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陆丝路两广交汇申报“世遗”机不可失


  20031225《人民日报》

  李红雨

  因为准备不足,广州曾失去了被确认为海上丝路始发港的机会;如今,面对第二次机会,在广东就海陆路线对接情况先行一步、组织丝路研究史上的首次考察后,专家提醒。

  长期以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均认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但是,广东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发现,海陆丝路在两广地区有交接迹象,古代丝绸之路很可能是海陆联运的完整交通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西安宣言》,也希望将海陆丝绸之路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广东由省政府参事室牵头,近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两广交界的怀集、贺州、梧州等地,对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进行丝绸之路研究史上的首次实地考察。

  诸多证据为海陆交汇提供研究可能

  通过对上述地区的出土文物、古建遗址、民风民俗、方言以及当地文献记载进行综合考察,专家们发现,有不少证据为日后进一步展开海陆丝绸之路交接点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广东的山区县怀集发现了古波斯银币、天后宫遗址;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秀水村,历史上不但出现过26位进士和1位状元,不少宗祠对联、族谱记载了家族从北方辗转南迁的历程,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还有过买办,现仍存留一座教堂;贺州方言也呈现出南北交融的面貌,既有接近西南官话桂柳话,也有粤语,还有瑶语;贺州、梧州均有珠江支流与长江水系相连,秦汉古道与五岭以北交通……

  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才有充分的信息交流,有繁荣的经济作为支撑,才有兴旺的文化事业。专家们认为,这些证据说明,上述地区现在虽然比较偏僻,但古代曾经作为发达的交通枢纽,有过旺盛活跃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桥梁;但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接的具体情况,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海上丝路研究两广不能再失良机

  对于此次丝绸之路研究史上首次进行的海陆丝路交接点考察,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表示:“我们一定要在联合国专家组来考察之前先行研究,否则将再次失去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学者提出存在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时间更长的海上丝绸之路,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到中国广州和泉州考察。福建泉州因水下考古发现了南海沉船,打捞出大量文物,被确认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从此落户泉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为该中心拨出逾百万美元经费。广州却因当时尚未开展此项研究,无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足够资料和证据,失去了这个机会,当然也失去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效应。广东徐闻和广西合浦直到2001年才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整整晚了10年。

  专家们表示,经济发达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有时也对经济起到不可思议的带动作用,广东南雄珠玑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果上述地区能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还将有力地带动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发展也有助于大西南的开发。对于泛珠三角经济区整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珠江水系航运规划报告》,日前已经通过初审报交通部审批——云贵川的物资通过珠江出海,比通过长江出海运距缩短一半,大大节省成本。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四川等省十分重视研究上述地区与西南丝绸之路关系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整个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单是位于路线东侧的亚洲就有约30多处,这将给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各个国家带来机遇和竞争。因此,专家们建议,两广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增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竞争力,这无论对于国家利益还是区域发展都十分重要。据悉,怀集、贺州、梧州日前均表示希望联手,就此项研究申请跨省合作项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