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号的发现及整体打捞的意义及要求



  2003108《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原则方案》

  第一部分

  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

  南海Ⅰ号的发现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潜水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上下川岛外海域进行沉船调查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一条满载中国宋元时期瓷器的沉船,打捞出水了宋元的瓷器和其他文物200多件,在现场的中方人员及时的采取了妥善的保护措施,并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文物主管部门。此后,国家文物部门对调查、发掘这一古代沉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并鉴于我国尚无进行水下考古的实际经验,经过一年多的筹划,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正式签订了合作进行南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的意向书,同时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为队长,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为副队长的“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并将该沉船正式命名为南海Ⅰ号。1989年11月15日-11月20日,“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南海Ⅰ号沉船”进行了首次水下调查。

  此次调查是在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进行的,租用了救捞局“穗救201”和“穗救205”两条大马力拖轮作为工作母船。由于沉船海域位于广东西部近海,受一股东北一西南流向的季风海流影响,珠江口以西的海水透明度较差,夏季表层海水透明度约有10米,冬季不到3米。本次工作虽然委托了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用美国EGG公司生产的SMS-960式旁测声纳进行搜寻和定位,但由于调查期间海面上刮着5-6级的北风,海水更加浑浊,经过13人次的潜水探摸,仅采集到一片白瓷碗碎片,经与87年打捞上来的瓷器对比,可以肯定是南海Ⅰ号沉船的遗物。此次调查因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困难,所以效果不太理想,只大致确定了沉船的范围和位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日方的合作承诺未能兑现,南海Ⅰ号沉船又在海底多跨越了一个世纪。

  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福建、山东等地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以及广州救捞局的专业潜水员组成的南海Ⅰ号沉船调查队,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协会”的资助和参与下,于2001年4-5月份对“南海l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重新精确定位。2001年5月13日,通过近一个月的物探调查和水下探摸,终于重新发现了南海Ⅰ号,并精确定位。2001年10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对南海Ⅰ号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察,基本确定了沉船的埋藏状况。2002年3-5月,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救捞局的协助下,对南海Ⅰ号进行了初步发掘,除发现沉船的船体、干舷、船舱外,还发现大量精美的沉船文物,其中陶瓷器约4000多件,此外还有漆器、石制品、铁器、铜器、银锭及大量的铜钱。2002年8月,水下考古队又对南海Ⅰ号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发掘,本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瞭解沉船的保存状况和沉船范围,经过约20多天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2003年1月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沉船进行了一次以物探为主的调查工作,这次工作因为气候及调查船等诸多因素,调查结果未如理想。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意义及要求

  由于南海Ⅰ号沉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出水文物最为精美的一条古代沉船,它所包含的历史、艺术、科技发展等重要信息难以估量。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掘,使沉船在发掘过程中免遭二次破坏,考古专业人士均希望将沉船整体迁移到一处安全的水域进行细致的发掘研究。鉴于目前沉船的船体为木质结构,在水下浸泡800多年后,大多已经较为松软。沉船的大部分是埋在海床之下的淤泥中,因此沉船船体没有受到奢木类海洋生物(如船蛆等)的进一步蛀蚀,文物也没有受到如滕壶等海洋贝类生长造成的硬性胶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该沉船的船体结构和沉船文物,要求将沉船连同船内的文物,船体周围起固定和保护作用的淤泥一同吊离海床面,并使得沉船进入预先准备好的水池进行慢慢发掘。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技术要求主要分下列三个部分:

  1.适合于打捞古沉船在水下安装的钢结构箱体,要求便于潜水员在水下施工安装,并达到足够的搬运古沉船及其附属物的结构强度。

  2.水下安装箱体完成后,由抬浮驳将古沉船连同文物、起固定作用的泥沙装载在箱体中,吊离古沉船沉没现场,并把古沉船放置在全潜驳上。

  3.安全地将装载古沉船的全潜驳安放在指定的安全水域以供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