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 侨 丹 心



  1.广东省是中国的南方省份,是我国的重点侨乡。

  2.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广东省根据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 1988年11月,在广东省举行的“广东改革、开放十件大事”评选活动中,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推荐的“广大侨胞热心捐办公益事业”不负众望,经数十万各届人士投票光荣入选。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善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

  4. 据统计,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约有两千万,遍布世界各国。在众多的港澳同胞中,祖籍广东的就占了90%以上。

  5. 广东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海外侨胞?海外乡亲为什么对故土爱得这么深沉?这是有历史缘故的。

  6. 海外侨胞素有爱国爱乡,支持国家建设,捐办公益事业的传统美德。他们身居海外,心系故土,时刻盼望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盼望着家乡人民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他们稍有积蓄,便兴学救灾,接济乡人,兴办公益,造福桑梓。

  7. 早在19世纪末,广东就出现了由华侨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到1949年止,侨胞在台山就捐建了中小学90多间,桥梁15座,文化室、图书馆5间。

  8. 祖籍开平县的侨胞在30年代就捐建了开侨中学、关氏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

  9.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海外侨胞爱国爱乡,支援祖国建设的热情高涨。从1950年至1965年,广东省各地由侨胞集资捐建的中小学有一百多间,图书馆、文化室、桥梁也有几十间(座)。

  10. 1966年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侨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捐赠事业一度中断。

  11. 1978年10月,我国政府纠正了历史上的错误,彻底平反了归侨侨眷中的冤假错案,退还了错没收、挤占的华侨祖业,维护了广大侨胞的合法权益,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12. 改革、开放重新激发了广大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振兴中华,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侨胞们纷纷解囊捐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

  13.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1988年底,广东省接受侨胞、港澳同胞捐赠的款物折合人民币36亿多元,新建、扩建、修建学校7716所,医院874所,文化室、图书馆、影剧院285间,桥梁2263座,幼儿院685间,敬老院619间,自来水、水利电力工程896宗,华侨大厦、侨联大厦528间,以及科学馆、体育馆、少年宫等一大批项目和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侨胞们为广东省的经济振兴,城乡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4. 在南粤大地,无论是在富庶的珠江三角洲,还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无论是著名的侨乡,还是边远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侨胞捐建公益事业的项目。

  15. 这一幢幢的建筑物,倾注着侨胞们对故乡的桑梓情怀。侨胞们对家乡的巨大贡献,犹如一座座爱的纪念碑,永远耸立在南粤大地上。故乡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海外亲人的深情厚意。

  

  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7. 教育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振兴与民族的存亡。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侨胞们的极大关注。

  18. 为了普及教育、振兴广东的教育事业,侨胞们把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为己任,倾注了许多精力。

  19. 据统计,从1978年至1987年十年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款物折合人民币10多亿元。广东省利用捐赠的款物共新建、扩建、修建大中小学校7716间,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20. 汕头大学是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先生捐资3亿6千多万港元兴建的。

  21. 李嘉诚先生在谈到汕头大学时深情地说:“汕头大学的创办乃为国为民之根本,较之其他事业更为重要,所以我应捐资兴建汕头大学,使我更好地为祖国四化建设培养英才,这是本人的最大心愿。”

  李先生的这番话,表达了广大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热心办学的赤子之心。

  22. 汕头大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有多个项目处在国内领先地位,是广东省综合性的重点大学。

  23. 五邑大学是由江门五邑旅居美国、加拿大和港澳的乡亲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集资,共同筹建起来的一座大学。

  24. 梅州嘉应大学的兴建,得到了曾宪梓、田家炳、熊德勋、何郑珍妮等多位海外乡亲的资助。

  25. 韶关大学、西江大学的兴建得到了吴桂显、苏东霖、霍英东等多位侨胞、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

  26. 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奬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为了推动中国高科技研究的发展,牵头发动海外各界知名人士集资600万港元,在中山大学捐建一座研究中心,目前,杨振宁博士还在为研究中心的进一步扩大而继续努力。

  27. 为瞭解决家乡子弟上中学难的问题,香港知名人士陈经纶先生在故乡新会县捐建了陈经纶中学。陈经纶中学环境幽雅,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准、设备齐全的高级中学。

