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西涌大鹿湾发现中英海域界碑



  黄文德(黄文德,深圳大鹏所城博物馆。)

  【中文摘要】2007年6月,深圳文物工作者在大鹏半岛南部海岸大鹿湾海边发现一块中英大鹏湾海域界石,加上香港大屿山西海岸找到的两块界碑(分别被称为屿北界石与屿南界石)。迄今为止,我们共发现三块中英海域界碑。这些界碑客观上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深圳 海域 界碑 历史

  Abstract: In June, 2007, a China-Britain boundary tablet was found in Daluwan seaside. Together with another two boundary tablets found in western coast of Dayu Mount in Hongkong (named the northern tablet and the southern tablet), three tablets have been found so far. These tablets are witnes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Shenzhen maritime space boundary tablet history

  

  2007年6月5日,笔者与深圳市考古所的张一兵研究员在大鹏半岛南部海岸一个被称之为大鹿湾的海边发现了一块中英大鹏湾海域界石,续之我们又在香港知名学者萧国健的帮助下在大屿山西海岸找到了两块界碑,这两块界碑分别被称为屿北界石与屿南界石。迄今为止,我们共找到三块中英海域界碑。

  1898年,英国政府拓展香港界址,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将大鹏湾、深圳湾两海域租给英国,这三块界碑就是这个条约关于海域租让的历史见证。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附有地图。粘附地图上有五个较为明显的端点,一个是大鹏半岛南部,两个处于香港大屿山西面海岸,一个在香港离岛南端;一个在南头半岛南端。这三块界碑都处于粘附地图的端点上,而另外两个端点是否存在界石,还得等待未来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成果。

  一、深圳西涌大鹿湾界石

  (一) 界石的发现

  2007年6月5日,根据有关线索,笔者与深圳市考古所张一兵研究员在南澳街道西涌社区居委的协助下,从西涌海滩乘快艇出发,沿着海岸线西行,经过近20分钟水路,我们到达大鹿湾。这是一个狭小的海湾,经过一小段岩石的攀爬,我们见到了这块石碑。石碑由花岗岩打制而成,呈方形,边长65厘米、高46厘米。顶部中间稍高,向四周收分,置有榫口,榫口亦成方形,边长19厘米。可以判断石碑上部还有构件,碑的榫口内还残留上部构件的残件,即两部分在产生分离时发生断裂。所以这是一块碑座。在石碑旁边,我们还发现了一块石碑底座的残块,残存约一半,底座上有用于固定石碑座的水泥痕迹,奇怪的是碑的底座两头的厚度不一。根据当地百姓的说法,碑确实还有一个构件在半山腰。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在十来米高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方身尖头石构件,底部还有榫子,榫子有缺损,缺损部分与下面的碑座榫口上残留的残块吻合。毫无疑问的与下面的碑底座与碑座是一套的。这是一个三件套的石碑。

  (二)碑文释文及译文

  碑的三个构件只有碑座刻有文字。其中一面为中文,直书阴刻。两面为英文,横书阴刻。一面空白。经辨析,碑文内容如下: 

  1.中文碑文

  此界石安竖在美士湾之东岸地嘴,高出潮涨处□丈□尺,免漫漶也。即东经线壹佰壹拾肆度三拾分,自此界石正南潮涨处起点,正向南至与北纬线贰拾贰度九分会合处,向北沿美士湾一带海岸。

  大英一仟九佰二年,管带霸林保兵舰水师总兵官力〔1〕,会同本舰员弁等,勘明界址共立此石界。

  2.英文碑文释文Ⅰ

  1902 THIS STONE IS IN LONGITUDE 114°30’0” E  FIXED BY LIEUT AND COMR F.M.LEAKE R. N AND OFFICERS OF H.M.S. BRAMBLE〔2〕。FROM HERE THE BOUNDARY LINE  EXTENDS DUE SOUTH  UNTIL IT  MEETS  THE  PARALLEL  OF 22°9’ 0”N.  NORTHWARD  THE  BOUNDARY FOLLOWS THE SOUTH SHORE OF MIRS BAY. 〔1〕

