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欧洲华商如何面对新时期歧视?



  《德国之声》、《纽伦堡时报》等德国媒体21日报导,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城安倍格警署近日联合7个城市的相关部门,突然集中「造访」了40多位在德国经营公司的华商。警方一气搜查了所有人的住宅和办公室,并把嫌疑人带至警局问话。此事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摆上了欧洲华人的桌面:欧洲对华商的「新时期歧视」存在吗?华商应该如何应对? 

  不必讳言,欧洲对华商的「新时期歧视」是存在的。2005年11月发生在巴黎的骚乱造成温州商人的6座仓库被毁,法国警方将华商仓库火灾初步定性为「故意纵火案」。而类如西班牙温州鞋遭焚烧、俄罗斯中国货遭围堵、法国中餐饮业遭集体抹黑等等新闻,更是常常见到。欧洲民间社会对华商误解多、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是「新时期歧视」的集中表现。 

  「新时期歧视」的另一个最重要特点是,在欧洲政府对华商政策的不明朗状态下衍生各种麻烦问题。具体表现在:一,官方对中国货品带有情绪性的扺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围堵。二,官方对华商的经营方法方式持有高度怀疑的态度,动辄扣押查抄。三,官方主道的商业竞争中混杂民族情绪,一旦遇到社会矛盾,有些政府官员即不讲道理,对华商做出偏激行为。 

  「新时期歧视」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与中国迅速走向繁荣富强之后,在欧洲引起更多的疑虑有关,「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道致欧洲社会对华商的看法容易失之公允。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如:一,欧洲各国近年来均加大了限制外来移民的力度,势必容易发生移民问题与华商问题混淆的矛盾。二,欧盟对华政策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趋向强硬,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容易波及华商。三,中欧往来大量增多,在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自然会增加不少。如此等等,就会经常道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华商难于不受到牵连。如果在这些方面发生问题,不是华商单凭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的。 

  欧洲华商在遭遇「新时期歧视」的时候,最常面对的棘手问题是产品的品质问题。 

  因为华商经营的大都是廉价的日用消费品,而欧盟对这些产品的标准要求很高。部分中国产品本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品质问题,没有符合欧盟较高的品质要求。比如不久前欧盟的检测就发现,中国生产的儿童游泳衣增塑剂DEPH含量超过14%,会道致儿童中毒。这严重违反了欧盟关于限制儿童玩具及其他用品中DEPH含量的规定。所以,如何保证自己所经营的中国产品的品质合格,关乎欧洲华商的诚信及发展前途。 

  亚洲贸易专家克鲁斯曼教授认为,按照目前的困境,中国产品进入欧洲最关键的是自身的品质问题。他认为,「打铁关键还要靠自身硬」。一些中国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惜以价廉但质劣的产品来打欧洲市场,道致一些人将「中国产品」与「劣质产品」相等同,败坏了中国产品声誉。 

  所以,华商要尽快适应欧盟制度,适应欧盟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标准,是刻不容缓要面对的问题。 

  欧洲对华商的「新时期歧视」是存在的,消除歧视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继续提高,也需要欧洲华商的努力拼搏、诚信经营。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华侨华人的利益同时,也应该把保护华商利益作为重要的大事来做,制定对策,紧密沟通。

  

  2006年12月2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