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源头第一关——“滇南胜境”



  敖秀鹃(敖秀鹃,云南省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中文摘要】胜境关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是珠江源头第一关。它拥有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珠江流域各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Abstract:Shengjing Pass is located in Fuyuan County of Qujing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first pass at the source of Zhujiang River. Shengjing Pass has a glorious and brilliant cultural landscape as well as a rich and colourful natural landscape. It is the pride of all the nationalities along Zhujing River.

  

  人类文化来源于水,我国有着让世界各国都为之瞩目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等。围遶着这些河流产生的文化构成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其中,哺育着几亿人民的珠江流域产生的文化——珠江文化,就象一朵绚丽的奇葩独树一帜。

  珠江,全长2214公里,是中国南部的最大河流,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汇入南海。珠江主流西江的源头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马雄山,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专家学者都把曲靖比作镶嵌在珠江源头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着湿润的气候、丰富的资源、秀丽的山川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有着悠久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曲靖是我国著名的爨文化的发祥地,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以其极高的书艺价值及史料价值被世人所推崇,被誉为“南碑瑰宝”、“神品第一”。在这块热情奔放的红土地上,15个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渊源,除了爨文化以外,以富源胜境关为主形成的胜境文化也有如马雄山上一朵红山茶一样鲜艳夺目,尤为突出。

  胜境关位于珠江源头东面128公里,距富源县城南约8公里,是云南与贵州的交界处。这里有着“滇南胜境”、“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美称。

  早在公元前286年,楚国名将庄足乔入滇建立滇王国,就是从这里经过,史籍中有零星记载,继而是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入滇七擒孟获,再至明洪武年间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入滇平定云南……从元朝开始,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入滇纷至踏来,这里商旅马帮络绎不絶。得助于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历史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它也以“军事要冲”、“丝绸之路”、“入滇第一关”和“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而驰名中外。

  自元代开始,就有各级官员因种种原因在这里修造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留下了许许多多或高大雄伟或小巧别致,或线条流畅或做工精致的建筑。不少文人雅士到此登临挥毫,如旷世奇才杨升庵、地理学家徐霞客、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及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贺龙、肖克等等,都曾在此挥毫拨墨,留下千古诗文,为胜境关的人文景观更增添了一份丰富的文化底藴。有学者称:“走进胜境关,就等于走进了明清统治云南500多年的历史。”这种说法,笔者絶对赞同,而且认为,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只要读懂胜境关就等于读懂大半部分云南历史。从这点上,笔者常常因为自己是富源人而倍感自豪。

  胜境关,除了有这么多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更有着“以天为界、以地为界”的独特的自然景观,所以,使得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价值,成为不可多得的观光游览胜地。

  每逢周末,或茶余饭后,走进胜境关,慢步在充满古风遗韵的千年古驿道上,一种悠久历史的陈香就会扑面而来。此时,虽不见当年的刀光剑影、繁华商埠,也听不到络驿不絶的马帮吆喝声,更听不到街边小贩的叫买声和红军长征路过时那铿锵的脚步声。但是,你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天为界的高大雄伟的关隘城楼、滇南胜境牌坊、以地为界的山涧奇景,还有引人入胜的关帝庙、胜境公馆、石龙古寺、石虬亭、胜境驿、胜境哨、古炮台、升旗台、古雕楼、点将台、清风亭、遗爱坊、鬻琴碑等等。

  面对固若金汤的关隘古城墙,以及清咸丰年间修建的别致的胜境关楼、险峻深遂的峡谷和狼烟缭绕的碉楼炮台,刹那间,一幅幅销烟滚滚的古战场的图画就会跳入你的脑海,沧桑历史如同电影一样在你的脑海里一幕一幕掠过,掠过历史烟云,我仿佛看见明朝三十万大军进兵云南的庞大队伍;清康熙年间,清官孙士寅在此兴修水利、奬励耕读、爱民如子,百废俱兴的感人场景;还有抗日战争时期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所留下的足迹;和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大军驰援云南和平起义的雄伟部队……

