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古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探析



  翁松龄 黄文德(翁松龄,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黄文德,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

  【中文摘要】深圳现存大量古村落,类型有宝安式广府民居、客家民居、广居客用、广客混居,围合式、开放式、单体、院落等,围合式、开放式等。这些古村落是传承深圳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它们的保存现状有喜有忧,应探索解决其产权问题的模式,保护其周边环境,合理加以利用。

  【关键词】古村落 聚居模式 现状 保护策略

  Abstract: In Shenzhen, a large number of old villages in various styles can be found. These villages are carrie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ity and are of important values.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We should find som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ir properties, protect well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rationally.

  Key words: old village model of settlements situation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随着近年来深圳考古发掘和文物调查工作的进展,深圳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正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深圳大鹏咸头岭七千年遗址是环珠三角地区史前人类文明的代表,是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深圳的大鹏所城作为明清两代南中国海防军事要塞奏响了一曲曲扺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凯歌,是目前深圳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中文化名村。此外,深圳现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散处在山林之间,这些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碑塔桥坊等,其中老屋就曾有15-20万间之多〔1〕,由于深圳经济的发展,多种因素造成这些老房子被拆被改或坍塌,现存不足一半,而且这不足一半的老屋生存状况极为恶劣,毁坏的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无法解决古村落保护的再探寻不出好的保护策略,古村落的彻底消失决不是危言耸听。

  一、古村落类型

  (一)文化类型

  1. 宝安式广府民居:深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明末新安县建县至清末民初属广州府新安县,故其较早的房屋文化类型属广府民居,但又有自身特点,可称为“宝安式”广府民居〔2〕,其建筑细部标志为小式飞带式垂脊,小式飞带式垂脊民居的分布范围与古代宝安县的版图即今天的深圳、香港、东莞基本是吻合的,小式飞带逐步形成地域风格,后来南迁深圳的客家人也普遍采用。公共建筑如大型宗祠、公祠、衙门、庙宇等则与整个广府地区一样垂脊使用大式飞带。广府围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青砖。典型代表为罗湖区笋岗老围。

  2. 客家民居:深圳东部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横岗等地明清两代属惠州府归善县,明清至民国基本完成了客家人从兴梅地区南迁过程,所以其民居大部分为客家民居,由祭祖的堂屋与普通居住的横屋组成,是粤东北客家围笼屋与深圳当地地形地貌及建筑风格相结的产物。有部分客家围仍留存有粤东围笼屋的典型特征“化胎”与围笼,深圳龙岗正埔岭是中国纬度最低的客家围笼屋。大部分则演变为方围,即围笼拉直成一排屋,相比较而言,方围比围笼屋更注重防御性,适应客家人客居的进攻与防御当地广府人的需要,也是当时政府失控防御盗匪的社会需要。客家民居大量采用夯土作为建筑材料。方围有龙岗鹤湖新居、坪山大万世居等。

  广府围与客家围的建筑细部区别:广府围一般正面开一门,而客家人大多面开三门,这也反映了一段时期内在深圳地区激烈的土客之争客家人处于攻势而广府人处于守势;广府围角楼专门作为防御工事,平时不住人,较为凸突出,为凸角楼,角楼墙体与外围围墙为一体,一次建成,客家围的角楼则兼做住房,为嵌角楼。 广府围的围墙一般不再作为围内房屋外墙,而客家围则利用房屋外墙作为围墙,有时会再往上结建女墙。

  3. 广居客用:深圳大部分的客家人南迁是在清初迁界禁海结束清廷复界后,作为原住民的广府人在迁界过程中损失惨重,消耗怠尽,客家人才能顺利的取代广府人成为古代深圳地区部分区域主人,他们有些是在广府人的废墟上建立自已的家园,等他们站稳脚根后,甚至驱逐广府人,这就是清代一段时期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残酷的土客之争。惠州永湖凤咀老围原是一广府大围,但广府人却消失了,除了四周围的围墙外,围内被夷为平地。广围客用深圳地区的典型代表有坑梓的城肚和坪山碧岭的永仁世居。

