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风景这边独好

  南粤第一高峰

  李仲声  冯冬生

  本文原载《粤北风采》,花城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作者:李仲声,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

  冯冬生,时任南方日报摄影记者、广东画报编委。

  石坑崆峰,又名莽山峰、猛坑石峰,挺立在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70多公里的莽莽群山之中。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第一高峰。

  石坑崆峰顶,是一块长约60米,腰宽约30米的小平台,呈椭圆状,终年云雾缭绕,如一个大鹅卵,飘浮在茫茫的云层之上,乘车可以直达峰顶。山坡上,长满干粗矮小、枝横交错、虬根盘缠的小灌木。还长着丛丛金竹,枝黄叶翠,娇小婀娜,随风摆舞,婆娑潇洒。每逢山花怒放时节,漫山遍野,姹紫嫣红,斑驳陆离。顶峰东南面的缓坡上(距峰顶约100米)有“天池”一口,长约40米、宽约30米,水深约2米。池水清澈见底,长年不枯。掬饮池水,甘津清凉,如服琼浆玉液,沁人心肺。时逢深秋,天池四周的小草一片金黄,与碧緑色的池水相映生辉,犹如一圈金色花环,衬托着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时有群猴渴饮池边,嬉耍追逐,给静谧的天池带来了几分喧闹。天池对面的山坡上,有大小两块巨石,俨似刚从池水中跳出两只蛤蟆,大“蛤蟆”在前,小“蛤蟆”随后,正往山顶跳跃。

  莽山云海,极其壮观:每年秋冬(10月至次年2月)是观云最好季节,此时登上峰顶,极目四望,只见脚下万里云海,浪涛翻滚,气势磅礴,瞬息万变。时如瀑布倾流,一泻千里;时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时如五彩云桥,腾空凌架;时如一幅无边无际的轻纱,飘飘忽忽,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壮观。有时候峰顶四周,景色各异,东面是惊涛骇浪,南面是浓雾漫天;北面是彩云朵朵,轻盈漫舞,西面却是万里晴空,金阳普照。随着云雾起伏张弛不断变幻,周围的山峰时隐时现。转瞬间云消雾散,蔚蓝色的天空下,是连绵千里緑茵茵的山峦,奇观异景,美不胜收。

  夏日炎炎登上峰顶,暑气尽消,山上山下气温相差十五六度,是个避暑的胜地,住在山上,早上微寒、午间清凉、晚上要盖棉被,一日之内,经历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从3月至9月,峰顶经常被大雾笼罩,浓雾漫天,一米开外,景物难辨,人在雾中穿行,犹如腾云驾雾,飘然若仙,别有一番情趣。

  石坑崆峰下,是八宝山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县城至石坑崆公路,从保护区内穿过。区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山禽走兽,出没林间。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林木种类就有一百多种,其中珍贵稀有树种有:广东松、华南铁杉、黄桑、苦木、三尖杉、粗榧等。还有一种珍珠黄杨(又名千年矮)是中南地区非常罕见的名贵的观赏树。还有灵芝、鸡爪、黄连、天麻、杜仲等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属于珍贵动物有:华南虎、豹、华南元冠鹿、苏门羚、金猫、大小灵猫、麝、黑熊、短尾猴、黄腹角雉等十多种。

  石坑崆峰,壮观奇景,迷惑倾倒多少游人,慕名前来探胜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絶。原广东省政法委员会的领导寇庆元同志,不顾年迈,兴致极高地攀登顶峰,题下“南粤第一峰”。

  登石坑崆记

  陈中秋

  本文原载2007年7月14日《南方日报》。

  作者:陈中秋,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石坑崆算不上名山。但自从我知道她是广东的最高峰之后,就一直想上去看看。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居然始终未能如愿。今年春天,终于又有了一次去粤北的机会。这一回,我可真要抓住机遇了。 

  从广州到粤北,如今有了一条方便快捷的京珠高速公路。

  公路像一条白色的飘带,从远处的高山峡谷中一路飘荡过来。车窗外,山风带着零零星星的春雨,清新而湿润,扑在脸上,使人身心格外舒畅。车子经过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然后到了南岭脚下的南岭小镇。要去石坑崆,就得先在小镇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登山。 

