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河口海岸研究在中山大学的发展



  1 概 况

  1964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成立了河口研究组,1978年研究组改称河口海岸研究室,1990年转为河口海岸研究所,它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专门研究河口与海岸的科研机构,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该所现有教授6人(包括已退休的4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博士学位的有2人;另有讲师、工程师、助教及实验人员多人。该所多人次先后被聘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河口海岸学会理事、中国港口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港口协会理事、中国海洋水文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港口协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海洋组河口组成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等,在我国的海洋和地理学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及影响。

  河口海岸研究所海上水文、泥沙测验及实验仪器设备较为齐全,能同时装备8船进行海上水文泥沙同步测验,具有现场测取河口及近岸海域潮位、波浪、流向、流速、含沙量、盐度、水温、水质、气温、风向、风速、沉积物(包括海底表层沉积及钻探柱状取样)、沉积微体古生物等项目要素的装备和手段,计有泥沙粒度分析实验室、矿物鉴定分析室、沉积微古鉴定分析室、水化学分析室和珠江河口动力遥测遥控监测室等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有关设备。

  35年来,河口海岸研究所承担了近百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或重要的科研任务与课题,着重研究了珠江、韩江、漠阳江和南渡江等河口三角洲及其治理,还研究了独具特色的华南沙坝舄湖体系、弧形海岸海滩过程与运动状态,以及众多港口的泥沙回淤问题。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促进我国河口海岸学科发展及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方面成绩显着,大量应用研究成果则对珠江河口三角洲的治理利用及华南沿海众多重要港口与港湾(其中特别是广东的黄埔港、汕头港、珠海港、汕尾港和水东港,广西的北海港,海南的洋浦港和海口港)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果多次获国家或省、部委奬励。

  2 历史回顾

  2.1 科研机构的建立及早期西江河口(磨刀门)探索研究阶段(1964~1966) 

  1963年国家科委海洋组给我校地理系下达了属于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的“典型河口发育演变规律研究”中的珠江河口研究任务。这样性质的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当时在我校是罕见的,我们自己过去也没有做过这样的研究。为了学习国内兄弟单位的经验,经当时地理系系主任曹廷藩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李春芬教授和陈吉余先生洽谈并征得同意,于1964年暑期派遣应秩甫、吕全荣和李春初等三位青年教师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室参观、学习并参加长江口的部分现场野外测验调查研究工作。1964年下学期,地理系领导即参考华东师范大学的经验,在系内抽调地貌、水文和地质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共12人,正式组建专门科研机构——河口研究组。组长为叶汇教授,副组长为邓海泉副教授。从1964年底至1966年6月,在西江干流出海口磨刀门进行试点研究,重点探索该河口的动力过程、沉积过程和地貌过程。这期间曾与广东省水文总站珠江三角洲河口实验站协作或独自组织力量对该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水文泥沙同步测验和地貌调查,并广泛采集海底沉积样品,包括在陆上和水下浅滩进行钻探取样。通过这些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初步调查研究成果报告《磨刀门地区滩地基本特征》和《磨刀门地区海滩表层沉积物组分特征》。但是,正当进一步对该区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着手对这些调查成果进行认真、系统总结时,却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被躭搁下来。

  2.2 十年动乱时期对华南港口和珠江三角洲研究阶段(1967~1976)

  这期间先后进行了广东汕头港(1968~1969)、海南岛天尾港(7051)工程(1970)、广东黄埔港(1973~1975)、广西北海港(1974)、海南岛洋浦港(1975~1976)等华南港口泥沙和航道选线回淤问题的研究。1973年对“文化大革命”前磨刀门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编印了《珠江口磨刀门海滩围垦研究》专辑(铅印本)。此外,还受有关单位的委托,李春初、杨干然于1976年编写了长达10万多字的《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和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

  十年动乱时期,许多科研组织和研究项目或被取消或基本停顿下来。我们的河口研究组亦在1972年被肢解,最困难的时期只剩下两人在坚持支撑局面。然而研究工作却因生产发展的需要,始终没有间断、停止过,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相当突出的。上述许多港口研究任务及成果,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和历尽了千辛万苦才得以完成、取得的。

