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历史文献选録

  《后汉书》关于卫飒凿山通道的记载

  范  晔 

  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南朝宋史学家。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2458-2460页)关于桂阳郡太守卫飒的记载,其中记述了东汉建武二年(26年),卫飒在今英德浛洸、曲江(当时乳源属曲江县地)等县“凿山通道五百余里”的事实。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备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州宰。

  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

  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含洭故城在今广州含洭县东。浈阳,今广州县也。曲江,韶州县也。)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絶。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县(山)[出]铁石(续汉志耒阳县有铁官也)。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发所增入五百余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东观记曰:“飒到即引见,赐食于前。从吏二人,赐冠帜,钱人五千”也)。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须,待也)。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广东新语》记载有关西京古道的诗文

  屈大均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作者:屈大均,简介见本书第12页。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屈大均45岁,他从军于湖广,“与吴三桂言兵事,旋建议桂林,以广西按察司副司”。南归途经西京古道,写有《度腊岭》、《度骑田作》、《乳源出水岩采花赠高士周孝廉诩》、《梅花辽水》、《宿乳源道中》等诗作。反映了屈大均为了民族气节,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奔走于岭外、岭南,在西京古道留下了多次往返的足迹。

  (一)梅  辽

  自乳源治北行,出风门,度梯上、梯下诸岭,登道险峻,尺寸斗絶,民悬居崖壑之间,有出水岩、双桥、梅花、辽水四处尤险。其险皆在石,石之气,使人多力而善斗,跳汤而前,无不以一当十。以石为盾,火为兵,虽瑶蛮亦畏惮之,勿敢与争。子生八、九龄,即以鸟枪、鹿铁教之,发必命中,予诗曰:“人人持鹿铁,处处见熊伸。”

  (二)腊  岭

  五岭之第二岭,在郴州南境曰骑田,骑田之支曰腊岭,在乳源西境。壁立峭拔,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盖天所以分骑田之险者。大岭为骑田,而腊岭其小者也。曰腊岭者,以乳源在万山中,风气高凉,于粤地暑湿不类,是岭尤寒,盛夏凛冽如腊也。一曰折岭,以岭高不可径度,从岭边折叠而行,如往如复,故曰折也。又西北境有关春岭,岭之左为梅花峒,山谷阴寒,夏多积雪,梅花繁盛亚梅关。一名小梅岭,一曰梅花路,亦曰小岭,盖又以梅岭为大岭也。初梅岭未辟,小岭为西京孔道,韩昌黎赴潮时,以昌乐泷险恶,舍舟从陆道出乳源蓝关。蓝关,或即此小岭也。

  (三)度腊岭

  一径穿红树,千盘堕白云。

  衡湘林外出,交广岭头分。

  流水如人语,回峰似雁群。

  问关何所事,荡子去从军

  (四)乳源出水岩采雪花赠高士周孝廉诩

  乳山多异卉,岁晏发寒林。

  不作冰霜色,谁知草木心。

  幽香盈石室,素影傍瑶琴。

  迟暮吾何惜,凭将答所钦。

  (五)梅花辽水

  梅花辽水地,幽絶可逃秦。

  耕凿无余事,衣冠在野人。

  人人持鹿铁,处处见熊伸。

  瑶女歌声好,风吹听不真。

  (六)度骑田作

  鞍马不遑息,行行栈阁间。

  天寒风落木,日暮雨连山。

  折岭通三楚,郴江下百蛮。

  遗民思羲帝①,伏腊泪痕斑。

  ① 有羲帝祠在湖南郴州。

  石高溪通济桥记

  吴邦俊

  本文原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上)。

  作者:吴邦俊,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乳源知县。

  石高,古溪名也。石高渡南北士民济涉处也。问溪谁源?楚郡宜章之莽山。问溪谁纳?南粤古虞之浈(武)江,盖匪沟浍间众可涉行也。余令兹邑将瓜期,而直指李公报命帝廷。思避乐昌泷险,檄余视乳道而避之,达于宜章。余三复兹桥,询之乡父老。父老称曰:“此石高渡也,石高渡之有桥,自乡民尧仁始也。”余喟然叹曰:“嗟夫!兹桥岂易建哉!彼仁一黔首耳!乌能竣是役也?”对曰:“兹渡之泅溺多矣!方春雨集,川源浚发,建瓴而下,其势湍急,触石成声,为崩为湃,人睹之却步,马牛靡然肱栗。能建者啬,欲建者弱,惟仁慨然当之。”余曰:“即当之讵能襄之?”对曰:“危哉!仁之襄此举也。”议兴以后,乡之丰者靡不奋笔书助,维时樵者、凿者、曳者、担者,鸠徒众相与执役。而饩者色吝不前,仁则不顾其妻儿之饥且啼、寒且号,市其素腴之田亩给之,而后桥甫成。余低徊啧啧不置。父老曰:“抑亦天幸耳!”木石既兴,桥梁稍基,洪水暴发,时有商民之木余杉桫桐顺流前奔,势排山岳,莫可挽援。役者色惧,计必垫泻无存矣。仁乃誓矢曰:“吾与此桥为存亡,基不获全,我不愿生!”于是坐基以毕命,众挽之不可得。乃群木从虚逸去,基遂获存。于是百工气奋,持斧錾,纠绳墨,匠石崇基,工师构庑。桥凡三门,门布木板,上通徒乘,檐廊桷瓦,以避风雨,肖真武像于中,旦暮香火而镇之。

  于是往来士民,履坦无虞矣。夫不为一家计,而便一邑之通;不为一生惜,而图万人之济。至于今行者出于梁,倦者憩于庑,雨不润征裘,日不燥炎笠,孰非兹桥之有成耶!呜呼!有仁而桥以建,有继仁起者,时复葺之而桥以久,则楚粤其有幸哉!石高介均容、深源间,距县将百里,人民易调,余深幸出入便也,往来通也,作通济桥记。

  韩昌黎先生祠记

  郭弘缵

  本文原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卷之十二,艺文志(下)。

  作者:郭弘缵,漳浦(今福建漳州漳浦县)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上任乳源知县。

  裘侯来知乳邑,在顺治十八年秋。改创文庙,修整城署,稽复津渡,百废俱举。行部至于梅辽,问民疾苦之余,登高眺远,不觉有上千古而下万世之想焉。因问父老,乃知巉岩陡峭之蓝关,为昌黎韩先生入粤驯鳄之取道也。乃愕然曰:“先生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余服膺久矣。况万世瞻仰乎,过化存神,不可不祀。”遂捐资构祠若干楹,及祠成征记于余,以为成余有志之未逮者。余唯唯,以为得我心之所同然也。稽先生初年随仲兄谪官韶州,及仕于四门博士,拜监察御史时,关中旱,饯疏上德宗怒,于贞元十九年贬阳山令,逾年改江陵参军。宪宗元和十四年拜刑部侍郎,上疏谏佛骨,贬为潮州剌史,路经乐昌泷,作泷吏诗云:“南行逾六旬,始下乐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陆度乳源蓝关再至阳山,由连州题咏可考也。先生三入粤,惟度蓝关为最末年。开衡山之云,而驯鳄鱼之暴学者仰之,诚所谓泰山北斗矣。雪拥蓝关此段古迹,历宋而元而明数百余年皆寂然无闻,可谓缺典矣。实惟裘侯惟贤知贤,阳山乳水揆一烹鲜,故记之。

  康熙元年仲春吉,漳浦郭弘缵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