  ⑶英文碑文释文Ⅱ

  THIS STONE IS PLACED 450 FEET ABOVE H.W.MARK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IT FROM POSSIBLE INROADS OF THE SEA。〔2〕

  二、香港大屿山“屿北界碑”

  (一)寻找界石

  2007年7月6日,笔者与张一兵研究员、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栏目记者翟一晶与香港著名地方史专家萧国健先生在香港大屿山东涌地铁站会合,前往大澳寻找“屿北界碑”。穿过大澳海乾货街与香港著名的“棚屋”,我们远远的就看到了山上的界碑。界碑所处的山是一座坟山,沿着石阶走到山顶,我们见到了这块石碑,石碑完整的净净地矗立着,遥望对海的深圳南头半岛,碑座北面临海向着深圳南头半岛的是中文碑文,南面与东面则是英文。我们对石碑的文字进行了拓打。因为是台风天气,制作拓片难度相当大,也影响了拓片的质量。

  (二)碑文释文

  1.中文碑文

  此界石安竖在大屿山北方,即东经线壹佰壹拾三度伍拾弍分,自此界石正北潮涨处起点,沿大屿山西便一带海岸向北直至南头陆地南角尽处之平线。

  大英一仟九佰二年,管带霸林保兵舰水师总兵官力,会同本舰员弁等,勘明界址共立此界石。

  2.英文碑文释文Ⅰ

  1902 THIS STONE IS IN LONGITUDE 113°52’0” E  FIXED BY LIEUT AND COMR F. M. LEAKE R. N. AND OFFICERS OF H.M.S. BRAMBLE。

  FROM HERE THE BOUNDARY LINE  EXTENDS DUE NORTH  UNTIL  IT  MEETS  THE  PARALLEL OF THE SOUTHERN  EXTREMITY  OF  THE NAM –TAU PENINSULA 。SOUTHWARD  THE  BOUNDARY FOLLOWS THE WESTERN  SHORE OF LANTAO ISLAND。〔3〕

  3.英文碑文释文Ⅱ

  THIS STONE IS PLACED 380 FEET ABOVE H. W. MARK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IT FROM POSSIBLE INROADS OF THE SEA。〔4〕

  三、香港大屿山“屿南界石”

  (一) 寻找界石

  从大澳的屿北界碑下来,我们前往大屿山效野公园内寻找屿南界石,从效野公园入口步行约两个小时我们在海角上找到了“屿南界石”。

  (二)碑文释文

  1.中文碑文释文

  此界石安竖在大屿山南方。即东经线壹佰壹拾三度伍拾弍分,自此界石正南潮涨处起点,沿大屿山西便向南直至北纬线弍拾弍度九分。

  大英一仟九佰二年,管带霸林保兵舰水师总兵官力,会同本舰员弁等,勘明界址,共立此界石。

  2.英文碑文释文Ⅰ

  1902 THIS STONE IS IN LONGITUDE 113°52’0” E  FIXED BY LIEUT AND COMR F.M. LEAKE R. N AND OFFICERS OF H.M.S. BRAMBLE②。FROM HERE THE BOUNDARY FOLLOWS THE WESTERN SHORE OF LANTAO ISLAND UNTIL IT MEETS A SIMILAR STONE ERECTED IN  THE  NORTH SIDE OF THE ISLAND SOUTHWARD THE BOUNDARY EXTENDS TO THE PARALLEL  OF 22°9’ 0”N〔5〕

  3.英文碑文释文Ⅱ

  THIS STONE IS PLACED 200 FEET ABOVE H.W.MARK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IT FROM POSSIBLE INROADS OF THE SEA。〔6〕

  四、三处中英海域界石的比较研究

  (一) 三处界石均为英方单独竖立

  ①中英文碑文之间是互为译文的关系,而不是象一般的界碑,两边的内容根据不同国家的立场进行表述,比如说中文部分的年代1902年表述为“大英一千九百二年”,如果是中英双方各派代表勘界,共同立此界石,那中文碑文应是站在中方的立场,年代表述应该是“大清光绪二十八年”。

