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富庶之源

  粤北明珠 水电瑶乡

  俞振炜

  本文原载《大地》(双周刊)2008年第10期,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2008年10月出版。

  作者:俞振炜,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北部山区,县内地形复杂,西高东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3.28%,多年平均降雨1883mm,境内溪流交错,落差较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小水电开发条件得天独厚。全县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南水河、大潭河、杨溪河、新街河,集雨面积40-100平方公里河流有5条。据最新河流规划,水利资源理论藴藏量56.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容量52.86万千瓦。

  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乳源县小水电开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41年县境内就兴建了两宗小水电站,其中洲头津若虚电站,装机容量20千瓦;龙南汤盆上圳电站,装机6千瓦。若虚电站是广东省第二座、粤北第一座水电站。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乳源县就已经是全国百个电气化县之一。截止2007年12月,乳源县已建水电站达409座,总装机容量达54.1万千瓦,据水利部调查统计,乳源县目前的小水电装机容量、电站座数在全国县级排名第一。全县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电站有两座共12.5万千瓦,装机容量10000-50000千瓦的电站有8座共11.07万千瓦,装机容量10000千瓦以下的电站有406座共29.35万千瓦。这些电站的设计形式多样,经济成分也较复杂,有国营、集体、股份及个体等。

  2007年,全县1106个自然村通电率达100%,通电用户达50136户,通电率达99.73%;全面完成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和输变线路建设,提高了农村用电质量,输变线路综合网损率9.6%,电压合格率为97.6%。全县总用电量达2314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750千瓦时,农村电气化水平快速提高,2007年还获得“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

  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

  乳源县的水电建设一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走科学发展之路。水电资源开发必须符合水资源规划和河流规划,要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资源,禁止无规划的盲目开发。乳源县利用少数民族自治法,通过立法加强以法治水,以法治林的力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增加了林业、水利建设的投入,形成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循环,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把建设“緑色乳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今后的水资源保护龢利用确定了方向。

  乳源县制定一系列水电开发政策,统一规划、分级办电,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形式多样化,推动集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小水电开发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农村水电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推动了乳源县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7%。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6.13亿元,县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全县50%的财政收入来自水电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可以说乳源县是名副其实的水电财政县。

  打好水电能源牌

  近年来,乳源县坚持工业立县发展战略,通过打好水电能源牌,积极实现外向带动战略,拉长产业链,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使乳源县水电每年有8亿多千瓦时的富余电力输送到国家电网,优廉的电力资源吸引了一大批外来投资企业,形成了“洼地效应”。这些企业在乳源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快资本积累,形成比较优势,迅速占领时常,抢占竞争先机。如1998年引进的东阳光实业总公司、三协电子厂等,这些外向型企业落户乳源,成为推动乳源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外向型企业吸纳近10000名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以水电和外向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崛起,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农村的脱贫奔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乳源县各镇、村多渠道筹集资金,或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兴建小水电站,增加了乡镇、村委会、村小组甚至是农户的收入。目前,乳源县9个镇,40个村委均有自建的小水电站或股份,解决了240个自然村的脱贫问题。

  致富寻常百姓家

  小水电建设大大的改善了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开发小水电,不仅使偏远山区的农民用上电,而且带动了这些地区的交通、电信、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偏远山区每建设一座水电站,都会带动当地“三通”,即路通、电通、电话通。如此同时,教育、有线电视、饮水、合作医疗、奔康房建设等方面也都有来自小水电的大力支持。

  小水电发电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会。全县414座电站共吸收职工6300人,其中70%以上职工是来自农村的青年。

  随着农村用电的普及,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利用廉价的小水电电能,以电代柴实行电炊的农户越来约多,有效地控制了乱砍滥伐,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随着农村水电的开发建设,扩大了全县的通电面,用电普及率不断提高,交通、通讯不断改善,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娱乐设施遍布城镇乡村,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使长期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区农民过上了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生活,农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壮哉!引杨大会战