  28. 1981年后,陈经纶及其昆仲陈子民、陈经兴、陈经华继承先辈遗风,成立陈瑞琪基金会,先后在家乡、新会县捐建两间中学,扩建两间小学,新建一间幼儿园,捐资兴建县人民医院、五邑大学,捐资额达400多万港元。1988年4月陈经纶先生宣布捐资2000万港元在北京兴建一间高级中学,现已破土动工。

  29. 陈经纶父亲陈瑞琪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早在20年代就在家乡新会及广州、江门、佛山、港澳等地和越南捐资兴办了10多间学校,并经常发放粮款衣物救济贫民、灾民。1949年后,依然持续不断地资助家乡的学校、医院,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被迫中止。

  30. 在纪念陈瑞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黄清渠副省长代表广东省人民对陈氏家族两代人坚持兴学办公益事业的义举表达了谢意。

  31. 在著名侨乡台山县,侨胞捐资办学的事迹更为突出。从1978年到1988年,侨胞捐资新建、扩建、翻修的中小学446间,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目前,台山县已实现村村有小学、镇镇有中学。

  32. 香港知名人士林百欣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在汕头市捐资1000多万港元,兴建了林百欣中(小)学。林先生在故乡潮阳县捐资800万人民币的学校正在兴建之中。林先生还在中山市隆都医院捐建了一座大楼,捐赠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

  33. 罗定华侨中学的建立,得到了多位美国、加拿大侨胞和港澳同胞乡亲的资助。

  34. 丰顺旅泰同乡会集资捐建的龙泉中学,依山而立,富有民族特色。

  35. 揭西县的河婆中学,是一座华侨捐办的老学校,她曾为广东培养出许多人才,如今,侨胞又继续捐资扩建。

  36. 港澳知名人士梁球琚先生,在广东省多次捐资办公益事业,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37. 美籍华人、著名化学家王磊教授,为了推动中国的化学研究事业,毅然将自己多年收集、珍藏的《化学文摘》捐给广州中山图书馆,这些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38. 以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名字命名的佛山市元甲小学的重建,得到了霍英东、马万琪等数百位海外乡亲的热心资助。

  39. 元甲小学设有语言实施室、电脑室、体育馆、游泳池,其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十分先进。

  40. 为了扩大教育面,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侨胞们捐资兴建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中学。

  41. 台山县磐石电视大学是美籍华人李磐石夫妇捐资30万美元兴建起来的。

  42. 台山溯源电子学校由旅美侨胞和港澳乡亲捐资兴建。这座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人才,是江门市的重点中学。

  43. 揭西县捷和工业中学,由香港同胞郑翼之先生捐资470万港元建立。该校开办了许多班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4. 新会县荷塘职业中学专业班为社会造就了许多人才,该校的建立和设备的引进得到了旅港乡亲的关心和资助。

  45. 十年来,由于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的热心支持,广东省各侨乡中小学的教学设备都比较先进,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6.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海外侨胞十分注重改善教师的待遇,注重教师的宿舍建设。

  47. 这真是:今日教师得以安居,他日学校人才辈出。

  48. 为了把家乡的学校办好,保证学校的教学经费,旅外乡亲纷纷在学校集资成立基金会,用于修膳校舍、奬教奬学。据统计,仅台山县就有116间学校设立了基金会或奬学金。

  49. 为了促进和发展广东教育事业,1989年广东省成立教育基金会,香港知名人土曾宪梓、黄球先生率先向基金会捐款100万港元,海外各界人士纷纷响应。

  50. 霍英东先生宣布:每年捐赠100万港元给广州市教育基金会,用于发展广州市的教育事业。 

  51. 办厂养校是当前捐资办学的新趋向。为了探索学校教育与保证教学经费的新路子,一些侨胞捐建学校后又引进设备技术,捐办工厂、农场,将所得的利润作为办学经费。

  52. 这座正在建设中的新会县罗坑水泥厂,就由陈经伦先生捐资400万港元与罗坑镇合办。

  53. 东莞市常平土塘区的果场、猪场、鱼塘由香港宗教界知名人士黄水先生捐建,所得到利润全部用于其捐建的黄水小学及镇上的公益项目。

  54. 美籍华人陈荣畅先生从美国、加拿大等地引进良种,在故乡台山捐资700万港元办起了农场。陈先生表示希望能将外国的良种在故乡引植推广,全部收入将用于公益事业。

  55. 香港同胞庄炎辉等31位乡亲在汕头达濠华侨中学内捐资130万港元建成工业大厦,厂房出租每年为华侨中学提供10多万元教育基金。

  56. 为了保证揭阳县揭和工业中学的教学经费,郑翼之先生捐资兴建了安乐宾馆,部分收入拨归该校使用。

  57. 梅州华侨中学校办工厂的设备全部是旅港乡亲捐赠。学校办厂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又可以增加教育经费来源。

