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应将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藉此之际,我们除了要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更重要的是思考香港未来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香港特首曾荫权早些时候在新一任香港特首的竞选政纲中明确提出,要“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世界级都会”。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对此也发表了重要意见。可以说,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会正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和共同目标。为此,深港两地应携手合作,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夺势,共同努力,推动深港都会圈加快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步伐,并尽快将此发展目标升格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使之得到中央宏观政策的认可和有力支持。

  一、世界级大都会:概念阐述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全球区域竞争主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技术革命、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经济布局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将出现若干个直接影响国际事务与经济发展的世界性城市,这些城市被冠以“世界城市”、“全球城市”、“超级城市”或“世界大都会”等名称,是各种国际资源的调配、集成、创造、增值的中心,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在19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他把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作为第一等级的核心城市,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作为第一等级外围的主要城市;波土顿、迈阿密、悉尼、约翰内斯堡、米兰、维也纳等作为第二级的核心城市,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台北、汉城、香港等作为第二等级的外围城市。

  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沙森(Saskia Sassen)首创全球城市(global city)一词,与超级城市(mega city)相对。在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中,沙森运用大量数据论证分析了纽约、伦敦、东京这3个目前最顶级的全球城市,并主要通过城市中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公司的分析来诠释全球城市。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Study Group and Network)开始尝试为世界级城市定义和分类。该调查报告的排名依据是提供会计、广告、金融、法律和顾问等高端服务的国际企业营业机构数目(Global Service Firms)。根据此标准,得出下列三个级别的世界级城市。

  由此可见,世界城市体系是存在等级之分的,本文所指的“世界级大都会”处于世界城市体系的顶层,是全球最顶级的城市。概括起来,世界级大都会具备六大特征:(1)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著名会计事务所普华甬道最近公布的全球主要城市GDP数据(按购买力平价汇率折算)显示,2005年,东京的GDP为11911亿美元,列第一名;纽约的GDP为11330亿美元,列第二位;巴黎和伦敦的GDP为4600亿美元和4520亿美元,分别列第五位和第六位。(2)作为国际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各国代表机构的聚集地。(3)国际资源流量巨大。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频密交换。根据伦敦金融城近期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以765分高居第一位,纽约则以5分之差位列第二。(4)拥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巨型航空港、海港,众多国际航线,国际客运和货运量巨大。例如伦敦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纽约有3个国际机场,其中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为世界上客货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芝加哥的机场多达10个。(5)拥有国际化的生活、工作和文化环境,是国际信息、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旅游的目的地。一般世界城市都是国际移民城市,开放自由、多元多样,市民的外语水平较高,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浓郁,各方信息自由汇集。(6)拥有国际认可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

  目前,全球可称得上“世界大都会”的,仅有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这4个城市。

  二、未来中国需要而且有能力支撑一个世界级大都会

  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全球区域经济竞争将以都会和都会圈为单位展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涵的资源整合功能和生产管理功能,越来越向少数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化城市集聚。在此全球性发展趋势背景下,作为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客观上也应当培育一个世界级大都会。

  中国目前已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大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制造业产值占全球9%,居世界第三位。事实上,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进一步缩小了与第二大贸易国的差距。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将有可能在今年超过德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还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港口货运量。这一系列“漂亮的数据”显示,中国越来越具备支撑发展一个世界级大都会的能力。随着国力的不断强盛,中国建设一个世界级大都会,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时间的可预测性。

  但是,严酷的现实是,中国的经济存在明显的大而不强、大而不当和大而不安全的问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的产业仍然处在中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创新产业和服务贸易出口比例偏低。导致产业的附加值偏低,换句话说,中国需要加快打造自己的世界级大都会,使之成为全球资源的调配、营运枢纽,以及亚太地区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基地,从而谋求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占据更高端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全国之力培育和建设中国的世界级大都市,对内承担推进经济成长和引领开放战略升级的重要任务;对外则占据国际市场的制高点,掌控国际资源的配置,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区域经济竞争,承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乃至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重大功能。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也是世界级的城市发展大国。根据2006年的统计,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3.99%,城市人口达5.68亿,已经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2006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到201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成为城市化国家。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8亿,是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总和。但是,中国的城市也同样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除了城市的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外,缺乏一个世界级大都会也是其中的软肋之一。目前在世界城市的强者俱乐部中,除了香港外,内地城市地位不高,影响有限,甚至不及巴西和印度。

  此外,深港共建世界大都会,将进一步向世人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国共产党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深港共建世界大都会是“一国两制”在新世纪的创新体现。它将再次证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框架下,内地与港台有着无限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通过各种资源和优势的组合集成,能携手创造引领世界的发展奇迹,共同完成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

  总之,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从城市大国向城市强国的转变,同样需要打造世界级的都会,我们应将建设世界大都会作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选择。

