广东地区的汉墓中也相继发现了船的模型。

  吴、晋至南朝的统治者都倚重水运,当时的航海能力可达红海和波斯湾,在广东遂溪、英德、曲江等墓葬中均出有波斯银币。

  唐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由于阿拉伯商人在海上的兴起,形成了以东方唐帝国和西方阿拉伯帝国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圈,作为南海交通要道的广州港一跃成为东方的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到达瞭高潮,这时期的沉船在全国多处都有发现,最据代表意义的当属发现于南海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这条沉船从发现到打捞经历了20年,“南海Ⅰ号”古沉船水下遗存的发掘和保护仍在进行中。

  明、清两代是中国航海的转型期,一方面是以郑和航海为代表的古代航海处于巅峰期,另方面又是严格的禁海令。明代中后期由于抗倭的需要,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直到隆庆年后期漳州月港成为唯一开放的港口,海上贸易才又见复苏。2007年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的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满载青花瓷器的沉船,经过详细调查后,证实为明代晚期的一条沉船,沉船瓷器主要来自于闽南、粤东及江西景德镇等地,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南海Ⅱ号”代表了这一时期最具价值的贸易商船,因为这时期的沉船仅发现菲律宾的“圣地亚哥”号和非洲的“白狮号”,在中国沿海属首次发现。

  清代海禁政策仍然实行,但所防范的对象变为南明政权的郑成功,海外贸易随即衰落,但由于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势力强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沉船大多与郑成功的南明政权有关系,1996年在汕头达濠广澳港发现的沉船以及在福建东山、海南文昌等地发现的沉船均与郑成功有关,这也和历史记载相吻合。

  从广东沿海水下遗存的发现情况看,水下遗存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除需要大量的经费外,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是目前广东水下遗存保护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水下遗址的保护工作上,广东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费尽心机,水下遗址的保护难度很大,除没有被即时破坏的危险,可就地保存外,水下考古发掘成为保护的唯一手段,但水下发掘的过程很可能受到海洋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发掘过程也很可能造成二次破坏。基于这种原因,对于保存好、出水文物精美、文化信息丰富的“南海Ⅰ号”沉船的发掘,大胆地采用了整体打捞的发掘保护方案。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珠江口以西的上下川岛外海域,距阳江东平港约20海里。由于南海的特定的海洋环境,形成了广东省沿岸东清西浊的特殊景观,主要是菲律宾以东暖流的一支,由巴士海峡流入南海,沿反时针方向,流向越南海岸;另一股称之为中国海流的寒流,也同时乘东北风沿海南下,经台湾海峡而进入南海,流向海南岛东岸,恰与广东省海岸线走向相同。这种东北-西南流向的季风海流使得珠江的浊水从虎门开始,加上另外七个入海口的浊水均向西南方向拐弯,形成了从虎门入海口到台山广海湾,长一百多公里,宽五至六公里的浊水带。但由于流速的降低,大多数泥沙开始在沉淀,因此又形成了阳江海域上清下浊的现象,这种现象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由于捕捞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大马力的拖网渔船的大量增加),海底的突起部分基本被拖平,同时也造成了近海床的底层水质较为混浊的现象。但经过几次潜水的探摸后,总结出混水层的厚度约3—4米。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潜水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上下川岛外海域进行沉船调查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一条满载中国宋元时期瓷器的沉船,打捞出水了宋元的瓷器和其他文物200多件,此即为“南海Ⅰ号”沉船。此后,国家文物部门对调查、发掘这一古代沉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并鉴于我国尚无进行水下考古的实际经验,经过一年多的筹划,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正式签订了合作进行南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的意向书,同时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为队长,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为副队长的“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并将该沉船正式命名为“南海Ⅰ号沉船”。1989年11月,“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南海Ⅰ号沉船”进行了首次水下调查。

  此次调查是在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进行的,租用了救捞局“穗救201”和“穗救205”两条大马力拖轮作为工作母船。由于沉船海域位于广东西部近海,受一股东北—西南流向的季风海流影响,珠江口以西的海水透明度较差,夏季表层海水透明度约有10米,冬季不到3米。本次工作虽然委托了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用美国EGG公司生产的SMS—960式旁测声纳进行搜寻和定位,但由于调查期间海面上刮着5—6级的北风,海水更加浑浊,经过13人次的潜水探摸,仅采集到一片白瓷碗碎片,经与87年打捞上来的瓷器对比,可以肯定是南海一号沉船的遗物。此次调查因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困难,所以效果不太理想,只大致确定了沉船的范围和位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日方的合作承诺未能兑现,南海Ⅰ号沉船又在海底跨越了一个世纪。

  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福建、山东等地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以及广州救捞局的专业潜水员组成的“南海Ⅰ号”沉船调查队,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协会”的资助和参与下,于2001年4-5月对“南海Ⅰ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重新精确定位。2001年5月13日,通过近一个月的物探调查和水下探摸,终于重新发现了“南海Ⅰ号”,并精确定位。2001年10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对“南海Ⅰ号”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察,基本确定了沉船的埋藏状况。2002年3—5月,“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对“南海Ⅰ号”进行了初步发掘,除发现沉船的船体、干舷、船舱外,还发现大量精美的沉船文物,其中陶瓷器约4000多件,此外还有漆器、石制品、铁器、铜器、银锭及大量的铜钱。2002年8月,水下考古队又对“南海Ⅰ号”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发掘,本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瞭解沉船的保存状况和沉船范围,经过约20多天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2003年1月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沉船进行了一次以物探为主的调查工作,这次工作因为气候及调查船等诸多因素,调查结果未如理想。

  由于“南海Ⅰ号”沉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出水文物最为精美的一条古代沉船,它所包含的历史、艺术、科技发展等重要信息难以估量。在经历了2001至2003年三年的试掘,发现该地区的海底环境不太适合水下考古发掘。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掘,使沉船在发掘过程中免遭二次破坏,广东省文化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3年与协助单位广州救捞局开始就沉船的保护和打捞工作进行了磋商,制定了整体打捞的初步意向,其宗旨就是将沉船整体迁移到一处安全的水域进行细致的发掘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打捞方案提出了“设计适合于水下沉船船坞安装的钢板预制件,要求在水下便于安装,并达到足够的搬运强度、实施水下安装;将沉船连同文物、起固定作用的泥沙围在船坞中,并成功吊离发掘现场;安全地将沉船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人工水域内”三个基本要求。2004年中,方案进入实施过程。根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要求以及打捞方案制定的需要,进行了以数据采集为目的调查工作,数据采集的项目具体包括沉船的沉态、尺寸的探摸和测量,海床下三十米钻孔和泥样采集,回淤速率的测量,全潜驳沉放点的选择,拖航的路径探测,48小时流速记録,海水水样采集及分析等七个方面,为制定整体打捞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后,广州打捞局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研究所等协作单位进行了沉箱设计、计算,沉箱整体打捞模型试验,波浪补偿试验等。在前期工作完成后,2005年5月3日编制完成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通过对《方案》多次的修改、论证和完善后,2007年4月开始,“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工作正式开始,同时为“南海Ⅰ号”量身建造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安放地的“水晶宫”均已经准备就绪,2007年12月,“南海Ⅰ号”已安放到“水晶宫”内,这是水下文物保护的经典之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