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迅速形成的意大利华侨社会



  意大利共和国地处欧亚非大陆交汇之处,地中海之滨。面积 301318平方公里,人口 5768万,主要是意大利人。

  意大利政府对非欧移民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在近10多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国人进入意大利,从而迅速形成了意大利华侨社会。〔1〕

  一、华侨社会,初具规模

  (一)历史短

  在马可.波罗时代,中国人与意大利人已经开展了双向文化交流。但中国人移民意大利,有历史记载的是从清朝末年开始,最早到意大利的是湖北天门人和浙江青田人,但为数不多。从1900年至1980年的80年里,中国人移民意大利的极少。“一战”前仅有华侨10多人。“一战”期间,法国招募大批华工,战争结束后部分人流落到意大利。据我们在米兰调研时,当地华人反映,1930年代,米兰华侨仅30多人,那批华侨现仍有5人在世。“二战”期间,中、意为敌对国,有200多名华侨(一说80多名)被法西斯当局关进集中营服劳役,战后一部分人与当地妇女结婚定居,大部分华侨获得赔偿后回国,后又陆续重返意大利。文成县籍华侨华人是意大利华侨华人中数量最多的,但据《文成县志》记载,1948年时该县旅居意大利的华侨仅120人。〔2〕

  1960年代,旅意华侨上升到800多人;1970-1980年代,一些台湾人、香港人到意大利任职或经商,另有3000多名印支华人难民移居意大利,但有些又移民他国。据统计,到1980年代初,意大利华侨只有1000多人。 〔3〕

  (二)发展快

  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出境政策的调整,中国人到意大利人数逐步增加,到1990年初时华侨已增到大约2万人,主要居住在米兰等地。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意大利华侨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尤其是意大利1995、1998、2000、2002年实行大赦,吸引了周边国家非法移民大量涌入,使华侨人数迅速增加。据意大利全国移民协会统计,1998年大赦就有10972名中国非法移民在意大利获得合法居留。〔4〕到2004年,意大利华侨人数已增到约20万,其中合法居留(在册)的约10万人。〔5〕华侨华人成为了意大利第四大移民团体,华侨大本营从米兰扩展到罗马、都灵、佛罗伦萨等大城市及其卫星城市。在米兰和罗马等地,甚至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中国人聚集从事经营、生产的区域。普拉托是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毗邻佛罗伦萨的重要省份,在1987年时仅有几户中国人。但过了10多年后,普拉托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华人社区,在17万人口中,华人的比例已超过10%,是全意大利华人密度最高的一个城市。在佛罗伦萨附近一个叫白郎当的小镇,总共只有一万一千居民,但中国人就有七千多,而中国人中90%以上是温州人,所以温州话成了那个小镇的“通行语”。 

  (三)来源窄

  在意大利华侨华人中,80%是浙江人,其中又以浙南温州市所属文成、青田、瑞安三县以及青田的农民为主。此外20%主要来自东北地区和山东、福建、上海、北京、安徽等地。广东(包括香港)人在意大利可谓凤毛麟角。笔者在意大利停留一周,走访了米兰、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竟无见到一个广东人,询问所访温州人,也称没有见到广东人。

  (四)分布广

  华侨华人分布在意大利各地,但主要集中在米兰、都灵、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热亚那、那不勒斯等城市。如从中国驻意大利使领管的领区划分,则驻意大使馆(罗马)、米兰、佛罗伦萨三个领区(亦即南、中、北部)呈三分天下之势,即各领区约有6—7万华侨华人。

  意大利华侨华人呈现出地缘性聚居的特点,如米兰、佛罗伦萨主要是文成人,其次是瑞安人、青田人。罗马主要是温州市区和郊区人。都灵主要是瑞安人。文成人多姓吴,在意大利有3-5万吴姓华侨华人,因此吴姓成为意大利排行第3(一说第5)的大姓。青田人在意大利也有3万余人。在米兰、佛罗伦萨等地的华侨华人社团中,人际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乡战友、师生同学等关系。有的家族,在意大利及其周边欧洲国家,就有亲戚等300-500人,形成庞大的关系网;据说在米兰有一吴姓家族嫁女设宴,参加者达五六百人,在米兰城里竟无容纳得了的酒楼,最后只好浩浩荡荡地到郊外的一间酒楼去摆酒。

