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议博物馆建设与社区和谐



  朱建彰(朱建彰,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中文摘要】21世纪,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所以,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需要尽快适应当前社会,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21世纪 博物馆 文化建设 和谐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they get more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o some extent suffer from the economic push.  Thus, as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serving units, museums should develop themselve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a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s: 21st century museum culture construction harmony

  

  21世纪,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因只注重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区中的文化建设,从而导致一列社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所以,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需要尽快适应当前社会,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就这个话题,提出以下愚见。 

  (一)时代对博物馆与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引进,文博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要求,社区建设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设。”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赴河南考察工作时,对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指示。其实博物馆在落实“三贴近”指示是很有基础的。早在1995年挪威斯塔万格国际博协第17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社区”、1997年菲律宾马里拉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6届大会的主题是“走向21世纪——博物馆与社区建设”, 国际博协在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2001年)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building community)。这些事件仿佛告诉我们,博物馆与社区间的关系已成为2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精髓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文物资源不仅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更是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社区重要的公益文化机构,它和社区的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费孝通语)社区有大有小,大至一个城市,小至一个县、一条街道。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社区文化就是社区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因此,博物馆建设要重视社区文化,要根据社区规模的大小和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创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博物馆与社区是21世纪热点话题之一。博物馆身处社区之中,不再是一个象牙塔。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互动,争取社区的资源,幷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与文化中心的精神,是现代博物馆的一大挑战。美国博物馆协会在1991年宣言二十一世纪是社区文化的世纪。博物馆经营的目标,是要它成为一座“活的博物馆”,让当地及附近社区民众都愿意经常来参加活动,以发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休闲等功能。新世纪的来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面对多元化及区域性发展的社会,“新博物馆学”的观念,将传统博物馆学的重心从“物”转变成“人”,新的挑战,新的思考,新的思维应运而生。因此,身处社区的博物馆,如何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争取社会资源,并达成博物馆的使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二)社区建设总体目的与博物馆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双赢良好局面。以中大博物馆为例,它必须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例如人类学博物馆可以为历史学、人类学、陶瓷学、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环境学、地质学、青铜器等专业(方向)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人类学系的考古专业,经常会涉及到古环境,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课堂里是很难模拟出来的,但在博物馆内就比较容易办到。由此可以看出,建立教学科研与博物馆资源整合机制很有必要。同样也说明瞭博物馆内的展品研究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博物馆与对应的专业相脱离,必定是两败俱伤,只有博物馆与对应的学科相互支持,发挥各自优势,并整合在一起,资源共享。这样就是出现双赢的局面。

  (三)社区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必须是有机联系的。同样以中大博物馆为例。中大博物馆位于中大南校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为教学服务,它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是本科教育(含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堂教育有一个致命弱点,即只有理性认识,缺乏感性认识,同时课堂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博物馆教育则不同,博物馆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了各种信息。而这种信息是通过艺术布展,使各种展品有机的结合,形成某一种主题,而这些主题以很客观、很真实、很形象、不知不觉的沁人肺腑。这些效果比在课堂里教学是略胜一筹; 在传统课堂教育里,要讲明什么是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劈裂面,任课老师就要画图又要解析,学生还得不到要点。但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就变成简单了,只要学生来到博物馆,让他们亲手摸一摸,看一看,老师从旁辅导,学生就较容易掌握这些难懂的名词。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的区别。

  (四)在社区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博物馆在这方面必须有所作为,这是它的责任。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就博物馆而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以这个主题搞出一个高水平展览。用布展手段,以展品为线索,以轻松形式带出主题,让学生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用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别有一格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应尽义务、责无旁贷,其效果是明显的。笔者曾参与主办一场题为《青铜器与爱国主义》展览,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体会我们祖先的聪明。笔者曾接待一位小朋友,她参观完展览后兴奋对我说:“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在古代就能做出这样漂亮器物,我真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童真话语道出办展览人的心声,也说出博物馆教育人的效果。

