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初探



  1978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留美人员70人赴美,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学子出国留学的序幕,并逐渐形成了我国近代以来又一次出国留学潮。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人数有20多万,大约占我国留学人员总数的40%。 

  留美学子学成后大部分选择留美发展,他们走上各种工作岗位,并逐步取得所在国国籍或长期居留权,形成了在美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本文在对旧金山、华盛顿、纽约、休斯顿等地区几十个新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留学人员社团(校友会)进行访问的基础上,对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分布及主要社团

  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主要集中在美西加州的硅谷地区、美东的大华府地区(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纽约地区(新泽西州、宾西法尼亚州)及美南休斯敦地区。此外,西雅图、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地也是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比较多的地方。

  (一)美西(加州硅谷地区)

  美西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仅旧金山湾区就有华侨华人60万,其中硅谷地区新华侨华人约有12万左右。硅谷是美国信息产业的“心脏”,在当地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中,中国人和印度人几乎占了一半。硅谷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由华裔创办或管理的占了2000家。目前,在硅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或担任各类公司职员的华裔人数已经接近两万人,集中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

  硅谷地区有众多的各类华侨华人团体,其中有活力、影响较大的专业团体有十几个,其中有: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华源科技协会、北美中华联网、北美中国半导体协会、华美半导体协会、亚美科技协会、中华信息网络协会、硅谷科技协会、中华资讯网路协会、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协会等。

  国内几大著名高校的校友会,如北加州清华大学校友会、北京大学北加州校友会、硅谷清华联谊网、旧金山湾区南开校友会、中国科技大学校友会、浙江大学校友会等会务也比较活跃,分别联络了一大批留学人员和专业人士。

  (二)美东(大华府地区、纽约地区)

  大华府地区是以首府华盛顿特区为中心,辐射到相邻的弗吉尼亚州北部、马里兰州南部的区域。随着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最近短短数年间,弗吉尼亚州北部成长为仅次于美西硅谷的信息技术基地,马里兰州则是当今美国著名的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人类基因工程和医学研究的核心地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门人才。据瞭解,10年前大华府地区华侨、华人不过三五万人,而现在则已增加到15万人以上,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约占一半左右。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多从事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或金融、法律等专门事务,或在联邦、地方政府部门任职,其中有一大批生物医药领域及部分IT界的精英人士。比如在美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万余名研究人员中,华裔专业人士、科学家占了10%,有1000多人。

  大华府地区的专业团体较多,其中影响大的联合型专业团体有华盛顿中国大陆大专院校校友联合会、华盛顿华人专业团体联合会,此外,各校校友会多达30余个。马里兰州主要的华人生物医药专业团体,有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家协会等,聚集了一批生物医药方面的精英。

  纽约地区是以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为中心,延伸到周围的新泽西州、康州以及费城的广大区域。这里是证券、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领域的华人专家聚集地,其中不乏国际著名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活跃的金融专业团体有中国旅美金融协会、旅美银行家协会、旅美投资家协会等。此外,旅美科协纽约分会是本地具有相当实力的一个团体,中山大学美东校友会、中山医科大学美东校友会分别联系了一批粤借专业人士。

  (三)美南(休斯顿地区)

  据介绍,美南地区(这里指驻休斯敦总领馆领区范围)旅美学人有4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二已经在当地就业,有26万人左右。休斯敦地区是美南专业人士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依托着德州的石油化工工业、航天工业以及德克萨斯医学中心,一批相关专业的华侨华人聚集在此。仅休斯敦的美国太空总署就有几百名华人专业人士,太空总署的首席科学家黄振春就是华人。相对美西、美东地区,美南的专业人士群体和团体历史较短,力量比较单薄。比较活跃的团体主要有:中国旅美专家协会、华夏学人协会、休斯敦中国校友联合会。

