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组美丽和谐的圆环



  20071221《阳江日报》

  张文兵 李明

  14日下午,记者在广州采访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设计方案主创人员、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冼剑雄。他说,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非常纯粹”,就是用建筑的语言,弘扬海洋文化这一主题。

  灵感来源于水泡、动物的骨架……

  年轻的冼剑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导师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何镜堂。作为广东省内最大的民营建筑设计企业,瀚华公司设计了一批优秀建筑作品。

  2003年,瀚华公司参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设计方案的竞标,从入围作品中八选一,瀚华的设计中标。

  “博物馆方案从构思到初步完成约2个月,参与设计的有七八人。”冼剑雄说,创作的灵感,最初来源于飞机机舱、船舱、水泡、动物的躯体骨架等。这些都是圆形或类似圆形的结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呈现一种自然的圆满、对称的美感。一天,冼剑雄信手在设计纸上画下一组平铺的、连环椭圆。拿给同事一看,都觉得挺有创意:就是它了。以这组椭圆为蓝本,大家对方案不断细化、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图纸。

  冼剑雄说,设计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不是难度最大的任务,但其成功给瀚华带来良好声誉,并成为代表作之一。2005年,该设计获得广东省优秀建筑创作奬。

  自己给设计打90分

  以展示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不仅国内罕有,就是在世界上也少见,可供借鉴参考的不多。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不但要展示文物,而且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发掘的全过程。冼剑雄说,主要的设计构思,是将海上丝路文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船文化,通过建筑的语言,提炼表达出来。

  冼剑雄解释,博物馆的外形,整体看既像船舱,又像展翅的海鸟,还像海边一组起伏的波浪。虽然意象不很确定,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浩瀚无垠和充满生命力的海洋。

  冼剑雄特别谈到,实用功能和外在形状的有机统一,是设计者的最大追求。建筑不同于雕塑,不只是装饰品,功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设计博物馆,充分考虑了建馆用途。五个互相关联的舱体形场馆,各部分功能定位非常明确:五“环”中空间和面积最大的“水晶宫”,是建筑的核心部分,用于蓄水陈列南海Ⅰ号;其余四个“环”,左边的两个将作为精品展览室、进馆通道,主要对外;右边的两个,是设备室、办公场所,主要对内。

  “博物馆方案,整体做到了外观性、功能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如果要打分,我给自己打90分。”冼剑雄笑着说。

  设计优先考虑便于南海Ⅰ号进馆

  冼剑雄说,从大处到细节,博物馆每部分的设计都有周全的考虑。譬如,博物馆采用大跨度圆拱作为基本结构,不安梁柱,既满足建筑力学的需要,又可最大限度扩大场馆的空间;博物馆建在南海边,要常年经受海水和海风的侵蚀,所以放弃金属结构而用混凝土结构;除“水晶宫”外,其余四个舱体架在陆地上,是考虑到台风来临时,海潮可能有的冲击……

  他说道,设计时他们无法预计沉船打捞的进度,不知是在博物馆建设中还是建成后进馆。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让满载文物的沉船顺利进入“水晶宫”。采用椭圆形的结构,并在朝海的南面墙体留空,待沉船入馆后再封实。不管南海Ⅰ号何时出水,入馆都很方便。

  蓝图变为现实。五个“圆环”正敞开胸怀,迎接南海Ⅰ号的到来。冼剑雄说,博物馆建成后,他一定会再来看看自己的作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