  

  58.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侨乡人民对科学技术、文化娱乐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为了满足家乡人民的需要,侨胞纷纷捐资兴建科学、文化项目。

  59. 在台山县一公里长文化区内,荟集了由海外乡亲捐建的多个大型科技、文化项目。

  60. 台山县拥有这么多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科技、文化设施,与海外乡亲的鼎力支持、慷慨捐助分不开。这些设施对台山县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1. 佛山市石湾区鄱阳乡庞赛老幼中心和村道是旅港乡亲周星拱先生捐建的。

  62. 这座气势雄伟的中山纪念堂由香港知名人士郭德胜先生捐资1000万港元建成,目前是中山市重要的文化项目。

  63. 对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的保养修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表示出极大的热诚。

  64. 设在斗门县图书馆内的嵩光文物室和文物都是侨胞嵩光夫妇捐建(赠)的。

  65. 始建于唐代的潮州开元寺,旅外乡亲集资数百万港元将其修葺一新。

  66. 广东北部山区南雄县的三影塔,已有970年的历史。1984年由澳门同胞卢道和先生出资维修,如今雄姿不减当年。

  67. 佛山梁园是广东古建筑四大名园之一,是美籍华人、著名文豪梁厚甫先生的家产。1988年梁先生将该园的所有权赠送给佛山市人民,并捐资近百万港元作为修复梁园的经费。

  

  68. 捐办医院是海外侨胞的传统,也是10年来侨胞捐办公益事业的突出方面。

  69. 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香港同胞李嘉诚先生捐建,占地面积39562平方米。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医院。该院的建成,对保障人民健康,发展粤东地区卫生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70. 广东省英东心脏中心是霍英东先生捐资2200万港元兴建的。

  71. 番禺何贤纪念医院由已故港澳知名人士何贤先生捐资450万人民币建成。该院是一座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县级妇幼保健医院。

  72. 以医术高超闻名海外的广州南方医院,拥有几十台从西德、美国引进的血液透析机,这些设备全部都是华侨捐赠的。

  73. 开平县人民医院救护中心,由美籍华人利国伟先生捐建。

  74. 新会县人民医院的建立,得到了旅居美国、加拿大、港澳等众多乡亲的资助,耗资1300多万港元建成,彻底解决了新会县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75. 顺德县医院由香港知名人士郑裕彤、李兆基先生捐资800多万港元建成。该院的设备十分先进,在国内堪称一流。

  76. 由200多位侨胞、港澳同胞集资捐建的梅县白宫医院,结束了当地长期借用民房行医的历史。

  77. 正在兴建的普宁县华侨医院,是旅泰侨胞、港澳同胞集资1200万港元兴建的项目。

  

  78. 为了强国健民,促使中华体育走向世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为广东省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9. 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是爱国爱乡、捐办公益事业的杰出代表。1978年以来,霍先生捐办公益事业的资金达6亿港元。广东省各地都留有霍英东先生捐资办公益事业的业绩。

  80. 霍英东先生是热心发展广东教育事业的带头人,在三水县、番禺县捐建了体育馆和体育场,在中山大学兴建的英东体育中心,具有国际水平的多项配套功能。除此之外,霍先生还每年拨出50万元人民币作为维修中山大学体育中心的费用。并每年出资赞助“省港杯”足球赛,为广东的体育事业付出了许多心血。

  81. 闻名世界的金利来领带大王曾宪梓先生十分关心广东的足球运动。曾先生出资举办的“宪梓杯”全国足球赛,推动了广东足球运动的发展。

  82. 由曾宪梓先生资助的强民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全国女子足球赛的好名次。

  83. 这是香港同胞朱正贤先生资助兴建的台山正贤体育训练馆。朱正贤先生举办的“振兴杯”全国排球赛,推动了排球项目的发展。

  84. 在1987年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广东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团体冠军,有数人打破世界记録。这成绩的取得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巨大支持分不开。