  ②立碑人员只提到英国军舰“霸林保”号的官兵,而没有中国政府代表参与立碑。

  ③而且界碑为典型的西式方身尖顶碑,尖项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风水观。这些海界碑与中英双方共同勘界共同竖立的中英界碑有着形制上明显的区别。

  ④中文碑文为港英政府临时请人对英文碑文进行原文翻译,这个翻译不是完全的中国通,或者是久居香港的中国人,不懂英尺与中国丈尺的度量衡转换,在多少丈多少尺的地方留空。

  ⑤承包界碑“批量生产”的承制在刻写英文时工整美观,但在刻写中文时却有错误,如深圳南澳半岛的界碑最后的“界石”两字被刻成“石界”;香港屿南界石中有“西便”有误,应为西面;屿南界碑的“沿大屿山西便向南直至北纬线弍拾弍度九分”并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下面应还有会合处等等的文字表述。

  以上特征说明英方不管是译文还是承制者,都对中文不熟,说明瞭界石的竖立是英方单方面的行为。

  英方单独树立这些界石,这说明中方并不承认碑文表述的中英关于大鹏湾海域边界的的观点。但港英政府立了这些碑,还有两块立在中国境内,中方对英方所立的界石所以不予理睬也没有提出具有反对意见的外交照会,在某种意义上是默认了界石的内容表述。这也是当时中国弱国无外交的表现。

  (二)现存的三块界石都处于《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粘附地图上港英领海的陆上几个端点。理论上粘附地图有五个端点,除了现在发现界石的这三个点外,有一个在香港离岛南部,另一个在深圳蛇口半岛南部。萧国健教授表示,香港境内只有大屿山的两处界石,至今没有发现离岛上有界石。至于蛇口半岛是否有界石存在,笔者认为存在可能性很大,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考古调查。

  (三)界石三面刻有文字,文字内容都是根据界石所处的位置利用经纬度或地名进行位置描述和领海范围描述;碑文的英文部分面向香港领土或领海,中文部分或面向深圳或背向香港领海。

  (四)界石都竖立于海岸线离海平面不高的山上,目的是让行驶于海上的船只稍靠近海岸就能看到这些界石; 

  (五)永无休止的“潮涨能到处”与“水尽见岸处”的争吵。

  三处界石都提到“潮涨处起点”。这三个字出现在界石上是不合时宜的。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专条规定从7月1日起中国将大鹏湾、深圳湾水面租于英国;1899年3月19日,中英再度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合同规定香港北界为“大鹏湾英国东经线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潮涨能到处,由陆地沿岸…”,为港英租界大鹏湾的边界,开始提出“潮涨处”的概念。之后,港英当局藉口“潮涨能到处”经常派船闯入大鹏、深圳两湾自北面入海各河流的河口,甚至远及各内河沿岸的村庄,诡称此等地方为“潮涨能到处”,英方有权前往。为此,中英双方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1901年5月31日,英国驻广州领事照会中国两广总督陶模《香港英新租界水面照会》专门就所谓“潮涨能到处”进行修正,改为“水尽见岸处”:

  一九O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广州。

  英国领事致两广总督照会。

  为照会事,新租界水面英国之权至何处一事,现准香港总督来文内开:“本港政府并不以为英权可至流入海湾之内河港与流入新界深圳河之河港,但可至各海湾水尽见岸之处与深圳全河至北岸之处。至于流入各海湾及流入租界深圳河这各河港,本港政府甚愿于各该河港口,由此岸水尽见岸之处至对岸水尽见岸之处划一界线,为英国权所至之止境”等因。本总领事查看香港总督文内有深圳全河至北岸一语,自是指租界内深圳河至陆界相接之处为止,相应照会贵部堂查照,量贵部堂亦以为妥协也。为此照会,须至照会者。〔7〕