  安顿下来,便邀上几个年青人先去小镇游逛。所谓小镇,实际上就是撒落在一条狭长山沟里的村子。小河畔穿村而过,隔河相望的山岗上,三三两两地分散着几片青灰色的砖瓦平房。平房周围是田野和山林。我们沿着公路漫步,既不见繁华的购物中心、百货大楼,也没有灯红酒緑的娱乐场所,连广告牌和汽车也很少见。路旁几间还在营业的店铺,卖的也多是菇菌、菜干、五指毛桃之类的当地土产,仿佛觉得又到了我非常熟悉的粤北农村。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建起来的乳阳林业局所在地,而现在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实际上也就是当年的乳阳林场了。 

  林场很大,四周起伏的山野田园,轻烟笼罩的青灰色民居,河滩上一堆堆被山洪冲泻而下的怪石……夜宿橙屋酒店。一幢依山傍河,橙、白、緑三色相间的三层小楼。原来这也是由20多年前的林场招待所改建而成的。据说外来者都喜欢住在这里,还说这是一间“带故事”的酒店。入住后,果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叠“故事”,都是当年林场老职工的“口述历史”。一页页读下去,你会对那个远去的年代和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对他们种种艰难困苦的经历浮想联翩,感慨不已。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当我躺在床上尽情地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之夜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当年的青春激情和革命斗志。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向着南岭的腹地,向着石坑崆出发了。一进入这片广东最完整、最庞大的原始森林,汽车就仿佛成了一只白色的潜艇,在遮天蔽日无边无际的緑波翠浪中穿行。我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只知道四面八方都被茂密的森林包裹着,山风夹着草木的芬芳不断地吹进车里来。各种树木、藤萝高高低低,横生竖长,千姿百态,墨緑、浅緑、嫩黄、粉红,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有红豆杉、岭南槭、黄栌叶、山乌桕等等,更多的就叫不出名字了。緑波翠浪中,有时又冒出一丛丛红色的杜鹃,粉红的樱桃,洁白的木莲,还有许多黄色的蓝色的花丛,把这緑色的世界装点得更加五彩缤纷。再看对面的山头,也都布满茂密的森林,緑波涌动,直接蓝天。当汽车绕行一个大大的“之”字翻上一处山坳时,却见前面出现一大片翠黄色的松林,与另一边的深緑色形成明显的对比。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有名的“广东松”了,而且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大片的广东松原始林。广东松最奇特的地方,是松叶的颜色可以随四季变幻,春夏翠黄苍劲,寒冬一片粉蓝,所以又叫做蓝松。这景致,也应该是南岭独有的。因为这里也是我国冬季有冰雪的最南端,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才造就了独特的广东松。这一带又是华南虎的最后栖息地,可惜我们这次没有见到。据介绍,这里是整个岭南地区生物品种最多的地方,至今发现的植物有2000多种,野生动物有2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级动植物就有82种之多。所以这一带也称为广东的物种宝库,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汽车依着山势,不断在森林中绕来绕去,透过树林,可见白花花的清泉在坡下的谷底奔腾。有时一股清泉从悬崖峭壁一泻而下,形成各种形状的瀑布,跌落在形形色色的碧水潭中,像白绸,像银纱,在森林中飘忽不定时隐时现。 

  导游说,快到了。我们下车步行到一个更高的山坳上,只见四周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了,头顶出现了辽阔的天空,身旁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山风也突然变大了,迎面呼呼而来。四周起伏的山峦已在脚下,尽收眼底。沿着山梁往左边望去,只见一座褐色的山峰在远处迎风矗立着,这就是石坑崆的主峰了。 

  往主峰的路虽然有点陡峭,也并不难走。是一条盘山而上的砂石公路。只是越往上走这山峰便越是裸露,连灌木丛也越来越低矮稀少,到后来便只有一丛丛野草还零零星星顽强地镶嵌在风化了的岩石缝里。 

  主峰顶上尽管也是凹凸不平,却有开阔的地方可供游人行走拍照。靠南边的一端竖起一块巨石,上书“广东第一峰”,海拔1902米。而北端则建起了一座雕塑,雕着一双手,捧着一个圆球,雕塑的底座上刻着“湘粤同心共创辉煌”字样。导游说,这个地方正好是湘粤两省的交界点,所以两省的人都在这里作了标记。广东人叫石坑崆,湖南人叫猛坑石。而且巧得很,这边是乳源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另一边则是湖南宜章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两个公园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到这里,我不禁笑了。我这个出生在湖南,工作在广东的人正好脚踏两省,既是广东人又是湖南人,一瞬间就可以在两省间来回走动,真是一桩意想不到的乐事。 

