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肇庆古城墙的维修与保护



  何丽娟(何丽娟,肇庆市博物馆。)

  【中文摘要】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肇庆古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本文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古城墙结构、宋城西墙垣的保护和维修等问题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肇庆 古城墙 维修 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and excavations of the old city wall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Zhaoqing. Base on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historic records, the thesis gives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protection of the old city wall.

  Key words: Zhaoqing old city wall restoration protection

  
  城墙是古代防御敌人的重要构筑物。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里,城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城墙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过去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天已成为城市历史发展中最具代表的实物见证,是形成城市传统格局的重要元素,也是城市生命的延续与个性特色的体现。在历史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古城墙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政府及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肇庆古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古城墙结构、宋城西墙垣的保护和维修等问题作简单扼要的介绍,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一、肇庆古城墙兴建的历史背景

  肇庆古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宋皇佑五年(1053),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连破岭南州县,因端州丁宝臣因无城池防守,弃城而逃。狄青平定侬智高后,开始修长土城,将州衙、县署所在的两个小土岗及其以南部分溪塘用土城埋围起来,始筑子城卫州衙,规模“仅容廨宇”〔1〕。

  宋政和三年(1113),节度使郑敦义扩大城池,并改土墙为砖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墙周长七百四十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垛堞一千二百二十,四门之上各建有城门一座,四门之外各有屏蔽城门的半月形子城,俗称月城,它的城墙高二丈二尺,长分别是:东十丈五尺,南十三丈五尺,西二十三丈五尺,北二十五丈二尺。月城各开一门称廊门,月城之上又各有小楼一座。城墙的四角也各有小楼一座,北城墙西段有披云楼,南城墙东段有文昌阁。城墙上有空心炮台6座,小炮台17座,兵房13间。此外,城外有濠堑,广六尺、深六尺,东西北三面绕城,城内还有内濠,出城外接外濠而注入西江。”〔2〕

  在宋代时期,肇庆要兴建如此规模庞大,耗资繁巨的砖石城墙,不能不说是一项惊世之举,这其中有多种社会因素起着促进作用。

  首先,军事上,从地理形势来看,肇庆扼两广之咽喉,控西江之干道,为岭南军事重镇。肇庆古城选址此地建造,也是因为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故。西江由广西梧州流至肇庆,附近形成三道峡谷,两山层峦叠嶂中紧锁一水面,极是雄伟壮观。最西为三榕峡,位北岭山西侧,然后是大鼎峡,位于古城西南,接近三榕峡,峡北为古城西首之龟顶山,三榕峡与大鼎峡,是古城西部的水流咽喉之地。西江再向东流,绕过古城,复转向北,在古城东首之龙门顶山东南侧形成羚羊峡。羚羊峡十分狭长,约为五公里,是古城东端的交通要道。由此可见,古城北有北岭山为屏障,西、南、东三面有西江环抱,加之三峡险要异常,实在是筑城卫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更为重要而鲜明的依据和标志是,历代政治军事置盐官于高要,晋代西江督护府,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高要、隋、唐至宋,肇庆一直是州府治所之地,也正因为此,两广总督府设置长达182年;在历史上曾五次成为岭南大西南各地军事指挥中心。以后两广总督府及南明永历政权驻肇庆。不仅使肇庆成为岭南军事重镇,而且成为政治上举足轻重的地方。

  其次,经济上,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大批北方移民不断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至初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开明,政府推行对外开放,鼓励贸易政策,此时端州仍不失为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两广及西江中下游货物的集散地,内部商品生产在肇庆逐渐活跃起来,市井文化兴盛。并在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由于水利建设的重视,耕地面积的增加,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也不断改进,以经济作为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肇庆地区除种植水稻外,还种有黍、麦、麻、菽等作物,农业商品生产也日趋发展,栽植甘蔗和香蕉、荔枝、龙眼、柑、橙等水果。城郊下瑶乡所产的肇实、莲藕至今享有成名,是肇庆著名土特产,渔业方面出现养殖场“鱼花户”西江渔花远销各地,在经济规律的左右下,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经济专业户,初唐自端砚问世便风靡全国,很快就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达官贵人和帝王的注意,以至成为历朝“贡品”,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对端砚的保传和研究从唐代以来已成为传统,其风貌也随着时代好尚不断演变;以芏草作原料的芏席和蒲包的纺织工艺也很普遍,广宁造纸业就非常发达,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造纸业生产基地。其它如草席、工艺扇、牙雕等等。

