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古道探微

  西京古道考略

  许化鹏

  本文原载《岭南考古研究(六)》,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作者:许化鹏,简介见本书第26页。

  粤北是广东的重要门户。在中国历史上,商周以来,岭南的越族及其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国,有着日趋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当时除东南面的通道外,粤北粤西地区尤其是著名的“湘桂走廊”,自古以来就有陆路和水路的南北通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大批的中原人南迁。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之国与楚为邻,五岭已前至于南海”。由此可见,楚国南平百越及其势力南伸,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岭南与长江以至黄河流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西京古道是历史上岭南连接中原的古道,它不但对研究古道文化,即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同时对客家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一、西京古道到底始于何代

  所谓的“西京古道”,首先说说它的来历。“西京”,东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陕西省的西安市。五代晋至北宋的西京,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古代乳源所谓的“西京古道”,是指当地上京城的道路。

  (一)乳源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

  乳源,地处广东省北部。春秋属百粤,战国属楚国,秦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曲江县。三国时,甘露元年(256年)属东吴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唐属韶州(原始兴郡管辖范围曾一度改称广兴郡,东衡州)。南宋干道三年(1167年)划曲江县西境乳源乡,崇信乡;乐昌县南境新兴乡设立乳源县。县治置于虞塘(今乳城镇侯公渡新林屋与罗屋一带)。元延佑六年(1319年)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韶州府,县城始迁洲头津(即今乳城镇鹰峰中路)。清至民国,仍属韶州所辖县。

  (二)乳源的地理位置。

  乳源县地属于山区,县内多山,地势西北高,东南略低。西北和中部偏北地区属高山地带,大桥镇的白牛坪是本县石灰岩高寒地区,海拔700米以上。然而,从地理位置上讲,南北交通经过乳源境内是一条比较近直的线路。所以,现在的京珠高速公路,就是充分利用了经过乳源比较近直的优势。另外,乳源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根据考古发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先民活动,生息繁衍。

  (三)西京古道具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西京古道,原路线从英德浛洸经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乳源县城北上湖南宜章,由县城西大富桥上腊岭过风门关,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均丰(今大桥镇)、白牛坪(今大桥镇)、出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司(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计程160多公里。据清康熙《乳源县志》、清《韶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乳源境内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是一条开辟较早、历来就是乳源县境内贯通南北的重要道路。路出县城南门,经大富桥上腊岭,到小梅关后折而走北,翻越县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到湖南的宜章,北上西京长安。《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把广东的龙眼、荔枝等岭南佳果列为贡品,每年定期要岭南各地向朝廷进贡。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从浛洸(今英德浛洸镇)经乳源至湖南宜章接上直达京都的道路。此后,向朝廷进贡龙眼、荔枝及生鲜等贡品的驿马不停地传送。因路途遥远而又崎岖险峻,路途中又有恶虫猛兽频繁出没,许多人马或因疲乏至病或遭毒虫兽害而身亡。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年),临武县令上奏朝廷,求朝廷免贡岭南龙眼、荔枝等物,言明“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朝廷恩准,从此停止龙眼、荔枝岭南佳果等物进贡。

  西京古道开凿以后,曾经历代多次重修。部分重修事实已可见诸有关史料。其中清《乳源县志》记载:唐代曾经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刘浚等以石砌筑路面,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吴邦俊从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修葺。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裘秉钫修凿梯云岭,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地乡民重修梯云岭路段。路面或用石块铺筑,或凿山石开成,宽处三四米。

  西京古道路途险峻,“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县城西南的腊岭,高四百余仞,“壁立峭拨”,“设险天成”,山顶有凿山开道凿成的过道,并筑有石室凉亭(今毁),古称“风门关”,古人有“石磴崔嵬倚碧霄,中开一窦过行轺”之句。梯云岭古人称为“万仞梯云之山”,“乳邑扼要之区”。并有“上出云霄,拾级而登如蹑梯”的记述。猴子岭,当地人称为猴子额,即猴子的前额。猴子额更为险峻,山坡陡峭壁立。有碑记载:“西北地最广而险,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至通济桥村,其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乎猴子岭也,行者常苦其险且峻”。西京古道又因乳源县境内地势高低悬殊,气温差极大,相隔数十里之内气候截然不同。尤其是冬天的气温差,猴子岭以上的白牛坪与梯云岭以下的龙南俨然两重天地。清康熙年间知县裘秉钫在新修县志序中写道:“深源白牛坪,岭表奇峰插天如入云际,余两过其处,适遇大雪,冰凌深数尺许,行至梯下,无雨花片雪,若别一洞天。”西京古道虽然峻险,但自其开凿至今,历代重修,今仍保留较完整清代修筑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3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的石筑路面。

  二、西京古道与沿途的历史文化遗存

  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

  (一)古桥梁。

  今乳源境内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桥梁,保存完好又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乳城镇的大富桥和大桥镇的通济桥。

  1. 大富桥,在乳城镇西南的腊岭脚下,明代李立仁建,清代曾一癸重修(具体年代失考)。桥为东西走向,长21米,宽2米,高3.5米。单跨“坦拱”,拱跨10米,拱矢5米。青石(石灰石)条石构筑,桥面以石板镶铺,两端筑台阶自地面顺至桥上。大富桥是乳源历史上西京古道之门槛。清康熙《乳源县志》载:“大富桥,在县西南二里”、“由大富桥上腊岭,相传古西京路,……腊岭直至宜章二百余里许”。大富桥至今还保存完好,桥北20多米是323线国道公路,在新的坪乳公路未开之前是乳源至坪石的必经之路。大富桥至今仍为当地乡民耕作行往。

  2. 通济桥,俗称“大桥”,在大桥镇大桥石墩村前,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清干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水冲毁,二十九年(1764年)重建。通济桥,东枕大桥榜山(大桥村东面高山),西扺大桥铺街,是西京古道途中首要的桥梁。通济桥所跨的大桥河,原名叫“石窖溪”(亦叫“石高溪”),现在的大桥村,原名叫“石窖水”,村前有一渡口,名“石窖渡”。在通济桥架起之前,往返于这里的行人全靠舟船载渡,每遇洪水,溺水死人的事故时有发生。明代,乡民尧仁(今大桥镇长冲村人)在此架设一座石拱桥。桥建成之后,署县(代县长)李盛春题匾曰:“历揭通登,舆徒侔济”。因此桥属当地最具规模的桥梁,人称“大桥”。尔后,“石窖溪”这一河名和“石窖水”这一村庄名称逐渐为“大桥”这一约定俗成的桥名所替代。清干隆二十六年(1761年)通济桥被洪水冲毁后,至二十九年(1764年)大桥村民许嗣书首倡(后未到任),当地乡民捐资建复。

