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号800年的沉与浮



  20071228《甘肃日报》

  徐爱龙

  在毫无悬念之中,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于12月22日11时30分左右缓缓浮出水面,海底800多年的沉淀,让它的上浮显得分量十足。雾气氤氲的广东阳江打捞海域在那一刻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百家媒体从四方云集,记者也有幸在“海巡31”巡逻艇上目睹了古沉船出水的全过程。30多艘船只在“华天轮”1海里见方星罗棋布,制造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从早上10时15分鸣笛和鞭炮声响起,历经1小时15分钟,一个巨大的沉箱将5吨重的古沉船和800多年前的历史从深海缓缓托起。       

  这艘古沉船装载着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多数可定为一级、二级文物,总量与一级文物数量均接近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其中瓷器尤众,分属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絶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崭然如新。整艘船文物预计超过6万件,有专家称其价值超千亿美元。但可看到的黄金白银式的价值其实远不能和它所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相提并论。穿越800年时光尘埃,这艘木质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响的古沉船的历史痕迹似乎还清晰依然。令许多史学家所兴奋的是:对南海Ⅰ号水下文物资源的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连的一段历史空白。 

  最终入住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南海Ⅰ号将专门供人们观赏。通过透明的防护墙,人们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挖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神秘的海底宝库将一点一滴地呈现于游客眼前,而更多的图景也将从此一一展现。南海Ⅰ号的命名人俞伟超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着一个开始。”的确,一切才刚刚开始。“海上敦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概念和南海Ⅰ号的研究方向也随着南海Ⅰ号的浮现而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借重敦煌显学播扬“海洋文化”

  2003年,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率队考察南海Ⅰ号出土文物时题下了“‘海上敦煌’在阳江”,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则挥毫写下“壮哉阳江,‘海上敦煌’。”从此“海上敦煌”这一概念就被人们所熟知。黄伟宗给出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南海Ⅰ号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基于这4个“第一”并从丝绸之路的范畴出发,才有此一说。 

  “絶对没有贬低敦煌的意思。”黄伟宗对记者开门见山地说,“‘敦煌’两个字,既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名词,也可以视为一个象征性的形容词或者是名词。‘敦者厚也,煌者亮也。’敦煌学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门显学。我们将南海Ⅰ号比喻为‘海上敦煌’,一方面是对敦煌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是想借重敦煌的影响力来更好地传播海洋文化。” 

  “甘肃的敦煌像一个冲击波的核心,辐射360度,冲击到南海边上了。”在中山大学地理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办公室里,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笑着对记者说道。司徒尚纪表示,陆上丝绸之路有甘肃敦煌这个窗口,但是海上丝绸之路没有一个直接可以反映和代表其内涵的实体文物、景点或者说窗口,都是一些零碎的东西,比如港口、海神庙、贸易的商品之类,南海Ⅰ号出水后就有了这个代表性,“海上敦煌”的说法可以解读为中国海洋文化之窗,使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形成相互的对应。

  不一样的“丝路”不一样的记忆

  19世纪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后来人们在他的一张地图上发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几个字,他成为了最早提出两条丝绸之路这一说法的人。有史料记载,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运通与张骞通西域几乎同步。但是沿着我省河西走廊蜿蜒至中亚乃至欧洲的这条路似乎更为人们所广泛熟知。当驼铃声在西北的一隅响彻天空时,热热闹闹的海上贸易却被大海的涛声所湮没。使得黑格尔武断地说出,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远航,但“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就像甘肃人曾经发现敦煌一样,广东人对于南海Ⅰ号的浮现也无比的欣喜。司徒尚纪认为古沉船的发现不仅有力地驳斥了黑格尔的观点,而且具有标杆意义,它充分地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宋盛极一时。 

  对于两条“丝路”,人们很容易陷入简单的比较,在司徒尚纪看来,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其实有着不同的分工,首先货物结构不同,由于陆上丝路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有限的承载量使得丝绸茶叶这些比较轻便的东西成为了主要货物。从古沉船上所挖掘出的几千件物品几乎都是瓷器和铁器,可以看出这些较重的货物是通过海洋运送的,运送交易的目的地也是各有不同。另一个差别则体现在时间的连贯性上,黄伟宗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的时间更为完整,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新疆,西域,到中亚,欧洲那边,西域一代的国家和地区与当时中国的关系时断时续,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因素造成陆上丝路的中断,还有一个自然的原因即沙漠化。而海上的丝路虽然在明清时期出现过海禁,但是民间的海上贸易和交往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统治地位。西北丝绸之路被西夏政权切断,南海丝路的地位则进一步的上升,宋高宗组建舰队,改善港口,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中国进入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司徒尚纪曾在自己的专著里引用杨万里的一句诗来证明当时广州随处可见的远洋商船:“须臾满服贾胡船,万顷一碧波粘无。” 

  另一个新的课题也正在被他们所关注,那就是两条“丝路”在历史上的对接关系,“它们有各自独立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记忆可能会重合。”司徒尚纪说道,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 

  古沉船热之后的文化图景敦煌发现已经百年有余,百年间敦煌学的热潮从未消退过,与之相应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刻挖掘和广泛传播。这一切似乎将在南海Ⅰ号上再次展现。 

  “在南澳岛附近的汕头海域发现的‘南海二号’也必将会再一次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目前还没有挖掘打捞。预估南海共有2000余艘沉船。”司徒尚纪给记者报料的同时特别强调,南海Ⅰ号惊世浮现之后,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南海Ⅰ号热的持续和以后陆续发现的古沉船将开启海洋文化的全面研究。以南海Ⅰ号为研究对象和实体的学科将陆续涌现出来:海洋学、海洋工程学、水下考古学、造船史、海洋交通、海洋经济史、海洋交通、文化史、外交史、陶瓷史、宗教史、风俗学等等。 

  黄伟宗更是把南海Ⅰ号的出水看成既是学术性事件,又是社会性事件。他和司徒尚纪在南海Ⅰ号今后研究方向的认识上保持了一致。黄伟宗认为古沉船能保持800年的疑问无疑要交给自然科学去解释。宋代中国海外交通、瓷器生产情况怎样,牵涉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学、陶瓷生产学等等,这些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而诸如南宋当时的认识不是用了指南针一类的仪器,或者靠观察天象、水流来保持大海中的航行,以及这次打捞制造华天龙、沉井、建设水晶宫的工艺,都涉及到科学技术。黄伟宗相信,南海Ⅰ号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将和敦煌一样,开启自己的“‘海上敦煌’学”或者南海Ⅰ号学,成为综合性、多学科、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学。此外,申报世界遗产,开发旅游都将是南海Ⅰ号热之后逐渐展开的图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