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龙川——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府



  黄淼章(黄淼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文摘要】龙川县是秦南海郡目前所知的四个县之一,秦汉时期的龙川县比今天大,它涵盖了今天粤东的大部分地区。赵佗是龙川首任县令,他通过做龙川县令的实践积累了治理郡县的经验,为后来成为南越王打下基础。因此,龙川是赵佗的兴王府,赵佗则是开发龙川和岭南的第一人。

  Abstract:Longchuan County is one of the four known counties in Nanhai Prefecture back in Qin Dynasty. In Qin Dynasty, Longchuan County was larger than what it is today, covering most regions in present East Guangdong Province. Zhao Tuo was the first county magistrate in Longchuan. Being the county magistrate of Longchuan, he practiced and gathered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ing the prefecture and county, which was the basis for him to become the Nanyue King later. Therefore, Longchuan County was the rising place of Zhao Tuo, and Zhao Tuo was the first man of developing Longchuan and Linnan.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

  龙川历史悠久,人文底藴深厚,素有“秦朝古县,岭南名邑”之美称。据考古发现的坑子里遗址、佛子哥遗址、歧岭下遗址等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南越先民在岭南这块热土——龙川繁衍生息,揭开了龙川人文历史的初页。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南海郡,下设有龙川县,秦将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赵佗当时选定佗城为龙川治所,是因为其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赵佗在此设县治,是广东最早建立的县级行政区之一。后人为纪念赵佗,把其修筑的龙川县城,称佗城,今年正好是赵佗任龙川令和龙川建县2222年。

  一、秦统一岭南与龙川建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帝国版图北至今日的长城,南到长江南岸,东至东海、黄海,西到巴蜀。但是,秦王朝的北方还有强大的匈奴存在,而南方即今浙江、福建、江西、两广一带则是百越之地。对于北胡南越的存在,一心想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是不可能漠然置之的。为了使这个王朝的江山永固,并传于子孙千秋万代,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又奋统一六国的余威,继续南征北战,北却匈奴,南平百越,通西南夷,使秦王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展。

  公元前218年。〔1〕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军。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对这场战争做瞭如下的描写:

  

  秦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为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这是秦汉时期的古借中记载秦朝五十万大军攻取岭南最为重要的一段史实。书中所记虽然多为传闻,平岭南是否动用了五十万大军,史学家对此有所怀疑。但这一段叙述秦平南越经过的文字,还是为不少史家所采用。

  对南越的战争开始时,秦军占了很大的优势。岭南土著越人各从于自己的“君长”,互不统属,力量分散,在装备精良的强大的秦军进攻下很快就瓦解了。以屠睢为首的秦军采取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政策,他们占领了南越地后,立即推行秦王朝的“暴政”,对越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甚至将西瓯族首领译吁宋杀死。在先秦时期,岭南的越族特别是西瓯族是强悍的民族,越人有好相攻击之俗。首领译吁宋被杀死,引起了越人的震惊和愤怒,纷纷逃入山林密谷,并很快聚结起来,推举桀骏为抗秦的将领。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和善于爬山越岭弄舟击水的长处,白天躲藏在山高林密之处,夜晚一起偷袭秦军,抢夺秦军的粮草。秦军疲于奔命,首尾不顾,孤立无援,损失惨重,“伏尸流血数十万”,连不可一世的主帅屠睢也被越人杀死。

  屠睢的被杀以及不少将士的伤亡,使秦平南越的战争受到了重创,而此时的秦军的粮草等给养又出现了问题,这使已经进入岭南的秦军陷入危险的境地。秦军不得不调整作战计划,暂停对西瓯族的进攻,由全面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于是,秦取岭南的战争出现“三年不解甲弛弩”〔2〕的秦越对峙相持局面。

