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养 生

  养生不是贪生。养生也不是怕死而冀求长生不老。人的寿命终究有限,因此,养生的目的在于保存与改善生活的品质与扬升生命的意义。孔老夫子曾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活了一大把年纪,德行也没修好,老来又疾病缠身,度日如年,夜夜不能安枕,苟且残喘,生活没有乐趣,生命没有脉动,这种歹活的现象,完全不符合养生的意义。因此,在死神来访之前,生为人,我们都应该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养生包括养心与养身。心不修不养,徒具一副刚壮的躯壳,如行尸走肉,像一颗巨大但内部空洞的树,抵不住风吹雨打的考验。身不锻不养,纵是心怀若谷,壮志如虹,意气风发,却由不得一具败坏的臭皮囊的拖累,迟早同归于尽。由此可知,如何同时并进,身心双修,培养到一个均衡的境界,就成了养生的秘诀。

  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尤其是养心的方法,垂手可得。譬如,儒家讲心斋,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止、定、静、安、虑、得,讲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讲好学以知、力行近仁、知耻致勇,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佛家讲勤修戒、定、慧,永除贪、瞋、痴。至于道家和道教的修心养身之法,则玲琅满目,千奇百怪,目不暇给。

  道家长生久视之道,引发了道教养生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了符录派与丹鼎派的宗传。道教的养生论重人贵生,重形神统一,性命双修,与逆修返源之理。其方法包括静功、动功、房中术、外丹、内丹、女丹、和符咒、手诀与雷法等。真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给华夏子孙留下一笔养生之理论与方法的宝藏。唯因包含过广,内容良窳不一,加上时代的进步,也让我们发现其中也有诸多不合科学之处。身处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全球化潮流滚滚而至的世纪,吾人当如何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笔宝藏,汰芜存菁,以求一套健全的养身修心之方法呢?我个人有一些看法。

  我认为部分的静功与动功术值得传承推广。静功的作用在于行止坐卧之间,通过放松、静息、守意、调息等体内运作,来达到去病保健,开发智慧和潜能,并进而打通天人之间痕沟的过程。佛教多种系统性的静坐法,儒家与道家实践收心、存心、内视、入静、调神、调息等止、专、守、虚的心斋或坐忘法,耶教的祈祷洗心通神法等,都是在物欲流窜,日理万机,身心俱疲的当今社会的大压力下,能让我们守住原神,保住真君,不失自我,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所谓人的可行之道。当然,如何有效的运用,以避免走火入魔而伤了自我,是实践之前非小心研讨不可的。

  动功其实就是健身术。八段锦、五禽术、跑步、游泳、划船、射剑、各类武术等调肌理壮筋骨的体操,是保住这副臭皮囊不致于早衰败坏的良方。这些动功并不止于手脚的活动而已,它们还包括扣齿、漱唾、咽津、熨目、引耳、摩面等辅助动作,以臻体、心、气、神的合一。动功与静功整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气功。也就是说,静功着眼内心的定与静,动功注重肢体的摇与动,如此动静兼容,心平气稳,即能达气功强调的效果。

  至于房中术、外丹、内丹、女丹、和符咒、手诀与雷法等术,则流于玄虚与不符合科学之道,有兴趣者自可亲证实验,看能否体察出其中奥秘且适合个人喜好的部分。这几种道术之中,我觉得经由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外丹术最值得我们留意。古时候的道士就如同当今的化学家,烧铅炼汞,试图打造出一个神仙的自我,但因为对物质的知识不足,服用炼出的丹药,常常像吞服毒品一样,反而把身心弄得七零八落。这种外丹养身术,对当今科学家而言,已是易如反掌之事。譬如,一日一颗综合维他命与矿物质丸,可说是灌溉了整个人体保健的基本之需。这小小一丸,不仅安全,更是胜过古时道士炼出的千百种丹丸。如果肯花点功夫,灠读书籍资料,更可进一步了解除了一颗综合维他命与矿物质丸之外,自己的身体需要加重那种维他命与矿物质,以达到健康的极致,甚至达到医疗治病的效果。除了维他命与矿物质,如草药等辅助品的使用,在当今药学家仔细的分析之下,很多种类的辅助品的正负功能,都已有了科学的报告。如果能善加利用,配合身体之所需,整合外丹与动静功的练习,那么养生的效果若不至亦不远矣。

  一言以蔽之,养生是提升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之道,是身为真正的人所必需实行的。唯当理解养生之道并非一式适万境的方法。养生之理论虽可共通,其实践则必须依赖个人之状况而加以裁饰配用。可喜的是,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古今都有丰富的记录可供研究取用。如何去芜存菁,取己之所需,锻身养心,以臻善境,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来追求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