  登高志在望远。站在这座横跨两省的主峰上极目远望,只见辽阔的蓝天下,不分东南西北,都是山的世界,云的海洋。近的山,黑苍苍的,高大险峻,气势磅礴。远的山,迷迷蒙蒙,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一座座墨緑的岛屿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有人告诉我,广东的第二、第三高峰也在附近,所以这一带也称为广东的屋脊。回想起我们刚刚穿过的大森林,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在这个庞大无边的“屋脊”下,珍藏了多少各式各样的宝藏和自由自在的生命啊!又栖息着多少像广东松、华南虎这样的珍稀物种啊!她的价值是絶对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再造的。 

  站在这雄踞群峰之上的石坑崆顶,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天高地厚,什么是辽阔之美。对于这向往已久的峰顶,你也许觉得有点出乎意料的单调,头顶只有高远的蓝天,脚下只有裸露的岩石,既没茂密的森林也无奇花异草的装点。因为她太高,她的海拔高度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泰山、衡山、嵩山、庐山、黄山等许多天下名山。高处不胜寒,许多动植物都无法在这里生存。而亿万年的风霜雨雪还在使这峰顶的岩石不断风化、崩裂。但石坑崆却像一位无名的英雄,一位历尽沧桑的巨人,依然不屈不挠地顽强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守望着这片浩瀚的大森林,守望着祖国南方这块神奇壮丽,装满稀世珍宝的福地。 

  山水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组成部分。历史的教训已经使我们明白,人与自然絶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只能是和谐友好,共生共存的关系。愿石坑崆和她守望的这片天然生态屏障永远与天地共存,与我们的子子孙孙同在。

  初探粤北埕头大峡谷 

  冯冬生

  本文原载《广东画报》1998年第1期。

  作者:冯冬生,简介见本书第313页。

  时近深秋,恰逢节假几天,计划好寻一清静之地小憩几日,找回一份悠闲之感。不料,香港一位朋友打来电话相邀到一个叫埕头的山谷探险,从他描述那自然诡异的景观时发出的惊叹声中,我仿佛难以推脱来自大自然的神秘诱惑,改变初衷,决定到此处一睹其芳容。

  国庆日,我和同事在韶关与香港朋友领队的劲松摄影探险团一行8人汇合,乘车前往埕头所在地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

  大布镇地处岭南山脉、粤北崇山峻岭之中。朋友所说的山谷离镇街有一段路程,景观像大峡谷,远看如群山环抱中的玉盘,盘中一条如练的玉带蜿蜒往南方飘去,盘边处玉带忽然消失得了无踪影。此处便是埕头大峡谷的起点了。

  听当地老人说,峡谷的形成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相传远古时盘地北边的山村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偷偷爱上了常常路经村子的年青挑夫。姑娘的恋情后来被族人发现了,因为青年挑夫家里贫穷,族人便反对两人的来往。一天晚上,青年挑夫约会姑娘上了北山,很快族人发现后追上山来,情急之下,小伙子背起姑娘往前一跳,落脚的地方踏出了深深的脚印,从此便有了埕头大峡谷这个壮美景观。

  在热情好客的镇党委书记刘靖海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离小镇6公里的埕头大峡谷始点。当我们站在谷顶的岩堤上向峡谷深处远望时,不禁为大自然造化神奇的美丽而击掌惊叹。

  峡谷的顶端地貌平缓,始点上部的岩层自然形成一个形似埕瓮的景观,宽有五六十米,长有百米,落差近40米,当地人称之“埕头”便由此而得名。

  一条清溪缓流至埕瓮般的壶口,在梯级样的崖层上轻试着向下涌去,最后汇集在壶嘴处,奔腾飞跃200多米的断崖絶壁直冲谷底,水击石鸣之声如千军万马厮杀,气势磅礴,粗狂雄峻。

  地方志里记载,曾有文人赋诗描绘埕头峡谷瀑布景观:“ 埕头石缺水飞飞,滚滚高瀑去不回。日照潭心波影乱,青山倒插望巍巍”。也许有了这一悬飞瀑,使得这幽峡深谷透出充满生机的灵秀。