  当时,由于秦军的给养要从岭北翻山越岭从陆路运来,高高的五岭是一座难于逾越的屏障。对越战争的长期僵持,极不利于秦军。为解决粮草、装备等供给问题,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命令史禄“以卒凿渠,以通粮道”。史禄率领十万秦军龢民工等在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水运的60里长的水道——灵渠。灵渠引湘水入漓江,漓水又汇入珠江,从而沟通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灵渠解决了秦军粮草补给问题后,秦始皇即于三十三年(前214 年)增派将卒,重新部署统一岭南的战争。秦尉任嚣代替被越人所杀的屠睢任主帅,率领赵佗等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秦军吸取了上次征战中的教训,在战略上采取了“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3〕跟随秦军南下岭南,当秦军占领一地时便将部分移民留驻当地,使秦军有较为稳定的后方,同时,也使秦军在战争的消耗中得以补充。任嚣、赵佗吸取了屠睢失败的经验,步步为营,筑营守险,避免了孤军冒进。秦军中有一部分留守在岭南的各个逾岭关隘。另外,任嚣、赵佗除了懂得对越用兵政策之外,还对越人进行优抚,善于和集越人,因而很快就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击溃了越人的反抗,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的事业终于完成了,岭南地区从此纳入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秦始皇平百越后,随即开始了对岭南的全面经略。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等三郡。秦始皇以郡县制为基础推行中央集权制。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为秦三十三年所置,番禺为郡治,现广东大部分地区属秦时南海郡,首任南海郡尉是南下的秦军将领任嚣。南海郡下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等四县。龙川也在公元前214年建县,距今已有2222年了。

  二、赵佗首任龙川县令

  龙川县是秦南海郡目前所知的四个县之一。《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岭南后任命南平百越的青年将领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今年正好是赵佗任龙川令2222年。

  赵佗,河北真定(今正定县)人,生年不详,死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他是秦统一岭南的有功之臣。当时,任嚣率领赵佗和一批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平岭南后,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首任郡尉,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秦汉时期的龙川县疆域远比今天的龙川县辽阔,辖区面积范围包括现在的龙川、兴宁、五华、河源、连平、和平等县的全部及紫金、新丰、陆丰等县的一部分,涵盖了今天的粤东大部分地区。赵佗当时选定佗城为龙川治所,是因为其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这里江水若龙,群山似虎,进可出江西通往中原、西可至梅关、东可达闽越,南可扺南海,退则易守难攻。同时又处于古邑龙川的中心地带,便于管理。赵佗任龙川令之初,立即设县治,筑县城,现今广东龙川县佗城镇,就是赵佗所筑的佗城旧址,这是一座带有防御性质的小土城。今龙川佗城还有一口“越王井”,相传就是赵佗时所凿。越王井的周围达二丈起,深五丈,虽然遇到天旱,水井仍然有许多水,万人汲之不竭。

  至于龙川的得名,有一个神话传说,即古代龙川所在地有龙穿地而出,龙穴流出泉水,因此称为龙川;还有一种说法是龙潭自嶅山分注会于川故名龙川。

  佗城是广东省最早的县城之一,后人为纪念赵佗,把其修筑的龙川县城,称之为佗城,龙川古城已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秦至民国,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所都设于佗城,由于这里长期为县、州治所,因此,也是文物荟萃之所。虽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但佗城至今仍保存近百处文物古迹。如越王井、越王庙、孔庙、正相塔、正相寺、马箭岗、点将台、古砖窑址、城隍庙、古城墙以及许多古老的祠堂。

  赵佗是首任龙川令,也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所知有名有姓的最早的县令。实际上赵佗在龙川的时间较短,仅有约六年的时间,而有关赵佗治理龙川的事迹,《史记》、《汉书》中都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优秀的县令。

  早在先秦时期,龙川属百越之地。古代的越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彼此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战争的残存形式。赵佗来到岭南任龙川令后,在龙川推行秦朝的郡县制,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随赵佗南下的部分秦军将士也来到龙川,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据《史记》载:秦末,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4〕当时,南下的秦军将士大都留在南越,为使他们能安居下来,赵佗向秦始皇请求派送3万未婚女子来岭南从事后勤服务,使留戍士卒能就地成家,秦始皇只批准并派了的1.5万未婚女子到岭南。从这条史料看,当时留戍南越的士卒数目还是比较多的。另外,秦始皇还曾迁徙中原人民来岭南,即“以谪徙民”,他们中大部分是逋亡人、赘婿、贾人或是犯有过失的狱吏等,这批人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南下移民。赵佗及其南下的部属等在龙川定居安身,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等等,并和当地越族人民一起开发龙川,改变了龙川当地刀耕火种落后的局面。赵佗治理龙川很有成效,为龙川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使龙川成为岭南一个较著名的县,这也是后来任嚣委于赵佗治理南越大任的原因。虽然赵佗在龙川当县令的时间不是很长,却留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佗城和其它有关古迹,极为难得。

  龙川是赵佗从秦军年轻的将领转变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地方,又是开发岭南治理郡县的实践地,赵佗在此积累了治理郡县的经验,为将来成为南越王奠下了政治基础。因此,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府,赵佗是古代开发龙川和岭南第一人。