  三、香港是目前中国最具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城市

  一般地,世界级大都会的优势可简单归结为5个方面:(1)坚实雄厚的实力优势;(2)灵活开放的体制优势;(3)高端产业的结构优势;(4)国际枢纽的功能优势;(5)经济活跃的腹地优势。根据上述标准以及前面提到的世界级大都会的六大特征,目前中国内地尚没有出现达到世界级大都会水平的城市。尽管北京、上海已经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但是有关研究表明,北京与较高层级的世界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首尔相比,在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跨国公司总部数、空港海港国际吞吐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另一项研究则显示,若以100作为世界城市综合评价标准,上海相当于世界城市高级阶段综合指数的30%左右,相当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综合指数的60%左右。换言之,上海刚刚达到世界级大都会的初级阶段。

  相比较而言,香港已经初步具备了建构世界级大都会的基础条件。首先,在经济总量方面,2006年香港的GDP为1895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高于同期上海的1291亿美元和北京的968亿美元。第二,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06年香港的商品贸易总额达6493亿美元,服务出口总额达724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额达365亿美元。同期,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75亿美元,北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582亿美元,均大大低于香港的水平。第三,在金融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06年12月底,香港恒生指数冲破2万点关口,市价总值则突破13万亿港元大关,令香港股市在2006年底一跃成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场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按IP总集资额计算,香港在2006年的全球排名仅次于伦敦。第四,在港口物流方面,香港港口在2006年的吞吐量超过2330万标箱,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之一。第五,在航空服务方面,香港是国际航运物流中心。2006年香港国际机场以360.9万吨的货运量,连续7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机场,预计2007年将取代美国孟菲斯机场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机场。此外,香港拥有健全的司法体系和严密的知识产权条例,是名副其实的法治社会,香港实行自由港体制,货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选出,商品低税入港,人员自由迁徙,世界各种资讯无障碍流通,连续多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沙尔学会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方。因此,就综合经济实力、自由港体制、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中国内地尚没有城市可与香港匹敌,香港是中国最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城市。

  当然,目前香港仅靠自身力量仍然难以建成世界级大都会,香港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总体来看,香港在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已处于一个非上即下、不进则退的竞争挑战态势之中。一是在产业升级中,科技创新产业的竞争力没有形成优势。二是本地空间狭小、人口不足,产业规模受限。三是营商成本偏高。四是香港的优势地位不断被新加坡、首尔、上海、高雄等周边城市所蚕食。具体表现为:首尔在GDP规模上一度超过香港;与伦敦、纽约金融市场相比,香港的债券市场、外汇交易以及证券市场资金规模差距较为明显;新加坡在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和集装箱吞吐量上也超过了香港。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2005年香港已发行债券余额为990亿美元,低于新加坡的1074亿美元。按照普华甬道(2007)的估计,2005年香港的GDP为2440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汇率折算),仅列全球第14位。2020年香港的GDP将达到4070亿美元(按2005购买力平价汇率推测),仍居全球第14位。因此,无论是在现有经济规模,还是在发展后劲方面,香港的优势都略显不足。令人担心的是,一旦香港国际地位下滑,不仅对香港自身的发展不利,对整个国家利益也极为不利,对中国未来升级为世界贸易大国、产业大国的战略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国际上对“一国两制”的实施效果也会产生质疑。

  四、深圳是香港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天然伙伴

  鉴于香港自身很难单独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大都会,在冲刺世界级大都会的道路上,香港需要一个战略上的合作伙伴,一个可供功能拓展的地域空间和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而深圳正是这个天然的伙伴和毗邻空间。如果深圳加强对香港的服务支持,实现两地功能互补、优势整合,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一都两市”的模式实现两地捆绑式发展、功能性组合和资源集成。不仅有助于香港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等地位,并极有可能在10—15年时间内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大都会。

  深圳作为香港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战略伙伴,将大大提高香港的经济规模。在未来10—15年间,深港的经济总量在许多方面可进入世界城市的前三位。目前,香港与深圳两地面积3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0万,GDP总额2600亿美元,已接近伦敦2004年的水平。深圳的外贸出口占据世界的1%,深港两地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居世界城市前列;深港两地的空港、海港国际吞吐量现已位居世界城市前列。根据香港与深圳两地的“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两地GDP综合将超过4000亿美元,接近纽约现在的水平。2020年后,两地的经济规模将接近东京现在的水平。

  深圳作为香港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战略伙伴,有利于两地功能空间的互惠互利,将增强香港创新功能和经济规模,直接扩大其城市功能空间,降低香港的人工费用和土地物业成本,为解决香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找到一个根本的出路,从而提高和强化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从功能空间来看,香港的市场和体制优势明显,而创新资源和创新功能不足;而深圳拥有比较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对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同时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相对发展滞后。香港可以把她的市场功能和体制功能延伸扩展到深圳,并与国内市场保持更紧密的关系;深圳可以将她的创新功能延伸扩展到香港,并利用香港与国际市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深圳的创新科技产业与香港的国际服务业产业互动,加上毗邻的东莞、惠州、珠三角东部地区一起可形成年出口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国际经济区,构成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外向型实力最强的城市群经济组合,使深港两地具备进入世界级大都会行列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经过10-15年的努力,完全有可能与大纽约、大伦敦、大东京相媲美。

