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8.松辽平原旧石器考古问题①


  松辽平原(不包括下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物迄今已近半个世纪。但直到目前为止,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还没有对任何一处遗址作过肯定的论断。作者根据已有文献和野外考查,确认有四个地点可以肯定为旧石器文化遗址。此外,顺便对“榆树人”的时代问题作一些探讨。

  首先是哈尔滨顾乡屯,一九三三年日人德永重康和直良信夫在发掘大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时发现了5件石片。一九三四年第二次发掘时又发现了石器3件、石片4件、石核1件、石屑lO件以及一些骨器。后来远藤隆次和石岛涉、包诺索夫也发现了几件石器。由于人们长期受石岛涉的观点的影响,认为顾乡屯动物群的化石是二次和三次搬运的,因而石器的层位都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混乱”的。裴文中教授并根据该地所发现的石器与东北常见的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类似而认为“顾乡屯遗址,无任何理由可认为是旧石器时代的”。从而将顾乡屯遗址归于全新世和中石器时代。

  关于石岛涉的观点我们已在专文中有过评论,即根据顾乡屯附近半砬城子发现的披毛犀骨架和历来顾乡屯组中经常发现大量化石的事实,以及该化石群在欧亚大陆上目前所知14C年龄尚无确切证据小于10,000年的情况断定,顾乡屯动物群应原生于顾乡屯组之中。顾乡屯动物群和顾乡屯组应同属晚更新世。最近在顾乡屯西河沟于顾乡屯阶地面以下10-13米深度内取树枝化石作了两个14C年龄测定,结果都大于40,000年,说明顾乡屯组属于更新世无疑。

  细读德永原文并进行野外核对,证实他所举的第6地点剖面在瓦盆窑川中上游哈大铁路桥西侧。该处河流属于急滩,处于侵蚀状态。剖面全由顾乡屯组组成,根本没有全新世的温泉河组。所以该剖面下部第3层所产一件石片,也应属于晚更新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其他文化遗物,有的出土于温泉河组,有的记载不详。这样,关于顾乡屯文化遗物的时代就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一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部分属于中石器时代,甚至新石器时代。

  但是考虑到温泉河组出土的大量化石除家犬、家牛外大部分都是顾乡屯动物群的成员。许多都是在全新世以前已经绝灭了的。它们应该是从顾乡屯组中次生搬运来的,而文化遗物又经常与化石伴生。这些出自温泉河组的文化遗物也极大可能是与化石一起由顾乡屯组中次生搬运来的。这样就增加了另一种可能性,即所有文化遗物都出自顾乡屯组,都属于旧石器时代。近年的研究表明,细石器并不是新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所特有的,而是可以延伸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的。例如许家窑、峙峪、小南海等遗址中都有所见。在德、直的发现中有三件典型的细石器。第一件是一个被折断了的淡绿色碧玉长石片一端经加工而成的圆头刮削器。类似的刮削器也见于水洞沟遗址和峙峪遗址。另一件是一个玉髓制的小尖状器,原名柳叶状小石器,类似的尖状器也见于萨拉乌苏河遗址。第三件是蛋白石制的圆头刮削器加工特别细致,并有一定造型。

  综上所述,顾乡屯文化遗物的时代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即全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属于中石器时代,甚或新石器时代。看来,顾乡屯存在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这一点是无疑的。而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加以确证。

  第二个地点是哈尔滨黄山,自一九三六年以来就有A.T.马良夫金、B.Ⅱ.摩摩特、B.佛奥费洛夫等人进行过工作。其中以B.B.包诺索夫所作工作最多。他们主要都是在黄山主沟底拣到一些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化石混在一起的细石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由于地层    层位不清,人们不免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其中一个极端的推论就是黄山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甚至金石并用时代都有人类的活动。另一个极端是认为黄山只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后来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过调查和发掘,确定了黄山顶上存在着两个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称为“南城遗址”和“北城遗址”。其文化遗物主要是细石器和粗红陶。这种细石器文化(昂昂溪文化)在松辽平原地区分布很广,并经常产出于地面不深处的一层黑土中,我们曾将其视为中全新统的地层而命名为“坦途黑土”。在镇来坦途细石器文化遗址测得贝壳的14C年龄为4064±110年,黑土的14C年龄为3635士60年。在黄山北城遗址测得炭屑的14C年龄为2780±130年或2730±100年。