  三、从龙川令到南越王

  秦王朝在岭南的统治是极为短暂和不巩固的。秦王朝推行暴政,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被推翻,中原出现诸侯割据和楚汉相争的局面。中原动乱,岭南风云翻滚,人心浮动。 

  在中原动乱,楚汉相争之际,作为“东南一尉”的任嚣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政策。他没有参与中原诸候反暴秦的行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推出一套划岭南地自守保境安民的构想。可惜还未能将构想付诸行动他就病重垂危,在这危急的关头,任嚣把龙川令赵佗密召至番禺共商岭南大计。任嚣对赵佗说:“闻陈胜等作乱,豪杰叛秦相立,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絶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疾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郡中长吏亡足与谋者,故召公告之。”〔5〕这段推心置腹的临终嘱咐,核心就是要赵佗实施保境安民的措施,同时也告诫赵佗可趁中原动乱之机,将岭南独立于中央朝廷。任嚣遂假以诏书,让赵佗代行南海尉事。

  在秦末动乱的关键时刻,任嚣对当时中原和岭南的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兴兵絶新道自备,待诸侯变,即划地自守岭南的构想。任嚣考察了和其一起南下的秦王朝任命的岭南众长吏,认为其他人的才能都不能担起划地自守岭南的大任,于是独选中了龙川令赵佗当接班人,并赋予重任。从岭南以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任嚣此举是颇有眼光的。当时,赵佗虽然是一个县令,但他曾领军南征,有军事指挥能力,又在地方担任龙川县令多年,有治理郡县的才能。所以其政治才能、军事指挥能力和管理郡县的经验,都比岭南众长吏和当地越人要丰富得多。任嚣死后,龙川令赵佗接任南海尉,立即将这套计划付诸行动:絶新道聚兵自守,派兵封锁了几个秦关,断絶岭南岭北的交通。赵佗首先牢牢控制了南海郡,静观中原之变,并阻止了战火向岭南蔓延。赵佗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了岭南的险要地理环境和有利时机。秦亡,赵佗更放开手脚,出兵击桂林、象郡,将整个岭南归其统治之下。当时群雄逐鹿中原,无人过问岭南边陲的事,赵佗便进一步自立为南越武王(公元前 204年),实现了任嚣划地自守岭南的构想。赵佗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对任嚣计划的逐步实现,所以许多史籍皆称“佗之王,嚣成之”;任嚣“卒教尉佗成其业”。龙川令赵佗能成为南越王,应该说是南海尉任嚣给他铺垫了深厚的基础。

  在中原动乱楚汉相争的危难之时,龙川令赵佗接受南海尉任嚣的遗命,趁机聚兵自守,絶秦关道,划岭而治;又经数年经营,赵佗建立南越王国,定都番禺。南越王国的疆域以秦代南海、桂林、象郡为主,又有所扩展。

  四、赵佗推行“和辑百越” 民族政策

  “和辑百越”是赵佗成功治理龙川的经验,他在龙川担任县令时,曾带有一批秦军的官兵留守龙川,他要这批来自中原的官兵和当地的越人友好相处。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到龙川,注意教化,与越杂处,让中原人和南越土著共同开发岭南。赵佗继任南海尉并统一了岭南后,又在整个南越国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使其逐步完善。“和辑百越” 的成功推广,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为赵氏王国在岭南统治赢得了近一个世纪时间。        

  (一)以越制越

  赵佗是在秦末农民起义诸侯逐鹿的烽火中取得南越政权的,而当时的岭南,有不少南下的中原汉人可作为统治的依靠力量,即任嚣临终前对赵佗所说,有“中国人相辅”。但是,赵佗南海尉的职位是任嚣私下授与的,并未得到中央王朝的承认。同时,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又利用职权诛杀了不少秦王朝任命的官吏,因此,赵佗要在岭南立足,长治久安,首先必须取得当地越人的合作。

  有鉴于此,赵佗上任后首先要争取越人上层的承认,打消其疑惑,让越族的上层人士加入政权,使其利益与南越国统治集团一致,而不致反叛。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些越人首领去影响其他的越人,达到以越制越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越人被吸收入南越政权。如吕嘉,号称 “越人之雄”,深为广大越人所看重,赵佗拜之为丞相,并以其弟为将军,吕氏家族中70余人都得以担任官职。这样,“因越人之所服”而治之,获得了“南越以治”的效果。这对争取其他越族有着关键作用。

