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德国华侨华人经济扫描



  比较完整介绍或描述德国华侨华人经济现状情况的文字资料,见诸于国内书籍报刊甚至互联网的不多。笔者根据2004年9月到德国调研的见闻和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这篇文字,对德国华侨华人经济现状作一初步探讨。

  德国华侨华人历史不长,只有百年左右历史。在1949年前,德国华侨只有几百人;1949年后缓慢增加,至1978年时约有2万人;1978年后,华侨华人增长较快,1990年后更是大幅度增加。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3年底,旅德中国侨民总数为76473人。加上已加入德国和其他国家国籍的华人,估计德国华侨华人总数约有15万人〔1〕。这15万华侨华人,约有10万人是1990年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德国的,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又据我驻德使领馆有关官员介绍,德国华侨华人主要由广东和浙江省籍华侨华人构成,各占德国华侨华人总数的40%,其他省籍(福建、江苏、上海、东北等地)华侨华人约占20%。广东省籍华侨华人是指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包括越棉寮华人移民和香港地区移民,一般移居德国时间在二、三十年以上,成为德国的“老侨”;其他省籍的移民历史较短,只有10多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是所谓“新侨”。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原西德地区,散布在全德的100多个大中小城市,主要在柏林、汉堡、波恩、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不来梅、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

  德国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构成与德国华侨华人历史发展和来源构成密切相关。早期华侨主要是浙江青田人和山东人,他们从流动小商贩、小手艺做起,起步很低,“先天不足”,然后逐步向餐馆、杂货业发展,据有关资料,1950年时只有中餐馆和杂货店50多家。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随着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多、来源的扩大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华侨华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进入90年代,东西德统一和加入欧元后,德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传统行业处于一蹶不振的状况,某些新兴行业获得一定的发展,总体看华侨华人经济实力不强。

  一、餐馆业走向衰落

  餐馆业是德国华侨华人的传统行业,至今仍然是德国华侨华人经济的支柱。一般的说法是,大约有80%的德国华侨华人经营餐馆。德国华侨华人餐馆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六七十年代发展,八十年代鼎盛辉煌,九十年代后走向衰落,现在是惨淡经营。鼎盛时期全德中餐馆大约有8千至一万家,现在只有6、7千家(包括快餐店),其中巴伐利亚州1千多家(其中慕尼黑170多家)、柏林500家(鼎盛时期700家)、汉堡200多家、波恩-科隆地区有300多家、杜塞尔多夫地区300多家。

  华侨华人餐馆一般是家庭式经营,规模较小,有50—100个座位就算比较大的了,在一个城市里,达到100多个座位规模的中餐馆并不很多,据汉堡“中国酒家”老板邝伟森先生介绍,在汉堡也就只有10多间。一般来说, “老侨”经过多年打拼积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所经营的餐馆规模比较大,装修讲究,文化底藴丰厚,富有中国特色;“新侨”因移民时间不长,基础不厚,所开餐馆面积较小,装修也没有那么讲究,特别是快餐店,更是缺乏中华文化韵味。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者,如浙江青田华侨在柏林郊区投资经营的酷似北京天坛的“天下美食”酒家,就有几百个座位,据说投资达上千万欧元(包括餐馆周边土地),如此独特的餐馆,不要说在德国独此一家,恐怕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了。

  德国没有唐人街,华侨华人社团一般没有专门会所,因此,华侨华人的许多聚会、活动,一般都在中餐馆里进行,有的中餐馆门口甚至挂着社团的牌子,因而中餐馆成了华侨华人社团活动的场所。如此一来,中餐馆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更承载了许多社会功能。

  德国中餐馆在19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一些华人回忆说,那时的中餐馆就像印钞机,开门就等着数钱,生意根本不用愁。刺激中餐馆兴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经济快速发展,德国的啤酒厂为了拓展啤酒的销售量,而对经营餐馆业者给予贷款支持,促使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华人纷纷从事餐馆业。另一方面,70年代中期后大批印支华人进入德国,纷纷从事餐馆业,也使中餐馆数量大增。然而,只有十多年的辉煌,中餐馆在1990年后便逐渐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中餐业仍无起死回生的迹象,似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访问中所接触的中餐馆业主,谈起现在的经营情况,无不唉声叹气,大吐苦水,似乎看不到黑闇的尽头。在慕尼黑、波恩、柏林等地,许多装修讲究的中餐馆都生意惨淡。在汉堡,笔者有天晚上到一间据说是香港移民开的“万花楼饭店”用餐,诺大一间餐馆,进去时举目四看,竟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服务员,另一个用餐者似乎也是餐馆的工作人员;在波恩,一位著名侨领所开的餐馆过去 “冠盖云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很少顾客,整间餐馆只有一个厨师,两个服务员——那是他们夫妇。由于生意惨淡,老人萌生了要结业的念头。位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附近的“大明饭店”老板说,她在柏林开有两间餐馆,由于生意不好,准备将另一间餐馆结业。

