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京古道闪现不灭的光辉

  西京古道,一个诱人探究的课题,一个老生常谈的热点,亦是一段见仁见智的不老传奇。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通过多次考察认为:西京古道是目前岭南发现的十多条古道中,有文字记载、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从旅游的角度讲,这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现时背景下,如何认识西京古道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好古道“开发为了保护,保护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旅游开发?如何擦亮其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的岭南印记?

  笔者认为,要成功开发西京古道旅游,必须立足旅游产业发展这个基准点,基于市场资源、产品、可持续发展等自然角度去解读西京古道。尤其要立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发展这三大视角,方能真正展现其靓丽的神采。

  一、在自然与景观视角下的两种风采

  在两类人群的眼中,西京古道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一)对地学研究者,这是一条生动鲜活的“地学修学旅游带”。

  独特的地理环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南岭山脉横亘,山峦连绵,纵横交错,溶蚀地貌显着,切割强烈,悬崖峭壁,地势险峻的地质结构,古道是地学修学旅游的课堂。

  (二)对大众游客,这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值得深度探奇的、可游可憩的、传奇动人的山河画卷。

  高山、峡谷、溶洞、天坑……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道沿途,有广东最高峰石坑崆,有广东最美的峡谷乳源大峡谷,有中华第一洞通天箩,有人间仙境仙人桥……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天然溶洞和奇峰异石,以及湖水、瀑布、温泉,更有那孕育了独特民族风情的莽莽瑶山和佛教名山云门山。这些以西京古道为中轴线连接起来的自然景观,就是一幅壮美的动人画卷。

  二、在人文视角下,凝聚厚重的内涵

  (一)古今巧遇的“通京”之路。

  西京古道开凿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距今已近两千年的历史。当时由桂阳太守卫飒奏准朝廷主持开凿,自英德浛洸至湖南宜章,崇山峻岭500余里之遥,工程浩大,开成后是一条岭南直接通往京都西京的主干道。时隔两千年,京珠高速公路从北京南伸直到珠海,成为当今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古代的西京路和现代的京珠高速公路,其起止点都一头接京都,一头接岭南。京珠高速公路甚至有不少地方还是沿着西京古道走。其走向、功用等方面,两千年古今轮逥,古今巧遇。这无论如何,西京古道有意无意的给了开京珠高速公路予实际操作上的参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军旅征战之路。

  军旅是西京古道开通并得以持久畅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西京古道是否在秦军10万铁骑的踩踏下形成雏形?东汉卫飒是否在原有雏形的山道上开凿修筑?至今众说纷纭。从战略意义上讲,《孙子兵法》云:“计险厄远近”。意思是说,要研究地形的险隘,计算道路的远近。所以,西京古道的开通,在历朝历代的军旅征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北宋开宝三年,即南汉大宝十三年(970年),宋将潘美、尹崇珂统兵10万,从连州经西京古道支线(西线)横插韶关,与驻守广州北大门的南汉守军决战韶关莲花山下。此役是南汉亡国的生死决战,是西京路上不可泯灭的一页战史。清咸丰年间,洪秀全的太平军由西京古道北上,沿途今尚流传“村庄坚壁清野”,“大军如蚁”在西京古道“过了七日七夜”而秋毫无犯的传奇故事。近现代史上,1928年初,朱德、陈毅经西京古道进军湘南。1931年2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连县东进,到老坪石后经西京古道南下乳源北部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谱写了一页“古道梅花壮英烈”的惨烈壮歌。战斗结束后,红七军400多名伤病员由西京古道南下,在今大桥镇铁龙头村留下44名重伤病员隐蔽养伤两个多月。新中国成立前后,西京古道成了当时的战略要道,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足迹和鲜血。这是西京古道上战火硝烟、联营军帐、旌旗号角的重要元素,也是古道长久畅通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商旅文化、驿站文化体验之路。

  从旅游开发角度看,西京古道商旅文化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供奔波商旅休整的憩所——古道驿站。西京古道,既是军道,也是官道,但更主要的是商道。它曾经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必由之路。”“其间商贾奔施,冠盖辐辏,往来行人不知凡几!”南来北往的公差快马、旅人学子、镇村平民川流不息,他们来去匆匆,有不少披星戴月,火把松明与流萤交织,在古道的夜空中闪烁。更有无数商贾,押运着一批批货物,在“挑担脚夫”的肩膀上,日夜不停的南流北运。古道曾留下运送荔枝的“一骑红尘”和“万担盐箩过古道”等等传说。另外,西京古道沿途出土的古铜钱,也给今人传递了古人商贸往来和货币流通的一些经济信息。古代的邮铺、公馆、茶亭、食铺各有不同的功能。然而就是这些在路旁道边檏素得几乎简陋的铺馆,却是如此执着的伴随古道,“不辱使命”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在古道旅游带开发建设中,它担负着必要的食宿接待设施功能。在当今都市人厌倦喧嚣闹市,向往清静悠闲返璞归真田园生活的时代,打造古驿站文化体验旅游带氛围,提升西京古道旅游档次是重要的环节。

