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林月开:要建岭南“第一村”

  本文原载2006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7版。

  作者:夏珺、李时平,人民日报记者。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地处粤北深山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龙头新村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秧歌阵阵,村民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欢庆自己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全村52户270人,全部告别泥砖房,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而这些崭新的楼房均来自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捐助,他就是这个村的村民、韶源水泥厂总经理林月开。

  从小立志改变穷村面貌

  阳春3月,粤北山区百花吐艳。记者来到龙头新村,见到了这位被人们誉为“粤北刘老根”的林月开。

  54岁的林月开,脸膛黝黑,身材高大,嗓门也大。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个投身商海;90年代,他引进资金在家乡兴建股份制水泥厂。他大胆引进人才,科学管理,产品获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并安排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现在,龙头新村人均收入达6500多元,成为全县首富村。

  2002年,林月开带领村民兴建龙头新村,每户1幢3层半403平方米的联排别墅式楼房,平均造价18万元。

  林月开带我们沿着新村的外围边走边看,向我们介绍新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站在村前小河边,放眼望去,新建的村庄依山面水,24栋楼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月开告诉记者,新村是请韶关市有关建设单位统一规划设计的,包括引水、排污、环保工程一条龙解决。

  望着被青山緑水环抱,气派不凡的龙头新村,记者问:“整个新村建设投入了多少钱?”

  “1000多万元。”

  “你做什么生意挣了这么多钱啊?”

  “嘿嘿,我这个人虽然没读几年书,但脑子还管用,改革开放后,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如果还富不起来就对不起党和政府了!我能吃苦,过去开矿,现在办水泥厂,我也是靠几十年打拼出来的啊!”

  “你富了,怎么想到要给全村的人盖大楼呢?”

  “财富这东西,来源于社会,最终还得回归社会。对我来说,挣钱是手段,我生在村里,长在村里,瞭解龙头新村过去的穷,我从小就立志要改变它的面貌,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了!”

  要建岭南“第一村”

  林月开心中一直有一个造福乡梓的梦想。他说:“新村是盖起来了,但这仅是第一步,我的目标并不只是让每个村民住上小楼,还要提升新农村的内涵,打造出龙头新村人的品格。华西村我去过,华西村经验藴藏的内容很多啊。我的梦想是要将龙头新村建成岭南‘第一村’、岭南‘华西村’!”

  村民告诉我们,老林平时没什么爱好,连扑克、麻将也不会玩。但就是爱读书学习,他曾自费到中央党校学习,村里每天熄得最晚和亮得最早的就是他房间里的灯。村民说,老林的“功夫”是苦练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今天住的比城里人好,就要以城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物质文明上来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龙头新村人就得有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素质。”

  站在村前新建的河堤上,老林指着四周的青山緑水说,对于龙头新村来说,全村人都住进了新楼,头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接着要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发全新生态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采访时有两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记者注意。村前河里的水不深,清可见底,一群红鲤鱼在自由游弋,起初以为是自然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是村民买来放在河里养着的,要吃时再到河里来捞。我们纳闷,河池离新村足有二三百米,怎么不担心鱼被偷呢?村干部告诉我们,在龙头新村,这是很正常的事。生活富裕了,偷盗现象似乎絶迹了。还有一个细节,龙头新村很多人出门时都不锁门。村干部说,邻里间都相互照应着呢,不锁门一样安全。这几年,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偷盗案件。

  记者随意来到一个敞开大门的村民家,一位穿着时髦的妇女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请我们进屋。只见她家装修得十分亮堂,家具摆设跟城里人的一样漂亮,茶几上还摆满几样点心水果。她告诉记者,丈夫在村办水泥厂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够花了,她就做了“全职太太”,操持家务。说话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在村前的休闲广场一隅,五六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阳光下拉家常。71岁的刘阿婆告诉我们,林月开可是个大好人,挣了钱为村民盖大楼,要不是他,我们还得住泥土房,冬天冷,夏天热,下雨漏,现在好了,个个住进了“洋楼”,享福了。

  村干部告诉我们,林月开做事很公平,在新房分配上一视同仁,连他自己的住房都是抓阄来定的。林月开笑笑说:“人人都平等,家家都富裕,这样才和谐啊!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林月开再有天大的本事,‘龙头’还是舞不起来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