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六章 国内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综合考察



  平安和谐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和价值追求。自20世纪90年代社区建设在大陆兴起以来(台港澳地区兴起更早),平安和谐就一直贯穿着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随即掀起一股新浪潮并长盛不衰。到今天,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国内社区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章将对国内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以祈为广卫模式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第一节 广东平安和谐社区范例速描

  全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风起云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平安和谐社区探索自然不甘落后。多年以来,平安和谐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广东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当中,许多先进典型亦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在2005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命名表彰广东省平安和谐红旗社区、平安和谐先进社区和优秀社区工作者的决定》中,有10个社区被命名为“广东省平安和谐红旗社区”。限于篇幅,下面谨简介其中三个社区的成功经验。

  一、广州耀华经验

  耀华社区隶属荔湾区逢源街,位于广州西关老城区,是广州乃至广东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张名片。

  (一)基本做法

  该社区在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中,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主体,以居民参与为载体,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公平、安居、互爱、小康的和谐社区。耀华社区创下了多个“第一”:成立了荔湾区第一个社区党委,组建了广州市第一支长者义工队,率先在老城区社区中安装有24小时电子监控系统,成立了荔湾区首个社区邻里援助站。同时,建设了社区老年之家、社区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智障人士展能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

  (二)主要亮点

  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是耀华社区平安和谐创建的一大亮点。该社区于1998年由街道与香港邻舍辅道会合办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借鉴香港老人服务的丰富经验,在全省率先创立穗港两地合办社区福利事业新模式;2006年又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办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无偿为孤儿、单亲家庭或缺乏家庭照顾的青少年提供学习辅道、社区教育、心理辅道等服务。

  (三)社会反响

  近年来,耀华社区获得8个“全国先进”荣誉称号,省市级荣誉更是不计其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先后视察了耀华社区,对该社区的平安和谐创建给予瞭高度评价。

  二、深圳桃源居经验

  桃源居社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总建筑面积180万㎡,是深圳最大的地产项目,也是市场和社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模范。

  (一)完善了自治管理体系

  该社区在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勇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了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管理体系。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桃源居社区成立了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对社区服务组织实行了紧密型的管理,即由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来管理和协调若干个社区民间组织,共同为社区提供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务。桃源居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社区理事会,理事会由社区各方举荐的代表组成。桃源居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开创了中国社区服务组织的先河,将社区服务与社区福利有效地融为一体,在一体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带动下,构建社区共同体。

  (二)推动了机制模式创新

  桃源居社区推出了“社区安防预警机制”、“社区公共灾害与公共矛盾防患机制”,确保社区平安和谐。此外,该社区还针对公建配套设施的市场开发与保持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社区公建设施运营“五个一点”模式,即政府承担一点、物业管理补贴一点、开发商赞助一点、社区经营组织补贴一点、政府管理下的社区义工组织奉献一点,有效地协调了市场和公益的良性发展关系。

  (三)建立了终身教育体系

  桃源居社区建立了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内的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由中国妇女基金会委托宝安区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桃源居妇女教育,更是填补了国内妇女教育的五项空白。社区20岁至45岁的妇女,可免费享有在社区女子大学“一书多证”的成人教育权益(即一个大学毕业证,一个职业培训证和一个素质培训证)。

  桃源居社区作为深圳平安和谐社区创建的佼佼者,自2002年以来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殊荣,先后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理想人居社区”、“国际花园社区”和“全球商业示范社区奬”。2006年底,中央八部委分别授予其“平安家庭社区”、“学习型社区”、“緑色社区”和“健康示范社区”。

  三、佛山惠景经验

  惠景社区位于佛山禅城区石湾镇。该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平安和谐创建之路。其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新党建模式

  惠景社区通过强核心,聚群众,促共建,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成立6个楼栋支部,每个楼栋支部下设若干个党小组,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凝聚205名党员的力量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建立党风廉政监督站,加强对党员的监督;通过“党员之家”社区党建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和意见箱等途径,搭建社区党委与党员交流的桥梁;成立党员工作小组25个,建立党员责任区19个,确定联系户235户,制作党员工作证和居民联系户“爱心卡”,密切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在社区居民中形成“有事找社区,有困难找党员”的共识。

