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改善主体素质 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它的现行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于世界及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但相互吸纳不同社会制度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主体素质的改善。特别是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世界要前进,亚洲要前进,中国要前进,自有许多共同的社会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的课题,是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就此课题,我们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做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1994年12月,红旗出版社,上·下册,134万字)一书,现作粗略的介绍,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总的来说,本书以邓小平强调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为统摄全书的灵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社会现实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载体,以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的现有理论为基础,以人的素质即市场主体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为核心,进行多层次的探讨,旨在揭示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它自身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之间发生的联系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经济中人的素质问题;从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以及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的现状来看,人的素质问题确实是不能逥避的一个紧迫课题,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再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素质要求,过去一直被忽略了,被看轻了,从现在起要加以重视。

  一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第一编(从第1章至第7章),主要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些必要的界定。

  人们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作出许多探讨。包括什么是“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内,虽然还没有更统一、更科学的界定,但大致是清楚的。按照现有的看法,所谓市场经济,讲的是资源配制的一种方式。若同商品经济相比较,似可以说,它是更加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开放化和法制化的商品经济。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其不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所以,它具有市场经济共性之外的个性、特殊性。这种个性、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幷存发展;三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形式和机制共同作用;四是在运行机制上,把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市场调节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发挥国家适度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五是开展以社会主义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行。

  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开展,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理解与认识,将会越来越接近科学,而且会对人类科学理解与认识市场经济带来更多的启示。

  然而,就目前来说,中国的人文科学主动“介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象,显然弱于经济学。根本的问题,不在于人文科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无作用,而在于人文科学工作者本身,要自觉地“介人”其中。

  讲“介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少人文科学工作者,也已经创造出“介入”的一些形式。作为人文科学中的社会学工作者,除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应该“介入”之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本身,似也可作“介入”的尝试,《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第一编,就作了七个层次的尝试。

  第一个层次:“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是一种原始落后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这种经济形式的基础之上,这种经济形式必然受到淘汰;计划经济曾在中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因高度的集中而形成僵化的经济形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再也行不通了;市场并不排斥适度的计划调控与管理,但主要依靠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把经济搞活,有利于继续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因而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经济形式,只有走这条路,才是阳关大道。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是能够立得住的。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个层次:“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富强的法宝”   

  富强与贫弱相对。社会主义不能是贫弱的社会,而应是富强的社会,摆脱贫弱状态,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的富强,一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三是指人民的生活普遍富足和安居乐业。这是许多伟人曾经为之奋斗的愿望。今天中国正朝着这个奋斗目标迈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早一些的珠江三角洲地带,我们已经看见了富强的端倪。相反,许多地方之所以落后,往往是市场经济缺位造成的。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认识这个道理,中国交了几十年的学费,负担的确太重了。所以“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富强的法宝”的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个层次:“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沃土”

  一个流行的命题——“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认为这是个科学的命题。只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一整套法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以组织培育市场经济的职责的政府,以及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乃至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等等方面,才能更好地依法尽责,依法用权,依法得利。同此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沃土,也是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民主方法龢民主作风等等,并同法治一起,是其不可或缺的东西。中国在全套法治还未基本到位,加之民主政治的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固然要受阻碍,但它应该而且必然会给法治与民主开路。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沃土”的命题,其功用更多的还在后头。

  第四个层次:“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

  社会的文明是个巨大的系统。这些年,我们在系列性的著述中,反复讲这个问题,讲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六大主要的子系统。各子系统还有孙系统……其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们普遍讲的两大文明,也是最主要的子系统。但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社会文明六大子系统的“恩典”,是不会厚此薄彼的。同样地,哪一个子系统若软弱无力或发生“叛逆”,它也决不会手下留情。所以从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六大文明的要求,以及所起的根基作用,都是一视同仁的。这种根基作用,首先是经济基础的作用,其次是由此而引起的连琐反应。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形成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有可能造就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总体。因此,社会主义文明前进与倒退的决定力量,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状况,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它的发展为六大文明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看来,“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的命题,是合乎人类文明史和经济发展史的一种综合性命题。

  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富强的必由之路,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更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必由之路。人的素质要想得到改善,也只有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才能逐步做到。我们之所以要论述前面四个层次,道理也在这里。如果从人的素质本身来看,下述三个层次是不可不注意的:

  “市场经济是人才辈出的生态环境”的层次包括:市场经济是人才生存——人才优生、人才引进、人才保护的生态条件;市场经济是人才发展——人才就位、人才奋进、人才再塑的生态氛围;市场经济是人才成就——人才考评、人才激励、人才自强的生态机制等方面。而在“市场经济是完善人的素质的社会大学”这一层次中,则重点对人的素质,对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及其构成要素等作了界说与论述。素质的本义,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人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特征。我们所讲的素质,则是指人和各种组织的内在品质、本质。今天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素质,立足点还是综合素质、现代素质或文明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大学,它要培养的,就是现代综合的文明素质。有此素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更加强固。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很难摆脱“貌合神离”的势态;现在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处是“龙腾虎跃”的景象。这一切说明,“市场经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动力”——这是我们在本书第一编中最后要说到的一个层次,它同第一编的第一个层次是相互呼应、前后关照的。