  85. 又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正在兴建,潮汕体育馆的筹建得到了庄世平等众多海外乡亲的资助。

  86. 海外侨胞慷慨解囊的目的就是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87.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8. 三水县芦苞敬老院是侨胞、港澳同胞与国内乡亲共同集资兴建的。在众多的老人中,有5位老阿婆是近年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回来定居的“红头巾”。正是:昔日在海外终日辛劳漂泊,今日归故里安享幸福晚年。

  89. 潮州市福利院由香港同胞沈广河先生捐资60万港元扩建。这里分别收容安置了部分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解决了一批残疾人的就业谋生问题。    

  90. 中山市颐老院、斗门县“老人之家”的兴建与设备配套得到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支持与捐助。

  91. 清远市石角镇幼儿园是香港同胞黎金康先生捐建的。

  92. 位于新会县陈冲乡的陈经华幼儿园,由加拿大华人陈经华先生捐资150万港元建成。

  93. 这一座座敬老院、幼儿园,显示了海外乡亲对故乡人民的一片挚爱之心。侨胞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4. 俗话说:路通财通。路网建设与经济振兴有着密切的联系。

  95. 南粤水乡,水网河湾交织,以往汽车出门总离不开船。1983年以前,从广州市到中山、珠海一带竟然要过多个渡口,如今这已成为历史。

  96. 为了搞好路网建设,使交通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78年至1988年十年间,广东省发动国内各界人士,采用多种办法集资几十亿人民币,修建大中小桥梁1195座,贯通所有的公路干线,极大地改善了广东的交通状况,为广东的经济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十年来共接受海外乡亲捐赠的各类汽车近7万辆,捐资修筑的公路7793公里。

  97. 如今广东省的公路四通八达,桥梁畅通,其中包含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功劳。

  98. 1988年建成通车的洛溪大桥,凌空而起,宛如长龙卧波,蔚为壮观。洛溪大桥的建成,标志着番禺县的交通已彻底改善。

  99. 地处粤闽交界的大埔县,真是开门见山,山连着山,生产发展缓慢。

  100. 海外乡亲深知故乡的困境,纷纷捐款捐物帮助家乡改善交通。经过几年的努力,昔日的山中县如今各乡镇都修建了公路,为大埔县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振兴创造了条件。

  101. 香港知名人士姚美良先生对家乡建设十分关心,近年来致力在家乡捐办公益事业,姚先生投资兴建的永芳工业开发区将推动大埔县的经济振兴。

  102. 潮州市韩江大桥的建成,改善了潮汕地区与福建的交通联系。

  103. 兴修水利电力和自来水工程,也是海外侨胞在家乡办公益事业的传统项目。

  104. 三水县独树岗村民过去靠水兜在河涌水井打水,如今已用上了乾净的自来水。

  105. 清远市三坑水电站的建成,解决了农田灌溉和农民的饮水问题。这些项目全部都由旅外乡亲捐资捐物修建。

  106. 又是一个丰收年。丰收的成果离不开海外乡亲的支持和帮助。每年,广东省各侨乡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数十万吨,有力支持了家乡的粮食生产。

  107. 为表彰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广州市社会事业的巨大贡献,1988年10月16日,广州市政府授予霍英东、何添、戴宗汉、戴贺庭、石景宜、温祥来、张耀宗、吴有源、胡忠、赖炜棠先生等十位华侨、港澳同胞杰出代表“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108. 广东的建设成就离不开海外侨胞、港澳乡亲的大力支持,广东人民不会忘记海外乡亲的无私奉献。

  109. 随着广东省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办公益事业将日益增多。当前,捐办公益事业已向着搞开发性工农业,支援家乡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一如继往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贯彻执行各项侨务政策,保护华侨、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保护海外乡亲爱国爱乡、捐办公益事业的热情。

  110. 我们相信:只要广东省六千万人民和海外二千多万乡亲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广东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昌盛。

  

  (注: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10周年时,广东省侨办决定拍摄反映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的专题资料片《粤侨丹心》,赠送给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社团和国内外有关单位。该片由黄德才、李国全、梁兆澄同志策划,广东省侨办主任司徒戎生监制,广东省华侨録像通讯服务公司摄制。应摄制单位之邀,由我撰写解说词。该片通过镜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头10年广东接受侨捐兴办公益慈善项目的情况,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广东的捐赠90%是假的”传言,维护了侨捐和广东的声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