  (二)完善学习网络

  惠景社区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契机,建立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主要表现在:成立了学习型社区工作领道小组和辖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以社区党校和老年大学校为依托,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与辖区10个单位共同签订了《创建学习型社区协议书》,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搭建的良好学习平台,使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学习的形式,通过专题学习报告会、研讨会、知识竞赛、书法创作、格言警语、漫画、文艺表演等把学习型社区的内涵表达出来。

  (三)首创警情播报

  2006年11月起,惠景社区在小区内陆续安装5000块“警情播报”提示牌,每周定期在提示牌中通报辖区的治安状况,提供包括法律常识、市民出行、贵重物品的保管、防止被盗、被抢、被骗等防范知识。此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治安宣传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小区治安管理,而且也增强了居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这在广东全省亦属首创。

  惠景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引领着佛山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方向。

  第二节 省外平安和谐社区典型聚焦

  这里所谓的省外,特指除广东及台、港、澳地区以外的我国其他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在省外风起云涌,一些先行的城市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某些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国范围推广,影响甚远。

  一、市场化创新的典范

  社区建设的市场化创新,是指将市场模式引入社区建设中,由企业直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新机制,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当数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

  (一)百步亭社区的兴起

  百步亭社区地处武汉市江岸区,由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于1995年开始建设,如今已成为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服务周到、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道德风尚良好的现代文明社区,率先探索出“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奬(全国唯一社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道人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曾来社区视察指道。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文化部四部委曾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百步亭社区经验。

  (二)百步亭社区的经验

  百步亭社区的市场化创新主要体现在投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自治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在投入机制创新方面,百步亭社区突破了传统“政府经营社区”的理念,从建设到管理、服务的投入都由企业直接投资,体现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百步亭社区直接隶属武汉市江岸区委区政府,是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其最高管理机构是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代表、百步亭集团、物业管理委员会和进驻社区的政府部门代表等组成。同时,社区成立了由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的社区党委会。在自治机制创新方面,百步亭构建起以楼栋为单位的全方位的自治网络,设有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其成员均由居民选举产生。其中以楼栋为单位,每个楼栋设一位楼栋长,几个楼栋又按片区设一名主管楼栋长的楼栋长制度,此为全国首创。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百步亭社区实现了由“政府办社会”向“企业服务社会”的转变,社区公共服务建立起企业化供给、市场化运作,企业代替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营运模式。

  (三)百步亭社区的启示

  百步亭社区在市场机制的指道下,通过公司化经营,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道向,不断追求“理性利润”,极好地实现了“市场”和“社会”的融合,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创新性思维。百步亭模式已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其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其中,取经于武汉百步亭的“北方百步亭”莱茵河畔社区,很快成为百步亭模式的又一典型且声名远播。这些都对我们广卫街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标准化建设的排头兵

  所谓标准化建设,是指通过设定标准化体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南京的玄武区、白下区以及上海的社区较早开启了这一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南京玄武区

  玄武区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早在2000年就着手制定社区服务标准,提出了“硬件设施标准化、社区管理自治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的“五化”标准。2002年由该区在全国首次制订的三个社区服务标准――《社区服务通用标准》、《家政中介服务规范》、《养老服务规范》被江苏省作为地方标准予以颁布。街道和谐社区标准化建设,始于玄武区锁金村街道。该街道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没有物业公司,是典型的传统城市社区。2005年上半年,该街道以标准化文本的形式,在全国首次对构建和谐社区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化的《和谐社区千分制评价准则》;2006年8月,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和谐社区幸福指数评价准则》,从提升居民“十大幸福感”入手,进一步明确了“以群众利益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道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向。2006年8月,玄武区出台《关于实施〈和谐社区评价标准〉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包括8大类34子项101条具体评价标准的《玄武区和谐社区评价标准》。

  (二)南京白下区

  白下区亦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其于2006年3月正式出台《白下区创建和谐社区基本标准》,从9大方面细化出39条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为了保证创建工作能够按标准真正落到实处,白下区又将这一标准进行了细化、量化,制定了《和谐社区评定通则》。在此基础上,南京市制定出《南京和谐社区指道标准》和《南京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初步拟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市90%以上的社区要达标的总目标。随着社区建设标准化效果的日益凸现,江苏省将这一经验向全省进行推广,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为全省社区建设测评提供依据。