  (五)层次低

  意大利华侨华人出国前的职业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低。进入90年代后期,陆续有中国人到意大利留学,但人数不多。2002年中国在意留学人员约600名,公派留学人员100余名。〔6〕目前中国留意学生只有800人。〔7〕

  (六)未入流

  意大利华侨华人多是近10年到意大利的第一代移民,按照意大利国籍法,要在意大利定居10年才能申请入籍,因此意大利华侨华人大多数仍是华侨身份,意大利华侨华人社会还主要是华侨社会。由于许多人与国内关系密切,加上“中国城”的形成,他们一般尚未树立落地生根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并未认同当地,更未主动融入当地,形成自我封闭的圈子。虽然有些在经济上成功的人士与当地政经界关系密切,甚至佛罗伦萨省、市各有2名华人担任省市议会的外籍议员(省议员为张绍武,市议员为缪友谊、赖华林),罗马也有一名华人担任议会的外籍议员。但总体看,华侨华人仍主要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和活动,不太关心和参与当地事务,融入当地社会仍比较差。

  (七)生存环境宽松吸引大批中国人涌入意大利

  在短短10年左右时间内中国人大举进入意大利,有几方面原因:

  1.意大利不定期对非法移民实施大赦的政策,刺激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人群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意大利。

  2. 意大利比较宽松的环境适宜低层次的华侨华人生存和发展。在欧盟内部,意大利政府对外来人口所执行的控制政策是相对宽松的,这就使得欧盟内部意大利周边国家的华人能够陆续迁入。此外,意大利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够严厉,往往对企业雇佣黑工打击不力,或睁一眼闭一眼;容易钻法律空子,偷税漏税。一些政府部门存在腐败现象,华侨华人可以通过行贿收买政府公职人员达到某些目的,解决某些问题。

  3. 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盟相继成立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前进,作为成员国之一的意大利在经济政策上逐渐向欧盟统一标准的方向迈进,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和发展。

  判断华侨华人社会是否形成,一般来说要看华侨华人社区及其经济、文化、教育和社团的发展情况等因素。随着意大利华侨的增多,“中国城” (中国人社区)的出现、华侨华人社团的增多、华侨华人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意大利华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并颇具规模,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意大利华侨社会的形成,给意大利以至欧洲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促进中意、中欧友好往来与经贸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团蜂起,“侨领”众多

  据有关资料,1938年在米兰成立的“华侨工商联会”,是意大利最早的华侨社团,该社团于1941年解散。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新社团出现。1961年,米兰华侨工商总会成立,至1990年的30年时间内,总共只有7个华侨华人社团: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后,随着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多,意大利华侨华人社团猛增,据有关资料,目前意大利各类侨团达60个左右。以下是米兰领区部分华侨华人社团名单:

  1995年成立的社团只有3个,1995年后成立的18个,占857%,其中2000年后成立的11个,占了总数的 524%。

  (一)社团类型

  目前意大利侨团,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地缘性社团:以祖籍地为联系纽带、冠以祖籍地名称的社团,如米兰浙江华侨华人联谊会、意大利罗马浙江华侨联谊会、旅意青田同乡总会、意大利福建华侨华人联谊总会、意大利福建华侨华人中西部联谊会、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旅意安徽同乡会、意大利文成同乡会、意大利南部瑞安同乡会、意大利北部瑞安同乡会、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

  2. 区域性社团:以所在地或一定的区域为联谊范围的社团,往往冠以所在地名称,如意大利雷焦爱米利亚华侨联谊会、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罗马华侨华人联谊总会、都灵华侨华人联谊会、威尼斯地区华侨总会、普拉托华侨华人联谊总会、佛罗伦萨华侨华人联谊会、佛罗伦萨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意大利西西里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意大利布雷西亚华侨华人联谊会、旅意中区华侨华人联谊会、意大利东区华侨华人联谊总会等。

  3. 商会组织:带有商会性质、冠以商会名称的社团,如意大利华侨总商会、意大利华商总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意大利米兰温州华侨华人商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商业总会、意大利米兰华人商贸联合总会、意大利罗马华商会、罗马温州工商总会、意大利那波里华商会、意大利那波里华侨华人贸易总会、意大利普拉托华商会、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华商会、那不勒斯商会、意大利坎柏尼亚华商会、意大利马尔凯大区工商联谊总会、意大利热内亚华人工商联谊会、意大利杭州企业家协会等。