  通济桥为东西走向,长53米,宽6米,高7米,二墩三拱,拱跨12米,拱矢(指两拱脚连结线至拱顶的高度)6米。桥采用“睡木沉基”(先在立桥墩的河床上按水流垂直线重叠埋下水桶般粗的松木,然后在松木上筑墩脚)的方法筑桥墩,使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筑成三个半圈形孔,在各孔关系上采用“连续桥”的结构,相邻的两孔是一个共同的拱脚,使各拱结成整体。桥上每孔的承载,赖全桥各孔的“支援”,参与共同作用。桥墩逆水面加筑尖形分水嘴,桥面用石板镶铺,两边用条石筑栏,中央筑桥亭,两端筑台阶:东端为前桥17级,西端为后桥14级顺至桥面。通济桥是清代大桥古八景之一的“桥亭文峰”,有古诗赞曰:“石桥亭上建奇峰,势压江波镇蛟龙。露透云泉清淑气,人文蔚起秀灵钟”。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修建乳源至坪石的公路,拆去了桥亭,两端台阶被填平后,加筑一截混凝土引桥,桥面填上一层沙土,两边加筑桥栏。2005年,乳源县人民政府又在桥体内灌注混凝土以加固桥体,桥面铺混凝土,并新筑水泥柱墩桥栏。

  通济桥至今为止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可负载10-15吨载重的车辆通行。通济桥不但为西京古道的正常通行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成为坪(石)乳(源)公路干线的主要桥梁之一。通济桥,是大桥镇历史文明的象征。

  (二)古凉亭。

  人们所熟悉的“亭”,常见于名山胜地和花园别墅里那种有顶无墙的风景亭。古代建在西京古道途中专供行人歇息的“凉亭”,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有梯云岭亭,大桥的象兑亭,乌鹑岭的官止亭,新谷显灵坳的续成亭,猴子岭的心韩亭,烂泥坳的乐善亭,白牛坪的仰止亭,三元圩的寿德亭,还有核桃山老虎冲的纳凉避雨亭,共计有9座。

  这些凉亭,建筑形式一种是长方形石块垒墙,梁架双坡屋顶,两侧山墙筑成高出瓦面的风火墙,也称“马头墙”,门置两山墙之中的房屋式造型亭;另一种是使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筑成拱券,两侧筑墙设门,顶上覆盖厚土的石拱桥式亭。这种造型的亭现存有梯云岭亭和烂泥坳的乐善亭2座。现存凉亭的平面均为单间长方形,内空30-40平方米左右。风火山墙式和拱券式两种造型的凉亭形成它独特的建筑特色,有别于名山胜地和园林别墅里常见的通透式风景亭。采用风火山墙和拱券式两种建筑方法,造型美观,建筑坚固,犹存古制,能耐大自然恶劣气候的雪压风摧。白牛坪地处高寒,每年到了农历十一月就进入了冬令季节,“风雨随即凝雪,顷间深至二三尺”。为遮挡风雪剥蚀,凉亭都采用长方形石块砌筑,而建亭处属石灰岩地区,建筑的主要材料石块便于就地取材,避免了长途运输之苦。

  有建亭碑记载:西京古道是古代乳源的交通要道,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不絶于路,且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际,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修建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行人“自此风雨骤来有所避,患炎热汗下亦可纳凉”。

  凉亭的功用主要是供长途跋涉的来往行人歇息,纳凉避雨。一些凉亭旁边还设有茶亭,有专人在此烧煮茶水,供过路行人解渴。猴子岭的心韩亭,乌鹑岭的官止亭至今存有“施茶”石碑。凉亭除了供人歇息以外,它在建筑造型上也非常讲究,风火山墙的凉亭,看上去很象石牌坊,足可以其美的造型增添山川秀色。凉亭又有浮雕和石刻,从那刻在亭门上方的名称,如“仰止”、“心韩”、“暂歇高车”、“寿德”等等,意味深长。亭门门簪和两边的浮雕石狮子和古人“天官赐福”图像以及门柱两边壁雕传说中“八仙”宝物、动物、植物等图案,妙趣横生。凉亭又因其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和选择地形配合得当的作用,亭内爽气迎人,清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正如“仰止亭”石刻楹联所书:“聊且停骖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凉亭有抒情写景的佳句,又有恳切真诚的忠言,在那荒丘偏野的漫漫长途,山高路险,亭中常刻有联语告戒行人:“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亭碑文还有愿行人如意吉祥,一帆风顺的祝辞,实可令人大德获寿,福荫无穷。

  岁月流逝,一座座古亭成了历史的陈迹遗留在西京古道上,已不为人所睹目。然而,在它古老的躯体上,却遗留着古代建筑、交通、经济贸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痕迹可供今人作参考。

  (三)经济文化和古民居。

  西京古道的开通,对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1. 邮铺公馆。为方便过客歇宿,古乳源西京路沿途设有五个公馆。这五个公馆一是龙溪公馆,在今龙南水库。二是均丰公馆,在今大桥镇石角塘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今此地仍叫“公馆下”。三是白牛坪公馆,在今大桥镇白牛坪。四是梅花公馆,在今乐昌市梅花镇。五是武阳公馆,在今乐昌市老坪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载:“县西北旧有西京路,世久道湮,崎岖蒙蔽,行者畏之”。“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李直指出境开宜章之路,西四十里至龙溪公馆,又三十里至均丰公馆,又三十里至白牛坪公馆,又四十里至梅花公馆,又十五里至武阳公馆,自武阳十五里出宜章县境。县以东铺兵有工食,其西北境公馆,俱邦俊(知县吴邦俊)给价。”

  2. 圩场集市。为适应西京古道沿途经济发展和人民商贸交流的需要,圩场集市悄然兴起。清代,龙溪有榔木桥圩,均丰有石角塘圩,白牛坪有三元圩。尤其是三元圩,它位于湘粤交界处,每逢圩日,广东、湖南两省周边的农民和商贾,云集这里买卖交易,这个历史上的农贸市场,从清代到解放初期,一直都是比较繁华的集市。