  一九六四年本文作者在黄山西侧哈一机砖厂附近的地层剖面上的顾乡屯组中采得一枚石片。原料为黑色玄武岩,长、宽、厚各39、18、6毫米,形态不对称,像一把小刀。背面石片疤的相互切割关系显示由左上方按反时针方向依次在石核上用石锤敲击而成的一个突棱,腹面是一个明显的半锥体。几乎看不出二次加工的痕迹,只是右下方的两个小疤好像是压制成的,以便使尖端收束而尖锐。唯尖端已缺损。上端为台面,两边打去两个小片使中间突起一个棱脊。而腹面上劈裂面半锥体的尖端正对台面上的棱脊,即打击点正选择在台面的棱脊上。可见人们当时打片的技术已颇为高超。预先把石核加工到适合的形状,使最后一锤打出的石片不对称,形如小刀,又细,又长,又薄。这个石片可称之为“修理台面的石片”。这种石片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结合同层发现的化石:真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野马等晚更新世的化石来看应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该层又发现了云杉为主的孢粉组合,以及西伯利亚云杉、臭冷杉、兴安落叶松、桦等植物化石。这种耐寒的暗针叶林现生于长白山1400-1800米的高度上,当冰期寒潮来侵时它们被驱赶到平原上来。说明该石片属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产物。最近测得云杉化石的14C年龄为30,000±700年。石片的层位还要低,估计在5—6万年左右。

  一九五七年包诺索夫曾在黄山主沟西侧进行发掘,在顾乡屯组中除发现一些化石外,还发现了四块人工打击的石块,但都不成形,只有一件一头削尖的木锥(大小如人的中指)是比较成型的工具。

  由此可见,黄山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也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前者产于中全新世的坦途黑土中,后者产于晚更新世的顾乡屯组之中。

  第三个地点是吉林榆树周家油坊。这里曾经在一九五一年发现的大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中找到一件石片。一九六四年本文作者在周家油坊附近万发屯的河滩上也发现了一件尖状器。但是,所有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地层层位都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九七七年我们曾在这里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在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等地点在出土大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的同时,发现了石器十九件,骨器五十件。石器包括:盘状石核、棱柱状石核、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骨器包括:骨矛头铤,象牙铲器,骨刮削器,骨尖状器,骨挖掘器等。石器全部采用直接打击法,不见压制技术的特点。说明文化的原始性质,应归于旧石器时代。但有利用相当充分的盘状石核,打制台面的石片、器形周正的尖状器等,说明了文化的进步性质。故归之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骨器除采用直接打击法外,还利用了刮削、锯错、旋刮等技术。有的骨器具有一定的造型,分工细致,也说明它们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放射性14C测定结果:第四地点顾乡屯组剖面中部为26740±735或26100±850年,出土石器最多的第一地点层位较低,不同深度处三个树枝的14C年龄都大于40,000年。因为顾乡屯组是大理冰期的地层,故按欧美末次冰期的年龄估计顾乡屯组的下界在70,000年左右。因此周家油坊文化遗物或称为“榆树文化”,其年代可估计为4-7万年。

  但是,由中全新统坦途组组成的第二、第七两地点也出土了大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化石,第二地点剖面中下部不同深度处的树枝化石测得14C年龄为7,380±100;7,300±100;7,250±140;6,060土100年。但该层出土的一件披毛犀骨骼的14C年龄为31,800±900年。从而确证了全新世坦途组中的化石是次生搬运的。而与化石共生的骨器的石化程度又与化石相仿。再考虑到已石化了的骨化石性质不如新鲜骨骼坚韧更适于作骨器之用。因此,推测这些骨器是与化石一起由顾乡屯组中冲刷搬运而来的。这样就把周家油坊所有的文化遗物归于同一时代,全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比小南海、山顶洞、峙峪都早,而与许家窑比较近(其中一件最能代表当时技术水准的盘状石核与许家窑遗址中的特别相似)。

  关于周家油坊遗址已有专文报导。此处只介绍其梗概。在周家油坊一九五一年化石材料中还有人类肱骨一根及头骨碎片二块。曾取名“榆树人”。

  那么,榆树人是否就是上述文化遗物的主人呢?最初,由于这些人类化石是和晚更新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混在一起的,因此很容易把二者作为同时产物看待。但后来经过含氟量的分析又否定其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总的看来,含氟量是随着时代的久远而升高的。其中前人所分析的马和家犬含氟量很接近现代人畜,其时代应较新。但此次出土的马骨含氟量并不低。榆树人化石含氟量显着高于现代人畜而进入化石含氟量的范围。还有,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巧合,第一地点出土的一个猛犸象门齿的含氟量恰好也是0.53%,与榆树人化石含氟量相等。这个猛象门齿的14C年龄为29800±1200年。考虑到含氟量和Hc年龄之间的精确数量关系尚未建立;不同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系统误差,例如此次分析结果普遍比前人结果数字偏低。而此猛犸象的14C年龄又与同层不同深度处三个树枝的14C年龄不符,它们都大于40000年。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那个猛犸象的年龄就可以代表榆树人的年龄。但是我们却看到榆树人有属于晚更新世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可能。看来含氟量法并不是一种很精确的方法。关于榆树人年代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中包括采用更先进的方法(如氨基酸法等)。