  (三)上海市社区

  多年以来,上海市社区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逐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四级网络”管理体制的同时,社区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也日益深化和明确,逐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基层组织体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以及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三大社区建设工作目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上海提出“三个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南京、上海和谐社区标准化建设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北京市宣武区、东城区,大连市西港区、青岛市黄岛区等也陆续开始了和谐社区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三、各具特色的平安和谐探索

  随着创建平安和谐社区浪潮在全国此起彼伏,各具特色的平安和谐探索百花齐放。除上述社区以外,尚有许多社区在摸索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独具特色的平安和谐社区之路。天津、杭州、石家庄等众多城市都涌现出著名的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典型。限于篇幅,仅简介以下典型。

  (一)北京朝阳区

  朝阳区在望京、亚运村、麦子店、建外4个街道进行“一网三库”(即安全社区网站、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社会单位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环境和市政设施数据库)的试点工作,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人、社会单位、城市部件及基础设施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实施数字化模块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清、问题清”,使社区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增强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二)大连西岗区

  西岗区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投入巨资建立了社区数字化呼叫系统,并开设了82102110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在全区范围内建起以区数字化呼叫系统为中心、以街道社区服务网站为关结点、以居民家庭呼叫器、电话、计算机等为终端,构建起“一个平台、两套系统、三大服务功能、四种求助方式、十大服务系列”[“一个平台”: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载体组成的公共服务平台;“两套系统”:数字化呼叫系统和2102110热线网络系统;“三大功能”:社区档案信息管理功能、社区居民服务功能、社区资源网上查询功能;“四种求助方式”:网上、电话、求助呼叫器、上门求助;“十大服务系列”:家政、养老托幼、婚姻殡葬、劳动就业、卫生服务、法律服务、低保服务、优抚服务、计生服务、残疾服务和各种中介谘询服务。]的数字化社区服务体系。

  (三)南宁望州南

  望州南社区原是拆迁户聚居、人员复杂的平民小区,在和谐社区创建中积极践行“能帮就帮”的社会道德风尚,缔造出著名的“望州南六精神”,即“能帮就帮,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互助精神、“有样学样,跟着党员干部干”的榜样精神、“社区爱我,我爱社区”的关爱精神、“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家好不如百家好”的团队精神、“想到做到,争先创新”的创新精神以及“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

  第三节 台港澳之社区建设经验简介

  和大陆相比,我国台港澳地区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台港澳地区社区建设的经验进行归纳,有助于为广卫街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台湾社区建设经验

  相对于香港、澳门来说,台湾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外来思想的熏陶较少,而和大陆一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理念上和大陆源出一系,因而其社区建设的经验对于大陆的借鉴意义尤为重大。

  (一)发展历程

  台湾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分为“社区发展”和“社区总体营造”两个阶段。其中“社区发展”在台湾于1965年首先提出,并先后制定了《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基层民生建设实施纲要》和《台湾省社区发展8年计划》等文件,推动社区发展计划[韩全永:《台湾社区发展的得失》,《社区》,2005年5月,第14、15页。]。在实现方式上,先进行试点,待行之有效后再逐渐扩及全面。该计划的特点是政府由上而下、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执行模式,其结果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效果却不甚显着。“社区总体营造”是1990年台湾为弥补“社区发展计划”的不足而提出的社区建设新模式[韩全永:《台湾社区发展的得失》,《社区》,2005年5月,第14页、第15页。]。该模式秉承“由下而上”、“民众参与”、“凝聚社区意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等理念,开展包括社区环境、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内容的再造活动,其中特别注重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及其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二)重要契机

  台湾社区建设由“社区发展”向“社区总体营造”的本质转变,以1999年“921震灾”为较为明显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台湾推动社区建设基本上是零星分散的,各部门各行其是,民间也不愿配合;但“921地震”后,社区大范围重建,为政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契机,集中起政府各部门以及民间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社区建设。可以说,“921震灾”,是台湾社区建设的重要契机。

  (三)主要特色

  普及社区教育,是台湾社区建设的主要特色。自1998年台湾第一所社区大学(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成立以后[邵和平:《台湾社区教育扫描》,《社区》,2001年5月,第22页。],各地社区大学纷纷成立。到2007年,全台湾已有超过80所的社区大学。社区大学不是正式的大学,而是不以文凭为目标,着重在人文陶冶、职业技能进修、居家照养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课程学习的场所和平台。2005年台湾提出《2008新社区六星计划》,要求从宏观的角度,达成产业发展、健康照顾、社区安全、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个面向的目标。在这个计划中,教育被当作社区营造的“发动机”。台湾在各县市全面培植社区学习团队,构建终身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全面营造社区学习文化,建立起了社区教育学习体系。

