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的大事 中国的大事



  20071221《阳江日报》

  乐之 文兵 李明

  2003年9月23-24日,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率专家队,到阳江考察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经过反复瞭解,深入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南海Ⅰ号丰富的历史遗存足以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阳江可谓“海上敦煌”。活动期间,黄伟宗教授欣然题词“‘海上敦煌’在阳江”,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则挥毫写下“壮哉阳江,‘海上敦煌’”。9月25日,本报一版头条刊发《“海上敦煌”在阳江》的消息,率先披露专家们的这一观点。

  一、   “海上敦煌”又有新解

  “敦者厚也,煌者亮也。”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说,他对“海上敦煌”说又有新的解释和补充。

  黄伟宗说,2003年,他们到阳江考察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当时明确了它有四个“第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基于这四个“第一”,并从丝绸之路的范畴出发,黄伟宗等专家提出“海上敦煌”的概念,来概括南海Ⅰ号的地位和代表性。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发帖,认为“海上敦煌”说不妥,“进入福建人建构的话语误区”,甚至质疑海上丝绸之路提法的科学性。黄伟宗在接受采访时作出回应。

  他说,海上丝绸之路不是福建人提出来的,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由我国的两位大学者季羡林和饶宗颐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中国古代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到七十年代,这一概念得到联合国的承认。1991年,联合国有关方面组织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考察团,到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中国考察的第一站是广州,第二站是泉州。

  相比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的时间更为完整。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新疆、西域,到中亚、欧洲那边,西域一带的地区和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时断时续,政治上、外交上的因素,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还有一个自然的原因沙漠化。敦煌埋在沙漠底下,就是因为沙漠化的结果。海上丝绸之路也有过断裂,清康熙年间,因为郑成功在台湾的缘故,清朝政府曾经禁海。但民间的海上贸易和交往一直没有停过。

  从运输能力上讲,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更大。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运力有限,丝绸、茶叶等比较轻的东西可以运。但后来中国大量生产瓷器幷且出口,再后来发展到铁器生产是世界第一,这些重的货物,靠骆驼是很难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用船运输,载物比较稳当、比较多。所以学术界讲,海上丝绸之路又是海上陶瓷之路、铁器之路。

  黄伟宗说,海上丝绸之路既然在世界上这么重要,它应该有个标志。这个标志现在找到了,就是南海Ⅰ号。否定“海上敦煌”,就意味着否定海上丝绸之路。否定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东西。

  “‘敦煌’两个字,既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名词,也可以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形容词或者是名词。从字面意义解释,煌者,亮也,辉煌的意思;敦者,厚也,积淀沉厚的意思。”黄伟宗说,“从这个角度看,‘海上敦煌’就是中国海洋文化一个深厚积累的地方,也是海上文化的辉煌结晶。正像司徒尚纪教授所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窗口。” 

  二、 沉船出水既是学术性事件,又是社会性事件

  黄教授说:“南海Ⅰ号的出水既是学术性的事件,又是社会性的事件。”他解释,说它是学术性的事件,因为将在如下四个方面带来新的课题。

  第一,自然科学。牵涉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艘船为什么在海底能够保持800多年。这牵涉到海洋学、气象说,甚至海洋土壤学,还有海上交通等。现在有人担心,沉船进馆后因为水流、气候的变化,会不会对南海Ⅰ号造成影响。因为兵马俑面世后,已经得了“关节炎”,俑的手、脚等包裹较薄的地方出现松动,说明出土后气象的变化会导致文物的变化。

  第二,人文社会科学。宋代时候,中国的海外交通、瓷器生产情况怎样,牵涉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学、陶瓷生产学和海上交通学,这些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

  第三,现代科技。当时科技发明怎样?譬如,是不是用到了指南针类的仪器,或者依靠观察天象、水流来保持大海中的航向?更多的是,制造华天龙、沉井的技术、建设水晶宫的工艺,都是现代科技。对南海Ⅰ号的发现、出水和保护及文物甄别的一系列事情,都是现代科技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四,文化和社会的心态学。通过媒体的宣传,南海Ⅰ号作为一个学术性的东西、考古的东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既是民族心理的呈现,也是民族振兴的表现。相比之下,敦煌的发现过程,是中国落后、愚昧、卑屈历史的体现和写照。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是他没有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贱卖给外国人。

  黄伟宗相信,南海Ⅰ号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将开启“海上敦煌”学或者南海Ⅰ号学,成为综合性、多学科、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学。

  黄伟宗对南海Ⅰ号出水的社会性事件特征也进行瞭解释。南海Ⅰ号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将学术性的活动跟社会心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出社会的全面的效应。它不仅会带动旅游学,而且将带动社会的经济,还有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科普的教育等。

  三、 争取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6月,黄伟宗、司徒尚纪两位教授参加了省政府参事室在阳江对南海Ⅰ号的考察,并在考察后拟定了一份省政府参事建议。针对许多新发现、新分析、新判断,黄伟宗等建议:应当以具有世界龙头内涵的“海上敦煌”为品牌,以南海Ⅰ号文化遗产为基础和主干,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阳江打造成国际性的海洋文化中心。采访中,黄伟宗教授一一讲解了这些建议。

  (一)争取2008年在阳江举办国际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争取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落成盛典时同时开幕,邀请国际友人和学者参加。此外,应尽快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由各方面人才组成的南海Ⅰ号研究机构。

  (二)扩大博物馆的展览范围和文化学术内容。首先,博物馆内除当以南海Ⅰ号为主体外,还应当有我省各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展位,并逐步扩展全国以至世界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展位,以及迄今所有海上丝路的研究著作和史料,并立即组织专家绘制《海上丝绸之路图》。同时尽快成立研究和宣传办公室,负责筹备论坛,在国内外征集论文,并组织作家进行专题报告文学、歌曲、舞蹈、画卷和电视片的创作。

  (三)争取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国家文物局宣布:争取在五年内,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相关文化遗存串联在一起,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不失时机地力争列入这一项目。当在联合国考察前或同一时候,举办以南海Ⅰ号文物价值为专题的学术论坛,以增强申遗的学术力度。

  (四)争取于2010年在阳江举办国际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据考证:全世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在我国沿海也有50多个城市,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当以这些国家、地区和城市为基础,把海上丝绸之路作纽带和平台,进行经济、贸易、文化、学术和旅游的展览与交流合作。

  (五)争取在2011年在阳江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

  (六)将阳江本地特色文化进行加工整合,以构成文化竞争合力。把阳江风筝、阳江刀具等诸多本土特色文化,与南海Ⅰ号捆绑在一起,形成优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