  交通方面,地位更为特殊。秦开灵渠,使越城岭道成为唯一有运河连接的过岭隘道,西江成为我国南北联系的重要通道。汉代,中原所产丝绸通过西江到达广州,西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陆上的延伸,宋诗鹄奔亭呈师漕二公:“新江自南来,西与端江汇。寒光入买旱,一碧浸罗带。屹然鹄奔亭,遗音谥千载。”〔3〕可见其时肇庆是西江流域经济中心。

  宋代,由于西北交通受阻,道路中断,对外贸易转向上,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加上宋代组成了以江河为水运中心的全国运网,联系岭南的大庾岭道交通异常重要。同时,肇庆以水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创办了从广州经返各区的定期班船(长河渡),如“肇庆渡”以及于肇庆水网区各埠头开设了代人货过河的“横江渡”。故此时,端州仍不失为西江流域的重要效能枢纽。北宋初,“广东、广西两路供给京都的倾向、丝绸、香料和药物通过驿道关到京城,这样内河运输更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据民国《高要县志》载:其时“商业之交通,亲朋之酬酢,莫不以肇庆为中心点。彼此往来,全恃帆船。以故夹岸下碇,帆樯如织。而舵工,舟子之属,赖以谋生者辄数千人,肇河水面之繁盛,固可念也” 。

  文化发展方面:肇庆在西汉时成为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产生出居于时代前列的思想文化意识及其代表人物,并标志着西江文化的形成,是与其历史交通条件优赿密切相关的。唐宋时代,作出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魏之忠、李邕、包拯、冯拯等人,到端州为官和传播中原文化;日本僧人荣睿来华留学圆寂于端州;佛家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祖宗顿教派的开山祖师,使中国佛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历史上两次外来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一次是汉代印度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另一次是明代中叶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饶有趣味的是这两次都与肇庆有密切关系。这些文化泰斗的光辉业绩,既是西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又是西江的继承和发展的碑石。

  综上所述,肇庆自古以来就是县、州、府郡治所在地。而且是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我们不难看出,肇庆西江流域在古代经济、文化、交通,曾经是唐宋的“黄金时期”。而在肇庆建城近千年历史中,受其重视的程度,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因此,可以说,肇庆古城墙虽然失去基本的面貌和作用,但它仍不失为肇庆古代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兴盛的见证。

  二、肇庆古城墙的现状

  现存肇庆市古城墙是在宋代砖城的基础上经历代维修而成。现受损情况也较严重,但城墙的总体位置,主要城门和马面的位置,城墙的砌筑方法与形制等,都基础保留了宋代城墙的原始形态,城墙外围仍保留28个突出的敌台,城墙呈长方形,基本保留完整一周。建国后实测,周长2801.2米,高度因地理不同而有所差异,城墙高6.5~10米。东城墙长403.4、宽8.47~9.17米;西城墙长376.9、宽16.1~18米;南城墙长992.3、宽8~10米;北城墙长1028.6、宽8~11米。

  原城墙上的城门及所附属的月城等已不复存在。现幸存朝天门北立面的子城的部分残墙。地方志记载“宋城建成之后,历宋、元两代二百五十多年后,于明洪武元年(1368)首次修葺,东西两城门分别改称“正东”、“景星”。南、北两门仍用旧名,城墙在明代修葺数次,到崇祯十四年(1641)肇庆府总督张镜心等人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三尺五寸,改建了四门月城,增筑了城门马道。此后经过清代的数次修葺,直至民国初城池仍保持完好。但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全部拆除。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7市尺,并填塞了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4〕