  4. 广客混居:但在离海较远的坪地,在被迁界外,且广府的王姓、林姓势力强大,王姓西湖塘老围还有坚固的围墙,西湖塘新围干脆围墙也不用建了,形成开放式布局。客家人在其周围地区定居下来,广客混居,坪地街道鹤湖岗村就是客家林与广府林共居的村落,客家林(七美公)建的林氏祠堂为广府样式,说明当时广府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影响了外来的客家人。

  5. 军事文化民居:明初的深圳地区的广府文化圈内,同年筑起两座雄伟的城池-大鹏所城与东莞所城(南头古城),他们是明卫所制度的产物,军士举家从军,另立军籍。来自五湖四海的卫所军士带来了新鲜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文化。东莞所城所处的广府宝安式的核心区域,他们的民居建筑形式对宝安式民居的发展与定型起到重要作用,而相对闭塞的大鹏所城,因其屯田区与军事辖属范围等因素,形成浓郁的军事文化圈,范围包括大亚湾西岸、环大鹏湾海岸线直至零丁洋的大屿山等沿海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军语大鹏话方言区,这个区域内建筑形式十分丰富,达四十几种样式之多。在村落布局上也不同于传统的广府、客家聚族而居的布局形式。

  (二)聚居模式

  1. 血缘聚居:一般表现为聚族而居,宗祠(客家)与神厅(广府)作为整个村落凝聚力的象征,村落布局以宗祠或神厅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血缘聚居是深圳地区古村落聚居的普遍形式。

  2. 异姓混居:由两个族姓聚居于一个围合式村落,两个族姓相对独立。典型例子有坪地袁曾鹤坑世居、坪地坪西萧曾合围,其中萧氏部分为客家围布局,曾氏部分则为广府围布局。

  3. 地缘聚居:因为某种社会历史事件而形成的村落如明代卫所屯田制衍生的村落,典型代表有大鹏所城、大鹏王母围、盐田围、葵涌的屯围等。

  (三)村落平面布局及规模

  1. 单体民居:单体民居有散屋、炮楼、天井院、炮楼院等。天井院大多为斗廊院,有齐头与尖头两种样式,有些广府一水归堂式天井院则无斗廊。有些天井院次间改建成炮楼则为炮楼院。有些炮楼则守望几个相连的院落,形成炮楼排屋,炮楼平面呈方形,高二至五层不等,屋面有平顶有双坡顶,平顶炮楼天台上有女墙,有些炮楼由两个组成,两个并列形成子子楼;一大一小则形成子母楼。

  2. 围合式村落:围合式村落具有较强的防御性,一般设有四角楼,一些重要部位均设有枪眼,有些四周围墙上加建女墙,内辟有马道,坑梓龙田世居四周还环以又宽又深的护围河。客家围最小的可以为袖珍围,如坑梓城外黄氏围,有两角楼,带两个两进(两堂)天井院,然后依次为两堂两横,三堂两横、三堂两排两横,三堂两排四横等等。广府围则围内排屋、街巷数量及围子占地面积而规模不等。

  3. 开放式布局:在东部沿海的半天去、高岭、下沙、西涌各村、油草棚、溪涌、大小梅沙和坪地西湖塘新围等古村落,均采用开放式布局,村落整体没有围墙。

  4. 由卫所城堡演化成的庞大村落——鹏城村。鹏城村原为军事要塞大鹏所城,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文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现城门、城内布局与民居风格及十余坐将军府第保存完好。原住民来自于天南地北的卫所军士,清末民初,大鹏所城演化成一处民居聚落,当地人仍沿用军语“大鹏话”,鹏城村(大鹏所城)建有高大的城墙和城楼、角楼、雉碟、护城河、瓮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利用自然地势进行防洪、防风等自然灾害设计规划。

  二、深圳古村落的现状 

  (一)重要古村落,由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些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如龙岗大鹏所城、鹤湖新居成立了专题博物馆,龙田世居、大万世居也有街道文化站派专人管理,有些村落做了测绘、编制了保护规划,各级政府拔款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特别是大鹏所城,深圳市政府更是极为重视,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四亿对其进行抢救维修、建筑复原、风貌整治等。