  4. 行业性社团:如意大利中华医学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餐饮协会等。

  5. 留学人员社团:如旅意中国学人协会。

  6. 其他社团:如罗马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米兰华侨华人妇女联谊总会、意大利都灵中国文化协会、意大利和平统一祖国促进会等。

  从以上社团名称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意大利许多华侨华人社团名称相近,不容易分清楚。以上的分类仅仅是从形式上的,由于意大利华侨华人主要是浙江人,且大多从事商业活动,因此从实际来说,地缘性、区域性社团也可以看成是商会组织,商会组织也可以看成是地缘性、区域性社团。

  (二)主要特点

  笔者对意大利华侨华人社团作一初步分析,发现其有以下特点:

  1.会长副会长比较年轻。少数移民时间长、年纪较大的侨领已逐步退居二线,现任会长一般40-50多岁,很多副会长年龄在30多岁。这同其他传统移民国家普遍存在的领导层年龄偏大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 副会长人数特别多。一个社团的正副会长,少者10多人,多则几十人。如罗马华侨华人联谊会,据说只有70人,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就有60多人。意大利罗马华侨华人贸易总会,有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40多人;米兰华侨工商协会有副会长30多人;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第三届领导成员有会长、副会长等20多人。

  3. 交叉任职:一些社团负责人在不同社团交叉任职,如米兰华侨工商会的负责人,也是米兰华侨华人商业联合会、文成同乡会等社团的负责人。

  4. 领导人文化素质比较低。意大利华侨华人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侨领”总体文化素质也比较低,这就导致了社团在运作、活力、团结、影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曾看到一篇文章甚至这样形容:“有些社团领导层素质低下, 国语也不会, 更有不会写中国字的,只能在驻外机构人员来访时陪吃饭傻笑。”这话虽然说得有点难听,难免以偏概全,但也确有其事。我们在佛罗伦萨调研时,就听一位老侨领说,现在有的侨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5. 与国内关系密切。许多会长、副会长与国内有生意往来,部分人经常在国内。

  6. 一些“侨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有“原罪”或“涉黑”。据说有的知名侨领曾做过“蛇头”, 有的是偷渡出国的,有的在当地有违法行为被警方监控或拘捕起诉,有的涉嫌在国内搞“坑蒙拐骗”。

  7. 除米兰华侨工商总会和罗马的意大利华商总会外,基本没有会所。米兰华侨工商总会的会址虽然“庙”小,但作用大,有点像国内的居委会。

  8. 社团活动限于联谊,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

  9. 同一地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社团存在不团结现象。

  三、经济崛起,辐射力强

  “二战”前,意大利华侨以原始的经营方式——提篮叫卖为业,经济水平和经济地位十分低下。此后逐步发展到加工服装、皮革等小手工业和餐馆业。进入1995年后,特别是21世纪前后,意大利华人经济逐步转型,经济实力和在当地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据罗马商会和意大利社会福利机构CARITAS的最新统计,罗马移民企业达到13367家,其中中国国家移民企业数量位居首位为1284家,主要从事贸易和餐饮业。〔9〕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批发贸易业一枝独秀。进口和批发贸易业是在近七八年间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地。在米兰,有横竖七八条街道经营中国商品的批发贸易业务,形成了中国商贸城,有华人商店600多家。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维多利亚广场周边区域,住有七八千名华人,华人商店多达600多家,每个月有1000多个来自中国的货柜扺达这里。据说仅2003年春节期间就有2万5千个货柜积压在那不勒斯港口,中国商品进入意大利的规模可见一斑。

  批发贸易业迅速发展,有几方面原因:首先,随着华人和其他国家移民人口的大量增加,意大利消费市场扩大。第二,大量的移民多是低收入人士,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适合这一群体的消费需要。第三,随着中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华人成为引进中国商品的最佳媒介,意大利华人发挥其地理优势和商业网络,把部分中国产品批发到周边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意大利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中转站和集散地。目前,批发贸易业在意大利仍有发展空间。一些华人表示,2005年欧盟取消纺织品入口配额,会对他们开展进口业务有利。