  第四个地点在松辽平原南部边缘的黄土丘陵地带,位于内蒙奈曼旗白音昌公社虻石沟大队的蚂蚁沟水库中。在发掘一具披毛犀从环椎以下紧密排列的20节椎骨的同时在其上方一米高处发现两件石片。

  原料都是本地近处未见的一种表灰色含有正长石斑晶的流纹岩。第一件,长、宽、厚各65、43、20毫米,石片角116°,背面由两侧两个破裂面形成一个脊梁,腹面是一个破裂面,半锥体不太明显,但还可以看出打击点是在台面的中点。台面是一个平坦的新鲜面。但中部因打击这个石片时有点损坏而形成一个小坑。

  第二件石片较特别,长、宽、厚各40、70、6毫米,宽几乎大于长的一倍,厚度最大处6毫米,最薄处只有2毫米。半锥体明显,打制方法先在石核上打去一个石片,然后并不转动石核只是把打击点向后稍微移动使前后两个破裂面几乎完全平行,于是形成了宽大于长、厚度特薄而纵横剖面上都呈弧形的这样一个石片,而台面只    有2毫米宽。显然这样薄的石片是有利于作为切割之用的。我们把这件石片称为横向薄石片。这两件石片具有一般旧石器晚期的技术特点。总上所述,虽然目前所获材料十分零星,但它们都有确切的地层层位。它们确切无疑地说明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活动,从而可以把人类在该地区活动的历史上推到6-7万年,它们为今后进一步寻找旧石器文化遗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处特别提请有关单位注意,如能在上述地点进行系统发掘,定会有所收获,从而丰富本区旧石器文化的内容。今后我们在寻找旧石器文化遗物时需要注意:

  1、以上几个地点的文化遗物都产于含有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的顾乡屯组之中。顾乡屯组在大部分情况下构成河流的二级阶地,上有马兰黄土覆盖,其地质地貌标志十分醒目。动物化石又常常是文化遗物的引子。

  2、在松辽平原东部和南部边缘的黄土地带,中下更新统的地层已有出露,寻找旧石器中、早期文化遗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相信今后在这一地区一定会有旧石器时代文物的更多发现。

  黑龙江省博物馆张泰湘同志为作者提供了包诺索夫的手稿及标本,特致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德永重康、直良信夫,1934,伪“满洲帝国”吉林省顾乡屯第一回掘出物研究报文,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报告,二部一编。

  [2]德永重康、直良信夫,1936,伪“满洲帝国”吉林省顾乡屯的古生人类遗品。

  [3]远藤隆次,1941,伪“满洲帝国”哈尔滨市顾乡屯化石产地调查报告,顾乡屯一化石产地报告。

  [4]石岛涉,1938,昭和13年度第二次顾乡屯发掘概报,伪“满洲国”生物学会会报,第l卷4号。

  [5]佟柱臣,1947,东北旧石器时代问题。渖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汇刊,第1期。

  [6]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1955,科学出版社。

  [7]孙建中,《关于顾乡屯组》,《吉林地质》,。1977,2期。

  [8]B.H热尔纳科夫,v.V波诺索夫,1958,《哈尔滨半砬城子发现的犀牛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24期。

  [9]贾兰坡,卫奇:1976,《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2期。

  [10]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一期。

  [11]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一期。

  [12]贾兰坡,1955,《河套人》,龙门联合书局出版。

  [13]B.B包诺索夫,。1958,《哈尔滨附近黄山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第四纪研究》,1卷2期。

  [14]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东部黄山南北城遗址调查》,《考古》1960年4期。

  [15]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组:1959,《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科学出版社。

  [16]裴文中:《关于考古和第四纪地质工作上一些新方法》,1955,科学出版社。

  [17]邱中郎,1955,《含氟量分析在中国几种人类化石上试用的初步报告》,《古生物学报》,3卷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