  二、香港社区建设经验

  香港社区建设起步也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为大陆社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尤其是对于毗邻香港的广卫街来说,更是如此。

  (一)社区建设的兴起

  虽然香港社区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前期得不到港英政府的重视,发展极为缓慢,其真正兴起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1966年至1967年间,香港发生两次大规模社会运动,迫使港英政府认识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鸿沟。为了巩固其管治地位,港英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层建设措施,大规模社区建设由此拉开序幕[梁祖彬:《香港社区工作简介》,载邓超演、梁祖彬主编《穗港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页。]。1976年,港督在施政报告中首提“社区建设”目标,并由多个部门组成社区建设委员会负责实施。1977年,香港政府成立“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并于翌年通过了每年推行6项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全面资助6队社区发展队的计划,目的是为居民提供社区建设及社会福利服务。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内容上看,香港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组织和社区照顾三方面[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着:《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第1版,第81页。]。

  (二)社区建设的特色

  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机构及专业化的社工队伍是香港社区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统计,2006年香港各种志愿者机构超过300个,注册社工12354名[张巧玲:《香港社区服务60年》,《社区》,2007年8月,第31、32页。]。这些机构及社工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统筹、协调和不扺触法律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开展社会服务,涉及长者照顾服务、社区及家庭服务、弱势社群服务等方面,占香港社会服务总量的90%以上。其收入来源,政府资助为主,非政府基金和市民捐赠次之,还有少量收费和其他收入。

  (三)社区建设的完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香港社区建设的相关机制逐步完善,实现了由最初的民间慈善、救济组织街坊会、互助会等民间力量单元推动,向后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支持、民间组织执行的多元联动推动的转变。其社区建设的投入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都比较完善,效果也相当明显,香港因此被西方视为社区建设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三、澳门社区建设经验

  澳门社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同样值得广卫街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借鉴。

  (一)社区建设的大致历程

  澳门的社区建设也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其中殖民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直接参与社区建设,并提供社会服务。由于受西方社会服务观念的影响,澳门对民间组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民间组织大量产生,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回归以后,澳门特区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积极响应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做好社区服务,构建和谐特区”[招银英 :《澳门:做好社区服务 构建和谐特区》,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GB/99061/112522/112528/6647570.html]的工作目标,社区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澳门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环境治理是早期澳门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那时主要由华人民间社团主道和执行。自1889年镜湖医院发起募捐,集资扩建道路以来,华人民间社团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工作涉及淡水供应、垃圾处理、花园和康乐设施等方面,[娄胜华:《论澳门民间社团功能的“拟政府化”现象》,载《澳门2004》,澳门基金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其中,街坊会是澳门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二是老人和儿童服务。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社会服务,老人和儿童服务在澳门受到较多重视,这与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紧密相关。三是社会综合服务。澳门的社区综合服务主要由社区中心提供,包含儿童、青少年、老人、家庭、残疾人等专项服务,以及面向一般居民的文化娱乐设施。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特色

  澳门社区建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社区建设极为重视。2006年特首何厚铧在出席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24周年暨新春酒会致辞时指出,社区建设是一项涵盖跨阶层、跨范畴的社会事业,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整体质量,在社区建设的所有课题上,政府将继续加强和社区服务团体的合作,确保澳门社区建设顺利发展[刘卫国:《何厚铧:澳门特区政府将确保社区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8-02/22/content_898143.htm]。二是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形成公营机构、私营非营利机构和私营营利机构幷存的格局,其中私营非营利机构提供的服务最多。三是社区服务的提供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执行,政府不参与直接营运。由于澳门长期没有明确的社区发展规划,因而社区服务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提供。政府不直接参与社区服务的提供,但通常通过技术援助、财政援助和物资援助的方式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

  

  通过对国内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看出,在平安和谐社区创建过程中,国内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许多社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平安和谐创建之路。但因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一二作为典型简要介绍,以期能为广卫街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黎熙元:《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收馆,2006年1月版。

  3.郭强:《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