  2. 加工业低水平发展。意大利华侨华人的加工业主要是服装和皮革加工业。

  服装业:主要集中在普拉托。普拉托位于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是在意大利有着举足轻重经济地位的纺织重镇,是欧洲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号称欧洲的第二盏“纺织明灯”。普拉托现有居民17万,在1987年时仅有几户中国人,现在华侨华人约为2万。普拉托1997年底就有华侨华人经营的大小制衣厂近千家, 截止2000年底接近1200家,承担该地区95%以上的服装加工。华人制衣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之一。 〔10〕

  皮包业:大多是自产自销,或由其他华人批发,工场主要集中在佛罗伦萨一带, 大部份为瑞安枫岭一带的侨胞,规模有大有小, 也有家庭式3-4口人的小作坊,一般是一起承租大厂房, 再几家或几十家分用,或是由老板把废弃的厂房租下,简单间隔后再分租出去,看起来有点像国内的市场。所生产的是中低档产品。

  由于意大利华侨华人服装、皮革业都是低端产品,因此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和困难。相比较而言,从国内进口产品比在当地生存成本低,因此部分人转到国内办厂,而停办在意大利的工厂,或停止在当地入货批发;加上国内产品的冲击,也导致部分工厂的倒闭。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史密斯在一篇报导描写道:“挂着鲜艳的衬衣和裙子的衣服架挂在一排排的厂房外。而厂房内,人们日夜坐在缝纫机前生产着大量的廉价服装。至少这里过去是这样。如今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托,很多这样的家庭经营的服装厂纷纷倒闭。〔11〕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华侨企业呈增长势头。布雷西亚省手工业会和商会最新统计,该省非欧移民企业200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1-6月在商会注册的移民企业有646家,其中中国移民企业增长比较明显,从199家增加到377家,其中纺织企业为340家,位居第一位。〔12〕

  3. 餐馆业每况愈下。餐馆业是意大利华侨社会发展较早的行业,1990年代初,全国有中餐馆800多家,主要集中在米兰、罗马等地。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贸易业的兴起,餐馆业逐步萎缩。2003年“非典”的打击,令中餐业元气大伤,雪上加霜,尽管意大利一些政要亲自到中餐馆用餐以给中餐馆打气,但中餐业依然一蹶不振,复苏无望。现在中餐馆只剩下300多家。在中国商贸街,越来越多的餐馆让位于贸易批发店。我们在罗马中国街及周边街道,看到的中餐馆也不过10家左右。当然也有生意不错的,如米兰的胡光利先生开的东亚酒楼,专做婚宴生意,每月有25场左右的婚宴,可说生意火爆,以至一些人摆婚宴要排队轮候,因此胡先生正谋划开第二间酒楼,也准备专做婚宴生意。米兰的一些华人餐馆业主希望国内派厨师去培训,培训时间甚至可以长达几个月,以协助振兴餐馆业。

  4. 超级市场陆续出现。华人超市多以小杂货店形式出现。但也有规模大的超市。看上去40岁上下的杨先生在米兰近郊开的鞋帽、服装超市,是规模较大的华人超市之一。其聘请的服务人员全部是当地人(非华人)。目前杨先生正准备在另一个地方兴建一间规模更大、更现代化的超市,已获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地,将于明年建成开张。 

  此外,近年来华侨华人开始涉足一些新的行业,从事如保险、金融、房地产、电脑、旅行社、金银首饰等行业。

  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虽然发展快,但从总体上看,实力还不强,甚至部分新移民生活贫困。但也不乏事业成功者,如在米兰的胡氏集团、王氏集团、周氏集团等,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由周立康五兄弟组成的周氏集团,旅居意大利10余年,成功地实现了从餐馆——进出口贸易——超市连锁店的“三级跳”。现在,集团在罗马、米兰等地开设了四家大型超市,并拥有一座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经营的商品有服装、丝绸、纺织、食品、玩具、工艺、家用电器等;集团每年上交税款40多万美元,成为意大利华人纳税大户。在米兰的胡小秋也是一个成功者,其胡氏集团主营批发贸易,在米兰有批发部、门市部及一间1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和冷冻库,在都灵和罗马分别有门市部、批发部,此外还在国内投资合办冷冻厂。