  二、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类型

  (一)行业尖子(领袖)人才。即所谓“高层次人才”,是在专业和学术上有所建树或掌握关键技术并有所创新,有较高学术知名度,能带领一支团队,有较大社会影响者。这批人包括:在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为终身教授以上职务者;在科研单位取得主任研究员(PI)以上职位者;获得创造性科研成果或担当重大项目主持人的科学家;在著名大公司企业任主管以上职务;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领导职务者。这类人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据推算,他们约占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总数的5%。

  (二) 专业领域高级人才。包括:在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任为副教授(或相当)以上职务者;在科研单位获得中高级以上职务成为技术骨干者;在公司企业中任中高级职务者;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职务者。这类人才约占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10%。

  (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一般经过在美求学,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在美国公司或有关科研机构充当技术人员,他们熟悉本专业技术,但不掌握本专业领域关键技术,工作和生活比较稳定。他们在美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中约占25%。

  除此三类专业人才外,约有60%的在美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仍处在生存奋斗阶段,部分人更受到就业、居留等问题的困扰。

  三、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特点

  (一)无钱无闲、网络相联。与在唐人街开店的传统老侨相比,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大多数只身一人来美留学,毕业后白手起家,受雇靠薪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打拼。他们一般就职于研究机构或公司企业,经济上刚刚站稳,还处在事业奋斗中。同时工作时间相对固定,空闲极少,可以说“无钱无闲”。这种生存状态加之普遍对高科技的掌握,网络成了他们的连接线。大大小小的专业团体,会所几乎是网上会所,会员也是电子会员,开的是网络会议,发的是电子通告。由此带来了社团组织上的松散性、会员的广泛性、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快捷性。

  (二)流动独立、无关地域。与老华侨一辈子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区一条街道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不同,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往往流动性极强,哪里有发展机会就流到哪里。因此,他们不似老侨般倚赖地域性关系和团体,显现出个体性强、团体性弱的特点。

  (三)注重实际、低调行事。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关注与所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个人职业发展这些实际的东西,对于无关专业的政治性活动,则表现低调,兴趣不大,甚至拒絶参与。越是进入高层及与主流社会有密切关系的,越淡化政治色彩。

  四、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自我认识和对我认知

  (一)自我认识

  1.身份问题。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虽然拿了緑卡许久,或者加入美国国籍多年,但许多人还认为自己是留学人员,并未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换,即并不认为自己是“华侨”或“华人”。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他们是第一代移民,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还在中国,加上在美时间不长,这影响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此外,有关主管部门仍视他们为“留学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定位。

  2.作用问题。总体看,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希望回国服务或为国服务,但由于去国多年,对国内情况并不很瞭解,不知道国家希望他们做什么,自己回国能做什么,或在国外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国内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对“我”认知

  1.对“侨办”的认识。除了少数曾参加国内侨务部门主办的交流活动的专业人士外,在美接触的大部分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并不知道“侨办”是什么机构,“侨办”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客观上看,在美的专业人士大部分从内地非传统侨乡出国,在出国前对“侨办”没有概念,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侨务部门过去与他们联系还比较少,对外宣传不够。

  2.对广东的认识。 在美专业人士一般对北京、上海的情况比较熟悉,幷且表示两地对自己有吸引力,把上海、北京作为自己回国发展、创业的首选。他们对广东的认识非常有限,除了广东借人士或经常往来广东的少部分人,大多数表示对广东情况不了解。即使表示对广东有所认识的,也多认为广东是制造业基地,广东适合做商贸,不适合搞高新科技的创业,因为广东缺乏相应的人才。对于广东各地,他们表示知道最多的是深圳,其次是广州,此外是东莞和珠海。

  有关机构2002年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意愿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回国工作地区选择”一项的结果是,参与调查的642人中超过40%的人选择北京,选择上海的也有2631%,选择深圳的为748%,选择广州的仅为312%,选择西部的为265%。北京是广州、深圳地区的4倍,上海也是这两地的24倍,就连西部地区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基本与广州接近。这种情况与我们在美国所瞭解的情况大致相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人在国内读书时(80年代初)广东还没有发展起来,或出国前没来过广东,对广东情况不了解。二是在全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广东原有的一些优势弱化,而北京、上海等地则迅速发展,在专业人士中形成广东不如上海、北京的印象。三是广东在美推介不多,尤其是面向广大专业人士的推介更少。