  正当我尽情地享受及欣赏这旷野之美时,同行的香港伙伴已按捺不住要往谷底探个彻底了。

  刘书记领着我们沿依山势而筑于岩壁上的水电站引水渠面缓行。越往前越感到大峡谷的壮观和恢宏。只见谷面宽窄不一,宽处两岸相距足有一二公里之遥,窄处也有百多米之距。谷中沟壑纵横,奇峰林立,森林莽莽;谷底山溪秀丽,薄雾萦绕,不时见一两只野鸟腾空而起,飞往絶壁。山、水、林、禽同生共荣,飞瀑流泉与奇峰巧石珠联璧合,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山水画廊。

  沿着1386级天梯,我们来到修建于峡谷底的水电站。刘书记说,近几年为了改变镇里的经济面貌,开发利用了这里丰富的水利资源,修建起两座小水电站,经济效益不错,你们今天能下到谷底,也全靠修电站时建起的台阶,要不,得坐直升飞机才能来了。

  午后的阳光很难照到峡谷的底处,使本已幽深的峡谷更显神秘。我抬头上望,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态,气势恢宏,突兀的山峰在斜阳余晖中金光闪烁,好不壮美;峭壁上涓流轻泻,如挂在少女脖子上的一串串晶莹的珠链,更有那稀有的珍贵树林,杂以奇花异草,把这里的山峰岩石打扮得多姿多彩。

  在谷底,我们见到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地貌,由于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鬼斧神工,形成了世所罕见、奇特各异的景观。

  我们穿行于絶壁溪水之间,谷底植被完好,树木緑如翡翠,山谷纵横,涓流不断。丰富的水态,虽然不及长江大河般气势磅礴,但那泉流万千、纤尘不染、清澈见底的溪流,或温柔秀美,或汹涌澎湃,在群峰峡谷之中向前弯弯曲曲地流去。

  峡谷里黑得早,主人不断催归。刘书记对我们讲,这大峡谷始起大布,终至英德,全长15公里,好看的景点多着呢,一两天是看不完的。我想,这里如果什么时候能开发成旅游景区,一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是啊,如此奇特的大自然美景,谁不想一饱眼福呢?

  走进大峡谷

  王月清

  本文原载杨羽仪主编《千家写岭南》,花城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作者:王月清,女(蒙古族),中国人民银行乳源支行干部。

  大峡谷位于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距离镇政府3公里路程,海拔600多米,地势平缓,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我想这就是大峡谷美丽的原因之一吧。峡谷长15公里,谷深300多米,谷口宽窄不一,最宽处两公里,最窄处仅100多米。据专家考证,这是1000万年前山体运动,造成地表升降,地层断裂,经千百万年的风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大峡谷景观。这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大峡谷是美丽的,我有幸在不同的季节近距离观赏过其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色,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看点不一。

  那年听说大峡谷很美丽,正巧是春天,几场大暴雨后,在犹豫之中还是决定前往。那时还是乡村公路,道路崎岖难行,一路颠簸,进入景点,第一次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就被这里奇异的地貌所吸引,心中不由一动。我看山,山是平顶的,不论大小,心想如此地貌我以前从未见过,好奇怪,这种印象非常深刻,至今难忘。在前方不远,忽然看到雾气升腾,好似天宫雾气一样,随着一阵一阵的风,飘荡不定,忽而淡淡忽而浓密,人在其中忽隐忽现,隐隐约约,美不胜收,怎么回事?那是什么地方?心中好生奇怪。忙问,同行有知情人告知,那就是大峡谷,由于大雨造成水量大增,瀑布奔腾而下,巨大的冲击力,使水气上升,变成雾气升腾。我叹服大自然的美妙,能工巧匠一般再现人们想像中的人间仙境。

  快到了,快到了,已经听见响彻云霄隆隆的巨大响声了。当我们亲临其境时,无不为那扣人心弦、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的第一景——大布河埕头大瀑布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以其匆匆的步伐,一下由宽阔的河面挤到不过几十米的窄小河道,河水深度增加了更加汹涌,波浪重重冲击拍打着这段河道的巨石,水花飞溅并分三至十多米不等的落差。河水咆哮着、奔流着,其景观絶不逊色于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如此壮观景色,南方少有。这时河道再次变窄,不过三米左右,就像一个倾斜的大酒埕口,河水由不同落差汹涌奔腾咆哮而至,势如千军万马,集中飞流而下300米,成为中国罕见的飞瀑。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于描述大峡谷一点不为过分。