  (二)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无人管理,自然与人为破坏还在延续。

  1. 古村落遭废异而自然坍塌。深圳近现代大量的原住民到海外谋生,很多古村落因人少偏僻而遭废异,但这些海外华侨依然拥有着老房子的产权,使得政府及企业想维修利用而无从下手。

  2. 一些业主自行的的维修行为缺乏文物意识,根据自已的审美观和意志肆意改变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如为古建筑墙上贴上瓷片,粉刷白灰水泥等。

  3. 深圳正在大力推行农村城市化,规范土地管理,一下子,农村土地大幅升值,一些村民申请不到宅基地,便向古建筑开刀,拆除重建成高大的现代民居。坪山碧岭沙坑世居,原为三堂四横四角楼带女墙马道的大型方围,在2007年底,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图五,六)

  4. 重视文物本体,忽视周边环境的保护。建筑环境是建筑价值评定的重要内容,这已经被广泛认同。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丽江古城现周边环境的各谐。曾经的龙岗鹤湖新居,四周围都是农田,今天,七八层高的现代民居已经紧紧的包围了老围,围子是保住了,但文物价值大大降低了。

  5. 拆除的潜在危险:大型围笼式客家围屋-坑梓新乔世居拆除的报告打到了龙岗区政府;坪山玉田世居是民国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屋主却把他卖给了一个企业,据租住在世居里的李先生说,这个企业想买了玉田世居拆除改建成厂房。

  三、保护策略探析——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例

  深圳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具有较高文物价值,是传承深圳历史文化的载体,但是随着深圳高速的经济发展而成为永远的记忆,甚至有些被拆除之前没来得及做任何记録而就消失,给我们留下的只是遗憾,现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深圳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保护古村落,应由政府干预,责成相应单位和个人,做好日常维护、维修工作,幷合理加以利用,科学保护古村落。

  1. 利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全保是不可能的,对古村落保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保护,通过专业价值评估认定,确定一批重点村落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点,使得保护有法可依。

  2. 新乔世居位于坑梓街道秀新社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为黄姓客家人聚族而居,始建于清朝中期。整个建筑坐东北向西南,自南向北依次为半月池、禾坪、前排屋、前天街、三进宗祠、后排屋、后枕(化胎,客家建筑文化中的龙气所在)、后围笼,后围笼的中部有突出且高出围笼屋的望楼(神厅),中轴线左右护以四组横屋,四角楼。房屋建筑面宽米,进深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在深圳的众多客家围中规模较为宏大、布局规整、元素齐全、四至清淅、保存完好、且周边环境较为友好,可谓不可多得。目前,拆除新乔世居发展片区地产的呼声很高,报告也打到了区政府。我们不禁思考:难道经济发展与新乔世居这样重要人文资源就必须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吗?自然资源与房地产友好结合案例不胜枚举,笔者认为,人文资源一样也可以与城市发展项目巧妙融合,一个小区有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池塘可以作为一个地产项目的卖点,尊重历史,以新乔世居为中心景观建筑对周边片区进行一个以“寻找梦想回归”为主题的“新乔新居”家园建设项目必将取得成功,并将成为我区甚至全国保护历史名村名镇的成功案例。

  项目以尊重历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一个高品味的现代人居,与历史人文资源交相辉映,目标人群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高端人群,由这个高端人群带动其它高端人群,引导人们对龙岗历史根源的追求。新乔世居可以做为社区重要的高品味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阅览室、茶馆、露天舞厅、文物商店等等。

  我们不反对城市化的扩张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不能拆除这些历史与记忆的载体-历史建筑。新乔世居保护边界设计:制定保护范围与周边建筑要求,追求风貌的统一与协调。

  

  注释:

  〔1〕这是深圳市考古所张一兵教授统计的数字,张教授对深圳古迹调查与研究保护不遗遗力,足迹踏遍深圳的山山水水,留存大量深圳古村落的照片。

  〔2〕命名者:张一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