  (五) 社区建设与博物馆建设的关系是和谐的、相互依存。和谐的社区关系是一个博物馆永续经营的基础,这种关系要建立在博物馆与社区相互支持和关心,需要双方努力纔可达成。就博物馆而言,要瞭解社区的需求,广纳意见,多元化的支持社区活动。所以,一个完善的博物馆应为社区不同年龄的对象安排不同的活动,使民众终其一生均可参加学习;要把活动送上门,使社区民众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学习;笔者曾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合作,在中大附中搞了一次恐龙科普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一次高水平恐龙科普展。多位专家现场解答学生各种问题,学生受益良多。能看到真理要寓教于乐,引导社区民众自我学习;要使教育活动生活化,促进社区民众全面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博物馆就必须融入社区。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琳琅满目的文物卖店、优雅的餐厅、悠闲的咖啡座纷纷进驻博物馆,从而创造出社区化、生活化的文化消费氛围。这些文化消费,给社区民众提供良好的学习、思考的机会和环境,带动社区民众亲近博物馆,与知识接近,进而使博物馆成为人们喜欢接近的生活场所,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社区文化生活中,成为一个“生活化”的博物馆,成为和谐社区的好邻居。就社区而言,需要加强与博物馆的对话,社区居民应该关注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博物馆建设。首先,社区居民可以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谘询,从而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向和政策。其次,群众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机构策划的服务方案的接受程度,改变社区居民对博物馆的认知态度。再次,社区居民也可以成为博物馆服务志愿者,弥补博物馆专职服务人员不足。

  (六)博物馆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博物馆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力量,它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传播社区独特的文化价值,凝聚社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但博物馆不仅是社区重要的文化机构,也是社区经济建设力量。博物馆通过展示社区的文化价值,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旅游品牌从而促进社区与外界的交流,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机遇。据瞭解,广州市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100多万人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4月15日一天就接到了2万多人。这些数字说明瞭博物馆是社区经济发展驱动力。IMLS执行总裁贝弗利.谢泼德说:“博物馆在社区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它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繁荣。”北京市旅游协会秘书长徐微指出:“博物馆对旅游经济拉动是无法用数字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高水品的展览(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长远影响。”

  (七)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把博物馆建成社区科研基地,服务公益事业。科研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博物馆的科研活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没有任何机构像博物馆这样在一个机构内包含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理论的和应用技术的多种研究活动。博物馆的各项主要业务活动都置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博物馆科研活动的成果及其质量关系到博物馆的学术声誉和业务水平。通常,人们评价一个博物馆的成就和地位,首先要看的就是,能否具备高水平的文物和标本的鉴定、征集、收藏、保护和修复技术,能否在对文物和标本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层出不穷地推出科学严谨、深入浅出而引人入胜的展览,并使观众从中获得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每一项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高质量的展览都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各国著名的博物馆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专家,他们的科研论著为学术界所重视。

  博物馆有多层次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的直接体现于陈列之中,有的则以学术报告、论文、专著的形式向社会发表。博物馆的学术性贡献更多地来自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藏品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家的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就设在博物馆内;博物馆还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活动属于业务性研究。把社会上和馆内的学术成果转化到业务中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带有科学研究性质,如藏品保管中的鉴定、鉴选、分类、编目、科学保养等工作。陈列工作中建立陈列体系、构思陈列主题思想、规划陈列布局、设计陈列艺术形式、组合陈列品等也都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创造性业务活动。这些都比一般业务工作带有更多的研究性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等,之所以成为世界人民参观、游览和学习的中心,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具备非常丰富的展品资源,而且无一不是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后盾的,他们都拥有或凝聚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它们有能力征集、保管好丰富多彩的文物精品,有能力研究和揭示这些文物的丰富内涵,有能力把丰富的藏品不断地组合成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又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展览项目;博物馆还开展了科研服务性工作,如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部门、图书资料部门编辑出版的库藏目録、图録、图谱以及其他出版物、复制、复印的书画、拓片手稿、照片等都有助于馆内外研究者的科研工作。

  总言之,博物馆参与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博物馆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是顺应21世纪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博物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自身成活根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新世纪,博物馆发展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当博物馆关怀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成为它的实践目标时,它就会从社区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回应,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2. 曹兵武、李文昌主编:《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3.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