  (四)民族迁徙、融合之路,民族风情体验之路。

  充分反映西京古道是民族迁徙和融合之路,是开发古道旅游的又一重要内容。秦代以来,岭南就是朝廷流放“罪徒”的基地。除此之外,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几度南迁。北民南迁给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在中国历史上,南迁是移民的主流。正是南迁,才使华夏文化扩大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海外,才使中国南方的疆域得到扩大和巩固,才使中国南方形成以华夏(汉族)为主、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局面。”中原文化的传入,使土著俚人与北方流民相互融合。泽桥山隋唐六朝墓是北民南迁,卜地而居,生息繁衍留下的文化遗存。沿途已发现的南朝砖室墓也充分证明瞭这一点。明初,乳源“招民承种,湖广、江西、汀漳之民占籍于乳”。今在乳源居住的客家人,大多数是此时迁居乳源的。清初,又有不少客家人,乘“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移居四川。其中,朱德元帅的祖先就是沿西京古道北上入川的。西京古道,留下了祖辈迁徙的足迹,留下了先人别离故土时的无限思乡情怀。开发西京古道纪念民族迁徙为内容的旅游项目,为旅游者追怀民族历史、寻根访祖、敬祖睦宗提供平台,将给西京古道文化内涵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必背瑶寨又是世界过山瑶祖居地,民族风情体验是构筑西京古道旅游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古迹探寻之路。

  古迹探秘是西京古道旅游带的重要招牌。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丈量着这条千年古道。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印记着历史的沧桑。古道沿途,古迹众多,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还有古树等等,都将是游人探秘的重要内容。走进古道,使游人宛如跨越了时空隧道,感受到两千年前“古道西风瘦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古遗址显示的也许是古道昔日的繁华;古墓葬包括古代造型独特的砖室墓和历史名人墓,将激起人们对先人的经济生活、民情风俗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沉思。古建筑是古道探秘涉及最广泛的内容,这里,两千年前凿山开道的古迹犹存,明清以来重修的大青石板路面蜿蜓在险峻的山巅坳口,与长满荒草的古亭诠释着古道悠久的历史。还有古桥、古村。其中大桥镇的通济桥,建桥时采用当时先进的“睡木沉基”技术,至今仍巍然挺立,是大桥地区历史文明的象征。沿途的古村,承载着千年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如洲街、大桥、石角塘、长冲等古村,这些古老的村庄记叙了西京古道沿途先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尊严。它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更是民族浓厚历史和传统的记忆和载体。它以古老的物质元素,凝固的建筑艺术,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鲜明地折射出悠久的历史龢民族文化传统,真实纪録了传统的建筑风貌,优秀的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的空间形态。每一处古老的村庄都藴藏着古老的故事,每一间古老的宅院都遗留着历史的韵味,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再有古道边和古村前后的古树,古树很多又是早于古建筑物或与建筑物同龄的“活文物”。这些古树曾见证千百年历史沧桑,有些古树甚至成为一方的标志性植物或因树而产生一个个优美的故事。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迎客松”,就成为当今乳源“喜迎八方宾朋”的标志性古树。大桥下圭村前的那棵红豆杉,也因京珠高速公路为其“让道”而传为佳话。许多游人在探幽访秘中,总是与古树联系在一起,追寻、瞭解历史、生态方面的知识。

  (六)佛教传播之路。

  在西京古道旅游带,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的传播就在古道边扎下深根。六祖慧能七传弟子文偃在云门山下创建了云门寺。与云门寺同时期,文偃大师二世法嗣广悟禅师又在双峰山下创建了双峰寺(1972年毁)。云门寺还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至今时越千年,仍然香火旺盛,是至今一直沿袭农禅并修的佛教寺院,是游客的祈福宝地。