  简鋭刚

  本文原载简鋭刚着《往事録》,花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作者:简鋭刚,简介见本书第15页。

  “引杨工程”,系综合开发杨溪河流域水资源,以扩大和改善粮产区的农田灌溉为主的工程,取“引杨溪河之水以灌溉”之意。工程1975年动工,1980年竣工,共建成拦河坝一座,主干渠36公里,渡槽13座、1750米,倒虹吸11座、220米,涵、闸等32座,总工程量土石方168万立方。渠道引水流量13.5立方每秒,工程建成后,受益农田3.6万亩,建设电站两座,装机容量共4720千瓦。当时只有15万人口的贫困小县,这是一项大工程。

  乳源县委,在“四人帮”叫嚷“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甚嚣尘上的年月,决定实施这项工程,并于粉碎“四人帮”一年后,因势利导,动员民众,凝聚民心,运用民力,组织万人会战,30天拿下最为艰巨的主干渠任务,对整个工程的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应当载入史册。

  筹划于动乱岁月

  1974年伊始,“批林批孔”铺天盖地,“四人帮”加紧制造混乱,使国民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

  刚过去的一年,乳源农村分配水平下降。人平年收入61.3元,比上年减7.87元;人平月粮食35.4斤,减3.5斤,比机关干部多不了几斤,其中粮产区桂头41.8斤,侯公渡41斤,附城37斤,一六34.7斤。

  乳源县的领导者们为农民的温饱焦虑。他们认为,平原区粮食生产占全县的70%,必须花大气力改变粮产区灌溉水源分布极不均衡的状况。县委指示水利部门,设法把地势较高的杨溪河流域富余的水调出,实行综合利用,使平原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一个大的改变。

  经过水利部门勘测报上级同意后,1975年11月,全县从各公社调集千多名民兵组成专业施工队,首战渠首的拦河坝、石渠、溪口渡槽三项工程,宣告乳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始。

  开战便是硬仗。1000多名瑶汉族民兵,不畏艰险,智慧神勇,他们抗严寒、战酷暑,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在激流中建成长54米、高4米、底宽7米、顶宽1米的进水口拦河坝;在悬崖峭壁的石山半腰开出宽4米、深3米的2.8公里引水渠;横空架起全县最长的溪口渡槽,全长120米,一拱跨过,高37米,跨度78米,过水断面高2.6米、宽4米,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拦河坝、引水渠、溪口渡槽的建成,为决战引杨主干渠奠定了基础。

  强将精兵迎会战

  1977年夏收夏种刚结束,乳源县委即遣强将精兵万余,挥师鲤鱼冲至柳坑口一带,在长达30多公里的战线上,摆出决战引杨主干渠的大会战态势。

  按照总体规划工程受益的公社参战,主要公社出动50%的劳动力,由公社党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亲自带队,按民兵建制组织。消息传来,人心雀跃,出现许多兄弟、姐妹、夫妻、父子甚至一家三代人齐上阵的动人场面。附城鲜明陈屋71岁的陈荣才,谁也拦不住,9月15日随首批队伍进场;游溪连塘边7名瑶族妇女不顾劝阻,背着小孩上工地;一六东粉张屋张锦发领着15岁和13岁的女儿参战,让她俩经受锻炼。瞬间组成浩浩荡荡的农建大军,桂头4735人,侯公渡2706人,一六1883人,附城1332人,游溪185人,乳城镇40人,共10881人。

  县成立强有力的大会战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陈京任指挥;副指挥:县委副书记谭佐贤,县委常委赵焕宝,县革委会副主任赵志明,县革委会副主任邝大英,县武装部副部长戴登高,县革委会副主任叶金菊(女);成员:侯公渡公社党委书记李元章,附城公社党委书记张定勇,桂头公社党委书记钟章茂,一六公社党委书记邹福安,县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刘烈义,县交通局长孙继福,县商业局副局长范葵,县水电局副局长谭雨贤,县公安局副局长陈林贤,乳城镇党委书记邓伟(女),游溪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国豪。他们分别下到公社工地,指挥施工,参加劳动。大会战按公社划分战区,相应建立战区指挥部,实行军事化管理。

