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然地理学是中山大学地理系的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她所培养的一大批卓越和优秀的地理与自然地理学家,包括黄秉维、周立三、周廷儒、郑度四位院士,以及林超、罗开富、徐俊鸣、曾昭璇等地理学巨擘及名家,蜚声中外地理学坛,至今仍为学界追忆和骄傲。故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在研究了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后断言:广州是中国地理科学中自然地理学的起源地。此言实不为过。在这个自然地理人才群体中,李春初教授是一位后起之秀,他在近半个世纪的自然地理研究中,其中特别是在河口与海岸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最近李教授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对地理人生的感悟,梳理、编纂成文集付梓,并嘱我为之作序。个人深为李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献身地理科学事业的精神所感动,为了表示对李教授其人其书的景仰之情,同时也是向学界推介李教授严谨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欣然命笔,在此为文集写一点文字。

  这部文集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反映了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的某些研究进展与特色。中山大学在1929年创办地理学系,她是我国最早置于理科的地理学系,一向以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为特色,1952年正式开办自然地理专业,逐步形成了水热平衡、化学地理、环境学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与景观学、水文地理学及水资源与水环境、丹霞地貌学和河口海岸学等自然地理学科群和学科发展方向,并以自己的一系列创新学术成果饮誉全国。中山大学地处我国三大河口之一的珠江河口和华南海岸交叉的位置,于1964年在地理系成立河口研究组(现河口海岸研究所的前身),这是我国较早设立的河口海岸研究机构,从此河口海岸学及其研究就成为中山大学地理系有生气、有影响力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重要的研究方向。李春初教授的这部文集体现了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的特色及成就,份量不轻,作用与意义明显。我很高兴看到并祝贺这部书的出版。

  这部文集精选了李春初教授各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凸显他的学术造诣和理论建树。如他大学刚毕业,就能依据对云南南部的实地考察资料,写出综合性很强的关于自然景观形成演变问题的科学论文,反映出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对复杂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良好把握与很强的综合概括能力,李教授自此崭露头角。七十年代中期他在研究珠江三角洲沉积时就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即“首先发现三角洲之下存在河流层序,并用溯源堆积解释其沉积过程”(同济大学海洋沉积学家评语)。这一发现与见解开始时虽遭人非议,但后经海洋地质部门调查研究证实客观存在且观点正确,表现了一位青年学者的眼光和洞察力。中年时期精力充沛而富于创造力,这体现在八、九十年代他对粤西水东沙坝舄湖海岸体系的精湛研究及对华南港湾海岸地貌特征与洞庭四水河口过程的论述上,这些研究成果都有新发现、新观点甚至新概念提出来,有的见解被认为“十分独到”受到好评。进入花甲之年后,他的学术思想与知识积累,似更趋成熟和完整,所以2003年能同时提出“河口陆海互动论”、“河口界面论”并论述弱潮环境条件下现代河口三角洲淤积发展的过程与阶段,这些篇章都颇具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当是他研究我国南方河口海岸体会的结晶。

  李教授还是一位实际工作者和善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科学家。他解决了河口海岸利用中实际碰到的诸多难题,华南许多港口的开发成功及其泥沙回淤问题的克服或改善,都有他和他的团队的功绩。他称“足迹遍及华南沿岸带”,这充分反映了地理学岭南学派重视实际调查的学术风格。中山大学地理系自创办以来,举凡学科上的创见和发现,几无不建立在扎实的野外考察基础上。从地理系始办当年在云南点苍山发现第四纪冰川地貌到三十年代以来吴尚时、曾昭璇等在广州近郊、珠江三角洲、云南、粤北等的一系列自然地理发现,乃至建国后南方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的选择,都无不如此。重视实际和野外考察,已成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的一个优良学术传统。即使在科技昌明,尤其是GIS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野外考察功夫仍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被取代。地理研究能坚守这种学术风格,将受益无穷。李教授和他同事许多成果的取得,即验证了这个学术传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李春初教授在长期地理教育和科研工作中,掌握了学科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且学风严谨,故他能得心应手,在地理科学园地里施展拳脚,指陈学科成败得失,评议前人、他人论著观点,学界对此印象深刻,他的不少见解或评语,深得同行赞许。他学有根基,厚积薄发,才有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妙见源源而出也。李教授对他景仰的地理学大师,如黄秉维、曾昭璇、陈吉余等以丰沛感情,醮满热情手笔,介绍他们的学术思想、科学成就、道德文章、人格魅力,读后令人对这些前辈无比崇敬。这也缘于李教授这些评论文章本身洋溢着感人的精神力量。

  还有使人感动的是,李春初教授作为一位为了地理科学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学者,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回顾了自己的地理人生,他特别感激那些影响、指引他走上地理科学道路的中小学老师及教导他掌握地理科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中山大学地理系的教授先生们和各级领导与行政服务人员,包括正、副系主任曹廷藩和钟衍威先生,以及缪鸿基、黄玉昆、黄润本、叶汇、徐俊鸣等教授。这里既有他求学生活的写实,也有他对逝者的追忆和对如烟岁月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校、母系和老师们的眷恋、怀念与感恩之情,相信这会打动地理界同仁和有志于地理事业的青年读者。

  李教授尚有不少真知灼见,非常值得肯定和重视。如对自然地理学就不止一次称赞它的综合美即强调综合研究的作用与意义,并对当前我国人文地理“疯长”,而自然地理呈削弱和萎缩状态深表忧虑。他大声疾呼“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之存在于自然科学并归属于理科的依据,不可随意将之闲置或抹煞掉;当今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应加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这不仅是他个人,也是一切正直的地理科学工作者的发自肺腑之言,非牟利之徒所能为和敢为者也。君不见,近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些课程在许多院校被取消,自然地理专业被肢解、转向,人员改行或投入其他学科怀抱,甚至有人提出“自然地理人文化”的口号。这都不利于作为地理学最基础、也是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说得严重一点,实质是对地理学釜底抽薪,其负面效果已经并将继续表现出来。比如因为取消了地图学,一些地理系学生所绘图件,连最基本要素都不懂得表示,更谈不上使用和欣赏地图了。又如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亦面临人员折散、资源外流或甚至几近被取消的境地,这都不是“振兴”自然地理。我希望这种情势能够扭转并向正确方向发展。愿中山大学的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在经历了曲折、坎坷之后,能重振旗鼓,再铸造新的辉煌。

  在当前图书出版市场杂草丛生、良莠难分、学术著作出版困难背景下,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以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重,热忱支持李教授文集的出版,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是为序

  

  司徒尚纪  

  2008年11月30日于中山大学望江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