  总之,我们在本书第一编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作的七个层次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理解,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学科的“市场”,而且是人文学科的“市场”。排斥人文学科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愿与市场经济共命运的人文学科,都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尤其如此。

  二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第二编(从第8章到第13章),重点是用意识社会学的现有理论,来阐发人的素质构成及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互动的情状。

  意识社会学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它所讲的文化,不是“大文化”,不是“小文化”,甚至也不是“中文化”,而是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群众文艺等主要的内容及其之间形成的各种进步状态,虽然,这种文化与“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特指范围是很清楚的。再者,就“文化”本身的争议来看,我们认为,尽可以保持诸子百家的说法,企求全世界统一的观点,现在做不到,今后也不易做到,但是有一条,使用“文化”概念时,起码应有自己的界定,那怕是有争议的界定,我们用意识社会学所界定的文化概念及其范围,来分析人的文化素质,依据也在这里。

  人的文化,首先是教育素质。这里讲的教育是指“大教育”。只有在“大教育”范围内,才能提高人的教育素质。但最为基本的教育,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扫除文盲和半文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强调在20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了发达的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等等方面的素质,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基础,仍然是文化问题。

  意识社会学非常重视思想建设

  它所讲的思想,主要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人生价值等主要的方面及其之间形成的各种进步状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理想、道德、情操、纪律、价值观念和法制观念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坚定的方向,不能动摇。但要把中心工作搞好,絶对不是“单打一”就能成事的。除了要搞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外,必须紧紧地抓住思想、道德、情操、纪律、价值观念和法制观念的配套建设。这决不是说,中国在思想建设方面落后了,今不如昔了,而是说,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加以正视。因此,在人的素质建设中,理想、道德、情操、纪律、价值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建设份量很重,任务很紧,工作很多,决不可等闲视之。   

  人的思想素质,首先是理想素质。“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钱就想”,使一些人成了金钱拜物教的奴仆,挖社会主义墙脚的罪犯。究其原因,主要是理想素质严重缺位,甚至是空的;再就是道德素质、情操素质、价值观素质、纪律及法制素质的下降或倒退,致使思想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应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围遶树立共同理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突出抓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思想素质建设的力度,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也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核心,仍然是思想问题。

  意识社会学非常重视审美建设

  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主要的内容。用在人的素质上,便有人的审美素质建设的问题。人的审美素质表现在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和美的人生等等方面。探讨人的审美素质意义重大。现实生活中美丑不分、美丑颠倒的现象,往往是审美素质的偏差所致。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虽有文化素质为基础,思想素质为核心,固然很重要,但没有审美素质的完善与科学化,基础和核心的东西也不牢靠。如果说,人的文化素质是“真”,思想素质是“善”,审美素质便是“美”。“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人的素质才是上乘的追求。

  中国过去曾有过深刻的教训:文化建设被排斥,思想建设被歪曲,审美建设被打人“冷宫”。结果当然不妙。现在开始重视文化建设了,也逐步纠正了思想建设的偏差,但审美建设仍欠“名正言顺”的份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及时改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人民迫切追求美,并需要加以科学的引导。如果对此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在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便是失责。因此,本编中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析审美素质及其同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

  从上可知,我们把人的素质构成要素,归结为文化、思想和审美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演变出许多可以称谓的素质。蒙歌马利曾经把人的素质划分为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层次,认为有知识和能力,并付诸实践的人,是高素质的人。我们同这个看法比较相近。“付诸实践的人”,在中国来说,就是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人。人的素质必然会与市场经济发生许许多多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既有适应性,也有不适应性。它们是在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过程中,开展对立统一的发展内涵的。 

  这种发展,有其一般特点和个性特点,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初步的比较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问题,同一般的市场经济和人类共同的素质要求,既有广泛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利于扬长避短,促进人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双方,更好地沿着同向的目标运行。因此,研究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以及研究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和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预测等主要的问题,对于深化人的素质理论,发挥其现实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问题,尤其显得新鲜、重要。协调即和谐、合理、配合、互补、统一等状态的总和。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探讨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其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是中国现实生活出现的崭新课题,可能还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所以我们在本编中以较重的笔墨来阐析它。这个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协调的意义与内容;二是协调的目的与方式;三是协调的特点与规律;四是协调的管理与效应。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同人与自然界,和人与市场经济以外的其它社会生活的协调机制相比较,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的意义与内容,目的与方式,特点与规律,管理与效应等等,各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各有自己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一般的协调机制,不能代替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后者的相对独立性证明它自己的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愈是全面、深刻和科学,获得的自由就愈多。