  走过关隘城楼,顺着蜿蜓的古驿道徐徐而上,不到5分钟就可看到一片宽敞而平坦的麦田,大约三百余亩,这便是古练兵场。据说,当年在此守关的将士很多,且个个身手不凡,想必他们的杰出本领必定是在眼前这块麦田里练就的了。当时由于胜境关地处穷乡僻壤,守关将士很辛苦,难以忍受寂莫,时有逃兵事件发生,当逃兵一旦被抓回,只有死路一条,先是把他关押起来,到了秋天,才把其推到练兵场斩首示众。由此当地百姓留传下来一句话:“砍秋头的”,这句话从古到今都是用来骂人的,且只骂男性,因为古时女人不当兵。

  面对这片平坦的麦田,一根根整齐的麦穗肥壮而挺拔,微风吹来,卷起一层又一层麦浪,就仿佛守关将士们一遍又一遍地苦练杀敌本领,夹杂在麦浪中的星星点点的油菜花犹如将士们手中的刀枪长矛一样随着战士的身体来回摆动,动作整齐一致。

  沿着古道往上走,映入眼帘的是,典雅的胜境公馆、别致的胜境驿站、庄严的升旗台和精巧秀丽的遗爱坊,遗爱坊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33年)是为在云南成功推行“改土归流”运动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所建。“改土归流”运动起源于明朝,据《滇志》,清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明代“改土设流”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对加强中央王朝集权制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到了雍正时,鄂尔泰为云贵总督,提出“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这个奏议送达清朝廷时,文武官员中的一些人都“为之失色”。而雍正则大为支持,认为这是“多一次变动,加一次平定”。同时把东川、乌蒙、镇雄三处划归云南省,提升鄂尔泰为三省(广西、云南、贵州)总督,使其便于行事。于是自雍正四至九年(1726—1731)在西南数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改土归流”的成功推行对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集权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滇黔两省士民在胜境关立遗爱坊,是为鄂总督歌功颂德,且在牌坊匾额上书“忠孚化成、德崇业竣”八个大字,意为“道德高尚、事业成功、诚实守信之人”。

  步入石虬亭,石龙古寺的青松、古柏悠悠飘来淡淡的清香,旅途的疲倦劳乏一下消除大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安静与祥和。石龙古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年,明清时香火很旺,来往香客络绎不絶。正门联为:“魏关争雄,终成英雄空幻影;人情冷暖,何须省界太分明”。寺庙前立一亭,名曰万里亭,明末清初因战争被毁,康熙三十四年重建,且依照亭前石灰岩形状改名为“石虬亭”,亭前有一露出地表的石灰岩,状如两条虬龙曲屈盘卧,栩栩如生。估计是在重建时有意留宝传奇,增添胜境关的魅力。据说,很久以前,秀美如画的胜境关风景独好,名扬天下,不知几时惊动仙界,一条贵州雌龙变成美貌女郎,一条云南雄龙变成潇洒公子,两人不约而同来胜境关游览风景,不想俩人一见锺情,难舍难分,于是背着父母私定终身,但谁也不愿离开自己家乡,都想让对方到自己家乡去一起生活,为此俩人争执不休,不知不觉中,天亮了,俩人再也无法返回仙界,只好拥抱在一起变动两条石龙,但都把头转向自己的家乡,一边是云南一边是贵州,以寄托思乡之情。雌雄二龙虽说变成了石龙,还始终保持着龙的灵性,他们身上有一眼龙泉,泉水四季不溢不干,甚是神奇。如今,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正在热恋的善男信女给石龙烧香跪拜,以祈求爱情的持久永恒;已婚夫妇则期望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过路官员饮此龙泉水,祈望步步高升。

  与石龙古寺遥相对应的关圣宫,也称武庙,关圣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专门供奉三国名将关圣人(关公即关羽)的寺庙,在明朝时期,习武之人和官兵战士十分崇敬关圣人,民间百姓则把关圣人视为护法神,也有奉为财神的,全国各地大小寺庙里没有不供奉关公的,多少善男信女为求平安,向关爷顶礼膜拜,胜境关武庙的香火尤其旺盛。有意思的是,建庙时庙里按八卦的方位栽了8棵杉树,人称八卦树,如今已成参天大树,一棵树需两三人才能合围,十分壮观,可惜现在仅存一棵,其余的均在文革期间被毁。