  站在电站修的水渠上放眼看去,峡谷尽收眼底。谷底有清潭,潭水顺谷而流又形成大小不一的几个小潭,同样清澈见底。峡谷两岸尽管像刀斧劈削,石崖陡峭,但由于自然环境保护得好,依然覆盖翠緑的植被与树木,使人满眼的舒服。

  游人不顾湿润的路面,踏着人工开凿的陡峭路,一步一步缓缓而下,终于到谷底了。抬头向上看,由于雨天的原因,水太多,水渠的排泄口有几处向外排泄,由此形成多处飞流直下的瀑布,难怪谷底到处水气升腾,雾气蒙蒙,不一会全身衣服都湿润了。因在运动并不觉得冷。

  在大峡谷的送子观音和双狮迎客两峰之间有条50度倾斜的电站上下班通路1386个台阶,因太长太陡游客是很辛苦上来的。过去常有游客昏倒,许多游客因怕累,怕力不从心而不敢下去谷底。现在好了,有投资者建了升降机,游客方便多了。

  夏天的大峡谷同样美丽,炎热并没有阻挡旅游者的热情关注,当我们顺着陡壁步步艰难行走时,湿润的陡壁不时散发出野生植物的淡淡清香,行走在树木之中,累了背靠着树木休息一会感觉很好,同时伴随着阵阵清风,并不觉得热。夏天大峡谷底的清潭是游客最好的去处,那里有清清的潭水,游客三五成群在此休息或嬉闹,有些游客看好山好水干脆跳入水中游泳,自由自在地拥抱清静的河水,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抛弃杂念的放松心情,开开心心游玩真能健康长寿。

  谷底有瀑布潭、黄龙潭、心曲潭、鸳鸯潭、桃花潭、长青潭、青龙潭及仙女潭等。抬头看蓝天白云那样的清澈,尽管夏天的瀑布水量少了,斯文地飞度下来落入潭中,还不时被风吹散飘落形成只有感觉出来的小小水珠,但这时一身的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天大峡谷美如少女,那如刀削的石壁由于千万年的风化,少许的泥土还顽强地生长着一些野草野花和不知名的灌木,还不时有一些野花东一丛、西一丛地绽开,古老的松树把根深深扎在石壁的裂隙中,顶破顽石吸收有限的养份,照样挺拔翠緑。石壁经千万年风吹雨打留下了图案,加上不经意的緑色点缀,当从潭底向上仰望,一幅天然的国画展现在面前。那黛緑色的画面是任何大师也难调画的。秋风阵阵一身轻松,行走在美如画的环境中,真像返朴归真的山人。过惯了都市生活到大自然中活动活动是最好的休息,在这里,我们能与大自然对话。真羡慕这里的山民,天天吸到如此清新的空气。

  冬天,伴随着阵阵大风,站在大峡谷边上,倾听到大布出名的山风。也许是没有高大山峰的阻隔,这风吹得有声有色,每一次风吹的声音都不一样,有时像万马奔腾、千军万马横扫过来的样子;有时丝丝作响一声高一声低,有时呼呼吹过,吹得你脚跟有点站不稳。我只知在林区,林海会有涛声,没想到大布峡谷的风,会如此厉害,让我们这些从没到过林海的人同样领略到独特的涛声,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尽管冬天较为冷,但也因南方四季常青,大峡谷依然如故热闹非凡。冬季雨水少,春季那壮观的瀑布飞流现在变成细细飞瀑,没有湍急的河水只有涓涓细流,河滩巨石全部露出来,山依然青水依然緑,那是另一种景色。

  乳源大峡谷是南方的一块緑宝石,一方至今仍是处女地的瑰宝,一幅神话般的天然山水画廊。游大峡谷如同进入童话世界,使你遐想万千。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启示。

  乳源“地下森林”奇观

  张如喜

  本文原载1986年7月31日《南方日报》。

  作者:张如喜,南方日报记者。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考察团的同志告诉记者,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坪区(今属大桥镇)发现了一处“地下森林”,景象奇特壮观。

  怀着一睹为快的心情,记者和乳源县委的领导同志一起来到了大坪。我们从区公所出发,步行了10多里路,便到了一处浓荫覆盖的山坡。在坡面的緑树丛中,蓦然出现一个大深坑——当地人称为“通天箩”,罕见的“地下森林”就在坑底下。