  那么,对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可否作出一些预测呢?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人不能只顾眼前,只看到鼻子尖下面的一点东西。人要最终摆脱动物界,就得从现实之中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不断思维、不断预测。人类不断走向成熟,人的素质不断走向完善。在未来的社会里,人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素质,是合而为一、全面发展的。中国今天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不息,在推动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成熟、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市场模式的合理选择等等方面,肯定会结出相辅相成的硕果。

  三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从第三编到第七编(14—59章),一是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和这些关系反映的物质利益及精神利益境界的透视,来展现人的素质与市经济的真谛。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际关系发展史。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所产生的交往就是人际关系的交往。从交往的主体上说,可看到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状况;从内容上说,可看到主体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来反映其个体和群体的素质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效率性产生的协作型,自主性导扬的个性型,竞争性确立的平等型,开放性构建的网络型等人际关系,既体现人际关系本身的变化、发展,也揭示出人的素质的不断适应与改善。探讨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若不深入人际关系的分析,是很难瞭解其中的奥妙的;而离开市场经济的氛围,来空谈人的素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得出人的素质为何要进行变革,以及朝什么方向和途径变革的道理。因此,人的素质转换为人际关系,并与市场经济形成主题,这是本编的始义。    

  在中国,探讨人际关系中的干群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富裕,发家致富、平等竞争和雷锋精神等重大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要塑造新型人格。中国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塑造相应的新型人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此问题不敢研究。现在要重视起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所谓人格,已有近百种定义。我们认为,人格是现实的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我调节与选择,所形成的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精神因素的综合体,和符合社会角色期待的外显形象。新型人格要求以全球胸怀对待世界,以历史眼光把握未来,以开放意识理解事物,以创新精神开拓事业,以求实态度参与变革等。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新型人格就是理想人格,也就是人们追求的较高素质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格。

  二是通过对中国公务员、文化人、企业家、个体户、残疾人、从业者、待业者和离退休人员等这些市场主体的考察,来展现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情状。

  在中国,前述这些市场主体,都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真正解放出来。这主要不是政治解放,而是思想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现在才有可能谈论思想解放和经济解放。马克思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确实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如果不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解放。这里所讲的思想解放,不是一般的思想解放,而是指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要真真正正地从计划经济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并付诸实际的行动。这里所讲的经济解放,也不是一般的经济解放,而是由前述的思想解放所带来的物质基础的巨大飞跃。但思想的解放与经济的解放,首先是靠人的解放,即靠市场主体的解放。这种解放更多的是内在素质的解放。因此,从市场主体的一般解放到内在素质的解放,是必须进行研究的重大变化。尽管这种研究还很不够,毕竟要有个开始。

  三是通过前述中国市场主体的情状,进一步论述这些市场主体在学校教育、理论宣传、新闻导向、信息选择、观念更新、决策方略和超前意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尊重知识,重新人才,尊重人生的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无疑给尊重知识打开了大门。西方世界之所以尊重知识,并非统治者喜欢知识,而是没有知识,市场经济搞不下去。中国以往不尊重知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市场经济的急切之需。也由于这个缘故,中国落后了。现在一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深感人们的知识是多么贫乏,不急起直追,不尊重知识,还要落后下去。可以说,市场主体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他对待知识的态度如何。尊重知识的市场主体,一般来说,也是尊重人才的市场主体。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市场经济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不这样看问题,谈不上真正尊重人才。说到底,市场主体的人生价值问题,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人生价值是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一生活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它的现实形式,可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展现形式,可分为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充分发挥人生价值的核心作用,这是时代的感召,实践的急需。

  四是通过中国市场主体综合素质所涉及的人的自由、个人隐私、交往信用、婚姻家庭这些较直接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这些较间接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现实中人的综合素质。此外,关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问题,也体现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得综合素质的总体改善,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种的文明,也是应当关注的事情。把这些问题放进市场经济中加以考察,目的还是从市场主体素质方面作出更广阔一些的透视。

  最后是通过中国的反腐保廉、党风民风、扫除“七害”、假劣商品等,以及如何看待文化市场、人口流动这些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的探讨,并把全书落脚在法制文明与人的素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及法制文明在两者之间的重大作用之上。

  总而言之,《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第一部分是对市场经济本义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人的素质的意识社会学的界定,第三部分则是前述两者的综合透视和互动考察。因为课题较新,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这是作者在1993年—1994年组织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联合攻关的主要课题——范英等着、红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一书的总论部分,发表于《广东社会学通讯》1995年第5期。曾荣获广东社会学学会1995年11月提交“2l世纪的亚洲社会与社会学代表大会”的优秀论文奬。该书还获得了广东省(1992—1995)精神文明理论建设优秀著作奬一等奬。作者较早提出和探讨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多种关系,多家报刊反复转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