  3. 学校书院。西京古道的开通推动了沿途文化教育的兴起。清干隆年间,仅大桥村(今大桥镇大桥村)就建有3间书院,这3间书院的名字叫“石溪书院”、“步蝉书院”和“观澜书院”,至今仍保留完好的有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在大桥镇大桥新书房村,建于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距今210多年。书院坐落在大桥河畔,正门前方一览滔滔奔流的大桥河水,波涛后浪推前浪,波澜起伏,滚滚向前,故取名“观澜”。书院建筑共分四进:一进拱秀门,门楼筑成风火墙式,门上方用砖砌成菱形和方形墙棂,携“拱秀门”3字,拱秀门后面是“紫微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德堂,四进资深堂;三个院墀。一进院墀地板铺鹅卵石,二进镶石板。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的悬山顶两层楼房,廊楼、戏楼栏杆用艺术木雕装饰,明德堂后的芸香院的楼廊栏杆雕有花艹鸟雀和圆形篆刻“福、禄、寿”等字,篆体字采用偏旁变位法,构思巧妙。明德堂正面设隔扇与芸香院相隔,建筑美观大方,有较高的建筑技艺。悬挂在观澜门门楣上方的“观澜书院”木匾,立于书院落成的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匾长1.8米,宽0.5米,红色地,浮雕字,字金黄色,“观澜书院”四字为楷书,笔力雄浑凝重。观澜书院是大桥许氏十四世列贡生许景发创建,具有明显的客家建筑特色。

  书院落成时,一方文人遂门拟有楹联,这些楹联寓意深刻。其中一直被后人沿用的有拱秀门联:“拱南镇北营居正,秀水佳山绕户清”。紫微门联:“紫气频来多瑞景,微霞悉去近名贤”。观澜门联:“观察周圣人体段,澜前乐智士心肠”。明德堂联:“明从日月兮,美如去花荫,常凭书史长年酌;德配干坤大,任雅来云物,不宜斗牛志直捷”。资深堂联:“心作君,志作帅,心志端方自有一善乐德;财为胆,人为城,财人茂盛何惊群邪侵临”。大桥村,自明朝宣德年间立居以来,人丁一直比较旺盛,清代有一首咏大桥八景诗云:“溪江横带晓云霞,曲折绕村数百家。水秀山清称盛地,卜居斯土福迩遐”。当时,有数百户人家的大桥村,人文蔚起,大兴文教之风,历代人才辈出,到民国初,庠生、增生、廪生、监生、国学生、贡生共计150余人,其中七品以上官数十员。

  4、民居。西京古道沿途,村庄密集,基本上都是客家居民,属客家围屋布局,这些村庄其建筑特点是:一、以姓氏为聚居点,一个姓氏为一个独立的村庄并建祖堂或叫祠堂(客家人又叫“厅厦”)和大门小门。厅厦大门必定是一个同姓同族人居住在同一个村庄的轴心,而厅厦大门是这个村庄的公共活动场所,红白两事均在这里举行。二、厅厦的正面墙上都设神龛(有的地方叫“太子殿”),神龛正中供奉观音佛像,左右两边安放历代门宗先祖的牌位。三、村里居住户必须以厅厦大门这个轴心向左右两边延伸,幷且要按地理风水要求规划进行建筑。四、户与户之间同墙共檐,穿壁串梁。五、多数村庄的大门前面都有宽阔的大门坪,坪外设有水塘。六、每家每户的正厅都安放固定的八仙桌和大板櫈,并视这张八仙桌为一家的镇家之物,既庄严又神圣。八仙桌的桌面絶大多数用柏树作料,从砍树到请木工加工,到八仙桌的安放都要选日子,八仙桌安放好以后,不能随便移动。

  西京古道沿途的这些古民居,现有的村庄历史最长的可以上溯到明朝中叶,如大桥镇的大桥老屋村,最初立基于明宣德年(1426-1435年)间,距今560多年。大桥镇的石角塘村,最初立基于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距今550多年。这些古民居是我们今天研究西京古道和客家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蓝关亭”与韩文公的传说

  至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人们最早把“蓝关亭”与韩文公联系起来的说法,可见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蓝关亭,即西京古道途中的一个凉亭,韩文公,即韩愈,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

  (一)蓝关亭的兴废。

  蓝关亭,是西京古道途中的一座凉亭,位于大桥镇的白牛坪,地名叫“天顶殻”的山坳中间。1986年文物普查时,蓝关亭四边墙还剩下条形石块砌筑的墙框,从墙框和亭内地面镶铺的石块可以看出,该亭为南北走向,内空进深7.8米,面宽4.3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筑成。选址和留存残墙的建筑构架均与现存完好的“心韩亭”、“仰止亭”、“寿德亭”基本相同,可以推断蓝关亭是一座如上述三座凉亭结构、造型相同,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梁架双坡瓦面,山墙是风火墙,风火墙中筑拱券门,门额有“蓝关亭”石刻字样的凉亭,而这个凉亭应该是清代重修的。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收録明朝韶州太守赵霖吉的《蓝关》诗表明,蓝关亭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凉亭。凉亭几经兴毁,蓝关亭的建筑年月已不可考,其存留的条形石块筑成的墙框和石块地面,1986年以后全部被人拆损殆尽,只留下亭遗址西边(今公路边)一口永不枯竭的天然水井。

  (二)韩文公与蓝关亭。

  韩文公,即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他常自称“昌黎韩愈”(“昌黎”即今辽宁义县,韩姓是当地望族),后人称他为韩昌黎。又因他死后谥号是“文”,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唐大历十三年(778年),10岁的韩愈随其兄韩会(被贬)到连山。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35岁,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51岁,在京都(即陕西长安,现西安市)任刑部郎中,是年正月,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的佛骨入宫供奉三日,一时京师城内王公大臣们,掀起疯狂的迷信活动。在此情况下,韩愈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正月十四日,韩愈离开长安,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到达潮州。离长安时,正值寒冷季节,只见秦岭云封雾锁,蓝关大雪塞途,行马踌躇。韩愈见到侄孙韩湘,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三下广东,给人们留下了不朽的传说,尤其是韩愈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西京古道白牛坪沿途,清康熙至干隆年间,曾一度兴起崇韩热潮。民间有不少关于韩愈过“蓝关”的传说,又把天顶殻对面的一座山命名为“文公山”,蓝关亭以南几百米处还筑有“韩文公墓”让人祭祀,白牛坪路段也被称为“文公路”,清代建的猴子岭亭和白牛坪原红云镇政府所在地的凉亭也因崇韩分别命名为“心韩亭”和“仰止亭”。清干隆十八年(1753年)建心韩亭碑还叙述:“爰考古迹,岭颠白牛坪有韩文公墓焉,公以忤上,贬粤岭者,再为连州牧,路经于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乳源知县裘秉钫还在白牛坪建韩文公祠以祭祀。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中摘録了部分有关蓝关亭与韩文公的诗文。其中:明朝韶州府太守赵霖吉的《蓝关》写道:“昔年冒雪冲寒度,今日依然见斗山。应是圣明开瘴厉,故全贤达化愚顽。一鞭往迹迷茫里,千古芳踪咫尺间。衣被流风深仰止,不辞拙笔赋蓝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乳源知县裘秉钫的《蓝关怀古》写道:“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再贬岭南忠更着,一生骯脏道非迷。绵连岫岭云初暗,磊落岩泉雨后凄。欲洗磨崖搴薜荔,徘徊落叶数猿啼”。清代嘉兴人俞正声的《过蓝关步庞瑰叟韵》写道:“古今幽胜在青山,犹忆昌黎度此关。地以人传名不灭,松因月上鹤初还。千年仰止缘非浅,一日留题分岂悭。断草芳烟踪迹杳,仙风未许俗情攀”。这些诗句既充满了作者对韩愈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西京古道历史的悠久,崎岖、险峻和漫长。