  1. 城墙墙体及结构

  2005年,肇庆市政府为了开通宋城西路,对古城墙宋城西路段城墙进行修葺,修葺范围为城墙的西北段,其中东西轴线距离约470米,南北轴线距离约80米,这段城墙内有马面六个(其中角台一个),实际面体长近1200米。根据维修前的实地调查,肇庆古城墙西路段的墙体部分坍塌;立面出现膨胀,开裂,起殻,下沉,露土、空洞;顶部防、排水设施损毁,受损情况严重。

  墙基情况:旧墙基采用平地挖槽,整垣夯土版筑的方式,就披云楼西段墙基为例,宽6~7米,内夯土4.5~1.8米,夯土外包砖1.5~1.8米,局部因墙体较高,墙基也较宽,所以外墙砖砌部分在1.8~2.3米之间。砖墙下采用赫红色石条执底,这种条石长0.6~1.2、厚0.18~0.22米,石基层厚0.5~7.5米,以条石和黄泥砂浆浇结,紧贴墙根,宽约3米,推测是宋建城时,防止城根渗水的措施。

  此次维修措施及方法:针对现场情况,首先清理坍塌墙体,清出工作场地,在老基础外侧,从基础底皮开始砌筑宽0.7、长1.2米的花岗岩条石,采用0.5米碎石垫底,墙体按原厚度砌筑。

  城墙结构,其外露部分有石砌和砖砌两种,内包土。石砌材料采用石基赫红色石条。规格长0.6~1.2米,主要用于墙体底部1~2米以下的地方。可抗洪水冲决。砖砌部分主要平丁字砌法。从下至上逐层内收1~1.5厘米。形成上窄下宽的坚固防护层。墙内夯土呈灰褐色,杂夹有黄粘土 ,含大量砖瓦碎块及陶瓷片,底部有大量青花瓷、黑釉陶片、白瓷片和少量网格纹碎块。夯实之后密实,墙体坚固,断面成梯形。勾缝材料墙体下部用黄泥砂桨,上层为石灰砂桨。结合纪年铭文砖砌筑情况分析,黄泥砂桨时代较早,当在现代以前,而石灰砂桨较晚。维修时重砌墙体外皮砖基本上采用较完整的原砖,参杂少量新砖,原残砖断砖用作墙内层。为加强墙体强度,内层砖灰浆有石灰、砂、麻刀拌和,在1米以下内墙采用整砖砌筑。 

  2. 城墙功能设施

  披云楼,原为肇庆市古城墙西段的城楼性建筑,宋代建砖城时新建。城楼平时属城市公用建筑,战时则是主将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军所,虽然不在纵深前沿,但也体现出城楼建筑的军事功能。楼高三层,是肇庆旅游胜地,因登临楼台,肇庆西江两岸四塔、郊外田园山水,城内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为此。不少政要名流、名人墨客到此观光览胜,为其颂咏。宋诗曰:“飞楼跨危堞,云雾晓披云。形胜洪临眺,公余来燕宜。江横睥睨阔,山入绮疏奇。风月本无价,君侯况有诗。”〔5〕匾额两款,一曰“披云楼”,一曰“岭表南来第一州”〔6〕高悬城墙之巅的披云楼上的胜景,素为肇庆八景之一。该楼历有兴废。现为1986年重建的仿宋式建筑。

  城门,现城北的朝天门遗址外观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城门。朝天门遗址西侧为人民路,在人民路宽度范围内的城墙已被完全拆毁。在人民路城墙位置上建有仿城墙式样的天桥,使北城墙上东西两段贯通。

  从民国十三年到十五年(1924—1926)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全部拆除后,为填塞了城门,建国后,由于城墙军事防御功能消失,城门因濒临西江常有水患,为便于防洪,将朝天门改为栏板过桥式门顶,内设防洪起臂闸门。1995年开通宋城东路时,从北门斜坡覆盖泥土中挖掘出民国时期的“朝天”门和(北门)墩台,朝天门两侧的三合土月城残墙,以及建于民国五年(1916)的朝天门防洪水闸。