  在赵佗和辑百越的政策吸引下,越人上层统治者纷纷表示对赵氏统治的支持,赵佗成功地使上层越人的利益与南越国统治集团利益相一致,消除了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南越政权产生了认同感,南越国的统治基础得以扩大,并获得了成功的统治效果。

  (二)遵从越人习俗习惯

  由于岭南濒临南海,北面又有五岭的阻隔,岭南的越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与风俗习惯,包括喜食蛇蛤,断发纹身,干栏而居,巫祝盛行,使用鸡卜、凿齿拔牙等。赵佗在龙川当县令,后又成为南越王,居越多年,瞭解南越族的风俗习惯。他对于越俗所采取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他不用中原的“冠带之制”,而与越族“同其风俗”,采用越人的服饰。据《史记·南越传》记载,赵佗首次接见陆贾时,他就从越俗,“魋结箕倨”,公开称自己是蛮夷大长。在赵佗的亲自带领下,其他南下的中原汉族官吏也纷纷接受了越族的风俗习惯。

  然而,对越人之俗,赵佗也不是完全遵从,他也明令禁止一些恶习。例如,越人好相攻击之俗,既与岭南越人各族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关,也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战争的残存形式,若听其自然,则南越国必无宁日,所以赵佗下令禁止。经过一番努力,越人相攻击的现象逐渐有所减少。可见,赵佗对越人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从有所不从的。

  (三)促进融合,大力提倡汉越通婚

  赵佗为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在南越国中大力提倡与越人通婚。他从王室做起,带头与越族通婚。越人吕嘉为南越国相,家族中“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娶越女为妻,并生有子赵建德。

  在赵氏统治集团的带头及鼓励下,中下级官吏兵卒及其他中原汉人与越族的通婚应是更为普遍。有数十万之众的秦兵,只能有少部分人与中原派来的1.5万名女子组成家庭,多数士卒恐怕要与驻地的越族女子通婚。

  汉越的通婚,有利于汉越民族的相互瞭解及融合,促进岭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又谱写了新的篇章。

  (四)因地制宜,让部分越人“自治”

  岭南为百越聚居之地,越族支系众多,各部越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势力自然也参差不齐。针对这些不同情况,赵佗政权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比较灵活、变通的统治政策。容许部分越人“自治”。南越国采取较为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比较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赵佗不仅“和辑百越”,使岭南“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还使“中县人以故不耗减”。在他的有效治理下,南越国民族关系和睦,汉越人民友好相处。赵佗在位时,南越国实力的增强就得益于岭南地区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一个“和”字调解了千百年来紧张的民族关系,使好相攻击的南越强悍的民风停止,赵佗功不可没。

  五、龙川的赵佗遗迹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

  赵佗治理龙川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龙川仍留下与赵佗有关的遗迹,主要有佗城、赵佗故宅遗址、越王井和南越王庙等。赵佗城是一座小城,平面呈方形,由夯土筑成。赵佗故宅遗址在佗城中山街,宋代时曾改为光孝寺,明代在此建观音堂,民国期间曾为龙川县第一中学,故宅遗址还保留有赵佗任龙川令时建的水井。后来赵佗为南越王,故称“越王井”。此井历史上曾多次维修,并留有唐代韦昌明撰写的碑记。而南越王庙是后人为纪念赵佗而建立的庙宇。现存的庙宇规模并不大,庙内的文物也不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古庙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另外,龙川还有一些与南越王赵佗传说有关的遗址,如石溪乡有一个孤石,名叫越王阙,下有石镬,可容数十斛,常有水悬而不溢。这本是一地理地貌现象,被当地人传为与南越王赵佗有关。

  还有紫金(秦时属龙川县)有越王石,山上有一口水井,水质甘甜,称“越王井”,相传当年龙川令赵佗首到此山游览,并卧于一块石榻上,故后称人为“赵王榻”。

  据五华县志记载,赵佗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南越王后,在其发迹地龙川县境内的五华山建了一个长乐台,表示愿意服于汉,与民常乐。近年来广东省考古工作者在华城的山上确实发掘出一座赵佗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等遗物,证明赵佗当年确实在龙川建有长乐台。

  作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府,龙川是除广州之外保存赵佗遗迹及传说最多的地方,赵佗遗迹既是龙川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龙川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龙川的基础。在发展文化旅游的今天,这是一个极为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对于龙川来说,如何保护龢利用赵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今天的文化旅游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汪洋书记到广东后,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广东许多文化旅游景点也在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所以,现在的时机对龙川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百倍珍惜现有的机遇。