  四、西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科研价值

  西京古道是一条开凿较早的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道路,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一)西京古道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西京古道,作为南北交往商道更显突出,故唐、明、清三代均有重修记録。今沿途保留的古文化遗存,有东汉时期桂阳太守卫飒“凿山通道”开凿的梯云岭“云梯石级”,有明清时期重修的青石板铺筑的路面和石筑凉亭、石拱桥、古碑刻、古民居、古书院等。西京古道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道西风瘦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道风韵。是一条有文字记载、历史悠久、路线长、有些路段还保存完好的连接海陆古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资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长安,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岭南的徐闻、合浦,西京古道始于东汉,是在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开辟的,又延续于唐、明、清三代重修,可见一直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从道名到实在的历史作用,都表明这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古道。

  (二)西京古道较早的为岭南传输了中原文化。

  考古发现,乳源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今乳城镇侯公渡河头廖屋背夫山,地名叫横石山已有人类居住。夏商之际,侯公渡泽桥山出土的文物,说明先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史称青铜器时代,从散存的战国青铜剑、青铜矛等器物表明,从这一时期起,先民开始从蛮荒时代步入文明时代。汉代西京古道的开通,并曾一度成为“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由之路,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中原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岭南山区的开发和繁荣。秦汉以后,北方民族的大迁徙,大量的中原人民南迁,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并与当地的土著俚人杂居,融合。同时更进一步地沟通和发展了乳源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联系。南北朝(420-589年)时期,今桂头镇(古属曲江)出现了辅助南陈皇帝陈霸先开国的大将军侯安都这一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粤北地区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历史名人。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云门寺。宋代,干道三年(1167年)建立了乳源县。明清之际,乳源地区经济文化和生产力高度发展,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桥、古亭、书院、古民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乳源经济文化商贸往来的繁荣景况。

  (三)西京古道是珍贵的文化遗存。

  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文化和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奔向高度文明的步伐越来越快速,人类社会的新旧交替,推动社会由古及今。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以自己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充分利用文物古迹,研究古道文化和乳源客家源流及历史文化,丰富和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西京古道及其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一部重现历史,凝聚文明,反映先民生产、生活、风俗民情,记述先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的宝贵资料。因此,它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和客家文化的珍贵资源,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科学的发掘,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巡游古道,不胜感慨,赋诗一首为证:

  古道悠悠两千年,岭南一脉接中原。

  先人开僻古今路,东风骏马奋扬鞭。

  主要参考文献:

  [1]《后汉书·循吏列传》卷七十六,中华书局。

  [2]《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上海市印刷六厂印刷。

  [3]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裘秉钫纂修,1957年10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复制。

  [4]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张洗易纂修,1983年8月复制。

  [5]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张洗易纂修,2001年9月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点注。

  [6] 清光绪二年(1876年)《韶州府志》段锡林等纂修,韶城万竹园承刷。

  梯云岭——古道文化的画廊

  许化鹏

  本文原载《珠江文化》,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2008年第1期,(总第5期)。

  作者:许化鹏,简介见本书第26页。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阳太守卫飒主持开凿了一条从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连接北上西京长安的道路,史称“西京古道”。在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变迁之后,遗存至今的已为数不多。而自古以来堪称“扼要之区”的梯云岭,却完好地保存有约3公里,而且古文化遗存累如串珠,从两千年前凿山开道的石级路面,到明清时期重修的凉亭驿站,宛如一条古道文化的画廊。

  一、梯云岭是西京古道必经之地

  乳源地处南岭山脉骑田岭之南麓。梯云岭位于乳源西北30多公里。岭之西是南岭山脉核心地带的五指山,五指山南北走向,绵亘起伏的高山大岭,莽莽群山均在海拔千米以上,横跨广东、湖南两省,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最高峰下西麓是湖南宜章和广东阳山地界。梯云岭之东是瑶山山脉,东西走向,主峰狗尾障海拔1685米。瑶山山脉跨越乐昌峡紧接九峰山,连绵向东与南雄大庾岭相接。梯云岭是介于西起最高峰下的阳山,东至大瑶山这道延绵横亘200多公里天然屏障之间的底谷山坳。

  历史上,乳源县地包括今韶关市曲江区的江湾,乐昌市的云岩、梅花、秀水、老坪石等地,梯云岭在乳源南北交界处拦腰横亘,成为乳源南北地域的分界岭。因此,自古就有“梯上”和“梯下”之分。“梯上”即岭北,属石灰岩高寒地区;“梯下”即岭南,属丘陵和小平原区。梯云岭既是乳源南北的分界岭,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区,即古代所谓的“扼要之区”。这里所指的“要区”,笔者认为“要”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惟一必经之要地。这是由梯云岭地理形势所决定的。横亘于乳源西北部的高山大岭,方圆二三百里之内,古道从何处通过?没有比从梯云岭通过更近直,山坳更底谷,开凿工程更省时省力。因此,梯云岭是西京古道必经之地。二是崎岖陡峭之险要。从“梯云岭”之名,足以给人感到攀登斯岭之艰难。实际上,从梯云岭脚下至岭上,逶迤盘曲3公里。步步石磴,如蹑陡梯,十分险要。关于梯云岭为西京古道之要区的记载,自古以来,文献、碑刻多有叙述。其中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就有4处关于梯云岭险峻的记载,如:“梯云岭,县西五十里,高出云汉, 升蹑如梯, 路通梅花”。“梯云岭路,岭高百仞,盘曲险峻”。县城“西南至于腊岭风门关,折而走北以至梯云岭、白牛坪、梅辽、武阳司扺于楚之宜章三百二十里,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县北旧有西京路,世久道湮,崎岖蒙蔽,行者畏之”。在留存至今的古碑刻中,也有不少关于梯云岭崎岖险要的记载。另外,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还附録了多首描写梯云岭的诗词。其中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1583-1584年)任乳源知县的赵佑卿的诗中有“层峦叠嶂路漫漫,雪岭犹存马迹寒”等生动之句。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年(1661-1663年)任乳源知县的裘秉钫诗中有“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的真实写照。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参政任可容还专门写了《九日上武丰梯二首》,诗云:“九日登高蹑武丰,征轺遥指翠微中。盘空共讶回车阪,陟磴翻惊落帽风。信有五丁开莽互,拟将一剑倚崆峒。离亭更酌茱萸酒,紫气行看度岭东。深山一径蔽蓁芜,复岭猿啼怯畏途。忽报青骢驰峻阪,遂令飞鸟诧前驱。临卭除道名堪续,单父鸣琴绩不孤。行旅漫愁泷石险,好从瀔水问康衢。”