  自此,“潮涨处”问题可以说是比较合理的达成一致意见,但在1902年竖立的这一批海域界碑却依然把海界定为“潮涨处起点”,这是违反中英照会内容的,是港英政府出尔反尔的行为。

  五、中英海权界碑的价值评定

  中英界碑有三种,一种是陆界碑,以中英街中英界碑为代表;一种是海关关碑,现存有两块,一是九龙新关关碑,一是大刬新关关碑,现被深圳市博物馆珍藏;再一种就是海域界碑,西涌大鹿湾就是第一块在大陆发现的海域界碑。长期以来,这些中英界碑一直被当作是中国耻辱史的象征,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历史见证。人们在承认这些界碑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同时,却也在讳而言之,好象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不用再追忆起那些伤心的“往事”了。但从客观上说,界碑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是香港历史上重大的历史转折。我们把中国比喻成一个父亲,把香港比喻成儿子,不管香港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是挫折还是成功,这些记忆都应该被尊重与怀念。

  这里我提出一个文化现象——大宝安文化现象。东晋咸和六年,南海郡分设东官郡,领县六,首宝安,深圳南头城子岗(今南头古城东门外)作为宝安县治所在地,“大宝安”文化现象开始形成,深圳也因之成为大宝安文化圈的中心地。当时的宝安县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澳门(旧时称香山)、东莞、深圳、香港。确立了大宝安文化圈的开始。唐至德二年(757),改宝安县为东莞县,县治移至到涌;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分置香山县〔8〕;明万历元年(1571),分置新安县;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完成了对香港的侵占。1902年,港英政府在中英边界竖立了这批海权界石,标志着原为一体的宝安县一分为六,并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成长成为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六大都市,这六个城市象六兄弟一样有着不可改变的各种共同特征,他们的语言、民俗、建筑风格等都能找到共同的文化背景。张一兵教授就长期从事大宝安文化现象的研究,并从建筑地域风格上将其定义为广府系统宝安类型,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有很多建筑特征离开了这个地区就再也找不到了。     

  六、中英海权界碑保护策略

  中英界碑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都不成功。此次海域界碑的发现增加了中英界碑的文物价值,加大了申报成功的可能性。笔者建议深港文物部门携手合作,共同将这些位于深港两地的陆界碑、海界碑、海关关碑等捆绑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将成为国保申报史上的一次特例,第一次由大陆与香港联合申报,申报成功也使香港有了“国保级”文物。

  曾经是这块界石将深港两地人民分开,今天,香港回归十周年,深港两地文物工作者终于能共同站在界石边上合影,我们同样在见证历史〔9〕。

  

  注释:

  〔1〕译文:此界石位于东经114°30′0″,由英国舰队霸林保号上尉指挥官F.M、LEAKE R.N.及全体官弁。国境线由此界石向正南延伸一直到与北纬22°9′0″平行线会合处向北沿着美士湾南岸一带海域。

  〔2〕译文:此界石位于高出海平面450英尺的山上,目的是防止海水对界碑可能造成的侵蚀。

  〔3〕译文:1902年。此界石位于东经114°52′0″,由英国舰队霸林保号上尉军指挥官F.M. LEAKE R.N.及全体官弁立。国境线为从此界石正向北,直至与 南头半岛南端的平行线相交,往南沿着大屿山西部海岸。

  〔4〕同注〔2〕,高度则为380英尺。

  〔5〕译文:1902年。此界石位于东经114°52′0″,由英国舰队霸林保号上尉军指挥官F.M.LEAKE R.N.及全体官弁立。国境线由此界石沿着大屿山西海岸直至与竖立在岛的北边的同样的界石,向南延伸至与北纬22°9′0″平行线相交。

  〔6〕同注〔2〕,高度则为200英尺。

  〔7〕马金科编《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下册)引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页994。

  〔8〕萧国健:《东莞历史研究论集》,显朝出版社。

  〔9〕左为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的黄文德,中为香港地方史专家萧国健,右为深圳市考古所的张一兵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