  马面:沿墙的外侧,肇庆古城墙现仍保存有28个敌台、角台。规格大小不一,且布置为非对称式,乃是依需要而设。经实测,平均每七十四米设一敌台,在古时代每个敌台相隔120、60米的中心点恰是弓箭、擂石、掷枪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凡是从主墙进攻者将会同时受到来自城墙、左右墩台、敌楼三方面的攻击,两个墩台间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和防守功能,体现了墩台在战术防御上的巧意。可见肇庆宋城墙的防御功能设计得非常合理。

  这次维修范围的城墙内有敌台六个,角台一个,呈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规格大小不同,但外墙突出基本一至,维修后城墙敌台长31.02~6.9米,其突出城墙部分宽3.2、高7米;新增修雉堞高1.859、间距2.19米。

  城墙铭文砖:肇庆古城墙在这次维修过程中新发现了一批有铭文的城砖,这是古城墙最珍贵遗存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肇庆古城墙史特别是宋城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实地搜集到的铭文砖,得自墙基、墙身、马面等各个部位,铭文大体可分为:记实、记修城官史、记工匠姓、记窑口、记笔号数字等等,其中从宋、元、明、清、民国不同窑口,不同质地,不同规格有26种,加上“文献”记载有9种,目前能统计的有35种;城墙砖文有25款。从制作技术以及方法上,肇庆古城墙砖文主要有模印、刻制,书写三种:如模印 “康州□”、“O军县”“高要县”“军造”、“平造”、“府”等;刻划符号 “⊕”、“8”;书写 “金”、“永”、“平号”、“地”、“城”、“使”、“周吴”、“仲”、“诸”;还有反映吉语的砖文“吉”、“万”、“福”等等。砖文有的在砖坯未干时用刻器刻划的,而有的砖文刻划比较粗糙、随意。这些砖文的发现,对我们瞭解肇庆古城墙建成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肇庆古城墙的保护

  肇庆市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肇庆市有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史迹近百处。其中肇庆古城墙,梅庵,崇禧塔,文庙,千年诗廊遗址等文物古迹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文物宝藏。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市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国务院将肇庆市梅庵公布为第四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务院讲肇庆古城墙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保护古城墙历史风貌。

  肇庆市旧城区是在宋代城市范围和功能设施的基础上经历兴衰变迁发展而成的,至今乃保留了宋代以来的街道布局,且大多数重要的文物古迹都集中地分布在城区范围。为此,2000年市政府邀请了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古城风貌和文物古迹,邀请一批有关文物考古专家来肇庆考察,对肇庆市总体规划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在多方征询专家意见和基础上,将古城墙历史风貌保护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专门要求,并绘制出保护规划图,使肇庆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古城墙也得到了妥善保护。

  2. 健全规章,抓好宣传,提高古城墙工作质量

  切实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是古城墙保护工作能准确事实的前提。近几年来,肇庆市在保护古城墙保护管理中,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先后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古城墙保护的通知》、《关于规定文物保护范围的通知》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在制定规章,抓好多种渠道的同时,还注重了文物保护机构的建设工作。1990年设立了披云楼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古城墙和披云楼的保护和对外开放工作。

  3.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坚决查处破坏文物的现象

  为加强古城墙的保护管理工作,肇庆市政府制定了各种保护措施:①禁止在城墙保护区内私搭乱建房屋等;②禁止在宋城墙附近采用有振动力的施工工艺,如沉重的锤击桩和强夯等;③禁止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上城;④定期检查城顶有无排水不畅的情况,一旦发现马上采取措施疏通;⑤定期剪除长于城墙上的杂草等植物。并明确规定凡在有古城墙建设控制地带内改建,新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必须经肇庆市规划局,文化部门审批。形成了项目报建,方案验审,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办理程序,有效地制止了一些有损古城墙其风貌的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古城墙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四、肇庆古城墙的维修

