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



  2007525《国际先驱导报》

  赖少芬 郑天虹 赵叶苹 周慧敏 荆 晶 张崇防

  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

  自汉代以来,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或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沿途的古沉船和沉船上的货物成为重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证据,中国海洋考古工作者正在“沿海索骥”。 

  丝路起始:打捞南海Ⅰ号 

  随着巨型沉井在5月17日缓缓下潜,沉没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也拉开序幕。截至记者发稿,沉井已经下沉到淤泥下5米,整艘沉船有望于今年7月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南海Ⅰ号沉没海底800多年,船体已非常脆弱。专家对其打捞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巨型沉井被压入海底后,将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再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之后具有至少4000吨起吊能力的“华天龙”起重工程船会把南海Ⅰ号连同海水和周围泥沙整体打捞出水。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南海Ⅰ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南海Ⅰ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未来可能持续十年的南海Ⅰ号考古挖掘,也有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