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书写海洋文化的辉煌



  文化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谈海上丝绸之路

  200298《中国交通报》

  刘布阳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不久前,广东省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化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先生在有关学术研究大会上提出,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多条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这些观点引起了海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黄河入海相当苍凉悲壮,李白的千古絶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唱得中国人为之慷慨激昂。长江入海是那么豪迈激越,刘禹锡先赞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不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犹令人寻梦依依,缠绵悱恻。现代世界崇尚“水文化”,神州大地除了长江、黄河文化,当然还有珠江文化。

  黄教授认为,珠江文化最大的特色是海洋性,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见证。作为珠江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黄教授组织各学科的专家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和史料研究,发现广东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同时也证明中国是海洋文化大国。

  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发港体系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统一岭南后,派船从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北部的合浦出发到印度,这是中国出海最早的历史记载,这个时间比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台早1000年,从现在的徐闻附近出土的汉墓和瓦当等遗存可以判断。

  黄教授等专家在对粤东进行考察认为,汕头的南澳,潮州的柘林、潮州港,澄海的凤岭、樟林港,汕尾的白沙湖等地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的饶平柘林港,是潮汕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古时天津、上海、泉州通往西方和东南亚的货船常在柘林港停泊。

  潮州港的文献记载比较缺乏,但是1953以来,这里是先后出土了十几座瓷器出口的重要港口。

  澄海的凤岭南港和樟林港是宋代、明清时期两个重要的商业贸易港。清康熙23年,撤销海禁后,樟林古港以其得独厚的地理位置日趋兴盛,成为汕头开埠之前粤东一个重要的海运港口和海防军事要塞。在干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的樟林古港,其关税占全广东省税收总额的1/5,史称“粤东通洋叫汇”。1972年,樟林古港遗址出土了两艘清代双桅红头船和大铁锚。现仍保持原貌、作为樟林古港全盛时期的货栈街——新兴街,全长近200米,由54间双层货栈组成。货船泊港后货物由小船转入内港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这是当时樟林古港的一个历史缩影,它记録了港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龢民俗风情等,汉、唐及明、清时代的历史资料都充分证明,潮汕一带的古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黄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概念不应该仅是一两个港口,而是一系列港口。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交替兴起、繁荣、衰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

  中国是海洋文化大国

  国内外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中国是内陆文化国家,注定会落后。黄教授颇些感慨地说起他多次听到过这样的论调,他认为应该匡正这一错误的认识。在考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黄教授将视角提升到文化学角度,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一个事——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

  珠江有8个出海口,还有许多相邻的出海口,江海一体,海外交通和文化往来历史悠久,海洋文化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载体移入珠江文化。珠江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海洋特性,她敏感、创新、包容,当今广东的改革开放程度便再次证明瞭这一特点。

  黄教授认为,珠江文化与黄江文化、长江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粤北曲江马坝发现了距今10万年前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被认为是岭南人的祖先。70年代末,粤西封开发现两颗原始人牙齿化石,距今为128万年,这意味着珠江文化发祥史提前了28万年,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更加表明,珠江文化源远流长,足可以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提并论,中国文化是由多个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史实有力地证实,中国早就是海洋文化大国,是世界海洋国家的一个重要成员,与世界海洋各国共同创造了历史和现代文明。

  不妨相互“补台”

  海上丝绸之路潜在的开发价值正在为世人所知,中国诸多学者、专家以及各地的研究会等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不久前某地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的专家学者在阐述本省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时,对别省的研究成果有些不愿意认同,以至于为争“第一大港”等闹得面红耳赤。

  当然,学术研究难免会有争论,但那次研讨会让人感到在沿海各省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 ”研究似乎有点“地方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海洋文化在国际上备受推崇,沿海各地纷纷挖掘、研究、整理本地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将其重新整合提升,以期进一步振兴本地经济、加强对外交流、发展文化事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先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劈风斩浪开辟出闪耀着灿烂文化光芒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存,这不是某地、某省能独家拥有的,她是华夏民族在与世界的和平交流中贡献给全人类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各地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争报“世遗”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国沿海的各个海上丝绸之路出发港,犹如一颗颗美丽晶莹的珍珠散落在海岸线上,如果将它们串起来,必将成为更加璀璨夺目的无价之宝。

  重振海上丝绸之路雄风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事,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有识之士呼吁各省学者、专家学者放下“门户之见”,相互“补台”,以更宽阔的胸襟来推动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振兴。

  中山大学著名学者黄伟宗教授指出,要寻找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的契合点,与世界文化时行更广泛而有认同感的对话,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整合各省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源,有着更宽泛的意义:这就是探索整个中国文化的“入世”之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