  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能在短期内得到较快发展,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刻苦耐劳的中国人精神。有一句形容温州人的名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说的是温州人早期创业的艰辛,也是温州人精神的生动写照。温州人这种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精神的反映。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意大利在罗马接见华侨华人代表时说:“温州人能干,有点像威尼斯商人。意大利人说,他们九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我说,我们温州人一个人也能办一家企业。其实,温州人这种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我知道出来的中国人都很艰辛,今天大家穿得整整齐齐,但当年出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到今天这一步相当不易。中国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力量之所在。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合群,善于团结人,对外国人友善,所以能在象意大利这样的地方站住脚。”温总理的这段话,对温州人精神做瞭高度概括,也道出了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勇于创业的温州人传统。温州人有自主创业的传统,“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们在国外,只要站稳脚跟,便想方设法创业“当老板”,而不愿意“寄人篱下”当“打工仔”。

  三是相互扶助的筹资方式。据说,许多意大利人对华人新移民在短时间内就能创业感到不可思议。事实是,许多意大利的新华侨,以国内乡村传统的“做会”方式筹集创业的第一笔资金,解决了创业资金不足的困难。

  四是“中国因素” 的充分运用。意大利华侨华人絶大多数是新移民,熟悉国内情况,与祖国、家乡关系密切,善于运用国内的关系和资源来发展事业,把在中国和意大利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浙江的服装、鞋帽业及小商品市场等十分发达,意大利华侨华人多来自浙江,他们早期多发挥人缘优势,与家乡做生意,对他们事业的起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媒体创办时间不长,影响较大

  意大利华文媒体历史不长,以前只有米兰华侨工商会的《华侨通讯》,属于会刊性质的小报。1997年,罗马的廖宗林筹资80万元人民币,办起了意大利第一张正式发行的中文报纸《欧华时报》。1999年第2家中文报纸《新华时报》在罗马面世,接着在米兰先后创办了3家华文报纸。目前意大利有6份华文报刊,其中米兰、罗马各3家。报纸都是彩色对开报纸。虽然创办时间短,但发展较快,其中《欧华时报》发行量较大。报纸竞争也比较激烈。

  在内容上,这些华文报刊主要刊登意大利新闻、欧洲新闻、中国信息、侨乡信息、华人社区信息、经贸信息,以及文艺、娱乐信息等。除少数关于华社活动和当地信息自己采写外,多从网上下载。报纸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欧华时报》设有“温州新闻”专版,《欧洲侨报》有“乡音”专版。

  在版面上,除《新华时报》显得稍欠灵活外,其他3份都有相当的专业水准。

  在经营上,华文报纸的创业基金来自华侨,除罗马《新华时报》由社长陈成基先生独资外,其他几家采取董事会制度,以入股或赞助的形式注入资金,一般有10-20个董事,《欧洲侨报》则有30多个董事。《欧洲侨报》和《欧华时报》基本上做到自我维持、收支平衡。

  在采编力量上,由于意大利华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办报专业人才奇缺。各报编辑部人员不多,记者更少,每家报纸只有一两名记者。因此,报纸靠大量编译网上信息生存。

  目前,有的华文报刊开始与国内新闻机构合作,开拓当地以至欧洲市场。根据全欧洲有50万温州人的情况,2004年7月3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欧华传播有限公司(《欧华时报》社)签署合作协议,在意大利合资组建“欧洲联合时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协议,将在当地经营、出版《欧洲联合时报》、《欧洲华人》杂志,向全欧洲发行,并创办《欧洲华人网》。《欧洲联合时报》现已成立筹委会,拟出报40个版,每周2期,全年100期,总部设在罗马,在欧盟有关国家设分社或办事处,在国内有关省市设联络处。目前已出版样报。

  除报纸外,其他如电台、电视媒体少,廖宗林2000年在澳门回归时筹资200万元成立了意大利第一家中文电视机构一欧洲华声中文电视台,办公地点设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内。每周播放两次中文电视节目,面向意大利全体华侨,观众达十六七万。此外,一些社团办有网站,但内容不多,很少更新。

  五、文化教育,正在起步

  意大利华侨华人同其他国家华侨华人一样,为使自己的后代不忘根,非常重视华文教育,相继办起了中文学校,中等以上城市、华人居住集中和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有中文学校或中文班;一些条件较差的地方,华人社团也在想办法创造条件办校,有条件的华人还把子女送回祖国家乡学习中文,有的华人社团还组织华侨子女回国参加夏令营活动。米兰华侨工商总会中文学校设立小学班、初中班,每周六上课,现有学生200多人。国务院侨办和国内一些地方对意大利华侨的华文教育给予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成立以来,已经有4批国内派出的教师到该校任教,最近任教的2名教师是由瑞安市教育局选派的。