  各指挥部设在战地前沿,指挥、施工、政工、后勤、医疗同上第一线。大会战指挥部在营盘村,战区指挥部:桂头设在均村,侯公渡设在上司庙,一六设在莫家村,附城设在担干岭,游溪设在连塘边,乳城镇设在桂头施工队。

  大会战到了倒计时。县委书记杨文挺于9月18日晚电话会议上作临战动员:会战组织领导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确保1万大军的工具、物资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断供给;要求用一个月时间,把会战工程胜利攻下来。次日,他带领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一行18人,深入各战区工地检查会战各项准备工作,满意地看到,人员到齐,一切就绪。

  20日清晨,杨文挺和陈京手持劳动工具走上一六战区的山上工地,来到农建大军中间。此刻,绵延30多公里的战线,万人振臂挥锄,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战打响了!

  战前的部署严密

  这是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真正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的大会战。经过精心策划,择善定谋,因情措法,讲求实效,摒弃了搞花架子的劳民伤财做法。

  施工不搞“打大捞”。县委于9月初便召开会议,公布施工方案,下达施工任务。按照工程受益分配任务,以平均每个劳动力45方,把主干渠总的工程量分到每个参战单位。桂头7.9公里、19.359万方,侯公渡9.09公里、11.365万方,一六3.8公里、7.815万方,附城3.3公里、5.0155万方,游溪0.615公里、8325方,乳城镇1600方。乳城镇工段是高坡石壁,没有土方;一六和桂头工段山高坡陡,石头比较多;其他战区也有不少石方地段,工程都很艰巨。各公社经过实地踏勘,把任务落实到大队、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谁先完成谁先回家。

  施工总的要求明确而具体:提高工效,保证质量,安全施工。为此,在战前半个月便作了布置,提出了关于工程规格质量要求、施工步骤与方法、施工的具体规定等。9月15日前后,各公社派出10%~20%的先遣人员上工地,作食宿和施工准备,进行劈斜、开方口,以便大军一到便可开工。会战期间,大会战指挥部派出技术员和施工员,协助战区按工程设计施工。为确保施工安全,明令各战区建立安全组,每施工段有专职安全员。对容易出问题的炸石专门作出严格的规定,凡爆破一律由经过训练人员负责,每天统一时间放炮。施工过程中,安全警钟长鸣,所发出的27个通知,有8个与安全施工有关。所以1万多人会战1个月,没有出现1宗安全事故。

  严格生活管理。工地统一作息时间:5:00起床,5:30早饭,6:00~11:30开工,11:30~13:00午饭和午休,13:00~17:30开工,18:00放炮,18:00~20:00晚饭和冲凉,

  20:00~21:00会议,21:30熄灯睡觉。

  大会战指挥部重视上传下达,互通情报,交流经验,推动全面。规定各战区每天汇报一次,反映上工人数、好人好事、竞赛经验和存在问题。大会战指挥部先后印发《快报》73期、《战通》27号。

  众志成城显威力

  孙武曰:“上下同欲者胜”。

  “四人帮”垮台,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憨厚的农民觉得,县委想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工程浩大,造福子孙;虽然要自带工具、粮食、柴茅,队里每日只补半斤粮、两角钱,工分比同等劳动力高15%,也乐意豁出去干,这是一份荣耀,是一种功德。

  开工之日,人们一改以往穿旧衫破衣劳动的习惯,纷纷穿上新衣,尤其是年轻人,仿佛去赴街,又像是过节,天天如此,30多公里长廊形成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不少人因此喜结良缘。而会战期间涌现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让人刻骨铭心。

