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横石山遗址

  本文原载《乳源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横石山遗址在乳城镇侯公渡河头廖屋后山,名廖屋背夫山。遗址于1984年乳源瑶族自治县文物工作人员在进行野外考古时发现,1986年作过局部试掘。根据试掘披露的文化层以及出土的石器、陶片等显示,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晩期人类聚居遗址,距今约4000年。

  横石山,相对高度约20米,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麓为农田,西北有南水河,相距约400米,南接延绵的岗峦,西为山坳,临河傍水,山坡较平缓。遗物散见于山坡的耕土层里,多见于山顶。耕地周围的断面可见厚达30至40厘米的文化层,为灰褐色粘土,杂含石器、陶片和烧土。1986年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会同乳源瑶族自治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山顶作过局部试掘,挖探沟一处,沟长3米,宽1.5米,深0.8米,文化层与披露部分基本相同。

  该遗址采集及出土石器有斧、锛、凿、镞、环、砺石、石芯等。其中锛有短身锛、梯形锛和弓背锛。镞有柳叶形和三棱形,均为磨制,通体光滑,制式精细。陶片有夹砂陶、泥质软陶、硬陶等。胎色有黄皮黑心,表里均黑,黄色和灰色。可辨器形有釜、罐、钵、豆、器座、鼎足、口沿和纺轮。陶片纹饰有曲尺纹、方格纹、云雷纹、重圈纹、席纹、夔纹、绳纹等。遗址大部分被农民垦种,局部受到破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