  肇庆建造城墙,一方面是为了扺御敌人的进攻之外,另一方面是它还起着防御人类最大的危害——洪水的作用。西江源远流长,跨越滇、黔、桂、粤四省区,流经肇庆境内河段27公里。每遇中上游下大雨,河水暴涨,常泛滥成灾。七星岩摩崖石刻古诗曰:“三四奇峰傍短亭,一岩清絶冠图经。四时吞吐西江水,万古森罗北斗星。”可见,每逢西江水涨淹及七星岩。七星岩洞口左上方刻有“道光甲辰水痕至此”,至今可见。肇庆城墙在民国年间知所以没有遭到拆除之厄运,也是因为它在防御西江防洪功用才未被拆城风所殃及而保存下来的。肇庆文献记载:“自元大德七年(1303)至2003年700年间共发生86次洪水,其中特大洪水(12~13米)18次,非常洪水(13米以上)共5次,年均8年就发生一次。”〔7〕历史上,肇庆古城墙既御敌又防洪的水利工程。古城墙的保存,不但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水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次它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肇庆古城墙维修工程在国家文物局以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坚持“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制定科学的维修设计和施工方案,力求高水平地完成古城墙维修工程。首先仔细分析,反复论证,确定维修施工指导思想。

  1. 保护好古城墙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城墙自宋政和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携带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维修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存这些信息,使其流传下去,展现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 维修加固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文物建筑的历史必须是清晰可读的,凡维修加固所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不可与原有部分混淆,不可乱真,不能使文物建筑的历史失真。具体应做到:远看一致,细看有别。同时,凡修缮和加固所有加于文物建筑的材料、新构体,都应该可以去除而无损于文物本身。

  3. 墙砖的烧制中,为达到青砖应有外观色彩和内在强度,经与本地窑场反复试验,最后在德庆马圩找到了最具代表性又符合建筑模数的规格尺寸,进行仿制烧造。现在使用的城墙砖规格为0.35×0.17×0.06米。为区别维修年代,在砖上模印“公元二○○五年修补砖”字样。

  4. 在保证城墙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现代施工手段对墙体裂缝进行处理:①加固基础;②拆砌、补砌局部鼓胀;③新砌的外墙与内层拉接问题,采用灌注白灰沙浆的办法,遇到较大的空洞,则用外层砖向内伸展的办法来解决,外层墙体的朝内一面可以参差不齐,以便于内层咬合。对需增加砌体强度的地段,内部用石灰浆或石灰加水泥砂浆进行勾缝,外面再用黄泥或石灰砂浆重新进行勾缝,这样既保证了其安全耐用,又还原了其外观风貌。

  5. 施工中根据出现问题因地制宜地予以科学合理解决。在施工现场派出文物专业人员作为现场施工代表和技术质量负责人,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各责任人坚持工作在施工现场第一线,遇有技术问题便于现场解决或集体商议,使得施工正常有序进行。

  6. 切实注意发现现场出现的各种文物迹象,集维修施工、文物考古调查为一体。既是古城墙维修施工的过程,又是我们对古城墙进一步瞭解认识提高的过程。

  7. 强化监督、监管职能,按规范要求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临管单位,分别做好施工日志和资料记録,做到互相监督、加强沟通、有据可查、真实有效,避免各种人为因素对施工带来不良影响,保证施工质量和结算、验收工作顺利进行。

  8. 聘请高水平的古建专家指导疑、难、险段维修方案的设计、施工监理工作。对施工难度大的地段不厌其烦,反复试验,摸索经验,力求完美,自始至终地贯彻维修原则和指导思想,使维修施工各项工作可告慰祖先,不负后人。

  五、结 语

  综上所述,肇庆古城墙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功能的古城堡,而且是我国城市防洪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古城墙。如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古城墙,已随着肇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肇庆现代城市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肇庆市中一座体量最大、极具代表的古代构筑物。它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世人的瞩目,成为人类历史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墙,有利于展示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有利于城墙周边环境的改善,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树立肇庆旅游“名牌产品”新形象;有利于为城市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重可预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拓展城墙潜在的文化价值,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形象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处真实生动的场所。

  

  注释:

  〔1〕肇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肇庆宋代钩沉》,2006年版,页14。

  〔2〕〔4〕〔5〕〔6〕《肇庆市文物志》,1987年版,页205。

  〔3〕肇庆市地方志编:《肇庆历代诗词选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页65。  

  〔7〕《肇庆文史》第十九辑,页6。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