  从诸多的古文献、古碑刻以及古诗词的描写中都足以证明梯云岭是西京古道途中的“扼要之区”。

  二、历史上关于开凿、重修西京古道和梯云岭的记载

  梯云岭,是西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扼要之区”。自东汉以来,历经两千年的漫长岁月,经历朝历代官府龢民间的无数次重修。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关于开凿和重修西京古道和梯云岭的文字记载,有历史文献和碑刻两种。

  (一)历史文献中有关开凿西京古道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

  1.《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有关桂阳太守卫飒凿山开道的记载:“先是浛洸、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絶。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

  2.《资治通鉴》第四册,卷四十六,关于大司农郑弘开凿桂阳峤道的记载:“帝以侍中会稽郑弘为大司农……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通,遂为常路。(贤曰,峤,岭也。夷,平也。余据武帝遣路博德伐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则旧有是路,宏特开使夷通。)”

  3.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简明广东史》第四章第二节之二《密林深谷的开辟和铁器牛耕的使用》中写道:“东汉初年,桂阳郡太守卫飒在曲江诸县凿山通道,全程五百多里,沿途设驿站。章帝时,大司农郑弘主持开凿一条穿过腊岭直至临武的山路作为运送南海贡品的通道。”“曲江诸县凿山通道以后,远离县治的偏僻地方也出现了新的村落和农田”。

  4. 清光绪二年(1876年)《韶州府志》有关西京路和梯云岭的记载。卷十四,舆地略:“西京路,县(乳源县)西大富桥上腊岭谓之西京路,由腊岭过风门关下至燕口,相传唐武德间开,岁久蓁芜,嘉庆十二年义民刘俊等以石砌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吴邦俊斩蓁锄石,自腊岭至宜章计二百余里”。“小梅关,在县(乳源县)西北二十里,地名马头连,旧传开元前西京通路”。“梯云岭路,岭高百仞,盘曲险峻,康熙元年知县裘秉钫捐资开凿,遂成坦途”。

  5.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有关西京古道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

  卷四,建置志:“吴邦俊曰:西京路,旧传唐武德年间未必然也,唐太宗建京太原,岭南朝贡俱从大庾至,元宗时,张相国开梅岭。西京之名何取焉?意者元宗幸蜀南粤使臣或由此朝贡,肇此名耶”。

  关于“西京路”之名起于何代,至今尚没有准确的文字依据证明。上文是距今330多年前,知县裘秉钫修《乳源县志》时,对于“西京之名何取焉?”也只能提供作为参考的意见。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卷十二,艺文志,録自曾于清顺治四年至五年(1647-1648年)任乳源知县的郭弘缵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梯云岭记》载:“梅辽上三都,尚声教未暨,然郡城三大镇,拥厚兵,屡趋进剿梅辽,余惴惴然恐荼毒生齿未忍也。力止发兵之举,议者亦以上三都崇山峻岭,凭险恃危。如梯头一径,犹峭崎岖,只身而上,伛偻而攀。害之大者,有暴负隅,丸泥可封;害之小者,往来行李,陟降为难”。

  “余思欲开凿之,而有志未逮焉!私计曰:‘前之人皆避其难,后之人必有贤者以办此也。’果于康熙改元之吉,裘明府始捐资开凿,遂成坦途。而达其道路,则梯头之阻,孰为大焉!而道路之达孰为先焉!此司土者之责也。今不佞已铲其险而达其阻矣。是役也,有三善焉!险阻既达,不轨消萌,功在社稷,一善也;道路既平,往来自适,德在来世,二善也;催征输纳,六里均一,便在赋役,三善也。即向所谓害之大者,丸泥可封;害之小者,陟降为艰,今日去其害而观其美矣”。

  (二)今存古碑刻中有关西京古道和梯云岭的记载。

  西京古道沿途保存有摩崖石刻碑和碑刻两种。其中摩崖石刻碑位于梯云岭云梯祠前凿山开道石级里边石壁上,有3处,分别为高55厘米、宽67厘米;高40厘米、宽38厘米;高56厘米、宽50厘米。这3处摩崖石刻碑,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化无法辨认。对于这3处摩崖石刻碑,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载:“梯云岭,县西五十里,高出云汉,升蹑如梯,路通梅花,至湖南宜章,石壁残碑,讹不可读”。

  碑刻,西京古道沿途均有保存,以下摘録几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碑文:

  1. 今存梯云岭云梯祠遗址、立于清干隆五年(1740年)的《重修梯云记碑》,碑文载:“尝思老子之世,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时人乐康衢而□至意也。夫云梯者,上通荆楚,下接连阳,昔人创结,数百余载也。路途阶级不尽如旧,兼之做桁条者,请人出木,各有镏珠所致,任意肆丢。日积月累,石砖冲脱,崩坏不堪。葱□等发薄捐金修整,外结石墙,以杜后来肆丢之人,勒石为记”。

  2. 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立于清干隆十八年(1753年)的《猴子岭石亭叙》碑,碑文记载:“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而至通济桥村,其前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呼猴子岭也。是岭也,上通三楚,下达百粤,必由之路”。

  3. 今存梯云岭亭、立于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重修梯云碑记》,碑文载:“县治之西北,逾腊岭而上有岭焉,故曰梯云,乃乳邑扼要之区。其势巉岩峻险,上出云霄,拾级而上如蹑梯然,古人因地命名,良不诬也。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嘉此地之灵秀,寻名贤之芳迹,曾建祠于梯之巅。虽碑残碣断,殊难阅稽,而山石依然,韩迹可吊,此诚乳邑之胜景也。可勿继前而重修欤?从前总用石填砌,仅用散石,其中或陡突崎岖,或覆如龟背,窝如仰瓦,瞻后同道不啻如猿门耸拔,雁基逶迤,殊令往过来续举步维艰。又梯岭之上距亭不数步有桥曰芦竹,岸石散碎,桥石屡折,必用砖石固结,帮大桥面,方可久远。盛等近居善士倡募重修。一倡好善乐施,上下同心。邑侯县尉不恤捐俸施□之资,豪士仁人慨输寸金尺璧之费,爰命工鞭石,平其陡突崎岖,易其龟背仰瓦,举全梯重修之。经始于辛丑之秋,告竣于壬寅之夏,将见千层万级焕然改观,往来行人忘其崎岖,乐其坦易,无忧梭足而踯躅焉。路成桥亦与之俱成,不惟登山无峻险之叹,而且临流免褰裳之忧”。