  坑口呈圆形,直径100多米,往下看,悬崖峭壁直往下伸。我们探头望去,啊,从坑底到坑口,起码有30多层楼那样高,坑腰宽阔,呈谷箩状,透过薄薄雾霭,只见坑底草木迷离,蓊郁葱茏。我们举起望远镜,眼前出现一个地下緑宫:几株古樟探出身来,撑开如伞的繁枝茂叶,簇拥在一起的橼、榴、楠、石斑木、灰木、棕榈等,枝叶交接,层层叠叠。中间藤蔓厮缠,荆葛盘曲,周围长着许多蕨类植物,拥挤着铺成一层緑幔。同行的县林业干部说,在这里,可辨的植物起码有数十种,除本地常见者外,尚有生于南亚热带的亮叶猴耳环、水冬哥等。我们侧耳细听,可闻“嘀嗒”的滴水声和林下淙淙的水流声。突然,从林中飞出两只苍鹰,低空盘旋鸣叫,声音逥荡,使“地下森林”更显得幽深和神秘。

  “到了冬、春季,这里的景色更好看。”当地的干部介绍说,寒冬时节,山坡上冰结雪飘,草木萧杀,但“地下森林”里却温暖如春,翠緑如故,引来百鸟栖息避寒,盘桓啁啾,宛如地下的“小鸟天堂”;到了春暖花开时,山上常有浓云重雾,有时微风吹处,行云游移开去,积在坑里的云朵即袅袅上升,从远处望来,有如井口冒烟。

  多么奇特动人的景致啊!所谓地下森林,原来就是生长在深坑下的林木。据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考察团的同志介绍,我国最有名的“地下森林”,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镜泊湖一带。那里有七处“地下森林”,每处坑深百米,直径约500米,是火山口,现已有两处作为重点风景区开放。乳源境内的这片“地下森林”是怎样形成的?考察团的同志作了初步考察,认为可能是地陷引起。大坪一带属石灰岩山区,溶洞和地下河很多,且有许多贝类化石,可见以前曾是湖海。在漫长的剧烈的地质变动中逐渐形成这个深坑。从坑腰挂着的石锺乳已长至数尺来看,该坑形成至今已历百万年。由于坑口较大,有阳光射入,且底部有土壤风化,植物得以生殖,并云集了众多物种,保留着原始状态。这不单可供观赏,对研究地质和物种资源也有价值。不过,由于坑深壁峭,底部至今人迹未至,确切情况还有待探究。

  大自然以它神奇之力,为我们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河山。当告别这处“地下森林”时,我们想,若能把它辟为旅游点,让更多的人到此领略大自然的奇观,那该多好!

  游国公岩记

  胡之宾

  本文原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

  作者:胡之宾,乳源县人,清初邑庠生员,即县学秀才。

  去乳邑东北二十里利村之背,曰国公岩。乡人相传昔有邬、李、侯三国公隐屯于斯,没而为神,每年六月各祠庙抬神庆贺。癸卯夏五月,时从邑侯裘公,政洽人和,公余多暇,宾邀同瑰叟、庞夫子、祖如、庞师兄梁玉琅、钟公仞弟文,宿往游至岩下。有岭高百仞,层层若石凳,攀跻而上。岩口有古荆树,大三尺围,高四五丈。岩有门,俯下丈余,路径弯曲险幽,村民持火前导,方可进步。内若厅堂,然冬温夏凉,通达相联,上若雨滴,下无苔藓。其中最奇者,宛肖观音宝像,头顶花冠,身披袈裟,盘坐庄严于莲台之上。后有护法韦驮,左右二石,若鹦哥净瓶。至于若坐若卧,若抱膝如罗汉者,不一而足。池中露一白龟,头背足裙,跃跃欲动,背一痕,乡民云:昔为马蹄所蹈,故殻损,首缩。如此又有东瓜石,灵芝石,磊落无数。又有铜鼓石,钟磬石,随击有声。转行数百武,幽怪更异,名曰“鬼子田”,分丘列壑,俨乎东作之形。再转行,势益卑下,水声汹涌,莫知底止,以石击之  长闻,寒风飒飒袭人,众皆骇异而返,乃相顾曰:“奇哉,别一洞天地!”余归篝灯而为之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