  从现状来看,龙川赵佗遗址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历经沧桑,佗城的文物古迹现在的面积都比以前小了许多,展览场地狭窄,内部功能不全,外部没有广场停车。一些文物古迹旁边的历史风貌被破坏,文化景点建筑标志不明显,文物古迹被掩盖在现代建筑之中,严重影响文物的景观。同时,龙川开发赵佗遗址的想法有较长时间了,但还没有付诸实施。人们慕名前来龙川,想看看赵佗遗址,结果看了却有点失望。赵佗故宅遗址已失去原来的风貌,越王井原先还立有古碑刻等,有点古韵,现在却失去原有的古 风,令人感到遗憾;而南越王庙面积较小,里面空空如也,缺乏文物;佗城更难寻踪影。因此,为更好地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赵佗遗址工作,构建科学的赵佗遗址保护体系,继承和弘扬龙川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下面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要认真做好龙川赵佗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全面规划工作。我们要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化腐朽为神奇,把尘封两千多年的赵佗遗址点化成鲜活的文化旅游景点。要保护和开发利用赵佗遗址,打好赵佗这张牌,首先要邀请有关专家,制订龙川赵佗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工作原则,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保护好赵佗遗址古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龢利用,并按计划分步骤抓好实施。

  第二,对佗城的古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瞭解赵佗留下的家底,编写佗城的文化旅游说明和丛书。让游人可以瞭解佗城的历史和赵佗的故事

  第三,保护和开发利用赵佗故宅遗址。有条件的话,要对赵佗故宅进行复原,“越王井”要恢复原有的古井韵味,和赵佗故宅一起开发规划,成为龙川的一个赵佗重要的文化遗址。

  第四,重修南越王庙和增加庙内的文化气息,延续龙川文化的血脉。要对南越王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扩大古庙的范围。同时,建议在南越王庙筹建一个《赵佗与龙川》的展览或在其旁边建一个博物馆,征集有关赵佗及其遗址的文物和资料。建议庙中还可以搞一些有关赵佗开发南越的历史雕塑,增加古庙的文化气息和情趣。

  第五,要加强赵佗遗址包装策划与宣传推介。目前到佗城参观,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赵佗遗址“小、散、弱、不耐看”和可观性较差,配套设施跟不上。文化和旅游怎样相结合,似乎还未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遗址的管理,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赵佗遗址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和加强包装策划与宣传推介。把赵佗遗址的开发建设列入龙川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大力发展龙川的文化旅游业。

  第六,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龙川是山区县,资金比较缺乏,赵佗遗址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目前赵佗遗址基本上仅依靠县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不畅,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赵佗遗址保护和开发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制度。

  第七,要进一步向社会各阶层宣传龙川和赵佗遗址,扩大龙川在岭南和全国的影响力。在宣传龙川和赵佗遗址时要综合运用广告促销,要藉助电视台、杂志、多媒体等。加强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的联系,为建设文化龙川出谋划策,发展龙川的第三产业,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从各方面提高龙川的知名度,把龙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八,正确处理赵佗遗址与旅游的关系。龙川作为我省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很丰富,这是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也是一些新建的城市无法比拟的。但是我认为,目前龙川的文物古迹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现在只是一些低层次的利用。而赵佗留给的文物史迹又因年代久远保护经费缺乏而面目全非,多年未改观的南越王庙也很难吸引游客。在节奏加快、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文化史迹景点,不管其特色如何,但长期给人一种老脸孔,其旅游的价值就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随着河源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龙川文化旅游部门也要更新观念,加强管理,不断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加强龙川文化旅游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也是龙川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河源市委市政府重视开发文化旅游之机,培养一批文化旅游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逐步适应河源旅游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

  

  注释:

  〔1〕秦统一岭南的战争开始于何时,史家各说不一。主要有四种说法。笔者认为,秦军进取南越的战争开始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参见张荣芳 黄淼章:《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即主此说(见《越南古代史》)。另外三种说法是:一、战争开始于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仇池石认为,秦统一岭南的战争是从公元前222年开始,于当年结束并在岭南设立三郡的(见《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二、战争开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明人郭棐在《广东通志》,法国人颚卢梭在《秦代初平南越考》中主此说。三、战争开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余天炽《秦统一百越战争始年诸说考订》等文章,即持此说(见余天炽《秦统一百越战争始的诸说考订》,《百越民族史论丛》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2〕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3〕《史记》卷6《秦始皇本记》。

  〔4〕《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

  〔5〕《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