  有一段历史,不知是读过多少遍了,但每次来到这里,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热流,一块石碑庄严地屹立在一个精巧的小亭里,三个苍劲大字“鬻琴碑”映衬在苍松古柏的墨緑中,沉稳凝重地凝视着身前缓缓而过的黝黑光亮的古驿道。 鬻 (yù卖的意思)琴碑,讲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平彝(今富源)县令孙士寅清廉为官的故事。孙士寅,杭州钱塘人,康熙四十五年出任平彝县令,在任时,大规模兴修水利,奬励耕读,爱民如子,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康熙五十一年御任时,两袖清风,竟无返程路费,只有把自己随身携带之心爱古琴变卖。

  临走时,百姓牵衣流涕,难舍难分,送行队伍长达十数里,他走后,为褒其得,颂其功绩,村民捐银立遗爱碑于驿道旁,光绪三十四年,拨贡李恩光改立鬻琴碑,以示后人。碑文十分感人:“来携此琴来,去鬻此琴去……三年课绩循良奏,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赢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焦桐纵售值几何?此去长安道路多……”。

  顺着古驿道走往村头,一座高大而雄伟的木牌坊耸立在眼前,“滇南胜境、固若金汤”八个斗大的金字,在高坊长额间熠熠耀眼。滇南胜境坊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7年),高13.32米,宽11.2米,12,楹柱托起飞檐翘角,九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做工精细,古驿道自东而西(贵州—云南)从坊间穿过,一直伸向远方,使它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入滇第一关”。牌坊楹柱上刻有三副对联,均为历史风云人物而撰,其中牌坊正面刻一副为“总督印畀以三边,改土归流一劳永逸;太傅坊标于万里,畏威怀德百代常新”。上联歌颂的是鄂总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使边疆安定,收到一劳永逸之功效。下联则描述的是明代沐英及其儿孙们在云南任总兵官,历十七任,与明朝共始终,镇慑一方,权威最重,为一代重寄。两边有两副楹联,正面上联是“列县源遗制锦粗才真愧我”;下联为“名臣清重绥疆宏略最推公”。内侧还有一副,上联为“八千里启戟遥临化蒙苗部落袭汉族衣冠都人士怀文治武功咸感慨悲歌钦崇先正”;下联为“二百年鲁林灵岿在留赫罐声威镇岩疆锁钥良有司仰流风善政再经营缔造延起后贤”。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牌坊上有意思的是两块小匾上的文字和两对石狮。古时云贵两省以坊为界,坊东是贵州,坊西是云南,东向贵州面的匾刻有:“黔江阴雨,滇黔锁钥”;而西向云南面则是“滇界风霜,万里晴空”,由此可以看出云南和贵州的气候特点,一边是阴雨潮湿,一边多风乾燥。再看石狮,头朝贵州的一对,浑身长满青苔,仿佛一对緑毛雄狮,而面向云南的则身披红尘灰土。这是胜境关的第一大奇观,一界之隔,两种天气。充分展示出了“雨师好黔,风伯好滇”、“风雨判云贵”的气候特点。

  胜境关的第二大奇观更为奇特,村子南面山坡下有一条小溪快乐地由南向北流淌,云南贵州便以溪为界,两岸土色却大不相同,溪东岸的黔土是一片黑赭色,而溪西岸的滇域却是一派赤褐色。两种土色诠释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力量。为此,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这样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老百姓也常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民国时期平彝(富源)县长蒋绍封还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咫尺辨明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

  胜境关不仅人文历史底藴让人深思,自然景观的奇特更让人叹为观止,是一份十分厚重的文化。在珠江源头——曲靖这块热土上,孕育了许许多多象胜境关这样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也造就了许许多多让人目不暇接的奇特的自然景观,它们是每一个喝着珠江水成长起来的各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珠江源头勤劳檏实的人民将会象捍卫自己生命一样,捍卫先人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将这一页页灿烂历史世代传承,永不停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