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敦煌”提法有助享誉国际



  2007718《南方日报》

  李 培

  2003年,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曾率专家队考察南海Ⅰ号的出水文物。随后他大为震撼,挥笔题写了“‘海上敦煌’在阳江”7个大字。昨天,他向记者解释了“南海Ⅰ号是‘海上敦煌’”的说法。

  黄伟宗向记者解释了将南海Ⅰ号与敦煌对比的原因:“首先,从文物量上来看,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文物总数约在5万至8万件,超过敦煌莫高窟5万至6万件的文物数量;其次,二者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

  黄伟宗认为,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遗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两种特产:丝绸和瓷器: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但由于骆驼背驮颠簸,只能运输丝绸、茶叶等不易碎物品;瓷器等大件物品必须从海上运输。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Ⅰ号集中了当时全国几个主要瓷窑出产物,是迄今最古老瓷都和瓷路之体现。”

  黄伟宗解释说,敦煌是佛教传入、传出交融的产物,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标杆性遗址,如今已经被联合国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南海Ⅰ号出土的大量“来样加工”的文物,也是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标杆。“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海上,南海Ⅰ号足以像敦煌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标志那样,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

  黄伟宗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季羡林、饶宗颐等学者的努力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开始获得世界认可。南海Ⅰ号在自身的地位、价值判断上可以有多种阐释,但是不应该抛弃‘海上敦煌’的说法。这是南海Ⅰ号未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国际广泛认可的一条捷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