  2.3 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研究工作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0)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海岸河口研究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研究机构恢复并正式称为河口海岸研究室,研究人员逐渐扩大到14名,到1990年为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的有叶汇(1978~1983)、杨干然(1983~1984)、罗章仁(1985~1987)和李春初(1988~1990)等四人。由于“四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科研任务接踵而至,研究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982~1987年间先后承担的国家和省的重要科研任务和课题即有:国家教委重点科学基金项目“华南沙坝舄湖海岸研究及应用”、广东省01号重点科研项目“珠江三角洲综合整治调查与关键技术项目”、水电部重点科研项目“珠江口伶仃洋水文调查”、属全国海岸带调查任务的“粤东海岸带调查”和“粤西海岸带调查”。其他重要研究项目还有:“东平水道河床演变研究”、“海口港泥沙回淤研究”、“北津港拦门沙水文泥沙调查”、“汕尾港拦湾沙坝的形成、溃决及整治专题研究”、“大亚湾澳头港建港条件研究”、粤西水东湾拦门沙形成演变、开挖可行性及其建港自然条件研究”、“深圳妈湾深水港建港自然条件与回淤分析”等。1988~1989年两年间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其中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项目即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岛海岸侵蚀及其对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口非潮周期河口动力体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口磨刀门亚潮动态模型受控预报和系统仿真”等研究。其他重要应用研究项目有:“新会崖门港外航道拦门沙的发育演变及治理问题研究”、“黄埔港出海航道水文泥沙特性、航道选线及泥沙回淤问题研究”、“深圳蛇口港出海航道选线与开发可行性研究”、“珠海市高栏建港自然条件及回淤研究”、“海口湾岸线利用规划和围垦可行性研究”、“惠阳县哑铃湾二维数学模型研究”、“深圳市妈湾电厂工程水文条件研究”等。10余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文集(如《科学通报》、《地理学报》、《海洋学报》等)共发表了60多篇论文或论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和较大的影响。此外,这期间还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首届研究生2名在1984年毕业。

  2.4  90年代转为研究所的阶段(1990~1999)

  由于80年代河口海岸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特别是1988~1989年间多项基础研究工作的推动,使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研究室已经具备了转为研究所的条件。1989年10月,我起草了向学校申请转为研究所的报告,并于年底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上进行论证和答辩,经评委投票获得通过同意转为研究所。1990年9月,学校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河口海岸研究所。从此,这一科研机构在行政上脱离了地理系,但学科领域的不少研究工作及研究生培养,仍与地理系有密切联系或仍在地理系的统—领导下开展工作。可惜研究所成立后未能坚持和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特色及优良传统,内部出现某种危机与困难,不少研究工作亦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后话。

  3 体 会

  综观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科研机构存在的35年,它是在地理系内成立的,有26年在地理系的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绩。1984年在河口海岸研究室(组)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曾代表研究室对该室20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谈了以下四点体会:

  1)研究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勇于献身河口海岸科学事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愿望应受到尊重、保护和支持。

  2)一个科研组织要能团结协作,各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扬长避短,各尽其才。

  3)要坚持自己学科的特色,但又要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就充实和发展自己,要注意研究国内外的新方向、新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作为—个以地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的河口海岸研究工作,紧紧抓住河口海岸动力过程、沉积过程和地貌过程的研究是完全正确的。正是这样的方向和特色,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其他专业的河口海岸研究工作不同而不会被别人取代。

  4)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同时又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今天看来,这些认识、体会和原则,仍是可取和有现实意义的。河口海岸研究所(室、组)35年的历史证明,坚持这样的精神和按这样的办法去做,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研究工作就能不断创新,取得好成绩;相反,违背这样的精神和原则,我们的事业就要受到挫折,研究工作有可能停滞不前。

  

  (原载:司徒尚纪主编,地理学在中山大学70年:1929~1999,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