  在我国,“深圳经济特区”已成为改革创新的代名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目前,经济特区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入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战略,经济特区的“优先试验权”逐步减少。另一方面,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逐步减少。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l日起,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目前,经济特区的税率为15%,新的税法规定将使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提高10%。

  为了更好地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进一步扩大特区的功能空间,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讲话精神,也为了加速消除深港合作的障碍,实现深港两地资源与功能的互补,并推动深港建构世界级大都会,我们建议:

  深圳在保持经济特区名称和地位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中央将经济特区升格为准自由贸易区和准自由港,赋予其部分自由贸易区功能。使深圳经济特区在投资、贸易、航运的便利化程度明显高于现有的经济特区和保税区,但又低于香港的自由港。通过制度创新与功能升级,实施自由贸易区体制,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在更高层面上扩大对外开放,由一般的中国经济特区向更加国际化的世界经济特区迈进。

  有人担心深港共建世界大都会会违背“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改变“50年不变”的基本承诺。其实这是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误解。实际上,深港合作的障碍是一种心理观念上的障碍,而不是制度上的障碍。“一国两制”中的“两制”主要是体现在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基本的币制税制方面,而这些不应影响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产业合作和市场要素连通方面,只要在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基本的币制税制方面遵守“两制”的原则,按照“发展是硬道理”、两地互利共荣的指导思想,创造性运用“一国两制”,深港两地就有无限大的合作空间。国际上许多两国间都能做的事在一国内部反倒不能做,这种观念恰恰是违背“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的基本精神的,也是违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的。

  五、深港共建世界大都会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

  我们认为,港深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目标定位应是:建设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窗口和基地,中国现代化的先锋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产业中心。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

  1.中央将港深合作共建世界大都会定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在香港和深圳建立中国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贸易发展综合基地;允许在深圳逐步实行自由贸易区功能;允许深港两地政府建立直接的工作关系,成立相关协调机构;由国务院指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港澳办负责统筹深港合作事务;允许港深两地间实行更自由灵活的人员、资金和货物进出体制。

  2.正式确立“港深都市圈”概念。在“一国两制”、“一都两市”框架下,未来深港两地应在互动合作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全面落实“1+8合作框架协议”,在两地政府间和民间建立“港深经济合作委员会”、“港深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港深科技创新委员会”、“港深边境管理协调委员会”、“深港发展策略委员会”等机构,定期举行工作会议,使深港合作事务通过常设机构加以沟通协调。

  3.倡导深港两地联合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香港联系国际市场的优势、自由港制度优势,结合深圳联系国内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探索适当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有效避免各自发展总部经济而产生的内部恶性竞争,力争深圳和香港打造为跨国公司的亚太营运中心、亚太研发基地和分销配送中心。

  4.在深圳经济特区逐步实施自由贸易区体制。实现深港两地的经济制度和国际化体制的对接,从而为深港共建世界级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深港在资金、人员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方面,以及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衔接方面的障碍,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新体制得到解决。同时,深圳应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深港两地要素流通,促进国际投资、贸易、航运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重点支持生产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极主动服务香港;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支持深港创意产业合作。

  最后,香港可逐步消除一些阻碍两地交往的体制障碍和心理障碍。在跨境基础建设方面采取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在两地间开通更多的口岸,允许持深圳户籍的居民凭身份证进入香港(深圳居民赴港自由行),适度放开两地牌照车辆自由行,支持香港居民到深圳投资置业,允许深圳居民到香港投资置业,等等。

  总之,我们应通过两地市场、政府和国家战略资源整合这“三只手”,创造性地建立深港发展利益的组合与补偿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两种特区的优势合力,支持香港提升其国际经济中心地位。以世界级大都会的有利地位,引领中国实现贸易强国和产业强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City ofLondon,“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March 2007

  〔2〕John Friedmann&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60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Regional Kesearch[J],6,309—344,1982

  〔3〕John Ffiedmann,“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V01.17,1986

  〔4〕John Friedmann,《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 995

  [5]U.V.Beaverstock,R.G.Smith and P.J.Taylor,"A Roster ofWodd Cities”,Cities〔1〕,16(6),1999

  〔6〕PricewaterbouseCoopers UK,”Largest city economies in the world in 2005 and 2020”,March 2007

  〔7〕Peter Hall(陈阁齐译),“全球城市”,国外城市规划[J],Vol 19,No.4,2004

  〔8〕丝奇雅.沙森着,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2001年新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蔡建明、薛凤旋,“界定世界城市的形成——以上海为例”,国外城市规划,2002(5)

  〔10〕周振华等着,《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1〕苏雪串,“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5)

  〔12〕宋国良,“上海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上海综合经济[J],2003.(5)

  〔13〕香港能挑战两大金融中心的地位吗?”《金融时报》(英国),2007年3月17日

  〔14〕香港特区政府,《香港2005》,2006年

  〔15〕香港特区政府,《“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报告,2007年1月。

  (作者乐正,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