  中餐业在1990年后逐渐走向衰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德国持续经济不景,百姓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自然减少外出消费。二是中国大陆新移民大量涌入,中餐馆之间引起了恶性竞争,竞相削价销售,部分餐馆在竞争中落败。三是部分中餐馆卫生条件等不好,出品质量不高,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中餐业的衰落,内部因素不可忽视,主要是一些中餐业者不思进取,使中餐毫无中华文化品味,失去特色,沦为一般的食物,自然无法吸引当地人。“屋漏偏遇下雨”,2003年中国出现“非典”,更令中餐馆蒙受冤屈,雪上加霜。

  为应对时艰,许多中餐馆只好减少厨师、辞退服务人员,老板兼做采购、厨师和服务员,以降低成本。许多浙江籍新移民则变化图存,走快餐式的路子,顾客只要花七八欧元就可任意吃个饱,以此把餐馆维持下去。但如此一来,中餐最讲究的色香味荡然无存,一些“老侨”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将来万一经济复苏,中餐的价格也很难再提高。

  中餐馆的衰落情况是从总体而言,当然也有生意不错,或者还过得去的。如前面提到的柏林近郊酷似北京天坛的“天下美食”酒家,据说生意不错,尤其是周末,而且顾客基本是德国人,这也许得益于建筑的独特和停车的方便。在波恩市政厅旁边的“文华酒楼”,是波恩华侨中文学校董事会主席文建立先生所开,共有两层,一层做散客生意,一层做旅行团生意,他说生意比以前好。在波罗的海边基尔市的“中国城酒楼”,由周熊烈夫妇所开,因其旁边是有几万员工的军工厂,该厂的员工成了酒楼的主要消费者,生意也不用愁。汉堡邝伟森先生经营的“中国酒楼”,尽管也受经济不景的影响,但因其地处汉堡火车站旁边的有利位置,富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氛围和高质量的“正宗粤菜”,而仍保持一定的生意额。但是,像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中餐馆业者则是在无奈和惆怅中等待明天的来临。

  二、贸易业惨淡经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新移民的大幅增加,西欧和一些东欧国家出现热卖中国货的现象,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贸易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德国,华侨华人近几年也陆续兴起了贸易业,在一些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地甚至出现了华侨华人兴办的专门批发、经营中国货品的商城,据介绍,主要有:法兰克福华人商贸中心,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有100个店面,经营服装、电器、礼品、玩具、皮件、体育用品;中原商贸城,地处距离法兰克福10公里的法兰克福市区和法兰克福机场之间,约有100个店面,经营服装、小商品批发;斯图加特中国贸易中心,地处市郊,面积8000平方米,经营服装、工艺品、日用百货;慕尼黑中国商贸中心,地处慕尼黑欧洲工业园区,有 60个店面,经营服装、百货、礼品、玩具、皮件、体育用品;柏林中国商贸中心,有90个店面,经营服装、皮件、箱包、玩具、小商品。虽然有几个中国商贸中心,但与周边国家生意红红火火的情景相比,华侨华人贸易业在德国却遭遇了“滑铁卢”,生意不佳,处于惨淡经营状态。

  这从柏林中国商贸中心可见一斑。该中心原来是座闲置的仓库,后来由温州新移民租下,改造成90间、每间大约几十平方米的店铺,租给华侨华人或国内厂家经营。我们去考察时,几十间商铺,开门营业的只有一半,约有一半商铺大门紧闭,有的门上贴着出租的字条;诺大一座商城,几乎看不到顾客,给人一副破败的景象。在那里经营的店主既有德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华人,也有来自国内的厂家。一位经营服装、围巾的店主、来自匈牙利的华人女老板说“生意不好”,已准备结业。一间由温州皮鞋厂经营的店铺,店员也说生意差,准备撤场走人。

