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青花瓷器人物故事图赏析



  张 亮(张亮,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中文摘要】元代梅瓶上画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场景,留下了两千年前传颂至今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萧何为国求贤的一颗赤诚之心,看到了他识人爱才的伯乐精神,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贤妒能、甘居人后的博大胸怀。

  【关键词】梅瓶 元代 伯乐精神

  Abstract: Picture about the story of Xiaohe and Hanxin was painted on a prunus vase of Yuan Dynasty. From the picture, we may have more appreciation of the story and the sprit behind.

  Key words: prunus vase Yuan dynasty a good judge of talent

  

  青花瓷盛行于元、明、清三朝,它之所以盛行,为文人雅士、民间艺人锺爱,与它浓淡有致的发色、幽雅别致的造型、生动活泼的图案是分不开的。

  图一这件元代梅瓶〔1〕,高44.1、口径5.1厘米,造型端庄、稳重,胎质细腻,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有杂宝及缠枝西番莲;下部饰变形莲瓣纹;梅瓶的正中,描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纹样。画面上,萧何快马扬鞭,心急如焚,画面人物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妙笔传神。整个梅瓶的釉质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这就是有名的“萧何追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汉王刘邦遭楚王项羽忌讳,被远封巴蜀和汉中,身处不利境遇。而汉王对现状极其不满,一心养精蓄鋭,和楚王项羽再争天下。正当用人之际,丞相萧何突然出走,堂堂一个丞相为何也出走,汉王大为光火。当萧何回来说他是出去追韩信,汉王大骂,那么多人出走为何只追韩信,萧何解释韩信非一般人物。汉王听从萧何建议,欲拜韩信为大将,并举行正式拜封仪式,最终韩信为刘邦所用,献计献策,操练兵马,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这件事情在《史记》有详细记载,原文如下〔2〕: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文如下: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形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等人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HK]

  
这只梅瓶上画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场景,萧何策马加鞭,韩信在河边徘徊。至于萧何是怎样劝说韩信归汉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后来韩信果然不负萧何器重,为刘邦争夺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兴汉三杰。

  元代这件梅瓶,留下了两千年前传颂至今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萧何为国求贤的一颗赤诚之心,看到了他识人爱才的伯乐精神,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贤妒能、甘居人后的博大胸怀。萧何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西汉开国良相,是一位真正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注释:

  〔1〕图片摘自汪庆正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元(下)》,上海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页136。

  〔2〕(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岳麓书社1988年版,页67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