  一切为了大会战:游溪负责供应大会战的柴茅,出动了1000多名瑶族社员,历时半个月,于9月16日便把砍好的20多万斤木柴送到了指定地点。桂头均村大队要接待4000多人住宿,他们空出自己的新房子、文化室、仓库,而本大队64名青年民兵却住进猪场。一六有47个队原定安排在桂头机关和莫家村,他们嫌离工地远而在山边自己安营。

  工地上没有弱者。一六大队大村一队在队长陈培养带领下,于9月13日第一个破土动工,提前打响大会战第一炮。侯公渡前进滩头6位小姑娘,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开工第二天创人平3.9方纪録成为佳话。附城大群五队江少群铁姑娘班4人,开工遇上“石老虎”,他们以铁锤、钢钎对待,对顽石实行爆破,一天便制服了这只“拦路虎”,人平2.84石方。游溪连塘边上坳队工地多是大石,他们没放一炮,12个人靠双手和双肩,5天半时间,把144方石搬掉。开工才8天,有3个战区完成任务过半:侯公渡58.9%,游溪57%,附城56%。中秋、国庆大家都在工地上过。在最紧张激烈的日子,乳城镇3餐饭送到工地,附城燃起篝火夜战。桂头烈村江背四队为了拿下最后的143.8方土石,队长谢细福带着14人,连续干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后勤也是强人多,附城大群一队年仅20岁的沈月桂,几乎每天凌晨3点摸黑从小江村到桂头街买河粉,好让大家吃了开早工;游溪连塘边东村角冯志旺,不仅给本队人送饭,还为沿途6个队送去茶水。

  会战牵动众人心。为了引杨工程早日完成,全社会各阶层各部门都投入了很大力量。交通局提前抢修通公路,邮电局及时架设好电话线路,工业部门设点维修了一大批工具,财贸战线仅为中秋、国庆就组织了猪肉3150公斤、月饼3500公斤、黄荳1873公斤供应工地。学校师生、桂头驻军、八七九处、南水留守处等分别给予了极大支持。

  竞赛与验收并举

  开展劳动竞赛和实行施工验收,这是此次大会战又快又好完成任务的双翼。竞赛围遶“提高工效,保证质量,安全施工”开展。战区间由会战指挥部组织,10天评比一次;大队、生产队在战区进行,5天评比一次。优胜者授予流动红旗。施工验收制定5条标准,即水圳长度,平台实土宽度,平台边坡,水圳深度、宽度,圳基高度、宽度,达到任务要求和设计规定,发给验收合格证,方能撤离工地。

  会战开始后,你追我赶,高潮迭起。第一次评比,附城战区夺得红旗;第二次评比,红旗为游溪战区获得;第三次评比未到,游溪、附城、乳城镇3个战区已凯旋。大会战激发了人们的聪明智慧,纷纷改革工具,改进方法,改善管理,争先创优。附城林星木突击组最先创人平日挖6.4方纪録,很快被桂头邓中华突击组人平8.25方所代替;不久,附城的邹亚赤、邹喜耀、邹冬妹人平日挖11方,刷新了纪録。国庆节前夕,开工仅10天,有29个生产队完成了任务,验收合格,其中一六12个,桂头7个,附城6个,侯公渡4个。

  人们有竞争意识,更有全局观念。游溪连塘边生产队50多岁的队长赵敬荣,会战开始时腿上长了两个大疮,长裤都不能穿,副队长要换他不肯。就是这位老队长,本队完成任务后,率队支持腊溪队,四天时间攻下103方大石,之后又去帮助上坳队。全线有132个生产队完成任务后自愿支援别队。

  30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各地专家的评价

  适逢全国拱坝现场会议在乳源举行,参加会议的100多名代表,于10月13日参观了正在施工的引杨工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座谈中有如下评价:

  一、县委决心大,群众劲头大,工程进展快;

  二、万人大会战的自力更生精神好;

  三、引杨工程综合利用好,既灌溉又发电,还解决群众吃用水;

  四、引杨工程规模大,施工任务艰巨,很有气魄,有点像河南林县的红旗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