  中国商品批发贸易业无法在德国红火,这既与德国经济不景、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有关,也与德国法规完善、执法严格有很大关系,华人在其他国家可以运用自如的“打擦边球”的做法在德国难以通行,在海关、税收、劳工等方面更加无法体现“灵活”。

  三、旅游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是德国华侨华人社会近年发展较快的行业。随着中德两国经贸往来的增多,以及欧洲向中国公民开放旅游,近几年到欧洲的中国人大幅增加。在德国的主要旅游城市科隆、法兰克福等,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在一些会展场所,也常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商人和游客的增加,刺激了德国华侨华人旅游业的发展。

  在柏林出版的《华商报》(周报)自称“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该报的广告在德国华文报纸中是较多的,翻看2004年10月初出版的第130期报纸,可以发现,广告最多的是餐馆业,其次便是旅游业,旅行社广告大大小小有10多个,旅游业的发展可见一斑。

  德国最大的华人旅行社是飞扬集团和恺撒集团,他们立足德国,业务涵盖欧洲。总部在汉堡的恺撒集团由来自北京的新移民陈茫先生开办,主要经营中国和欧洲旅游业务,在国内的北京和广州有办事处。此外,还经营贸易、谘询、培训(包括导游培训)业务,出版《经济时尚导报》。在市场需求大、导游素质跟不上的情况下,该公司开办导游培训业务无疑对促进德国和欧洲的旅游业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法兰克福的飞扬集团由福建的新移民何侃先生所开办。这两家旅行社,经常主办或赞助华侨华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对活跃华人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上面三个方面外,德国华侨华人经济还有杂货业、中医药(仅慕尼黑就有7间中医药店)、酒店业等,但还成不了气候。杂货业曾经是德国华侨华人的第二主要行业,在1990年时大约有近100家杂货行,现在有多少则无从统计。我们考察了汉堡的“原野商场”(温州老板开)、汉堡的“红福”超市(香港移民开)、科隆的“兴隆超级商场”(柬埔寨华人移民陈兴成开),发现其经营的大多是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和日用品,有的还经营中国的陶瓷工艺品等,顾客多是华人。华侨第二代和留学学成人员则在德国大企业、大公司、律师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就业,由于开办公司门槛高,留学留居人员能自主创办公司的很少,汉堡的温氏律师事务所由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律系的留学人员温天敏开办,据说她是全德唯一持律师牌的华人律师,该律师所主要针对中国客户、提供经济方面综合性法律服务。

  四、华商组织发挥一定作用

  德国华侨华人为了团结联系、沟通信息、促进发展,成立了许多商会及行业性协会,如全国性的德国华商联合总会,地区性的德国莱茵区华商会、巴伐利亚州华侨华人商业联合会、纽伦堡华侨华人商业联合会、科隆中华饮食会等。但除德国华商联合总会外,其他社团组织成员基本是中餐馆老板,会员人数一般二三十至七八十人,实力和影响力不够大。德国华商联合总会是全国性商会组织,是会员素质比较高、较有实力和影响的社团。会员基本是公司会员,现有会员1500人,其中95%是大陆移民,5%是香港、台湾移民,99.5%会员大学毕业。除几个会员是餐馆业的代表性人士外,成员多从事商业、贸易和科技等,还有少数中国公司的负责人。会长由李福全担任,活动经费由7个创始人负责,会址设在会长李福全在汉堡的北方宾馆。该会经常举办讲座和组织回国考察交流活动,并支持国内的公益事业,在中国发生“非典”期间发动会员捐款四、五十万元人民币支持中国抗击“非典”。其他华人商会也组团回国考察交流,如北莱茵区华商会2004年专门组织会员回广州参加中华烹饪大赛和广州国际美食节;巴伐利亚州华商会在2005年春组团到广东访问考察,寻求商机。

  当前,面对经济的困境,德国华侨华人纷纷求变以便生存和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给华侨华人带来希望,部分德国华侨华人把摆脱困境、发展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上,一些人已在国内投资办厂,并获得成功;一些人正在跃跃欲试,积极寻求商机;就连留学德国的专业人士也在积极寻求回国就业发展。

  

  注释:

  〔1〕据中国驻德大使马灿荣介绍,见德国《经济时尚导报》2004年10月1日第一版


  (注:本文收入吕伟雄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2005年11月第一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