  在米兰,由米兰华侨华人工商总会、米兰华侨华人商贸联合总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意大利北部瑞安同乡会、米兰文成同乡会、《欧洲侨报》社等联合创办了“米兰华侨华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钢琴、美术、舞蹈、书法、武术(包括太极)等项目,为在米兰地区的华侨解决孩子下午及业余时间的活动问题。该中心还于2004年12月27日举行迎新年庆祝晚会,于2005年组织“第一届旅意小华侨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成为当地华侨华人开展文化活动的一个基地。

  选美活动也在兴起,2004年在米兰举办了首次“中华小姐”选美活动,丰富了华人的生活。

  六、爱国爱乡,作用初现

  1.促进中意两国的友好交往。意大利一些省市与我国一些省市结为友好省市,华侨华人从中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如意大利罗马光华集团董事长、全欧温州华侨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意大利浙江华侨华人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刘光华,2003年频频奔走于意大利有关部门和温州、瑞安政府之间,牵线搭桥,促成了意大利S.Gioseppe Vesoviano市和浙江瑞安市结为友好城市。

  2. 促进中意两国经贸往来。意大利华侨华人通过其在意大利和欧洲的商业网络,促进了部分中国产品进入意大利和欧洲;同时,他们发挥在国内的人脉关系,引介了意大利产品进入中国,起到了双向沟通的桥梁作用。除了促进贸易外,部分成功人士还到国内投资合作,如米兰的胡氏集团,就投资宁波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冷冻厂。刘光华在浙江投资开办了乔利浦服饰有限公司,在广西北海兴办了银滩大酒店,还在温州瓯海等地投资兴办了企业。米兰华人企业家周立康在杭州投资兴办“依邦超市”,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已于2004年下半年开张。现在许多意大利华侨华人开展贸易业务和投资办厂已逐渐从浙江扩大到广东。

  3. 支持家乡公益福利事业。意大利华侨华人虽然经济实力总体上还不强,但他们桑梓情深,纷纷捐赠在家乡兴办公益福利事业,或开展慈善活动。在米兰的文成县老侨领、意大利华人联合总会主席胡守近,捐资帮助文成玉壶的公路建设和青田山口的大桥建设,还捐资支持温州大学、温州华侨中学、青田中山中学的教育事业,捐资建起了文成县胡守近图书馆。1998年国家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意大利华侨举行了多次义演募捐活动,纷纷捐款支持灾区救灾重建。2004年福建南平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后,意大利福建华侨华人中西部联谊会会长林朱庆召集意大利中西部的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开会,动员旅意乡亲开展赈灾募捐活动,短短几天便收到意大利福建华侨华人中西部联谊会、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佛罗伦萨华人华侨联谊会、西部六省一市华侨华人企业家的捐赠款1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近8万元),并及时汇到南平。 

  此外,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意大利华侨华人也做了一些工作。

  七、存在隐忧,不容忽视

  1.经济不景,就业困难。近年来意大利经济不景气,出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部分非法移民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2. 良莠不齐,治安堪虞。华侨华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意大利,一些在国内作奸犯科的人也混迹其中,华人社区出现抢劫、烧杀等案件。9月8日下午,米兰市发生了4名中国人到一个中国家庭抢劫,捆绑女主人和两个儿子,抢走1800欧元现金和一些首饰后逃跑的恶性事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14〕

  3. “中国制造”,当地担忧。华人大量进口销售或批发中国商品,对当地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引起部分意大利人不满,出现过火烧华侨仓库的案件,至今还没有破案;部分进口产品侵犯外国包括意大利品牌的知识产权,部分产品质量较差,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形象。笔者在米兰胡氏集团的仓库里看到,其从广州某家电公司进口的一批室内空调器,由于存在质量问题,多次与厂家联系协商赔偿未果,现仍堆放在仓库的中间。