  4. 今存白牛坪仰止亭、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建仰止亭碑载:“尝谓亭者,停也。道路所舍,可以停骖而息驾也。昔卫太守凿山通路,列亭置邮,以利行人,由来旧矣。我乡白牛坪大路,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多历年所”。

  三、梯云岭路段之现状

  梯云岭路段,从岭脚“云梯石级”至岭上的芦竹石桥,全程约3公里,路面基本保存完好。进入古道,“凿山开道”古迹犹存,“西风瘦马”遗韵宛在。古道的建筑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凿山”,一是“通道”。

  (一)凿山。所谓“凿山”,就是根据道路经过之需要,一是把拦路之石凿开打平,使之与路面平整。梯云岭以石灰岩为主,路途中要开凿的拦路石多多,今沿途随处可见经人工开凿打平作为路面的山石。二是在崎岖陡峭的石壁上开凿出如楼梯般的石级。这种石级,今梯云岭存有二处,古人所谓的“云梯”,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二处。二处石级一处是梯云岭亭南面,离凉亭20多米外,崎岖的石壁,古道在石壁上开凿出来。此处,因山体是砂岩岩石,石级经千百年的人行马踏,凡脚踏处都已经严重磨损。磨损的石级因为是从原山体石壁开凿而成的,不比活动石板可以更换,因此,这些重要部位磨损下陷有的达二三十厘米,已难以区别原先那种台阶式的级别。“云梯”石级的另一处,是在云梯祠古庙前,即梯云岭脚往上攀登的第一条“云梯”。该处是一段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石级,在山脚往上仰望时,宛如一架“天梯”斜靠在悬崖上,难怪古人攀登“云梯”,赞叹云梯石级“拟将一剑倚崆峒”,写下了“陟磴翻惊落帽风”的诗句。此处云梯石级,其山体是石灰岩石质,从山脚至云梯祠古庙之坪,悬崖峭壁,石级古道长200多米,大部分是从悬崖峭壁中开凿出来的,共有300多级,步步攀援,石级最宽处达4.1米,最狭处也有2.8米。石级每个台阶的纵深,最深者50厘米,狭者30多厘米。石级的外边是悬崖,有原山体凿成和另取石砖砌筑相结合砌成的护栏。石级台阶的立面和路内石壁,道道凿痕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表面长满层层藓苔,但凿痕历历在目。石壁中还有3处摩崖石刻碑,但因年代久远,碑文被风雨侵蚀,风化漫漶而无可辨认。对于这3处摩崖石刻碑,早在340多年前的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就有“石壁残碑,讹不可读”的记载,这说明在340多年前,先人们已经考证过这3处摩崖石刻碑,但终因“讹不可读”而未曾留下碑文的内容。

  (二)通道。通道含有将道路接通之意,高低不平之处,将泥土刬平铺上石板,使之成为坦途。梯云岭路段,连接“凿山”开出来的石级,全部用青石板镶铺。石板有大有小,大块的一块有达长宽1.5米,小块的也不下五六十厘米。路面宽者三四米,狭者也不少于1.5米,平整而宽敞。梯云岭,虽然崎岖陡峭,但因路面宽阔,自古以来,便于骑马者,抬轿者,肩者,负者,商旅往来顺利通行。

  四、梯云岭的古文化遗存

  梯云岭,既是西京古道的“扼要之区”,至今保存的古文化遗存,足可证明其昔日辉煌的历史。

  (一)古遗址。梯云岭约3公里的古道旁边,今发现有4处古遗址,有的尚留残墙断壁,有的仅存石脚屋基,从这些古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西京古道历史文化和商旅往来的点点滴滴。

  1. 邮亭遗址。在梯云岭亭北面约1公里古道边,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荆棘丛中的墙基横竖错杂,墙基以石块砌筑,有的高出地面五六十厘米。遗址还遗存一道长20多米的青石石砖墙基,石砖以青石打制而成,每块长一米多,宽、厚三四十厘米,有的重者上千公斤。邮亭遗址南面靠山,东面临路,西面半月形洼地为水塘,从遗址可见其规模之宏敞。邮亭建在梯云岭顶的平地里,从厚重的石砖可见其建筑之牢固。从宽敞的建筑基址和牢固的建筑材料推断,邮亭的建筑很有可能是两层以上建筑,至少可供路人100多人左右同时圈马食宿。

  2. 公馆遗址。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西京古道北段沿途有5个公馆。公馆是专门接待官方公务人员旅途食宿的处所。梯云岭北面,距今石角塘村南约一公里,地名叫“公馆下”的地方,就是古乳源县城北去第二个公馆“均丰公馆”。均丰公馆因新开公路房基倘然无存,惟一尚存的只有公馆旁边的天然水井,井水涓涓长流,至今不涸。均丰公馆所在地方,地名约定俗成,至今一直叫此地为“公馆下”。

  3. 茶亭遗址。茶亭,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在古道边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茶亭多设在凉亭的旁边,当路人在凉亭息肩小憩,避雨纳凉时,即可到茶亭饮用热茶水。据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的施茶碑记载,西京古道道途艰险,“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为解决行人“热不息恶木阴,渴不饮盗泉水”,由地方乡民自发设立施茶会,并捐款建立茶亭,购置或由行善者捐出部分田地,作为施茶会的固定产业,安排专人管理,以保证茶亭的长期正常运作和开支。梯云岭茶亭设在梯云岭半山腰处,即梯云岭亭南面路边,今房屋已毁,仅存残墙断壁。据遗存的残墙还可分辩出原茶亭分3间,每间面宽4米,3间共12米,进深均6米,建筑面积约70多平方米。

  4. 古庙遗址。位于梯云岭脚“云梯石级”上面。此处是一块平地。据当地人称以及遗存的石碑记载,此处原有古庙,叫“云梯祠”。遗址今存古碑7通,其中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修造云梯》碑,清干隆五年(1740年)的《重修梯云记》碑等以及门墩石,四脚石香炉等遗物。据碑载,云梯祠明代就已有之,是纪念韩愈而建。嗣后当地乡民重建庙宇,把一位朱姓郎中(排行第七,人称朱什七郎)“请”进庙中。因庙宇建在古道险要之处,又传是纪念韩文公和专为人治伤除病的朱什七郎,所以自庙建立以来,香火非常旺盛。古庙坐北朝南,背靠巍巍梯云之山,面朝茫茫梯下之地,座镇古道,大有为日夜兼程的过往客商避祸降祥,迎来送往,庇佑行人一路顺风之意。修造云梯碑载:“云梯胜境,乳地名区,青山耸翠,緑水清流。缅石壁之残碑,依稀可认,思韩公之古庙,相像如存……岭半有祠,颜曰云梯祠,神威赫濯,有祷必灵。其最着者,有如七郎尊神,凡官宦旅商贾皆受庇焉”。云梯祠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2005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在遗址建起一间简易的庙宇。

