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潜水员摸到了南海Ⅰ号船头



  200721《阳江日报》

  薛桂荣

  随着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作上月中旬正式铺开,阳江东平南面的一片海域,成为海内外媒体注目的焦点。昨日,南海天气晴朗,本报记者和省内数家媒体的同行随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一行,从阳东东平港出发,乘坐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德华号”拖轮,在浪尖风口颠簸近三个小时,来到东平以南19海里的某海域,登上了正在进行南海Ⅰ号探摸作业的“南天顺号”工程船。现场所见所闻,着实令人振奋。

  南海Ⅰ号船头定位已精确到分米

  一艘颇似石油钻井平台的大铁船,稳稳地扎在蔚蓝色的大海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天顺号”工程船。这艘船连同“德华号”,上月15日结伴从广州南下,19日在南海Ⅰ号上方布锚,开始探摸作业。

  南海Ⅰ号要成功打捞,首先要对沉船再次进行精确定位,对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尺寸等,再次核实。按照原定的技术方案,施工船采用气升法,抽除古沉船周围的淤泥,藉助先进的卫星定位设备,通过潜水员水下作业,探摸清楚古船的相关数据。

  “南天顺号”的现场总指挥王仁义向我们介绍,前一段天气不佳,阳江海面风力经常是6-7级,浪涌高达3-4米,给作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但现场人员不畏艰苦,经常调整船的方向,减小因浪涌而造成的船舶摇摆,最大限度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情况下,见缝插针进行施工。1月20日起,潜水员下水作业。到31号止,抽泥探摸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船周淤泥已抽除一半,南海Ⅰ号的船头已经准确定位,精确到了分米。以前潜水员摸到过船舷,这次摸到了船头。下一步的任务,是要给船尾精确定位。现在,船上的17名潜水员两人一组,轮流下水,每天累计下水作业8个小时以上。只要天气许可,我们会加班加点工作。

  甲板左侧竖起一座钻塔,几名身穿桔红色救生衣的工作人员,忙碌着更换钻头,倒出一段段采自海底的黑色泥样。“这台钻机要对船底下50米深的泥层钻孔取样,掌握地质情况,为打桩固定沉箱提供依据。” 王总指挥说,“为了赶时间,他们昨晚干了一个通宵。”

  淤泥中抽出文物碎片和船体木片

  本阶段海上施工的目标不是打捞文物,但抽淤泥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不时有散落在古沉船周围的文物碎片被抽了上来。

  记者见到,“南天顺”右侧船舷,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水管,吐着浑浊的黄泥水。抽泥管的出口,施工人员特意加装了个金属篮子,为的是留住那些“宝贝”。

  随“南天顺”号工作的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说:“随淤泥被带上来的,有瓷碗、瓷碟的碎片,有妇女化妆用的小粉盒的盒底,有几枚北宋、南宋的铜钱,还有船体的碎木块。”他介绍道,这些木块多数是马尾松,宋代华南一带多马尾松,古人常用来造船;少部分是硬质木材,可能用于船体龙骨等重要部位。从水下还抽出了猪骨头,这到底是当年南海Ⅰ号上船员食用猪肉后遗弃的呢,还是后来的过往渔船丢下的,目前还是个谜,有待通过仪器分析检测来确定年代。魏博士说,此前他们曾发现过眼镜蛇的头骨,这种东西从哪里来,同样引人猜想。

  有媒体记者问:“南海Ⅰ号上会不会有外国人?”“有这种可能,”魏博士说,“以前我们捞起来过金腰带和镶宝石的戒指,是西亚风格的,很可能南海Ⅰ号上当时就有中东、西亚人。”

  甲板上,一堆氧气瓶旁边,一个木箱子里就装着一些碎瓷片和木块,景李虎和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拿起来细看,从款式、釉彩等方面判断,一些瓷器显然是专为阿拉伯人定做的。“你们看,宋代就有了来样加工!”景李虎说。

  南海Ⅰ号将在今年五月出水

  南海Ⅰ号何时露出真容,海内外广为关注。“今年五月就能整体打捞上来。” 广州打捞局陈北先局长肯定地说,“前期工作做完后,我们的‘华天龙’就进场。进场后就起吊,如果顺利,正式打捞只要一个星期的时间。除掉其它准备工作,真正起吊其实就几个小时。”“华天龙”是一艘四千吨级的打捞起重船,号称“亚洲第一吊”,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它要唱主角。

  陈北先介绍,打捞前,要给南海Ⅰ号量身定做一个钢质沉箱,它会有30多米长,宽20米以内,高约有二三十米,总造价在1000万元左右,目前正在设计当中。为了保证打捞成功,他们做了多方面的预案,包括怎么防潮、防台风等。陈北先说:“我们很有信心!”

  为便于我们理解,王仁义总指挥拿出一张纸,描了几幅草图,演示了打捞过程和方法。他说,打捞分几步:第一步,下压沉箱,罩住整艘沉船。第二步,穿横梁,将船体兜起来。第三步,起吊,由吊船“华天龙号”将南海Ⅰ号吊离海底。第四步,将南海Ⅰ号吊放到一艘七千吨级、甲板能下潜到水下10多米的驳船上。第五步,起浮,用驳船走直线将南海Ⅰ号运到位于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门口。第六步,整船入馆陈列。

  王仁义透露,目前正在进行的现场探摸、清除凝结物和深钻取样等工作,将在春节前完成。

  博物馆建设和沉船打捞会顺利衔接

  为了南海Ⅰ号,这几年,景李虎副厅长多次来到阳江。单是海上打捞现场,他就来过三次。他戏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他抱养的一个孩子,为此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昨日出海,景厅长也晕了船,十分疲惫,但一说起南海Ⅰ号的打捞,就神采飞扬。

  他说:“南海Ⅰ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年,我们发现它有20年,方案的论证有6年。现在,‘南天顺号’入场,标志着打捞工作正式开始。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列入了国家文物局2007年的重点工作。我希望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把这件事做好。” 

  景李虎特别提到,这么多年,在发现南海Ⅰ号和建设博物馆等过程中,阳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出了很大的力,工作很周到,相信后面的配合会更完美。

  景李虎说,根据计划,南海Ⅰ号今年6月出水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从前年底开始到目前进展都很顺利,可以在今年4月或5月建好,跟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会顺利衔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