  4. 违法经营,屡被查处。一些华侨企业雇佣黑工,或卫生条件恶劣,被警察局、卫生部门查处。据报导,意大利南部地区AVELLINO省卫生警察和宪兵9月对21家中国工厂进行检查,发现两家中国制衣厂问题严重,许多中国人吃、住、工作在工厂内,工厂条件非常恶劣,因而被指控,其中一家卫生条件极差,并雇佣10名非法移民,被罚款4万欧元。〔15〕 还有些企业,偷税漏税被有关部门查处。

  5. 生态改变,居民反感。米兰和罗马市中心形成“中国城”后,大大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格局,在“中国城”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家中国超市买中国的香肠,却找不到一家意大利肉店卖本国的生火腿,加上因太多批发店引发的交通问题,给当地居民造成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因而引起当地居民的多次游行抗议,他们甚至不希望罗马的维多里亚广场有更多的中国色彩。2004年春节前后,有的华商在自己的店前挂上了红灯笼,就引来了一些意大利人的抗议,要求政府部门干涉。罗马市政府挖空心思,翻出了一部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法律,根据其中禁止外国文字标识大于意大利文字标识的规定,派出警察查禁了华商的红灯笼装饰。罗马市政府也不希望维多利亚一带及其所在的埃斯奎利诺区最终演变为罗马城里的唐人街,正在采取限制措施。罗马市政府的商业顾问玛丽娜·阿尔蒂托女士曾公开表示,“我们正努力避免在罗马城中发展出某一个种族的聚居地,某一个种族不可以占据整个街区。”她同时特别强调说,“在罗马城里,不能有唐人街。”罗马市政府已明令禁止再在埃斯奎利诺区开设主营批发业务的商店,同时,市政府还规定,凡是经营了某一生意达15年以上的商铺在易主后2年内不得更改原经营项目。根据此规定,中国人要是从意大利人手里盘下了一家咖啡馆也不得不接着卖咖啡。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华商的经营自由权。    

  结语:

  意大利华侨社会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但在相当一段时期仍属于华侨社会。当前的意大利华侨社会可谓喜忧参半。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特别是避免出现西班牙式的“排华”事件,是意大利华侨华人包括侨务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意大利广东籍华侨华人极少,但鉴于意大利华侨华人与广东在经济上联系紧密,广东侨务部门应重视意大利华侨华人工作,发挥他们的商业网络优势,促进广东与意大利以至欧洲的经贸合作交流。

  

  注释:

  〔1〕 2004年底笔者率广东省侨办调研组到意大利进行侨情调研,到了米兰、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访问了华侨华人社团、华文报纸、华人商店、超市、餐馆、工厂,接触了社团侨领、企业家、贸易业人士、服务员、偷渡者等,对意大利侨情有了初步瞭解。2005年初在广东省侨办举行的“海外新侨情报告会”之“意大利侨情”专题上作《迅速形成的意大利华侨社会》的报告。本文是该报告的一部分。

  〔2〕《文成县志》P225,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

  〔3〕傅旭、 陈鹏:《离不开的是中国——意大利华人华侨印象》,《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第10版。

  〔4〕《IMMIGRAZIONE DOSSIER STATISTICO 2000》《CARITAS DI ROMA OTTOBRE 2000》

  〔5〕意大利华侨华人的人数,有说15-20万,有说20万,有说20多万,笔者采用比较普遍的说法——20万人。另外,据我国驻米兰总领馆网站,10多万进入意大利的中国人,少部分是合法移民,中国在意大利合法移民62810人,排在摩洛哥、阿尔巴尼亚、菲律宾、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突尼斯之后。

  〔6〕 引自驻米兰总领馆网站。

  〔7〕《意大利总统呼吁意中两国加强语言文化交流》,新华网2004年12月7日。

  〔8〕  引自驻米兰总领馆网站。

  〔9〕《欧华时报》转《信使报》10月11日消息,2004年10月14日

  〔10〕 温州侨网。

  〔11〕中国侨网。

  〔12〕《欧华时报》2004年10月14日。

  〔13〕《温家宝总理会见旅居意大利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中国新闻网2004年05月07日。

  〔14〕 《欧华时报》2004年9月13日13版。

  〔15〕《 欧华时报》2004年9月13日2版。

  〔16〕 本文的写作还参考国务院侨办秘书行政司资料室编《各国华侨华人》并引用其中部分历史资料。 

  (注:本文写于2004年12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