  (二)南朝古墓。在今石角塘村南公馆下今坪乳公路进入梯下公路约200米处的公路内坡,墓为单室拱券墓。墓葬于开公路时挖出墓室,大部分被毁,今存墓室一截,残长1.7米。墓为东西向,墓室内空宽150厘米,通高160厘米。墓拱由74块火砖砌成拱券形。墓砖为青砖,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拱砖为刀砖,除刀刃部厚5厘米外,其长、宽和砖背的厚度均与其它砖无异。砖的纹饰有叶脉纹、鱼纹、几何纹等。墓葬为南朝古墓,位于原西京古道边,南距均丰公馆遗址约300米。墓室宽阔,造型讲究,墓砖纹饰美观,这些情况表明,墓主生前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或具有较高身份之人。墓主是当地富贵之人,抑或途经西京古道时死亡的他乡过客,无从考证。但如此规模的南朝古墓出现在高寒石灰岩地区的“梯上”古道旁,却给西京古道昔日的繁华又提供了一份物证。

  (三)凉亭。梯云岭亭建在梯云岭半山腰处,是清干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的一座石室古亭。凉亭南北走向,拱券式造型,拱圈石纵联砌置法构筑,进深8.2米,面宽4.6米,高4米。两端门同时筑成拱券式,通高3米,宽2米。北门两边有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亭顶覆盖厚土,亭内用青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息小坐。凉亭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人工打制成长80至1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40厘米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成。凉亭建筑在山石峻险的梯云岭半山腰,西京古道从亭中通过,亭今保存完好。凉亭选址半山腰,又一律用青石石砖筑成拱形,入歇亭中,清凉宜人,暑热顿消。亭南边又设有茶亭为过往行人提供热茶开水,故此,经过梯云岭者,此亭必为歇脚之处。亭内今存建亭和修路石碑2通。

  (四)石板桥。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原有2条桥,一条是梯下拱桥,一条是梯上芦竹石板桥。梯下拱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因1969年2月南水水库建成蓄水,拱桥被水淹。今存芦竹石板桥,位于梯云岭亭北面一公里多,此处属梯云岭顶平地,叫芦竹,芦竹山坑水自东北流经西南。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地方乡民连同修梯云岭路段重修此桥。《重修梯云岭碑记》载:“梯岭之上距亭不数步有桥曰芦竹,岸石散碎,桥石屡折,必用砖石固结,帮大桥面方可久远……路成而桥亦与之俱成”。芦竹石板桥长300厘米,桥面是用4条长300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石板幷排架设,桥两岸用长约80、宽50、厚40厘米的石砖砌筑。芦竹石板桥,桥虽不长,但却为西京古道必经之处,桥经历代重修,今存的芦竹石板桥,乃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距今220多年。

  (五)无祀碑。无祀碑是地方善信为过往行人遭遇不测而死亡者立的祭祀碑。今梯云岭路段存有2个,一在梯云岭亭北约300米处路的西边,一在芦竹桥北面桥头。立在芦竹石板桥头的无祀碑是用青石雕成一条方形石柱,柱头雕成圆球形状,四面分别刻“东方无祀鬼神,南方无祀鬼神,西方无祀鬼神,北方无祀鬼神”字样。立在梯云岭亭北约300米处路旁的是用青石雕成墓碑状,单面刻“五方无祀鬼神坛”字样。无祀碑意为祭祀在路途中死亡的游魂野鬼,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当地人就会到无祀碑前焚香烧纸,施茶上供以祭祀。西京古道自古以来属于南北交通之要道,南来北往之人日以继夜不絶于路。路途中,有遭毒虫猛兽毒害而亡者,有病痛突发医治不及而死者,有遭其他不测而途中毙命者。在封建传统的迷信说法中,凡这类死亡的属“半路亡”者,为使这些“半路亡”者游魂有一个固定的归宿,有人因此在路旁立无祀碑以祭祀。除此之外,四面分别刻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无祀碑,立碑时按照字面“对号入座”,所以,这种无祀碑同时还有为路人辨别方向之作用。

  五、梯云岭凝聚着丰富的古道文化

  梯云岭是西京古道保存至今最完整的段落,在这约3公里的古道段落,古遗址、古墓葬、古亭、石桥等文化遗存就有11处之多。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无不印记着历史的沧桑,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西京古道选择从梯云岭经过,无论从经度或纬度而言,其地理位置都是一个最佳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这里除了最近直,开凿工程量比较省时省力外,地势十分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要。它与今天的京珠高速公路分分合合幷排而走,看似历史之巧合,实乃依势而为之必然。二是此路的开通,从此“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中原人随之流入岭南,许多“偏僻的地方出现了新的村落和农田”,同时他们又把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入岭南,从而推动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2000年,在今乳城镇侯公渡泽桥山发现并清理的125座东汉至宋代的古墓群以及在梯云岭发现的南朝砖室拱券墓等墓葬和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岭南与中原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频繁景况。三是西京古道梯云岭段比较完整的保留至今,现仍便民行往,具有永恒的实用价值。古道初为运送岭南龙眼、荔枝等贡品进京的通道,之后,朝廷免岭南三鲜进贡,古道成了沟通南北商贸往来的道路。中原的丝绸一部分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海边上船,再运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外进口的有些商品以及岭南的物产也经此路运往中原。西京古道曾经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经之路”,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四是西京古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失去了其往日的繁华,然而,散落在沿途的古文化遗存,仍然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极富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循吏列传》卷七十六。

   [2]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上海市印刷六厂印刷。

   [3] 《简明广东史》第四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4] 清光绪二年(1876年)《韶州府志》,段锡林等纂修,韶城万竹园承刷。

  [5]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裘秉钫纂修,1957年10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复制。

  [6]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张洗易纂修,1983年8月复制。

  西京古道石景观文化资源、价值、利用

  陈赞民

  本文原载《速写留痕·陈赞民画集》2005年8月出版。

  作者:陈赞民,乳源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如何保护龢利用西京古道呢?专家们认为,文化遗产都是景观资源。那么,我试从环境艺术视角谈谈三点看法。