  (七)诗文鉴赏和名人芳踪寻觅之路。

  古道诗文意境悠远,词句铿锵,情真意切,与景与地结合紧密,具有很好的软开发价值,可以为西京古道沿线旅游增添许多韵味。古道沿途,碑刻林立,简直就是一条古碑长廊,许多古亭的门楣和两边又有门额和楹联。每通碑刻均有序言,这些序言,很多宛如一篇游记,有些又象是描述古道或当时当地情景的散文,是今人研究古代历史,追溯古风、古学、古貌、古礼等等的诗文。其中有很多写得生动感人,是絶妙的篇章、联语和诗词。如今存大桥镇鹿子丘烂泥坳乐善亭的《万古流芳碑》序中,就有建亭是为了避免行人“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句。词句描写了当地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言简意赅。梯云岭亭北门石刻楹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联语情真意切,告诫行人:你肩挑负重,一路兼程,鞍马劳顿,“请客静坐片时”;你前路茫茫,驿道迢迢,要一路小心,一路好走,不能躭误。联语不但在荒山辟野的漫漫长途中,给人予安慰、关怀和启迪,由此还可引申到人生道路也该如此。古碑还留下不少有关名人芳踪的记述。如《重修梯云岭碑》有“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的记载。白牛坪有以纪念韩愈而命名的“蓝关”(今毁)、“心韩”、“仰止”等古凉亭。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也録有不少为西京古道而作的诗词。

  三、经济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西京古道不但具有历史价值、科研价值,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视角看,又具有连接其它旅游景点的彩练潜能。

  (一)整合贯穿县境南北的古道资源。

  文献记载西京古道在两千年前是从今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经过两千年的变迁,可谓“天变地改”。乳源现保存下来的基本上是明清重修的路面。主干道由南至北有侯公渡大东牛尾岭段。有洲街段,在乳城镇,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南关,洲头街,旧名西京古道”。洲街和洲横街共有约500米,虽然其路面已看不出很多的“古道”痕迹,但其原线路并未改变。有腊岭段,在风门亭遗址北面,今大坪至大坝公路旁往南水水库边还保留有约1公里的清代重修的青石板路面。有梯云岭段,还较完整的保存有3公里,包括凿山开道的云梯石级。旱坑背段,在今大桥镇旱坑背(即长兴街遗址至蚊帐石下)保存有约1.5公里。有猴子岭段,在大桥镇猴子岭,保存约2.5公里。

  其支线较完整保存下来的西支线有洛阳镇天景山仙人桥段,西北支线有大桥镇的乌鹑岭段,西山岭头段,鹿子丘烂泥坳段和核桃山老虎冲段。这些古道段落散存于县境南北。沿途自然、人文景观目不暇接,而且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风俗、宗教等内容,具有古迹分布广、景点多、内容丰富等特点。只要将这些“散件”加以修复和整合,在旅游开发科学发展中,足可以起到“贯串全篇”的“轴心”作用。

  (二)打造以古道为轴心的旅游带。

  “高山、峡谷、瑶家源;古寺、古道、红豆杉”的乳源旅游大坏境,能作为主轴而可以贯串其它所有景点的“轴心”,只有古道。打造以西京古道为轴心,使“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这个“驱动轮”产生连动的古道旅游带,不但可以更好地顺应旅游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是旅游者所希望调节的“口味”和祈盼得到的旅游效果。这是因为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关系密切,有很多景中见物,物随景生,有文物古迹的衬托才出现了自然美景。在自然景物中,很多正因为有了文物古迹,才使自然美景注入了文化内涵。无论是“高山”、“峡谷”,无论是“瑶寨”、“古寺”,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旅游才有生命力。依托西京古道的厚重内涵和轴心作用,乳源的旅游品牌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打造“西京古道”、“朱德元帅祖居地”以及“温泉”等新的品牌,增添新的活力。

  四、让古道闪现其不灭的光辉

  文物具有不可再造性,破坏一件,即少一件。因此,未来在打造西京古道旅游带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处理好“开发为了保护,保护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的重要意义。开发,必须在重点保护文物的前提下进行,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西京古道这条跨越悠悠两千年历史长河的海陆丝绸之路所遗存的珍贵段落,通过旅游开发传承其宝贵的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才能随着年轮的变迁向着未来而去,以闪现其不灭的光辉。

  (本文作者简介见本书第26页)

  主要参考资料:

  [1]《后汉书·循吏列传》卷七十六,中华书局。

  [2]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裘秉钫纂修,1957年10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复印。

  [3]《乳源瑶族自治县志》,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4]《乳源文物志》,乳源文物志编辑出版工作办公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