  五、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来华(回国)发展的认识和诉求

  对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说,来华发展是全球化浪潮中专业人才流动的一个环节。他们回不回来,主要取决于回来后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是否更加有利。可以说,“叶落归根”和“海归情结”等情感因素不是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华发展的主题精神。

  从我们瞭解的情况看,当前在美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意来华发展。这首先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正如2003年8月美国《丹佛邮报》的一则报导指出,诸如印度、中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就业成长率和经济成长率有时比美国高出一倍到两倍,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移民不再把美国视为充满机会的土地,他们正返回他们的祖国。经济因素对于人才流动起到促动作用。前几年美国经济低迷,许多科技公司倒闭,相关从业人员大量失业。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投资环境大为改善,这成为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寻找发展机会的有利因素。其次是种族因素。美国社会貌似公平,但由于种种原因,种族歧视仍然存在,旅美华人专业人士特别是中高层专业人士的发展道路存在着“玻璃天花板”问题,限制了他们事业的发展。寻求发展突破的新舞台成为他们来华(回国)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此外,当然也有部分人是出于爱国情怀而回国。

  不管出自何种原因,各类专业人士来华(回国)发展各有不同诉求,归结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功成身就者,来华进行二次创业发展。特别是部分专业人士在当地利用自己的技术创业成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他们希望通过来华创业合作,利用国内的低成本进行扩大生产,或打进国内市场。

  第二种是有科技优势者,希望来华创业发展。其中的科技高级人才希望利用自主专利来华合作创业,寻求低成本国内转化;管理软科学人才希望通过学术交流等,寻找合作机会,特别是金融方面的高级人才,希望能参与国内的银行管理、风险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等方面的业务。

  第三种是有知识优势者,希望回国就业,寻找发展出路。特别是自费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投资并蔚然成风后,这个庞大群体看重的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回报;他们学有所成,但并没有发明创造,希望利用自己的“留洋”经历和知识优势而在国内寻求到理想的工作。此外还有一些行业人才在美过剩,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所以选择来华就业。

  2002年有关部门对进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意愿的调查,其中“回国工作形式”的调查统计结果为:642人中有529人选择回国就业,占总人数的8240%;选择回国创业的有76人,占总人数的1184%;选择项目合作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530%;选择回国投资的仅有3人,占总人数的047%。这组数据表明,80%以上的回国留学人员是要就业而不是创业。

  虽然许多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意来华(回国)发展,但是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他们迈出回归的脚步:

  一是不了解当今中国的真实情况。海外专业人士并不经常回国,不居住在华人社区,由于工作等关系,看的是英文报纸,上的是英文网站,也缺乏信息渠道,对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缺乏感同身受,对于国内的认识尤其是软环境与体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国时的印象。

  二是不清楚来华后的职业前景。由于对国内有关专业、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不了解,以及可倚靠社会关系的欠缺,他们无法预期回国后的职业前景,这使部分人放缓了来华的脚步。

  三是已有的事业基础和家庭的牵绊。对于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有的事业(包括高薪、科研条件等)是最大的考虑因素。在一些专业领域,国内研发条件相对落后、技术人力资源支持相对欠缺,成为一种制约。他们的家庭和拥有,如配偶、子女、房产、高薪等因素,也使得部分人放弃来华。

  总的看,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实力和潜力都相当巨大,做好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开展美国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要以人为本,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服务上。要加强与专业团体的联系,经常合作组织有关活动;要从他们的不同诉求出发,因“才”施“引”,因“需”引才;要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和信息提供,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瞭解。

  

  (注:本文与段燕合作,收入吕伟雄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2004年8月第一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