  一、西京古道是厚重的奇特的石景观文化资源

  据《乳源调查》(谭佐贤着)一书:古西京驿道在原县境内160多公里。从腊岭、龙南、大桥进入梅辽四地,这段1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是“石的世界”。作家郭福平、吴贻才等在《“寒极”春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进入韶关市区后再往西北走,你感觉却恍惚置身于极其悬殊的另一个世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石头,或突兀尖顶,或低矮圆滑,或粗犷无比,或峥嵘毕露,一个个堆着砌着,成山、成峰、成岭,高耸入云,连绵不断。……”郭福平等作家的笔下,还这样描述:“天上的太阳很毒,无遮无掩地晒着,四周的石头这回活跃起来,像一只只石猴,面目可憎地向你做着鬼脸……。春夏时节,雨下起来,没完没了,四处是水汪汪湿漉漉的,此时是石山的节日,一块块石头像玩得一身是泥的顽皮孩子,被妈妈洗得干乾净净,眨着天真可爱的大眼睛。但好日子并不长久,雨一停,石山像一个大吸盘似的,水一下子就不见了,全跑到地下去了……”。

  其实,古人在西京古道上早就留下了不少描写“石头”景观的诗句。如“岩头仙子今何在,洞口桃花亦已残”;“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还有“马上荆秦见乱山,云飞雪拥古蓝关”等等。这些诗句中的“岩头仙子”,“万层梯”,“乱山”等都是“石”的描写。

  从现代人、古人的笔下足可见“广东小西北,开门见石头”的形象写照。

  我想,大概是山是石头山,因而出现西京古道石景观文化现象。

  今年春节刚过,我与县文联马主席等人,在原红云镇(今并入大桥镇)党委卢书记、镇人大罗主席的陪同下,前前后后走了几次西京古道,进了几趟沿途村庄,觉得西京古道上,两千年来的确产生了厚重的奇特的石景观文化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路是石头铺成。西京古道弯弯曲曲,山上山下,或高或低,层峦迭嶂路漫漫,都是石头。有一种发古之幽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感觉,也使人在耳边仿佛响起“上背石壁下背坑,没门没路样般行,锄头草刮在妹手,开条大路给郎行”的粤北客家山歌声。

  二、桥是石头砌的。西京古道的桥都是石头砌起的拱桥。如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富桥”,“通济桥”等。

  三、亭是石头建的。古称“五里一亭,十里一驿。”如猴子岭上的“心韩亭”,原红云镇文化站旁的“仰止亭”等,造型各异。特别是“仰止亭”,石刻图案精美,尤为独特,确实是精品。我留意一下,这些“古石亭”的建筑材料,有别于在附近的乐宜古道上的砖木结构造的古亭,也有别于省内外的其它古亭,是以大石块为主建造的。

  四、村庄的房屋是石头围的。我观察了许多房屋,为了防止高寒地区的风雨雪水的侵蚀,房屋的外墙大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走进村庄就仿佛走进了“石头博物馆”。石头砌的水渠穿村而过,饮水池、洗菜池、洗衣池等,分段而设,都是石头砌的。不少村边树起的一条一条历尽沧桑的“功名石”是石头凿的,祠堂大门口是石头为主雕刻成的。进入村内,巷子是石路石阶,连各家各户的门坎都是石头打的。更奇特的是家庭生活用品很多是石头做的,有石磨、石臼、石盆、石秤砣……等等。连洗脸盆架座也是石头制作的,雕刻有吉祥图案,的确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有一首童謡:“太阳照在山旮旯,山旮旯里是我家。山上不长草和树,满坡都是石花花”。西京古道沿途最夺眼球的景观就是“石花地”,满山遍野都“生”满了石头。有人编了美丽而悲伤的故事:汉朝苏武流放匈奴牧羊,是赶着羊上路的,西京古道沿途原是緑油油的山坡地,羊群食着鲜美的嫩草不愿赶路了,苏武只得弃羊群而去,后来由于一场大灾难,羊变成了石头。其实这里的山坡也有竹也有树,都是在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如珍贵树种红豆杉,已有数百年历史了。

  西京古道沿线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名、村名、地名都与石有关。在人名方面,如石头古、石匠古、石佬古、石养古等;村名有石角塘、石边寨、石断下、石围寨、石角坪、歧石……就连西京古道旁中心城镇“乳源”的地名,也因“石”而命名。据记载,石灰岩山地多岩漏斗,其状如俯卧之乳房,乳岩之水源源不断……故名乳源。               

  此外,西京古道还产生了许多与石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如,神仙坪(原名赖大石)的由来,瓮笃河传说等;革命初期,西京古道上还留下了邓小平同志率领的红七军浴血战斗的足迹等等。

  从以上情况可以说明,西京古道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沧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藴,有着奇特的石景观文化现象。

  二、西京古道石景观文化资源的价值

  在这里,我摘钞《南方日报》(2003年5月22日)的一篇文章:“人称,建筑是一种大地艺术。……近日,为京珠高速粤北段的观景台搞景观设计,我驱车上了坪石至韶关这一百多公里的路段,立时,便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慑住了。并不是粤北那奇特、突兀的山体,也不是与其相映成趣的北江清澈、轻灵的流水,更不是那广州见不着,与大地上呈现出墨緑、青碧不同层次的植被交互生辉的湛蓝的长空,而是群山中凌空而起,盘旋起落的各种道路。古之驿道,今之国道,还有铁路,尤其是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一如飞镖的闪光的痕迹;一如利剑的青锋;一如脱弦的箭镞……粤北的村落、小镇大扺为客家人的民居。过去,类似围屋的建筑不少,诸如大围式的村落,未必是圆弧,却浑然一体,所有的青瓦与周围的緑树,包括樟、松之类,很是协调。这里还有不少翠竹,在清洌的水边更是显勃勃生机。自然,民宅用的不是青砖,而是夯的熟土,与山色水光,互有愉悦之兴味……这里,毕竟有创造大地艺术的最好条件!”这篇文章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谭元亨教授。

  上述专家的点评,从古有西京驿道,今有京珠高速,其交通走向大致相同,可见古人智商之高;交通历史之巧合,足以说明西京古道的景观底藴价值。

  西京古道石景观文化的价值,我归纳有如下几点:

  1. 科研、考古价值。一是“喀斯特”地貌成因;二是古代大象臼齿化石之迷;三是北人南迁的足迹;四是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考证,如韩愈与蓝关亭等。

  2. 历史文化价值。一是千年古驿道,历史上作用不亚于“梅关古道”;二是西京古道不但是文人墨客之路,也是当年红军战斗的道路。据说,还有当代一位历史人物与其母亲的传奇等等。

  3. 旅游开发的价值。一是西京古道的石景观资源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具有知识性、教育性、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等;二是便于形成一条可行的旅游路线,即从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至通天箩,再走西段的西京古道才十多分钟。从青山緑水的天地进入了一个青灰黄褐石景观世界,另有一番韵味。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